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27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未竟的心願是證嚴上人的悲願,11月5日,尼泊爾藍毘尼的悉達多學校(Siddhartha School)舉辦援建校舍的動土典禮,一時之間,深秋田野稻浪飄香,近八百位嘉賓如雲,恍若佛陀誕生地藍毘尼的一大盛事。
希望工程 灑播善種
在四十多位法師入場後,現場響起〈尼泊爾國歌〉與〈慈濟功德會會歌〉,接著十六位創古度母寺(Thrangu Tara Abbey)的比丘尼唱誦尼泊爾文的《無量義經・德行品》,梵音微妙清淨,二十四位慈誠金剛與本土教聯會老師聞法入心,手持慈濟旗、佛教旗,獻上援建悉達多學校的校舍模型。
百位悉達多學校、喬達摩學校(Shree Gautam Buddha Lower Secondary School)、佛陀阿達沙學校(Buddha Adarsha School)與吉安普拉瓦學校(Lumbini Gyan Prabha Basic School)的學生與本土慈青,接續雀躍舞動圍繞沙圈,演繹手語〈許一個希望的未來〉,祈願「大愛為樑,智慧為牆,成就希望的殿堂」。
「1993年尼泊爾發生嚴重水患,慈濟勘災後,為災民蓋了四座大愛村;2015年尼泊爾強震,慈濟前來賑災與義診;及至2019年新冠疫情嚴峻,慈濟展開援助,致贈防疫物資。」慈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執行長致詞提及慈濟與尼泊爾的因緣,直至近年證嚴上人感念佛恩,帶領慈濟志工翻轉佛國。
林副總繼續恭讀上人祝福函﹕「歷經兩年多勤耕校園,看見孩子變得乖巧有氣質,大愛精神已然深根發芽,慈濟深信唯有教育可以真正改變生命,願與當地攜手同行,提供悉達多學校舒適安全的新校園,為孩子創造機會與可能,未來承載佛陀智慧,將善的種子灑播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悉達多學校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也致詞感恩上人,承擔禮儀隊的三十位教聯會老師與本土慈青手持金鏟、三十位本土見習培訓志工手捧白手套,接著繞佛繞法步入會場,為現場嘉賓奉鏟。
「第一鏟祝願開地平安,動土順利;第二鏟祝願樹德鴻基,巍峨鼎新;第三鏟祝願奠基永固,校運昌隆。」現場也請一人一鏟歡喜祝福後,旋即響起尼泊爾文的〈祈禱〉聲,點燃藍毘尼無窮清淨愛,圓滿今日動土典禮。
突破層層關卡 改善教育現場
疫情過後,2022年就來到藍毘尼深耕教育的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手指動土會場旁的舊教室說﹕「上人就是看到悉達多小學這一棟建築的照片!」
他記得一開始不明白上人指示「翻轉靠教育」的意涵,幾個月後才陸續招募新馬教育志工,盤點藍毘尼學校,經過市長介紹悉達多小學,發覺學生輟學率很高,因此展開「零輟學計畫」,與校長老師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學生輟學原因在於家境貧困,於是開始發放書包、鞋子、制服,造福萬名學生,期間也教他們尊重師長、友愛同學、孝順父母。
因為上人看見教育現場物資匱乏也設備不足,剛好悉達多小學旁邊有空地,就向政府申請援建用地,沒想到其中遇到關關卡卡,難以突破瓶頸,在在考驗耐性,好不容易完成援建動土典禮,儘管身體疲憊,蘇祈逢仍堅定地說:「希望在上人住世時,為佛陀誕生地的藍毘尼做出完整的教育計畫。」
