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3
〈Beautiful Sunday〉的輕快對唱聲引人駐足。這首70年代風靡全球的英語流行歌曲,以簡單歌詞和輕快節奏,讓年輕人瘋狂,也讓博覽會現場充滿歡樂。
午後的烏雲雖然遮蔽了陽光,卻掩蓋不住「志玄 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博覽會的熱情。8月24日,臺中靜思堂人潮洶湧,「2024志玄藝文博覽會」在此盛大舉行,現場湧入超過數百位熱情的民眾,整個會場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讓人目不暇給!
為慶祝志玄文教基金會臺中終身學習教育中心十周年,並感謝參與博覽會的民眾,臺中志玄基金會特準備了五百份祝福禮。這些禮物在參加者完成地圖通關活動後,很快就被領取一空,大家在充滿藝術氛圍中,開心地度過一場歡樂與智慧交織的盛宴。
愛與歡樂的英語殿堂
「Sunday morning, up with the lark, I think I'll take her walk in the park. Hey, hey, hey, it's a beautiful day.……」靜思堂一樓的大愛廊道,傳來歡樂的對唱聲,散發著吸引力法則。〈Beautiful Sunday〉(美麗的星期天)大概是70年代全世界最多人能夠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之一,1972年由英國歌手兼作曲家Daniel Boone唱紅。簡單的歌詞,輕快的節奏,推出後全球年輕人立即為之瘋狂,在博覽會的現場也令參訪者忍不住駐足。
83歲的王春美站在「歡樂美語會話」攤位上,與參訪的民眾一首接一首地又唱又跳,「Oh oh yea yea 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I'll love you twice as much tomorrow Oh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More Than I Can Say 〉(愛你在心口難開)響徹大愛廊道。
這是80年代相當流行的一首歌,尤其是前導的那句Oh oh~yea yea~光這歌詞就能勾起許多人的回憶,引發共鳴。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那個充滿青春與活力的年代,讓人忍不住跟著搖擺。
「看了都好想學喔!」一位賴女士忍不住讚歎道。
83歲的王春美是「歡樂美語成人會話班」黃秋雪老師的學生,六年前從ABC開始學習,如今已成為老師最好的活招牌。「我從大陸回來後才來這裡讀書。孫子在美國,我想去陪他,他說要學會英語才讓我去。」她開心地說:「孫子說,我現在可以去了。」
「歡樂美語會話」的攤位上,除了用歌聲吸引人,還以星巴克咖啡店的飲品名稱闖關,以及短母音的三字經口訣,讓大家輕而易舉地記住英文單字。
「來這裡學美語的人都必定歡樂,因為我們有一顆給予人的心跟一顆快樂接受的心,所以會學得很快樂、學得很歡樂。」黃秋雪老師自信地說:「只有不願意的學生,沒有我教不會的學生。」
黃秋雪是天主教徒,她秉持著博愛的精神,將愛融入教學,讓教室充滿了溫暖與祥和。
「我覺得只要以愛為出發點,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黃秋雪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個大道法,她用植福田的心情面對每一次的上課。「上課前,我都會先和學生念一句靜思語,告訴他們這是上人的祝福。」
黃秋雪以愛為本,用歡樂的氛圍和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習不再是壓力,而是充滿喜悅的旅程,這正是她起名「歡樂美語會話」的宗旨。
從零開始 編織人生新篇章
一樓福慧廳的創意編織DIY攤位上,葉阿玉老師正熱情地與來訪者互動。這位專業級的老師,退休後來到社教中心,面對一群婆婆媽媽級的學員,她卻開心地說:「我發現從零開始的最好,真的。而且與學生培養出來的感情都很深厚。」
葉阿玉老師在服裝設計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接觸編織,長大後並到日本和法國深造。她曾受邀擔任日本種子教師,負責培訓老師,退休後,開始教授零基礎的服裝設計課程。她發現從零開始教學更有趣,因為學生的可塑性高,沒有既定的模式。
她也分享了對慈濟的觀察。自己早期曾是慈濟會員,但後來因為一些負面消息而退出。然而,她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並透過觀察和與學生交流,逐漸了解慈濟的運作模式。她認為慈濟的透明度高,所有訊息都公開,而且她親眼見證了慈濟在921地震後對災民的幫助。
葉老師也提到,她曾遇到朋友或學生對慈濟有誤解,例如認為慈濟需要大額捐款才能加入或成為委員。她會耐心地解釋,並強調慈濟的捐款是隨分隨力,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自由樂捐。
「了解一個團體需要深入觀察,不能只憑藉片面資訊就下定論。」葉阿玉鼓勵大家保持開放的心態,從不同的觀點去思考,才能做出更客觀的判斷。
葉阿玉不僅在服裝設計領域表現出色,更在社教中心編織課程中,以熱情和經驗引導學員們從零開始,在人生道路上編織出更豐富多彩的篇章。
在彈與撥之間 發現音樂的美
博覽會參觀路線由一樓的福慧廳往上走,來到四樓,耳邊傳來時而明亮、清脆,時而柔和帶有靈透音韻的琴音,原來是古箏啊!
