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0
慈濟澳洲柏斯分會從2021年就開始在牙醫李桑尼(Dr. Sonny Lee)借出的牙科診所,舉辦每月一次的牙科義診,至今已經三年。其實李桑尼早在一年半前,就已經搬往自購的店鋪設立新診所,可是在這期間, 仍繼續承租舊診所店鋪,供慈濟免費使用,讓牙科義診不停擺。「金錢不是最重要的,做有意義的事情才是重要的。」李桑尼分享。
慷慨的桑尼 借出新診所新設備
由於李桑尼的舊診所店鋪租約今年到期,柏斯人醫會團隊不斷尋找新義診場地,卻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場地。Dr. Sonny要團隊們別擔心,另覓場所的事情,專心如期舉辦義診,到時一定會有適當的地點出現。原來李桑尼心中已有盤算,若人醫會團隊沒有尋獲新地點,就可以使用他的新診所。
新診所是西澳數一數二擁有3D列印設備的牙科診所。慷慨的李桑尼不僅借出新診所場地,也借出從美國進口的3D列印設備供義診時使用。擁有3D列印設備的好處就是,除了製造假牙或牙冠,可以更加精準與減少成本之外,病患可以在當日,就戴上現場製作好的假牙,省下多次來回診所的時間。
病患莎妮(Sharnie)就是其中的受惠者,她的門牙嚴重蛀壞需要拔掉,然後戴上假牙。倘若診所沒有3D列印設備的話,莎妮需要來回義診診所兩三次,才能戴上假牙,這兩三個月的期間,沒有門牙的話,往往讓病患覺得無所適從。今天莎妮從拔牙到戴上合適的假牙,在短短半天內就完成了。
戴上假牙後,莎妮開心咧開嘴笑向志工們展示假牙,假牙的顏色,幾乎和其他牙齒的顏色一致,志工們都猜不出來哪顆才是剛戴上的假牙。而全程負責設計和製造假牙的,就是人醫會志工兼李桑尼診所的員工醫師許凱勝。
許凱勝牙醫師 擁有操控3D列印機技能
立志於當牙醫師的許凱勝,畢業於牙科系,本來畢業後就可以當牙醫師,奈何在快畢業的那年,有一天突然癲癇發作,檢查後發現頭部左邊竟然有顆腫瘤。動手術把大部分的腫瘤去除後,右手手指敏感度有所下降,導致習慣用右手的許凱勝,不能用右手操作牙科器械,替病患治療的牙醫師。
即使不能親自服務病患,許凱勝沒有放棄,他繼續完成學業成為醫師,也繼續在人醫會付出,並成為人醫會核心幹部,處理人醫會大小行政事務。
另一方面,許凱勝也是李桑尼診所裡,可以全面負責設計和製造假牙或牙冠的醫師。當年購買3D列印設備的時候,李桑尼就帶著許凱勝一起去到美國,學習如何操控3D列印機的軟硬體設備,以致可以做到從設計、製造、及調整假牙或牙冠,都能於一天內在自家診所完成。如今許凱勝也是慈濟和李桑尼診所最佳溝通橋樑。
病患緊張不安 醫師志工鼓勵安住心
「我一眼就看出來他很緊張。」曾任職護理長的志工傅春枝,憑著多年和病患接觸的經驗察覺馬尼爾(化名),可能因為看牙醫而緊張害怕,便拍拍馬尼爾的手臂給予鼓勵,發現他的手臂冰冷,更確認她心中的想法。於是傅春枝在牙科診療室陪伴馬尼爾的時候,就一邊握著他的手,一邊鼓勵說「別擔心,我們都在這裡陪你。」
馬尼爾平時不注重口腔衛生,想刷牙的時候才刷牙,上顎牙齒幾乎全部蛀掉或斷掉,只剩下小小黑黑的蛀牙。他說平時笑的時候,都一定會閉著嘴巴,不好意思讓別人看見自己滿口的蛀牙。今天來到慈濟牙科義診,想要減緩牙痛及開始解決蛀牙問題,沒想到自己容易緊張的老毛病又犯了,這就是為什麼他幾乎滿口蛀牙,卻遲遲不願意來就醫的原因。
