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5
- 報導地點: 嘉義
金風瑟瑟的午後,慈濟嘉義輔具平臺今天 (2024/11/20)來了一群賓客,他們是位於嘉義中山公園周邊榮民服務處的職工及志工,在許淑菁處長的帶領下,到輔具平臺來學習志工專業訓練課程。
榮民服務處服務組長李學強提早到現場,並在與慈濟志工交流時,對榮民服務的現況深有感觸。他表示,面對老兵日漸凋零,他們汏換的電動床一般沒有辦法處理,只能賣給廢銅爛鐵商。他感慨地說:「現在知道慈濟有二手輔具維修,才發現非常可惜。」
李組長進一步提到,當榮民有需要輔具,他們會在醫院申請,臺北榮總就寄新的,像電動床就要特殊訂做,才會送來。然而,慈濟的二手輔具平臺太少人知道了,許多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未能受惠。他希望慈濟能推廣,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訊息,特別是針對榮民遺眷的需求。

慈濟志工王壽榮上臺感性喊話:「稱各位菩薩,真的是名至實歸,秉持吃自己的飯、花自己的時間做別人的事情,將慈悲與行動完美結合,正如證嚴上人說,真正的菩薩不是供在桌上,是會吃飯會走路,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過去,付出行動的人。」王壽榮特別強調輔具運作過程,是經過清洗、消毒才可以送出去,鼓勵更多人加入志工行列,並熱情地邀請大家發問。
這次慈濟與榮服處合作共善與資源共享,攜手提供退除役榮眷更優質服務照護的質量。榮服處職工塗偉傑說:「王師兄安排這麼豐富的課程,還有看到師兄師姊的熱忱,特別關於輔具的再利用和清洗、消毒,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的課程訓練還提供場地、點心等等,真的很感謝。」語畢,志工王壽榮從許淑菁處長手中接過致贈的感謝狀,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沒有排富 申請即送達
嘉義輔具運作窗口陳明周上臺說明輔具平臺成立的宗旨與運作過程:「原本被遺棄的輔具,經過平臺的維修、清消,將回收的輔具重新賦予價值,無償借給需要的人,沒有排富門檻,不僅響應環保理念,只要找到我們,更實現了助人的初衷。只要有需要並找到我們,我們就竭力媒合。申請透過LINE的app數位化操作,案件就會送到輔具平臺這邊。」

回收的輔具處理流程精細而嚴謹:第一道是紫外線殺菌,第二道檢測、清洗,確保輔具能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嘉義地區每月的服務量超過兩百戶,發放三百多件輔具。輔具志工還需親自送達輔具,深入了解需求者的生活,才能「見苦知福」。
聽完慈濟志工陳美鳳解說清消輔具要領,榮服處志工們早已迫不及待要大顯身手,捲袖加入清洗行列的處長許淑菁發現清洗之電動床有生鏽,連忙請教志工怎麼處理,志工陳美鳳說:「會先除鏽、漆上紅丹再噴漆,就煥然一新。」

當看到清洗過的電動床以及一旁較舊的海綿床墊,讓許處長若所思:「你們整理出來的輔具,有的比新的還新,希望把慈濟的精神帶回榮民處延續;之前服務的單位有一些未曾使用且擱置已久的新床墊,我來聯繫可否轉贈給你們運用,如此一來不會被當垃圾,也是愛護地球。」處長呵護地球的心思如此細膩,讓在場志工豎起大姆指稱讚。
重新改造 賦予新生命
榮服處志工許秀梅擦了擦汗漬:「今天來參與真的獲益良多,覺得慈濟的師兄姊真的不簡單,把要丟掉的東西整理出來再幫助需要的人,我心裡會有一股衝動,就是如果有時間,也想來幫忙清洗,這裡有幾位認識的師姊,這樣我會更有動力。」
看到周邊擺放的輔具讓副處長曾秀琴倍感親切:「以前媽媽腳力不好,晚期都用ㄇ字型助行器,是輔具在協助我們照顧媽媽;今天看你們重新改造,賦予輔具新生命,覺得我們不一定要在榮服處辦教育訓練,要重新設計課程,輔導會希望我們和慈濟有共善合作,相信會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慈濟。」