教室裡頭,許多位小孩正體驗撥弦和按弦,感受箏弦發出的悅耳聲。國中一年級的孫睿謙與朋友一起體驗古箏之美,捨不得往下一站地她說:「我喜歡,因為聲音好聽。」
廖婉如也帶著一雙兒女來到411的古箏教室,學員陳天恩當起小老師,陪著小學二年級的廖梓筠彈琴。
廖梓筠經過體驗,坦言道:「聲音很好聽,但手指很痛。」被悠揚的音色吸引,及經由演奏者通過不同的按、撥、滑等等指法,創造出細膩的旋律與和聲,小小年紀的廖梓筠從中體會出音樂家的辛苦。
國中三年級的陳天恩原本學習小提琴,但在接觸古箏後,他愛上了國樂。他表示:「古箏的技術性很高,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儘管國中的課業壓力很大,陳天恩笑說:「我練琴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多。」
由於熱愛,短短一年半的學習,陳天恩已經從中找到朝音樂方向發展的目標。
志玄十年 溫馨學習樂無窮
古箏優雅獨特的韻律很吸引人,這一站參訪與體驗的人總是不斷,學員胡秀芳在一旁展現所學。
學古箏將近三年的她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從零基礎開始跟著黃金燕老師,她說:「學習古箏讓我很療癒,不需要在意彈得如何,只要有興趣和熱情,生活就會變得很快樂。」
胡秀芳從彰化騎車來到臺中靜思堂需要將近五十分鐘車程,原本是黃金燕老師的私人學生。她認為,沒有同儕一起學習,持續力較弱。而且,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學習環境超棒的。一方面設備良好,另一方面人情溫暖,一切都很好;而且學費又便宜,去哪裡找這麼好的地方啊!」
跨縣市而來拜師學藝的胡秀芳,對黃金燕老師讚不絕口。「黃老師真的很棒、很棒,我們班的學員從七歲到七十歲都有,老師不僅技術是高手中的高手,人好、教學更是因材施教。」
此次博覽會上,由於黃金燕有演出活動,由先生王天民代表出席。王天民表示,「同學們都很支持,大家就像家人、好朋友一樣。」黃金燕在志玄基金會教學已有十年,這段時間見證了她對教育的堅持和熱忱。
志玄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提供涵蓋人文、藝術、科技、健康、生活等各領域的課程,滿足各年齡層和背景的學員需求,致力於打造一個持續學習及成長的環境。教育的觸角不應侷限於校園,志玄基金會十年的成績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1
「教官您好,我也使用M3 Pro,它附贈了四片減光鏡。由於我平時喜歡攝影,拍攝風景時通常會用偏光鏡,所以我又另外購買了一套包含減光和PL的組合。您比較專業,請教剛剛展示的海面風景,您有使用濾鏡的習慣嗎 ?」
「謝謝師兄提醒,我本來是要說的,剛忘記了。」面對學員楊凱誠的提問,講師蔡宇倫幽默地回答。
一場有深度的共修在一問一答間展開,講師因其豐富經驗和細節解答讓每個人都受益匪淺。不僅讓大家學習到更多拍攝技術和技巧,也激發了他們對空拍更深入的興趣。
齊柏林精神薪火相傳 共同守護臺灣環境
8月18日,全省人文真善美空拍共修,來到有著大地拼布的臺中版伯朗大道的「忘憂谷」進行外拍。俯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後,下午則在后里聯絡處,聆聽慈濟基金會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合作舉辦的首場「2024齊柏林飛閱臺灣攝影獎」系列講座。
致力於延續齊柏林導演對臺灣的紀錄和保護環境的使命,「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說明飛閱臺灣攝影獎活動的主旨,是在傳遞齊柏林對環保理念與臺灣的熱愛,希望通過攝影比賽,號召空拍愛好者和攝影師記錄臺灣的美麗與變遷,並警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林穎儀強調齊柏林基金會是以「永續」、「扎根」、「傳承」及「志業」四個核心為推動主軸。
首先,「永續」數位典藏計畫旨在保存臺灣的地貌、歷史與文化資產,以便未來世代能欣賞這些珍貴的資源。「扎根」環境教育推廣規劃,則致力於在地推廣環境與教育理念,讓更多人理解和珍視臺灣的自然環境。「傳承」使命則是尋找並聚集更多像齊柏林一樣,用影像記錄臺灣的人,共同守護這片土地。