牙醫師艾米莉(Emily)給馬尼爾制定治療計畫後,資深牙醫師吳瑞秋(Rachael Wu)也進來診療室給予意見,並且半開玩笑地告訴馬尼爾說,之前有個軍人病患來拔牙,別看他高大威猛的樣子,也緊張得幾乎在她的牙科椅上哭了出來,現場氣氛馬上舒緩下來。她安慰馬尼爾說,很多病患都會因為看牙醫而感到緊張,牙醫師會包容病患的,病患不需要把所有蛀牙,在一天內全部處理完,而是可以跟著治療方案慢慢進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醫師們都很有耐心和我解釋治療方案,也包容我讓我一步一步慢慢進行治療。」馬尼爾結束今天的治療後分享:「 我也要特別感謝您(志工傅春枝),您握著我的手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心安。謝謝。」馬尼爾表示,今天的義診讓他覺得很有幫助,也不像以前看牙醫那麼緊張,他會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希望在牙科治療結束以後,自己的健康及社交方面會有所改善。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3
2024年,慈濟四大志業,回饋佛陀故鄉尼泊爾的慈善部分,開始推展「一村一協力」的活動計畫。志工們分批分組,上午進村做訪視關懷,到了下午再一家家去邀約村民,前來參加各種愛灑活動。3月底,在藍毘尼第十里拉 克西米布爾村(Luxmipur)菩薩招生時,該區住戶蘇米特拉(Sumitra)阿婆也被邀請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
佛陀故鄉 再見貧婆
每天都來的蘇米特拉今年七十歲,茹素十五年,先生馬丹八十歲了,茹素已超過四十年。但穿裙子、戴耳環,裹著紅頭巾,脖子上掛著一串項鏈,雙手帶著幾隻手環和戒子的老爺爺,看起來像女生。志工實際走訪後才瞭解,他其實是精神狀況不太好。
兩老住在用幾片鋅板蓋起,屋頂常常漏水的小小鐵皮屋,生活非常簡陋,極度貧困。在夏季高溫四十幾度的大熱天,他們幾乎都是蹲在外面,因為鋅板蓋的屋內實在太熱。雖然有三男一女,但大兒子因病往生,另外兩位兒子雖然住在附近也很貧窮,沒有辦法照顧他們。唯有嫁到印度的女兒,偶爾會回來探望,因此相依爲命的兩人,只能靠乞討維生。
然而,乞討的生活很不穩定。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蘇米特拉自己的健康情況也不好,常常發燒瀉肚子,膝蓋骨早已變形,嚴重的關節疼痛導致她走路非常困難。因爲家裡沒有廁所,她必須要走五百米才能找到地方。正常人走五百米,需要七分鐘,而她卻要走上二十五分鐘。
再窮也要布施
儘管非常不舒服,但她卻很喜歡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從不缺席。4月3日共修時得知花蓮大地震,在志工帶領下,蘇米特拉雙手合十,跟著大家虔誠為花蓮的地震災民祈禱。因為當地居民基本上都很貧困,志工也就沒有呼籲捐獻。
然而,到了4月4日,當村民們又來聽故事的時候,一些家庭居然主動帶來米、蔬菜和錢,說要為花蓮地震災民盡一點心力。吃了上餐沒下餐,可能連明天的生活費在哪裡都不知道的蘇米特拉,竟然也要捐錢,一顆布施的心很堅、意很決。
一手杵著拐杖,一手很努力地從身上掏出僅有的錢,尼泊爾十五盧比(約合新臺幣四元),鄭重交給志工。「我雖然沒有很多錢,但是夠用。」善良單純的她很知足:「1993年地震的時候,慈濟幫助過尼泊爾很多;2015年地震的時候,又幫助尼泊爾這麼多。現在臺灣有需要,我們怎能不幫助和支持呢?」
5月20日,是第十里首次回收米撲滿。儘管又病又窮,什麽都沒有,必須要靠好心人的施捨才能活下去,但蘇米特拉不願爲善落於人後。即使杵著一根竹子當拐杖,也要提著一桶靠乞討省下的米撲滿,費力地「挪步」到共修處,很有誠意地要來獻愛心。
這幅畫面,讓在現場陪伴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黃曉清(慮曉),相當感動。「阿嬤就像佛陀時代的貧婆。」黃曉清事後說:「即使是一無所有,還是願意布施,真的很讓人感動。」而蘇米特拉自己卻表示:「生命的價值就是要幫助人,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快樂。」原來,在她乾枯的心中,已有了法水的滋潤。