修輪椅的榮服處男眾志工也不遑多讓,在慈濟師兄的指導之下,一張張完好的輪椅已經換好輪胎,檢測無誤後推到清洗區來等著清洗,讓榮服處志工蔡孟鋼佩服不已:「今天的學習課程讓我認識輔具,之前家裡也有買輔具,這也是要花一筆費用,而透過慈濟媒合,這是一個很好的供需管道。慈濟志工帶我們維修輪椅,過程中用眼睛看,看似簡單,操作不是那麼簡單,今天學習後只要家裡有工具,知道這些修理眉角(要領)以後也可以幫奶奶的輔具維修。」

學習維修輪椅的榮服處志工盧明三,分享對慈濟志工的美好印象:「921大地震後整個人生觀就改變了,後來選擇到聖馬爾定醫院當急診志工,記得有一次遊覽車發生翻覆事故,我是醫院打電話來才過去,結果發現慈濟志工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看到他們膚慰傷患,給家屬心理安慰,並且幫忙打電話通知家人,這樣的舉動讓我印象深刻,當下非常感動慈濟人的精神。」

暮沉晚風徐,霞影透微紅,兩個小時的志工專業訓練活動,抱持著學習改造輔具能夠化廢為寶,延續物命減少碳足跡並嘉惠有緣人之信念,讓每位學員在學與覺中,體悟這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善舉。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1
「因為花蓮0403地震關係,我們住山區的朋友居多,很多人沒地方住,謝謝慈濟積極搭建組合屋,讓他們臨時有地方可以居住,我真的蠻感動。」因緣際會,年輕老闆娘陳楷薇與先生,遠從花蓮到桃園經營飲食店,回憶起半 年多前的那場瞬間山崩地變,仍忍不住哽咽,眼眶泛紅。
0403地震重見慈濟 加入富有愛心店匯聚大愛
募人人共同行善,小錢行大善。一個個愛心竹筒在街頭林立,希望讓大家隨時隨地發揮愛心做好事。桃園區富有愛心店,兩年多來,已邀約四千八百多家一起共善。
一人一善,愛心不斷。桃園龍安區志工,11月25日下午,趁著好天氣,走上街頭募心募愛。其中有兩位見習志工,也抱著感恩虔誠的心,加入愛的行列,希望透過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精神,匯聚善念。

善念共振,志工走在車來攘往的中山路,低頭彎腰,向一家家店家勸募。其中有一家飲食店,幾個月前,才從花蓮來到桃園開店。
三十多歲的陳楷薇與先生黃俊皓,看到志工意外走進他們的店家,感到驚喜又感動,「在很多店家,都有看到這個愛心竹筒,而因先前不知道,所以舉手之勞都在超商做愛心,後聽花蓮慈小小朋友說,學校有竹筒,每個月有捐做愛心,但我從來沒看到,今天第一次碰到慈濟來找我,願意給我們機會,種小小福報,真的蠻感動。」

地震當下,陳楷薇與先生剛在高雄做學習,看地震帶來的災害,內心很難過,「身為花蓮人,看到自己的朋友和家鄉,怎麼會變成這樣。可是慈濟這時候,幫忙大家,安撫小朋友,我們真的很感動,很謝謝你們及時救助。」
打從內心感恩慈濟,很難想像她之前對慈濟是很排斥,「我們年輕這一代, 很不喜歡慈濟,有很重的偏見,既定印象就是慈濟固定要匯款、慈濟醫院大,要繳一百萬才有旗袍穿,就是偏激的感覺,你們就是都要錢。」
這次0403地震,發生那麼大的災變,她發現伸出援手就是慈濟,「當我們越了解到,這社會當需要愛、伸出援手,卻是慈濟第一個先出來,保護這些很無助的人。」