為了執行「燈塔計畫」,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小學校長李玲惠特地前來藍毘尼,並應邀參加悉達多學校援建動土典禮,她說:「藍毘尼的教育環境達不到基本的要求,像是通風、燈光、桌椅、廁所,尤以夏天高溫,在鐵皮屋裡上課,沒有電扇,學生無法安住,不是一個安全、安心的學習環境。」
「過於簡陋,不像一個教室。」李校長認為悉達多學校需要整體建築,所幸阿達夫校長有心,來臺參訪慈大附中後,積極實踐慈濟人文「教之以德,育之以禮」,教導孩子綁好頭髮、穿衣吃飯等生活禮儀,讓孩子內在思維也改變了,李校長歡喜地說:「這樣的援建更有意義。」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4
這天,天清風徐,一掃日前康芮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晨曦中,花蓮區慈濟志工、職志同仁、各地青年志工陸續湧現。清早六點三十分,在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帶領下,三百多位志工分乘六部大巴士,從慈濟大學出發前往 玉里,為受災鄉親清掃家園,集結力量助清去。
康芮強颱後南花蓮玉里鎮等成為重災區,多處土石流,造成鄉親的屋損與災害,慈濟持續關懷災後重建工作。11月3日,志工愛心總動員,兵分多路,來到玉里鎮卓溪鄉受災民宅,一家接一家馳援、關懷,身雖困乏,心依舊熾熱,只盼助鄉親一臂之力,陪伴度難關。
馳援 助鄉親不分彼此
為了這次愛心匯聚,基金會特別招募各區青年志工。職志同仁與青年志工坐在第六車,大家雖來自不同地方,此刻,為了助鄉親,不分彼此,有志一同精神奕奕地前往受災區。
團隊裡生活組貼心地幫各車志工準備早餐,營養的雜糧麵包、菜包、檸檬糖補充能量。而打掃用具如掃把、水桶、鏟子等,總務機動組均已備妥。
來到目的地,在第十八鄰長吳秋菊女士引領下,志工們帶著清掃用具,前往大禹街三戶受災鄉親的家。社區國富和氣動員近四十多位志工,不分年紀,包含年長八十多歲到最年輕的十歲,都在助清隊伍裡。
負責帶隊的隊長蔡林恭說:「昨天一發出號召志工的訊息,馬上就名額爆滿,大家都很踴躍參與。」如今穿越颱風後滿是泥濘的山路、蜿蜒水渠道邊,每個人步伐都堅定。在清掃、鏟泥、清運竭盡所能地,還鄉親一個潔淨的家。
「當時只差一點點,水就淹進家中。」八十歲獨居的屋主劉女士,談到颱風當天的情形,仍心有餘悸。幸好鄰長趕緊通知,安全撤離到避難的地方。屋外土石流到處奔竄,滿目瘡痍,幸好家中沒有受損,也就安下了心。今看到慈濟人來家裡打掃,她說:「心裡面非常感恩,感恩你們到這裡來幫忙和協助。」
滿身泥土的志工簡添榮,今年六十五歲,感受到這次颱風的威力,造成許多花蓮地區鄉親受災,尤其是玉里地區。因此組隊徵人時,馬上報名勇於承擔。受災戶的庭院到處汙泥覆蓋,他負責剷除泥土,能夠實際幫助到受災的鄉親,就算全身髒污,但心還是歡喜。
大禹里一戶受災鄉親,山坡上泥濘的泥水從屋外一路淹沒到屋內,廚房內全都是厚厚的淤泥。志工們齊心協力地將雜物清理後,開始接力將一桶桶淤泥運送到屋外。往日涓涓流淌的小水渠道也被泥土堵塞著,志工清理後,水也清澈地流動起來了。
「妹妹,小心喔!」隊伍裡,十歲的高若雅,跟著也是慈濟志工阿媽沈思彤來助清,小小年紀所到之處總引來志工們的疼惜提醒。她從原本抱著一顆好玩又好奇的心參加,後來在實際協助鏟泥土、挖水渠,才體會到這是一件非常累的工作。但看到家園一點一滴變乾淨了,水也流動了,她比誰都開心,都有成就感。
覺悟 有福的人走進去
文史處影視組同仁李星瑩,前幾天整理影片時,聽到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靜原老師說:「驚世的災難,就要有警示的覺悟。」深深觸動她的心。這是她第一次參與災後的清掃活動,特別珍惜這樣的因緣。證嚴上人常說:「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知道這次受災戶很多是獨老,能幫助老人家,她百分百樂意。