當天的回收活動,共有十七戶會員家庭參與,總計捐了大約三十公斤的米。志工們共識後,一致決定用全村人的愛來幫助蘇米特拉夫妻,讓他們不用再去乞討了。
能力再微小 也能布施助人
宗教處海外事務室主任蕭靜湲,在8月5日的慈善志業分享這位貧婆的故事時,也感動得幾乎哽咽。「因爲婆婆的愛,花蓮的地震救災也有她的一分心意。」沒想到她的米撲滿也是滿的,她總計捐了2.003公斤的米,「我很不捨得把003拿掉,因為我覺得,婆婆的每一粒米都是那麼的珍貴,所以就把它保留了下來。」
「每次共修,她都非常精進,風雨不改全勤參與。」蕭靜湲說:「自從遇見慈濟,聽了上人的法之後,她不僅布施錢、布施米,甚至還可以法佈施。」因為每次上人說故事後,志工會帶動靜思語等活動,並邀請大家做心得分享。
聽過「一牛三報」說因果故事的蘇米特拉,知道了「口業可怕」的道理,更從靜思語的學習中體會深刻,原來「再窮、能力再微小,也能布施助人。」而且「能付出就是福。」她曾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就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其實,蕭靜湲在結束分享前說,在佛陀的故鄉,有很多很多的貧婆,也都可以成為心靈富有的人。「正法一定要回歸,才能翻轉佛國,因為佛陀跟上人都告訴我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人人本具清浄佛性
上人常說「愛心,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要把地球變成一片人間淨土,需要很多人的力量,一起努力。因爲,心靈富有就能翻轉苦難,有大善才有大福。「很希望世間人人都是菩薩,在乎的不是捐了多少錢,最重要的是那一念心。」
2500多年前,「佛世時也有貧婆布施的故事。」上人不只一次地開示過。佛陀的弟子迦葉尊者,希望讓貧困的人也有布施種福田的因緣,有天遇到一位貧婆,便把缽伸出去向貧婆化緣。
貧婆看到迦葉尊者,為自己窮到一無所有而悲嘆、哭泣:「我很想供養尊者,但是我什麼都沒有……」
「有啊!妳至少身上還有一件衣服。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質,而在虔誠的心念。」迦葉尊者說。
貧婆聽了很歡喜,便從衣角撕下一塊布供養迦葉尊者。佛陀知悉此事後,很歡喜地說:「將來所有的出家弟子,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有貧婆虔誠供養的一番心意。」從此,每位出家人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以此象徵布施的真義——即使是很貧窮的人,只要有心也可有布施的機會,因爲「慈悲,是人人本具的清浄佛性。」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3
〈Beautiful Sunday〉的輕快對唱聲引人駐足。這首70年代風靡全球的英語流行歌曲,以簡單歌詞和輕快節奏,讓年輕人瘋狂,也讓博覽會現場充滿歡樂。
午後的烏雲雖然遮蔽了陽光,卻掩蓋不住「志玄 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博覽會的熱情。8月24日,臺中靜思堂人潮洶湧,「2024志玄藝文博覽會」在此盛大舉行,現場湧入超過數百位熱情的民眾,整個會場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讓人目不暇給!