第四個使命是志業,除了持續尋找下一個齊柏林,副執行長林穎儀表示:「我們也積極籌拍《看見台灣3》。儘管面對許多挑戰,我們依然希望能夠很快與觀眾見面。」
此外,齊柏林基金會也推廣志工服務,林穎儀說:「因為志工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希望有更多志工加入,共同推動這分使命。」鼓勵紀錄片導演拍攝更多有價值的作品,同時提供創作基金和導師陪伴,希望優秀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傳授實用經驗 助力學員突破自我
除了提供比賽優渥的獎項,也要提升拍攝技巧與法規。在北中南四場講座中,第一場邀請了宇能數位科技的創辦人蔡宇倫,同時是一位空拍機證照的監考官。雖然他的分享安排在下午,但早上就出現在忘憂谷,觀看學員們練飛,並與學員互動。他以幽默的方式拉近了與學員的距離,令下午的分享氛圍更加輕鬆。
下午的課程中,蔡宇倫以「空拍技巧與實務分享」為主題,介紹了無人機的基本操作規範,並針對尚未考取證照的參與者,解答有關考照的疑問,提供實務建議。
他還分享了自己的空拍實務經驗,包括如何剪接並製作影片,透過展示他這幾年在臺灣各地的空拍作品,演示了二十種運鏡方式和穿越飛行技術。他指出,不同的運鏡方式能增加畫面的動態感和視覺衝擊力,使影像畫面更豐富。
在分享會上,攝影已十四年的學員楊凱誠向蔡宇倫請教了關於減光鏡與偏光鏡的使用技巧。
蔡宇倫建議在白天只要不是陰天,就使用減光鏡,並根據天氣和太陽光的強度,選擇4、8、16或32等不同強度的減光鏡。他通常會選擇16和32之間,並根據當天的情況進行調整。使用減光鏡時,需要調整光圈和快門速度,以避免照片過暗或過曝。
在QA環節中,學員們積極舉手發問,蔡宇倫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專業素養的提升。這場講座,不僅展示了分享和學習交流的重要性,也激勵了參與者提升自己的攝影技藝。
◎專業指導少走彎路 空拍全方位解析
從平面攝影升級到空拍才兩年的楊凱誠開心地說:「他們都是來自專業的製作公司,而且是專攻空拍影像,這對我們這些業餘的愛好者來說幫助非常大。」
楊凱誠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相對短暫,蔡教官講解非常精細,從一個專案的初期規劃,到如何分配工作、選景、器材的使用、飛行操作、現場狀況的聯絡方式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不同於自己單兵作戰,而是透過橫向的聯絡與垂直的檢討方式,正如俗語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事先的規劃和準備,才能看到最好的成果。
這種屬於專業性質的工作技術面,雖然課堂上沒有實際操作,但楊凱誠說:「因為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礎經驗,所以藉由教官的指導,能幫助我們省去許多摸索的彎路。」
尤其,教官提到二十種運鏡方式,讓楊凱誠很驚訝,「我之前只知道七八種,原來還有這麼多操作方法,這對我是非常大的收穫。」
楊凱誠認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事並不多,但只要願意付出和投入,就會有成果。他舉世界跳水冠軍的全紅嬋為例,當被問及為何能如此傑出時,她說:「我不是天才,我是練出來的。」
這句話讓楊凱誠認同並期待自己,「這些人都值得我學習,雖然我只是個普通人,但通過學習和努力,我也可以脫穎而出,做出不一樣的事情。」
初嘗空拍世界 空中見證環保
空拍新手蔡麗瑜經過早上的外拍及下午的分享,她表示,這幾個月來,逐步接觸空拍技術,學到了許多過去平面攝影中無法體會的知識與技能。深感收穫良多,特別是關於運鏡和反應的訓練,讓她的構圖視野有了嶄新的突破。
「平常我使用平面的視角來拍攝,而空拍則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視角體驗。」蔡麗瑜說:「從制高點俯瞰,不僅風格有所變化,心境也隨之不同。」她提到在慈濟看到很多美好與善良的事物,每當拍攝到令人震撼的景色,便不禁讓她聯想到《看見台灣》這部電影。
蔡麗瑜表示:「空拍不僅讓我們看到臺灣的美麗,也讓我們認識到環境的破壞,這樣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突與震撼。」