高齡八十一歲的志工林惠美,愛心不落人後,把握因緣,體力仍不輸年輕人,跟著大夥一起清掃。她說:「上人要我們當不請之師,我們在花蓮平安,看到受災的鄉親,就想盡一分自己的力量。」阿媽級的志工,她多盼大家都平安。
另一處被土石流淹沒的區域,早期是木材工廠,如今已是閒置空間,這次風災土石流從後方的山坡淹進來,志工們一樣齊心合力地清理著,還其原本的樣貌,讓鄉親有個安全的社區環境。
一部分志工來到大禹里另一戶陳先生的家,颱風後他家被土石流淹到腰部,家具、家電都泡在泥水裡。家已不成家,這幾天都住親友家,停水、停電的狀況直到11月2日才解除。
陳家有稍微清理過家園,但還沒有徹底。志工們先以水刷洗室內地板的黃泥巴,最後志工曹志誠、葉宥忻和高惟碤拿著抹布跪在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擦拭地板,汗水淋漓下,終於把黃泥巴清除乾淨,再現磁磚美麗的花紋。
來來回回清理,看著地板塵盡光生,歡喜心也油然而生,志工體悟深刻,《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裡的經文「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禁浮現。「在未成佛前,環境影響我們的心,所謂心隨境轉,希望環境乾淨後,災民的心也能跟著清淨。」葉宥忻有感而發說著;然而,心也可以改變環境,讓境隨心轉,曹志誠也期望自己以清淨心改善災後的環境,災民能早日恢復乾淨、自在的生活。
護生 與大自然共生息
另一頭,志工們來到八十四歲獨居的邱爺爺家,「颱風當晚整晚不敢睡,十分驚嚇;我的一兒一女都在外。」說起當夜的狂風驟雨,一個人面對災難的爺爺還是一臉驚恐。
望著被風災土石流摧毀的家園,無力清掃的爺爺一臉無奈,如今吉安和氣的志工翻過圍牆,在連接爺爺住家的田野上,排成長長的人龍,一桶接一桶,手把手將汙泥、雜物、毀損的家具清運出來,爺爺總算鬆了一口氣。
副執行長張濟舵打開證嚴上人的慰問信,傳達上人的祝福,送上應急金及祝福禮,關懷膚慰著,爺爺的眉頭不再深鎖,心安定許多。清掃完成,爺爺露出開心的笑容,與志工們在庭院上合影,大拇指也比出一個大大的讚,除了留下感動,大夥暖暖的笑聲也迴盪在曠野中。
還有在大禹里一戶兩老相依的老人家,土石流沖進家中、柚子園也受災,子女有回來幫忙清掃,但還是滿屋淤泥;室內泥土堆又厚又硬,大家愛的接力,鋪成一條清運路,將一桶桶的土堆傳到戶外。
清完一區還有一區,志工們努力鏟著土,一點一點持續著,經過一番堅持終於清除許多泥土堆。「整間屋子地上還在漫流著山泉水,令人困擾,老人家行動不便,年紀大了,還是習慣住在這裡。」迫於現實,志工說著滿心的不捨。
「祈求大禹平順,只能求心安,鄉親自己還是要維護生態環境。」承擔人文真善美的志工范呂釗,放下手中的記錄工作,捲起衣袖協助鄉親整理家園。走過風災,他由衷希望大禹里的父母官能整治好野溪,居民從源頭做起,愛生護生,才能與大自然共生息,下次颱風來襲,期待溪水不再氾濫,危及鄉親生命財產。
一整天下來沿路,因種種因素,行政協調團隊須不斷調整、追加清掃動線分工、目的地,各和氣組隊勇於承接變化球,使命必達。做不請之師,甚至進度超前,一家清完換另一家,一站掃完續往下一站,下午國新和氣的志工也回到玉里靜思堂協助清掃。