為慶祝志玄文教基金會臺中終身學習教育中心十周年,並感謝參與博覽會的民眾,臺中志玄基金會特準備了五百份祝福禮。這些禮物在參加者完成地圖通關活動後,很快就被領取一空,大家在充滿藝術氛圍中,開心地度過一場歡樂與智慧交織的盛宴。
愛與歡樂的英語殿堂
「Sunday morning, up with the lark, I think I'll take her walk in the park. Hey, hey, hey, it's a beautiful day.……」靜思堂一樓的大愛廊道,傳來歡樂的對唱聲,散發著吸引力法則。〈Beautiful Sunday〉(美麗的星期天)大概是70年代全世界最多人能夠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之一,1972年由英國歌手兼作曲家Daniel Boone唱紅。簡單的歌詞,輕快的節奏,推出後全球年輕人立即為之瘋狂,在博覽會的現場也令參訪者忍不住駐足。
83歲的王春美站在「歡樂美語會話」攤位上,與參訪的民眾一首接一首地又唱又跳,「Oh oh yea yea 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I'll love you twice as much tomorrow Oh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More Than I Can Say 〉(愛你在心口難開)響徹大愛廊道。
這是80年代相當流行的一首歌,尤其是前導的那句Oh oh~yea yea~光這歌詞就能勾起許多人的回憶,引發共鳴。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那個充滿青春與活力的年代,讓人忍不住跟著搖擺。
「看了都好想學喔!」一位賴女士忍不住讚歎道。
83歲的王春美是「歡樂美語成人會話班」黃秋雪老師的學生,六年前從ABC開始學習,如今已成為老師最好的活招牌。「我從大陸回來後才來這裡讀書。孫子在美國,我想去陪他,他說要學會英語才讓我去。」她開心地說:「孫子說,我現在可以去了。」
「歡樂美語會話」的攤位上,除了用歌聲吸引人,還以星巴克咖啡店的飲品名稱闖關,以及短母音的三字經口訣,讓大家輕而易舉地記住英文單字。
「來這裡學美語的人都必定歡樂,因為我們有一顆給予人的心跟一顆快樂接受的心,所以會學得很快樂、學得很歡樂。」黃秋雪老師自信地說:「只有不願意的學生,沒有我教不會的學生。」
黃秋雪是天主教徒,她秉持著博愛的精神,將愛融入教學,讓教室充滿了溫暖與祥和。
「我覺得只要以愛為出發點,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黃秋雪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個大道法,她用植福田的心情面對每一次的上課。「上課前,我都會先和學生念一句靜思語,告訴他們這是上人的祝福。」
黃秋雪以愛為本,用歡樂的氛圍和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學習不再是壓力,而是充滿喜悅的旅程,這正是她起名「歡樂美語會話」的宗旨。
從零開始 編織人生新篇章
一樓福慧廳的創意編織DIY攤位上,葉阿玉老師正熱情地與來訪者互動。這位專業級的老師,退休後來到社教中心,面對一群婆婆媽媽級的學員,她卻開心地說:「我發現從零開始的最好,真的。而且與學生培養出來的感情都很深厚。」
葉阿玉老師在服裝設計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接觸編織,長大後並到日本和法國深造。她曾受邀擔任日本種子教師,負責培訓老師,退休後,開始教授零基礎的服裝設計課程。她發現從零開始教學更有趣,因為學生的可塑性高,沒有既定的模式。
她也分享了對慈濟的觀察。自己早期曾是慈濟會員,但後來因為一些負面消息而退出。然而,她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並透過觀察和與學生交流,逐漸了解慈濟的運作模式。她認為慈濟的透明度高,所有訊息都公開,而且她親眼見證了慈濟在921地震後對災民的幫助。
葉老師也提到,她曾遇到朋友或學生對慈濟有誤解,例如認為慈濟需要大額捐款才能加入或成為委員。她會耐心地解釋,並強調慈濟的捐款是隨分隨力,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自由樂捐。
「了解一個團體需要深入觀察,不能只憑藉片面資訊就下定論。」葉阿玉鼓勵大家保持開放的心態,從不同的觀點去思考,才能做出更客觀的判斷。
葉阿玉不僅在服裝設計領域表現出色,更在社教中心編織課程中,以熱情和經驗引導學員們從零開始,在人生道路上編織出更豐富多彩的篇章。
在彈與撥之間 發現音樂的美
博覽會參觀路線由一樓的福慧廳往上走,來到四樓,耳邊傳來時而明亮、清脆,時而柔和帶有靈透音韻的琴音,原來是古箏啊!