也許是因緣,才到桃園沒幾個月,就遇到當地慈濟人,「這社會需要很多的愛,師兄師姊若沒有做這個善舉(招募富有愛心店),去推廣給更多人幫忙,我們可能沒這緣分,所以當我們來到外縣市,有能力也有緣分,我願意幫助其他的人。」
因為身為花蓮人,陳楷薇感動很深,「我得到這個福報,我可以回向給其他人,幫助需要幫忙的了,不管是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善舉,不用太大金額,一點點就可以幫助人,我覺得我能做到,我會儘量幫忙。真的很謝謝,有這一次的因緣。」
有能力幫助人這個善舉,還有還有一位老闆娘張佳慧。她第一眼看到慈濟人,慈眼善目,不像詐騙集團,便很快答應志工加入富有愛心店,同時她也加入慈濟當會員。

舉手投足有氣質的張佳慧,善良又有慧根,她也答應志工幫忙向客人勸募愛心,「要不要來日行一善,不管是開玩笑也好,或客人買東西有剩的零錢,他們多多少少會投一下,自己也會偶爾投一下零錢,因為做愛心、做功德,是一件很棒的事,自己很喜歡,且保有一顆善良的心很重要。」

恆持善念,張佳慧也藉這次緣分,加入慈濟當會員,「覺得蠻開心,因為剛好你們來,好像蠻投緣,這也沒有多少錢,就可以去幫助別人,這是一件好事。況且我們願意去幫助別人,將來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願意幫助你。」
見習志工齊精進 走上街頭募心募愛
與團隊走上街頭募心募愛,見習志工呂怡澤,從事仲介業三十多年,今天他拿到五個愛心竹筒,透過團隊陪伴的力量,很快,走不到三百公尺就圓滿,「今天的行程非常有意義,因為募富有愛心店,比我去賣一間房子,賺五十萬、一百萬還開心,因為是幫助很多人,來付出他的愛心、引起他的愛心、獻出他的愛心,這比賺錢有意義。」

慈濟不只做好事,也是修行道場,呂怡澤透過愛的付出,照見自己的習氣,「以前一言一行,比較隨便,常常就得理不饒人,只要別人講話不合我意,可能馬上反駁出去。來慈濟,看到師兄、師姊,講話非常溫和,行為非常有風度,所以希望透過慈濟這個磁場,改變自己的一言一行。」
募心募愛具有獅子勇猛心的見習志工楊佳惠,每當出門時,都會隨身攜帶愛心竹筒,走到哪募到哪,「就盡量問,盡量推廣,遇到有善心的店家,讓我們放竹筒,就會覺得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
去年她剛開始募時,其實是很緊張,但她抱著上人常講,「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所以就很勇敢地跨出去,當募久之後,就覺得沒有那麼困難,「只要肯踏出去,還是有很多店家,在等我們,自己也會跟一些店家,慢慢地變成好朋友。」
目前即將圓滿一百家,楊佳惠要繼續努力去推廣,「透過募富有愛心店,可以讓人家更了解慈濟的善良在哪裡,甚至有一些店家會誤會慈濟,但經過互動,可以試著引導他們,解釋給他們聽,讓他們更了解慈濟。」
志工無懼走入人群,募心募愛,是救助苦難的一股大力量,利己又利他,也為大眾、為社會與世界造福、添平安。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5
菩提迦耶的十一月是秋收季節,田野間洋溢著成熟的色彩。隨著秋風徐徐,稻田裡,金黃色的稻穗彎下了腰,婦女們拿著鋤頭和鐮刀,熟練地在田間忙碌著。田野間堆放著成堆的稻穀,經過脫殼、晾曬等工序後,稻穀將變成乳白 色的米粒,成為過冬的儲備食物。

甘滿季現身說法 帶動行善
11月17日,佛陀成道處之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週邊的商店熱鬧非凡,從一接近寺廟周圍的街道,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與市集的喧囂交織在一起,慈濟的本土志工亦穿梭其中。
他們是在今天的見習課,聽過課務組志工維卡什(Vikash Kumar)說明推動愛心竹筒的注意事項後,採取行動。一方面要來回收之前放置之愛心竹筒的捐款,同時也要募集新的「富有愛心店」。


上人開示,布施的真正意義在於一顆虔誠的愛心,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永不枯竭。本土志工是如何向商店老闆說明的呢?

