巨變時代中,如何尋找新契機?能否從臺灣既有的文明資產,找到醫治社會、醫治人心、醫治身體的善法解方?8月25日,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二天繼續在花蓮慈濟靜思堂,由來自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演說,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院院長羅伯松(James Robson)、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皮爾斯.薩爾蓋羅(Pierce Salguero)、以及來自玄奘大學、慈濟大學等學者專家,分別從佛教的精神疾病治療、佛教徒如何處理疾病、藥師法門近現代的歷史傳承,等諸多面向進行深入探問。發現,佛教精神的包容與愛,是醫治現代各種問題最好的心靈良方。

 

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研究 何日生發表新著

 

慈濟證嚴上人繼承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上承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悲心,五十八年經由慈濟人實踐人間大愛之路,已為時代問題找出良方。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CAMLab特聘學者何日生,投入慈濟逾30年,專研證嚴上人的思想長達20多年,25日研討會,他發表新著《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研究》,讓與會人士更深刻理解,上人如何將佛教理性化、實踐化、生活化。透過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人文、教育四大志業,與全球慈濟志工的行善實踐,讓佛法成為當代解決問題、經世致用的文明資產。

 

著作中,何日生根據證嚴上人歷年開示、講述詮釋《法華經》、《無量義經》、《藥師經》、《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佛教重要經典,歸納出證嚴上人的佛教哲學思想,從佛教思想史的恢宏格局,闡述出上人對當代的影響與時代意義。

 

 

哈佛大學燕京學院院長羅伯松發表「身與心:佛教對精神病患照護的歷史」。(攝影:劉鴻榮 地點:花蓮)

 

哈佛大學燕京學院院長 溯源佛教精神疾病患者的照護歷史

 

25日研討會上,哈佛大學燕京學院院長羅伯松(James Robson),發表相當精彩的論文「身與心:佛教對精神病患照護的歷史」。羅伯松教授以日本進入現代化之前,對精神疾病患者照料的方式為例,分享精神疾病治療史上,鮮少被提及的一段歷史。

 

羅伯松教授指出,約9世紀期間,日本京都大雲寺與實相寺之間,有約一個村落大的面積,收治約500位精神疾病患者,不以囚禁方式照護,其生活可如一般常人可以自由行動。寺院與患者之間的連結,以及融入社區生活的作法,帶來不錯的效果。

 

但他發現,日本進入現代化後,約從1900年起,政府開始效法西方囚禁精神病患的醫療作法,陸續設立精神病監護相關法令,要求精神病患者必須「入院治療」,割捨了寺院與精神病患者在照護間的連結,他覺得相當可惜。

 

寺院收治精神病患的案例,羅伯松教授也舉臺灣龍發堂為例,龍發堂曾收治高達上千名精神病患,其作法雖受爭議,但確實收到療效。教授認為就佛教在精神疾病上的治療研究,這些成果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而類似由寺院轉為精神病院的案例,在中國北京也有。佛教寺院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收治方式,展現了相當寬大的包容與愛,這些歷史,都凸顯了佛教可貴的價值。

 

關於佛教的醫療歷史溯源,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艾賓頓學院亞洲歷史與醫療人文教授皮爾斯.薩爾蓋羅(Pierce Salguero),也透過線上,從歷史的角度,看世界各地佛教徒,利用了哪些佛教的方法,來治療疾病、保持健康。他指出,佛教徒以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調和與否,來理解疾病、並探詢照護的方法。儘管在亞洲不同區域,佛教徒發展出不同的方法,但都不離,佛教解脫「苦痛」的根本精神。而很有趣的是,從佛教發展出來的「禪修」,在1970年起盛行於西方,也吸引部分醫療研究。他表示,近十年來,透過「正念」練習,幫助身心的作法,已盛行於西方國家。

 

薩爾蓋羅表示,從佛教歷史發展來看,它也是醫學前進的動力。他相當肯定,慈濟透過現代醫療服務來向全球傳遞慈悲觀念的作法。

 

衛福部雙和醫院副院長李明哲則從臨床器官捐贈面向,分享他的體認與觀察,對於病人自身與家屬,如何在生死之間,做出抉擇、如何在生命接近終點時,願意捨棄自身身體來成就他人的大愛,面對這些課題,他表示,幫助生命末期的病人,激發出對生命價值的更深體認,這是佛法相當能著力的地方,也能融合,慈濟所倡導「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人間大愛。

 

圓桌論壇學者專家進行跨文化、跨領域對談,左起: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威廉‧麥格拉斯助理教授、羅伯松院長、何日生副執行長、昭慧法師、葉海煙教授、慈心法師、李明哲副院長。(攝影:陳李少民 地點:花蓮)

 

 

印順導師與證嚴上人 師徒薪火相傳

 

8月25日研討會,關於印順導師與證嚴上人如何透過藥師法門,師徒相承人間佛教理念,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簡玟玲、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助理研究員釋德晟等多位頂尖佛學研究學者,總計發表了6篇相關論文。

 

青年論壇互動溫馨,回響熱烈。左起德劭法師、德晟法師、慈濟大學宗研所所長林建德、研究生阮張榮、德(木雨)法師、政大宗研所副教授林佩瑩。(攝影:江寶清 地點:花蓮)

 

從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接續開展「人間佛教」、到證嚴上人秉承導師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實踐慈悲大愛。慈濟一路走來,莫不都契合了,藥師佛為苦難眾生所發的十二大願,以建設人間淨土為根本大願,生生世世發願救度娑婆世界眾生。

 

透過兩天研討會,佛學與醫學兩大領域,展開了許多珍貴的對話。而慈濟也將持續開展人間佛教的道路,深入世間,持續回應世界的需要。

 

兩天研討會與會人士及參與志工總計452人,透過雲端參與的觀眾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法國各地,線上總計高達735人次。

 

(文: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