眼前宛如一座座佛典經書裡說的化城,福田很大,身軀難免疲累,但大家共同一心、只想再多做一點,只企盼鄉親早日恢復家園。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7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人皆平安遠離苦難,願持善念膚大地,世界充滿著愛和關懷……」西文版溫柔堅定的〈愛與關懷〉膚慰人心,樂音緩緩流淌著,志工恭敬地送上物資與祝福,每個人都想出一點微薄力量,都盼在歲末年終, 溫暖每顆受苦的心。
智利2024年年終紓困物資發放,於10月20日在雷科萊塔區(Recoleta)因泰科高中(Liceo Inteco)舉行第一場的發放活動,共104戶,364人受惠。位處南半球的智利,春寒料峭的10月,28位慈濟志工為弱勢家庭,添購物資安頓身心,這股暖流也擎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愛不孤 感恩化為行動
10月20日,星期日一早八點,志工們準時來到僑胞聯誼總會長楊基入的公司裝載發放物資,志工納爾森(Nelson)承擔開大貨車的工作,除了裝載物資之外,只見他忙上跑下將物資緊緊捆牢。
近半小時的車程,志工們於九點抵達因泰科高中,納爾森手腳俐落,打開車門,跳上貨車後車斗,將物資轉交給一擁而上來幫忙的志工塞薩爾(Cesar)和其他老師,每個人都甘之如飴,做得歡喜又自在。如早上的健身活動,動動手動動腳全身筋骨疏通,既養生又可以助人,一舉兩得。
卸貨的工作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耐力和體力,學校的老師丹妮拉(Daniela)她也是慈濟志工,許多的活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9月,比尼亞德爾馬(viña del mar)野火之災,她承擔兩天的發放工作,今天的物資紓困發放,也是義不容辭的來參加。
年輕有愛的丹妮拉是學校的老師,家中曾遭遇祝融之災,幸得慈濟人援助度過難關。她把感恩化行動,加入志工陣營,多次參與慈善活動,走入人群,積極付出的心意令大家都感動。
團隊手把手接力搬運下一包包一箱箱的物資,依序就定位,志工凱瑟琳(Katherine)幫忙將物資擺放好,志工廖欽久、李秀雀、楊櫻玲接手忙著布置場地,合和互協不一會兒整齊有序的發放場地,處處展現慈濟人文。
愛共振 感動都回來了
一切就緒後,十點準時展開今天(10/20)的發放活動,慈青羅西歐(Rocio)站第一線,登記核對照顧戶的資料。
每一戶發放的物資有大米十公斤、麵條3.2公斤、糖2公斤、扁豆2公斤、麵粉4公斤、食用油2瓶、蕃茄醬8包、茶包兩盒、水果罐頭2罐,共計每戶26公斤的物資。全都是日常家用品,雖平常但都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讓沉重的生活壓力可以喘口氣,日子得以繼續。
行之有年的發放活動,每一位照顧戶都知道拿著手推車和環保袋,來領取物資,發放的當下也落實環保,愛清淨無染。
發放現場志工們各司其職,納爾森一家三人全都來幫忙,而塞薩爾也不遑多讓來了四位家人,行善不落人後。楊櫻玲把握機會拿著竹筒募心募愛,她說慈濟、做慈濟,一心希望啟發人人善念,讓人人都有機會行善,就盼「將上人這分愛延續在智利這一片國土上。」
「她借大貨車幫助慈濟人進行發放的工作。」慈濟智利負責人吳惠蘭,由衷感恩總會長楊基入的太太李秀雀,夫妻倆對慈善全心的支持與發心,是志工最堅強的後盾。不僅解決物資存放、運送問題,現場李秀雀忙進忙出發放一包包蕃茄醬,親自把愛傳遞。
許久不見的志工艾莉莎(Elisa)是納爾森的母親,禁不起兒子、媳婦的邀請,終於踏出了家門,志工們打開熱情的雙手,在擁抱中歡迎歸隊。自從年長的志工瑪麗亞(Maria)過世之後,她少了一位老伴、朋友,心情十分低落足不出戶,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今全心全意的投入下,能助人走出困境的感動回來了,她以笑容迎接每一位鄉親。