見習志工甘滿季(Gaina Manjhi)分享了他的故事。過去他曾在牧羊女村(Bakrour)的牧羊女廟(Sujata Temple)乞討度日,但在慈濟的幫助下,他現在已從一個靠他人施捨的人,變成一個能幫助他人的志工,做著善事。
「我非常喜歡用竹筒來存錢,捐贈一盧比就變得非常大,這對窮人來說是一種救濟。」甘滿季表示,捐贈愛心竹筒讓他感到高興和快樂,而且它還能幫助窮人。「之前我遇到麻煩,慈濟來了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我做了很好的善事,所以我加入了慈濟,我真的感覺非常好。」
富有愛心店老闆阿爾曼(Arman Kumar)聽了甘滿季的見證很感動,他說:「這個愛心竹筒很好,我每天可以放一盧比、兩盧比或五盧比。每天的一滴水,長久下來就會變成大海,就像每天放一盧比,最後會變成一筆大錢,能夠幫助別人。」一盧比和兩盧比看似沒有價值,但有時候一盧比和兩盧比能做成大事情,阿爾曼表示不但會自己捐,也會請顧客捐款。

在另一家富有愛心店,慈濟志工介紹竹筒時,起初老闆坤丹(Kundan Kumar)誤會,以為志工是在為甘滿季籌款。志工們慢慢地向他解釋,並贈送了《靜思語》給他閱讀。逐漸地,他了解了志工們的善意。願意接受志工們的誠懇解釋,同意加入愛心店行列,並將竹筒放置於攤位上。坤丹說:「這意味著真心愛一個人,雖然我對你們還不夠瞭解,還無法給予回饋,但我相信你們正在做好事。」

拿到靜思語「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老闆阿賈(Ajar Chaudhary)認同地說:「如果你原諒了某人,你會讓自己感到高興。」了解愛心竹筒的用意後,他直說:「非常好,非常棒,這是一種有幫助的方式。」

立意良善 需要用心說明
一個多小時的募心募愛,暫時畫下句點。回到會所,用過中餐後,志工們相互交流著行動的見聞及成果。
慈青舒巴穆(Shubham Kumar)先是走進一家飯店,向業者介紹慈濟,還分享慈濟在思龍加村(Silaunja)建了大愛屋,幫助貧困的人,最近剛啟用,邀請業者一起加入濟貧行列。他的小組走訪了七家商店,他們向店主解釋慈濟的理念,並提供了竹筒。

深受課程中提到的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市甘榜狄丁岸無國籍兒童的故事所感動,見證慈濟志工愛心和關懷的慈濟電腦老師莫哈末(Mohd Manir Uddin),先帶小組成員至他所熟悉的美髮院、餐廳募心募愛,都得到響應。他們也到已有竹筒的店家收取竹筒,餐廳員工現場又投入零錢,因為他知道慈濟在幫助印度貧民。
本土志工阿瑪爾(Amar Kumar)為放在店裡的愛心竹筒更換新的竹筒布,並用繩子綁穩竹筒後,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小錢行大善,愛心竹筒是給予大家行善的機會,在這裡推廣愛心竹筒面臨的挑戰是,當地人對任何事情都不容易相信,因為這裡曾發生太多騙局。」

因此他覺得,讓店家明白什麼是愛心竹筒、它的運作方式、以及為什麼要推廣?是非常重要的。這不算太難,但也不算太容易,「我們需要好好解釋,一旦人們理解了,他們就會更願意設置愛心竹筒,也更願意捐款。」
目前摩訶菩提寺週邊計有一百零七間「富有愛心店」,點滴付出的愛心,步步生蓮,就像春風拂過心田,每一個細小的善舉,都是為世界增添了一分光明,讓愛的力量在佛陀悟道處散播開來。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2
2024年11月10日,仁德聯區慈濟青少年成長班(以下簡稱慈少班)的學員、家長和工作團隊超過百人,造訪了慈濟臺南環保輔具平臺會所。假日半天的環保體驗課程,對慈少來說,不僅是一次學習,更是一場心靈的成長 。他們在環保輔具平臺看見愛心與環保的循環,更明白了「福」與「慧」的真正價值。