慈濟人致力推動環保工作,而空拍能透過鏡頭捕捉臺灣的美麗與破壞,進而傳達環保的迫切性。講師分享專業的空拍經驗和技巧,蔡麗瑜覺得獲益良多。她說:「老師每次講解和示範都像是撿到寶一般,無論是影片剪輯的細節還是運鏡技巧,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空拍攝影確實比平面拍攝更具挑戰性,遠距離的飛行控制需要很高的穩定性與精準度。每次操作空拍機,無論快或慢,都是一次學習與磨練。唯一的捷徑就是反覆參與,持續提升自己的技巧。
來自臺北的她覺得今日的空拍學習之旅,「讓我開闊了眼界,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我會繼續參加相關活動,努力精進自己的空拍技術。」
善行與攝影的交融 用鏡頭記錄臺灣之美
同樣來自臺北的陳李少民也提到,能聆聽蔡教官關於空拍技巧的分享,他的收穫頗豐。透過空拍作品分享,看見臺灣自然映像、人文紀實、地景紀實的美麗,令人非常感動。他表示,平時在慈濟也是做善行和美好的記錄,但是在今天有別於以往,轉換成不同視角的空拍方式,讓他學到了許多新東西。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分享中提到,慈濟和其他機構之間有共同合作的善行,陳李少民認為關於紀錄與貢獻與慈濟的理念很符合。「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讓我很震撼,影片中揭示的環境問題,更加強了我對環保的認識。」
慈濟后里聯絡處共修,慈濟基金會與齊柏林基金會首次合辦針對臺灣土地及人文攝影的活動,陳李少民覺得這對人文真善美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傳承,並希望這種共善能一棒接一棒,把臺灣的歷史記錄傳承下來。
陳李少民分享了自己在空拍課程中的學習經歷。他提到,「雖然在初次接觸空拍時手感不好,但經過慢慢的學習,手感逐漸變好。」對自己未來的空拍學習最大的期待,是必須遵守法規並考取相關證照。
他表示:「雖然我們都不希望有災難,但當災難發生時,能在第一時間將美善與災情傳出去,對救災都是助力。」無論是地震、火災還是颱風,由於安全考量,有許多平面攝影無法到達的地方,空拍機都可以派上用場,即時傳達災情,協助救災。
人文真善美志工發願要成為上人的眼、上人的手、上人的腳,陳李少民希望自己能學好空拍,多一項技能可以付出。
一場攝影的學習,也是一分熱愛與守護的使命。這次的講座不僅傳授技巧,更是心靈共鳴,啟發學員們新的動力。熱愛空拍的志工們將用鏡頭,以影像記錄和傳遞愛,見證與守護美麗臺灣。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7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每年觀測到七百到二千多次的有感地震,而規模6.0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有三次。因此,地震防災意識不容小覷。
慈濟志工在楊梅的首場防災士入社區防災宣導,於8月14日在中山里辦公室舉辦。內政部防災士講師許碧珠受邀講授地震防災知識,並透過體驗活動讓四十一位里民加深印象,直呼受益良多。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講師許碧珠和里民問好後,開場便問大家:「0403地震,你在哪裡?」
許多里民熱情回應,包括「在廚房」、「在逛街」、「在開車,以為輪胎壞了」,會場氣氛隨即變得熱絡。
「我們準備好面對未來可能的不安全嗎?」講師突然一問,大多數人都無言以對。
里民丁逸庭舉手說:「自921地震後,我便準備了避難包,裡面裝有手電筒、手套、童軍繩、飲用水和乾糧,並定期更新內容。」她的回答獲得講師的讚揚和里民的熱烈掌聲。
許碧珠表示,地震無法預測,衝擊時間短,但災後復原時間長、範圍大,且破壞力強,易引發火災、海嘯等次生災害。因此,平時應檢視住家安全,如固定家具、裝設斷電指示照明,並準備應急物資和用具,查詢避難收容所及避難路徑,並確認家人間的聯繫方式。
地震發生時,第一時間的應變非常重要。許碧珠問現場的里民大哥:「如果地震時您在廚房,您會怎麼做?」這位大哥回答:「趕緊去關火。」這是大家的直覺反應,但講師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
講師解釋,如果地震搖晃強烈,跑去關火可能會跌倒,或被爐子上的熱湯燙傷。應等地震停止後再去關火。「趴下、掩護、穩住」是保命的三步驟。她強調,只要做好這三個動作,如躲在桌下或牆角,保持低姿勢並保護頭部,握住桌腳,就能避免受傷。