我願意 加入助人行列
「非常感謝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幫助需要的人,讃!謝謝!」「感謝慈濟人在困苦的時刻幫助度過難關。」照顧戶領取物資後,感恩說著。
「太好了!您們做的一切太美善了,感激不盡。」老人家拿到物資,歡喜全寫在臉上。生活雖不易,但看見志工們拿著竹筒,仍投下愛心,為苦難盡一分心力,讓愛轉動。
克勞蒂亞女士(Claudia)領取了物資後,對慈濟人的善行感念不已,感動之餘,也願意盡一點小力量,拿起筆留下聯絡資料,報名加入志工行列。
一對來自海地的夫婦來領取紓困物資,納爾森奉上10公斤的大米,「我來智利已有十二年了,太太也有七年了。」志工與他親切地話家常,閒聊中得知原來海地的先生有兩個孩子,一個就讀今發放的學校,另一位在另一間學校。他十分肯定慈濟的教育理念,從小就培養孩子手心向下,幫助其他需要的人,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而今受人點滴,來日當湧泉以報,以愛來還。
有位照顧戶,手推車壞掉了,志工見狀都圍了過來,原想協助修理好,但試了幾遍還是不行,於是塞薩爾趕緊拿來紙箱裝好物資,並將手推車放置紙箱上,打理妥當後,才讓鄉親順利回家去。
拄著拐杖的鄉親一來到現場,志工立馬趨前關心協助,拿不動沉甸甸的物資也沒關係,志工來服務。
老師丹妮拉也在發放的隊伍裡,她就服務於因泰科高中,孰悉的環境讓她更得心應手。臉上始終盪著甜美的笑容,不厭其煩的幫鄉親裝好物資,珍惜也感恩所有的好因善緣。
還有手腳有病痛,舉步維艱的志工凱瑟琳(Katherine),每一次的活動她都不缺席。今發放也不例外,難行能行,竭盡心力幫助每一位民眾,做得比誰都歡喜自在。
緣不斷 說好的下次見
年輕有型的志工楊景欽,高大挺拔的身形穿梭會場總引人注目,他是李秀雀的兒子,最近自邁阿密回到智利探望爸媽,適逢紓困發放活動,二話不說來響應。謙和的態度將物資放進照顧戶的提袋裡,助人的當下,自已也收穫滿盈。
「很不錯的活動,真棒!」在一遍遍的彎腰中,看見苦難可以被救助,而受助的人,轉身的當下仍願意投下愛心,這分同理心,照見人性光輝,感動難以言喻。而媽媽李秀雀更是高興,慈濟路不只先生護持,還有兒子同行,她直呼:「真好!」幸福全寫在臉上。
家人同行善道的快樂,塞西莉亞(Cecilia)最懂,她是納爾森的太太今帶著婆婆,一家三人都在發放現場,和樂融融的景象煞羨不少人。
她主動跟楊景欽介紹慈濟說證嚴上人的故事,令他更了解師父慈悲濟世的宗教家情懷,進一步了解父母在慈濟路上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起走在對的路上。期盼在智利助人的力量加乘變大,把愛傳出去。
活動在中午十二點半圓滿結束,志工們合影留下見證,預約下一次的善緣,說好的不見不散,大家一起為弱勢家庭集結力量,陪伴走過辛苦。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7
2024年10月19日的早晨,陽光灑落在埔鹽鄉阡陌田野間,一眼望去金黃色成熟飽滿的稻穗,與綠油油的蔬菜,在相交錯的農田裡,呈現出鄉村的大自然風光,空氣中也散發著泥土的清香氣息。
首次俯瞰家鄉之美 長者感覺很雀躍
「哇!來這麼多人,透早就這麼鬧熱(臺語:一大早就這麼熱鬧),這是咱埔鹽鄉的大代誌(臺語:盛事)。」
村長說:「金仔日,咱耶由天頂看見阮兜(臺語:今天我們會由天空看見我們家),活到七、八十歲啊,第一次看到。」
埔鹽鄉公所前的廣場,穿著各社區制服的埔鹽鄉民、阿公、阿嬤談論著今天家鄉要辦的盛事。