參訪輔具平臺的讚歎
「沖、脫、泡、蓋、送」請問這是什麼口訣?仁德慈少班十一月份的學員長施旺政幽默的問著全場,學員們答對的回應聲,讓他直接破題今天來到輔具平臺會所,將會學到「洗、沖、擦、曬、修」的輔具清消體驗。施旺政要大家拿出熱情,感恩輔具平臺的志工們特地為慈少班製作歡迎蒞臨的紅布條,這時,感恩隊拍掌齊聲呼喊「感恩、感恩,我感恩!」;善解隊也不認輸,高喊「善解、善解,我善解!」
熱鬧開場讓輔具平臺的志工郭中興精神奕奕地解說輔具平臺成立的因緣,並指導如何使用Line的平臺申請環保輔具;志工吳國惠解說如何將輔具盡速盡快送到案家的運作模式;志工吳明霖則分享送輔具到案家的不同心情體會的故事。

在解說過程中,看到許多志工不辭辛勞地整理、檢修和翻新各式各樣的環保輔具,從輪椅、助行器到電動床,這些輔具原本被廢棄,但透過志工的巧手和心意,重獲新生,並且能夠再次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這種過程讓學員們深刻感受到環保的意義不僅在於減少浪費,還在於讓資源得以循環再利用,將人們的愛心延續下去。
家長班學員楊淑玲聽了志工們的分享,讓她想起媽媽當年臥床在家的回憶:「真的很感恩慈濟,讓媽媽在生病的時候,有醫療床可以好好休息,也確實幫我們省了一些錢。」楊淑玲覺得今天不虛此行,真正了解慈濟輔具平臺成立的用心及用意,她說:「或許哪天我們要用到,也或許哪天周遭的人有需要,我們就可以告訴他。」
家長班學員洪香華,今天是第一次參訪輔具平臺會所,也初步接觸輔具平臺的功能,聽了志工吳明霖分享運送輔具到個案家中的故事,引發她內心的激動,因為先生在五年前中風,也曾得到慈濟的幫助,她感受到這股愛的力量,可以溫暖個案與家人的心,也給予很強大的支持和鼓勵,因此心中已發願,「祝福自己也能投入輔具平臺的團隊,和大家一起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黃美連和洪香華同是家長班的學員,因來到慈少班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克服重重困難,只為了滿足個案的需求。」黃美連分享對於輔具平臺志工分享他們付出無所求,只為了提供案家更舒適安全的環境,令她極為讚歎。

清消輔具的體會
在這次活動中,慈少班還參與了輔具的基本清潔和整理工作,並親身體驗了如何更細心地去照顧這些器具,理解到每一件輔具背後都代表著一分希望和一顆愛心。隊輔林巧惠一邊刷洗,一邊引導學員務必細心,「因為要送給需要的人啊!況且這是便盆,有的人會覺得髒髒的,要擦得乾淨讓人家看得開心。」隊輔顏明智要學員們用心和細心,「因為這些輔具送到需要的地方,這是代表慈濟。」知足隊似乎有備而來,每位學員都拿著牙刷蹲在病床四周認真刷洗,學員有的穿著拖鞋,有的捲起褲管,隊輔郭育芬還得一邊溫柔地叮嚀學員們要小心。

慈少學員賴靖霖發現在沖洗輔具的時候,覺得不是隨便沖一沖擦完就好,「像病床,哦!不對,師伯說要稱健康床,有縫隙就要用菜瓜布去把它擦乾淨;像那個輪椅輪圈也有小縫隙,上面都有黑黑的;還有ㄇ型的助行器,上面都有銹點,也都要用菜瓜布去把它盡量刷掉。」賴靖霖分享:「這樣子我們如果送到案家,他們用起來也會比較舒服,比較開心一點,如果看到他們開心,我們也會開心;看到他們可以開心的用,我們也會比較放心一點。」

學員莊宜澄在刷洗輔具的體驗過程,覺得有許多鋩角(臺語)和撇步(臺語),「原來這些二手輔具的角落都有卡一些髒污,必須要徹底用菜瓜布跟牙刷去清洗乾淨。」莊宜澄意識到剛剛聽師伯們敍述,整個輔具從接收到送出的過程,真的不是那麼輕鬆,也真正體會眼前這些師姑、師伯在輔具平臺付出的辛苦。
黑暗與光明在於心
在此次活動課程中,特別邀請了講師楊金桃,她以「一樣的天空多樣情」、「光明到黑暗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兩個主題,分別和家長及學員分享個人從健康到全盲、從青春無敵到遇見無常降臨,最終如何讓自心走向光明人生的過程。