「請問您覺得地震有沒有『黃金三角』?」講師接著問。一位里民說:「有,櫃子旁的垂直空間。」也有人回應:「冰箱旁。」
講師鄭重地指出,「地震沒有黃金三角。」因為冰箱有輪子容易滑動,而高櫃子在強烈搖晃下也可能倒下,這些都構成了壓傷的潛在危險。
模擬演練 提升防災應變力
在講師生動風趣講解下,與會者對於地震發生時的自保方式有了更加明確的理解。隨後,講師以有獎徵答的方式,針對在室內看書、房間睡覺、廚房、浴室等情境中的應對方法進行驗證,讓全場笑聲不斷。
一名里民表示,因從未住過大樓,難以想像地震發生時的應對策略。此時,就讀國小的官楚雲自告奮勇出來解圍,他說:「要找地方先躲好,趴下來、掩護、穩住,等地震結束後,不要搭電梯,要走樓梯,走出去到安全的地方。」語畢,大家對這位小朋友的防災知識投以熱烈掌聲。
講師許碧珠隨後提出另一個情境問題:「如果地震時剛好在電梯裡,該怎麼辦?」
官楚雲不慌不忙地回覆:「按下所有樓層的按鈕,在停下來的樓層走出電梯。」他的答案再次獲得熱烈掌聲。
說了千萬遍,不如實際做一遍更貼切。接著,講師以情境模擬大家正在教室上課、逛街走路、看電影時,警報聲大響,伴隨著轟隆隆的聲音,發生地震了,大家趕緊依照各種情境進行演練,提升實際的應變能力。
慈悲科技 打造臺灣賑災力
全球災變頻繁,慈濟以人道救援為出發點,研發各類賑災物資和救援設備。許碧珠向里民介紹了各項慈悲科技產品,包括行動淨水器、淨水艇、香積飯、行動廚房等,以及由環保回收材料製成的衣物等,還有福慧床、福慧桌椅和福慧隔屏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災難現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風災過後,可能因用水濁度過高而無法供水,慈濟與工研院合作研發的淨水器和淨水艇,能迅速提供優質、豐沛的乾淨用水。而精舍師父研發的香積飯,用冷水或熱水浸泡二十分鐘即可食用,在賑災時能及時解決受災民眾食的問題。
此外,利用回收寶瓶製作的毛毯在救災中傳遞溫暖,福慧隔屏則能保護災民隱私,並在0403花蓮地震中受到外媒報導。這些賑災物資的設計理念是結合慈悲與環保,旨在提供輕巧、方便且多功能的解決方案。
在活動結束時,講師邀請里民自由進入福慧隔屏內,親身體驗福慧床和福慧桌椅的實用性。
防災意識提升 預防勝於救災
中山里里長黃朱秀娥在活動結束後表示,講師的防災演練與預防措施非常精彩,大家都說:「哇!好值得。」這次課程讓大家瞭解到救災和防災的重要性,她強調:「自助才能助人,才能有效防範天災,我相信這個理念是正確的。」
對於講師的提問,里民丁逸庭總是積極回答:「我認為隨時要防患未然,具有危機意識非常重要。」她提到,921地震對大家影響甚深,近年來又有地震發生,雖然有些擔憂,但因為曾經的經歷,她已做好防範措施。她說:「像家裡的展示櫃、玻璃櫃,我都把它固定起來,比較瘦高容易倒的東西,也都放在比較矮的地方。」
里民范宜妹表示,平時也都有準備避難包,而且都放在最明顯的地方。她分享:「今天的說明,增加了我更多的防災知識,相信大家都有滿滿的收穫,希望大家一起加油,把防災做到最好。」
防災士入社區活動,透過防災宣導,期能將知識化為行動力,共同建立一個更有韌性和應變力的社區,讓人人都能生活得更平安。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2
2024年8月9日,為了感謝忠誠的客戶,印尼金光集團旗下的金融公司舉辦晚宴,邀請到品牌代言人成龍來到現場。
晚宴中,成龍捐出自己設計的夾克作為拍賣品,全球只有一百五十件。夾克前面繡一個「龍」字,左邊 袖子是編號32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誌,右邊袖子是「寬、容、忍」。夾克以美金十萬元(約合新臺幣3,226,600元)售出,將全數捐給印尼慈濟作為慈善之用。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秘書陳豐靈(濟崧)代表接收捐贈。他感恩金光集團對慈濟的信賴,將拍賣所得全數捐給慈濟,「他曾幫助海嘯受災民眾,而現在也參與了許多關於人道主義的活動,這與證嚴上人為慈濟人所指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不分國界種族和宗教。」
拍賣之後,成龍也獻上一首〈真心英雄〉,鼓舞大家全力以赴心中的夢,也但願人間處處都有愛的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