由慈濟志工陳榮豐帶領的人文真善美空拍團隊,及慈濟大學的國際學生,走入社區,來到彰化縣埔鹽鄉,要與社區居民來一場空中邂逅,透過空拍鏡頭俯瞰家鄉之美。
許文萍鄉長表示:「感恩慈濟空拍團隊走入社區,讓長者及鄉民透過學習認識空拍,也希望藉由此活動,讓參與的所有慈濟人、慈濟大學國際學生感受農村的溫情,進而行銷埔鹽鄉。」
跟著村長視角 體驗農村風情
這場「用視覺翱翔天空 一起空拍我的社區」活動,透過埔鹽鄉瓦磘村施易昌村長的規劃,與許文萍鄉長的支持,邀請慈濟空拍團隊結合社區,讓鄉民能親自操作空拍機,由空拍機視角看見家鄉的全貌。
空拍團隊志工與慈濟外籍學生分成十一組,隨著十一個村村長、社區志工到各社區體驗農村社區人文之美。
「阿嬤妳有看見恁兜佇佗位嗎?(臺語:妳家在哪裡)。」
「我們的飛機來了喔!招招手,讓空拍機能照到你們。」
瓦磘村天清宮廣場,陳榮豐教社區長輩操作空拍機,第一次從空中看見自己家的阿公、阿嬤非常開心,笑著說:「原來由天上看阮兜這麼美喔!」
「別的地方都只有一省,我們就有三省喔!」三省村張志鵬村長介紹了令人難忘的村名。
三省村有著「花椰菜的故鄉」之稱,農地面積廣,居民都以務農為主。
戴上冠軍帽融入在地 純樸村民熱情招呼
來自臺南的慈濟志工陳宜成入鄉隨俗,頭上戴著名氣響亮的埔鹽鄉順澤宮帽子,他開心的說:「各位鄉親今天來到埔鹽鄉,我戴這頂帽子有像在地人嗎?空拍前先簡單把空拍法規及注意事項告訴大家。」
「哇!飛起來了、飛起來了,快看這裡是廟埕、這裡是公園、這條路是好金路…看得好清楚喔!」現場響起了掌聲。
「這花很可愛,是什麼花?」慈濟志工輕輕的問了一句。
「這是圓仔花啦,紅紅嘛真媠(臺語:很美),我採送你。」
「進來坐啦!天氣熱,吃個水果、喝一杯涼的、這是自己煮的青草茶。」
每到社區一個空拍點,村民熱情的招呼,讓慈濟志工及慈濟大學外籍學生感受到農村純樸的鄉土人情味。
種植白精靈菇的鄰長施鎮源,帶領大家到他的菇寮參觀,精緻農業的菇寮採低溫空調,進入時戴上防塵帽及鞋套,第一次看到雪白的精靈菇成長過程,學習到寶貴的一課。
陳乙萬來自馬來西亞,和從吉爾吉斯來的貝克都喜歡攝影、喜愛大自然,是慈濟大學國際數位媒體的四年級生。
父母都是慈濟人的陳乙萬,他常以相機拍世界的美,他感恩有這次學習空拍的機會,讓他從空拍機鏡頭下,感受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視覺更寬廣、更美。
香積結善緣 疏食愛滿點
廍子社區是典型的農村,有保存完整的施家古厝及百年古井、典型傳統三合院建築的陳家古厝,是重要的文史資產。
陳貽正村長仔細介紹「廍子村」是以前製糖廍子演變而來的地名,而「慈濟埔鹽環保站」設於廍子村,與「合心園」的營造,是美化家園與心靈的淨化,是社區營造的特色,也成為「發揚慈濟大愛」的優質社區。
來到「慈濟埔鹽環保站」內,飄來陣陣飯菜香,原來是溪湖區香積志工正忙著為遠道而來,空拍共修的學員準備午餐及茶點,這滿滿的愛心讓大家很感動。
社區空拍結束,每一組陸續回到天清宮時,幾乎每個人頭上都帶著埔鹽順澤宮的藍色帽子,它的超人氣,不僅臺灣人喜歡,更紅遍世界各地,慈濟國際學生都很愛,送給外國人的帽子上多了Taiwan的字樣,成功的行銷了臺灣和埔鹽鄉。
天氣熱,快來吃剉冰,瓦磘村社區志工早已準備好剉冰,在炎熱的天氣下,每人一碗滿料透心涼的剉冰,全身的暑氣全消。
這次空拍共修,慈濟大學國際學生也帶著各國文化視角,一同走入社區,一窺臺灣鄉村的純樸與活力,活動跨越了文化與國界,透過鏡頭展現埔鹽社區的人文之美,紀錄農村風貌與人情溫暖。
共修課程結束,溪湖區慈濟志工,送每人一顆代表平安的蘋果及粽子,祝福大家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