楊金桃是在臺南善化長大的,現今六十多歲,雙眼全盲。分享中談到童年時光,不僅功課好,運動神經更是一級棒!回想就學期間,六年級的國小老師喜歡的是乖乖牌,對於愛翻牆、爬樹,又是田徑選手的楊金桃,雖是品學兼優、名列第一,但終究不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早熟又有強烈自我個性的楊金桃萬萬沒想到自己田徑優勢的優點,卻贏來同學反嘲,取「飛毛腿」綽號,國中階段對於美醜早有概念的楊金桃,為了減掉肌肉,於是選擇減肥。
「故意忘記帶便當、不吃正餐反吃零食」的減肥方式,是楊金桃瞞著父、母私下運作長時間的瘦身法。就在國三即將畢業前夕,楊金桃發現自己小腿後側出現密密麻麻的小紅點、刷牙時牙齦流血、皮膚莫名其妙的瘀青,被醫師判定是無藥可治的「血小板低下的紫斑症」。對於治療的渴望,父母親於是帶著十五歲的楊金桃,籌了八萬元的診金求助密醫,直到高三畢業,密醫宣布醫治成功,楊金桃興高采烈迎接她的大學新生活。
「興奮了兩個月,身體突然出現不斷地反覆發燒……」楊金桃自己毫無警覺,誤以為感冒,在臺北就學的她,從診所就診到尋求中醫……直到臉上出現紅點,又尋求西藥房購入藥膏,最終輾轉到醫院,確認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過完年,從善化火車站回到中興大學的法商學院,種種醫療求診的距離,沒想到竟是楊金桃的雙眼從光明到黑暗的距離,慶幸的是她選擇了學習如何從悲痛深淵掙脫,尋求光明人生,如今成為一位能鼓勵人人向上、向善學習的典範。
理解福慧的意義
講師楊金桃的生命故事,讓家長班學員黃美連感受到人生無常,「當無常來臨時,要如何轉念產生正能量,覺得給予自己很大的啟發和激勵。」黃美連分享自己正承受免疫系統疾病的苦,發覺每次來慈少班上課的筆記,都能成為提供自己生活問題的解方。
「告訴自己不能成為家人的負擔,因此克服困難,從事按摩服務,培養自食其力與經濟獨立的能力。」家長班學員梁雅媜認為楊金桃的內心充滿對父母、家人的感恩,最令她敬佩的是楊金桃如今更能運用科技享受人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世上比我們辛苦的人更多,要懂得見苦知福,才能產生正向能量。」梁雅媜表示,講師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聽從醫囑節制飲食,更保有實踐自律的保健態度,很值得學習,相信爾後遇到視障人士,一定能更有同理心,也略知陪伴與協助的方法。
志工莊美幸分享藉著此次「環保」課程,讓家長陪伴學員進到輔具平臺會所,認識輔具平臺的申請和回收的方式,希望透過更多人代為廣傳,福利現今臺灣社會對於輔具的需求者,能即時提供解決需求者急需輔具的困難。
慈少班主任王美惠認為,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裡,或許沒有接觸過輔具這些東西,今天進行清消輔具的體驗,相信學員們更能感受自己的幸福,因為很多人正生活在黑暗的角落裡,需要有心人去幫助;講師楊金桃說:「一樣的天空、一樣的人、一樣的生活,卻可以有不一樣的色彩,這色彩就是看自己的心。」

「心若正確,就像一盞充滿正能量的明燈,遇見黑暗就能點燃心燈照亮他人。」王美惠分享這次學員們和家長及工作人員來到輔具平臺會所,相信大家的心打開了,正能量充足了,充了電一定有再出發的力量。
參訪尾聲,慈少班的成員紛紛表示,這次的活動不僅讓他們對輔具有更深的認識,還讓他們學會如何以環保的方式行善,並深刻體會到「捨得」與「愛的循環」的真諦,就像靜思語「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