教室裡頭,許多位小孩正體驗撥弦和按弦,感受箏弦發出的悅耳聲。國中一年級的孫睿謙與朋友一起體驗古箏之美,捨不得往下一站地她說:「我喜歡,因為聲音好聽。」
廖婉如也帶著一雙兒女來到411的古箏教室,學員陳天恩當起小老師,陪著小學二年級的廖梓筠彈琴。
廖梓筠經過體驗,坦言道:「聲音很好聽,但手指很痛。」被悠揚的音色吸引,及經由演奏者通過不同的按、撥、滑等等指法,創造出細膩的旋律與和聲,小小年紀的廖梓筠從中體會出音樂家的辛苦。
國中三年級的陳天恩原本學習小提琴,但在接觸古箏後,他愛上了國樂。他表示:「古箏的技術性很高,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儘管國中的課業壓力很大,陳天恩笑說:「我練琴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多。」
由於熱愛,短短一年半的學習,陳天恩已經從中找到朝音樂方向發展的目標。
志玄十年 溫馨學習樂無窮
古箏優雅獨特的韻律很吸引人,這一站參訪與體驗的人總是不斷,學員胡秀芳在一旁展現所學。
學古箏將近三年的她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從零基礎開始跟著黃金燕老師,她說:「學習古箏讓我很療癒,不需要在意彈得如何,只要有興趣和熱情,生活就會變得很快樂。」
胡秀芳從彰化騎車來到臺中靜思堂需要將近五十分鐘車程,原本是黃金燕老師的私人學生。她認為,沒有同儕一起學習,持續力較弱。而且,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學習環境超棒的。一方面設備良好,另一方面人情溫暖,一切都很好;而且學費又便宜,去哪裡找這麼好的地方啊!」
跨縣市而來拜師學藝的胡秀芳,對黃金燕老師讚不絕口。「黃老師真的很棒、很棒,我們班的學員從七歲到七十歲都有,老師不僅技術是高手中的高手,人好、教學更是因材施教。」
此次博覽會上,由於黃金燕有演出活動,由先生王天民代表出席。王天民表示,「同學們都很支持,大家就像家人、好朋友一樣。」黃金燕在志玄基金會教學已有十年,這段時間見證了她對教育的堅持和熱忱。
志玄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提供涵蓋人文、藝術、科技、健康、生活等各領域的課程,滿足各年齡層和背景的學員需求,致力於打造一個持續學習及成長的環境。教育的觸角不應侷限於校園,志玄基金會十年的成績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1
「教官您好,我也使用M3 Pro,它附贈了四片減光鏡。由於我平時喜歡攝影,拍攝風景時通常會用偏光鏡,所以我又另外購買了一套包含減光和PL的組合。您比較專業,請教剛剛展示的海面風景,您有使用濾鏡的習慣嗎 ?」
「謝謝師兄提醒,我本來是要說的,剛忘記了。」面對學員楊凱誠的提問,講師蔡宇倫幽默地回答。
一場有深度的共修在一問一答間展開,講師因其豐富經驗和細節解答讓每個人都受益匪淺。不僅讓大家學習到更多拍攝技術和技巧,也激發了他們對空拍更深入的興趣。
齊柏林精神薪火相傳 共同守護臺灣環境
8月18日,全省人文真善美空拍共修,來到有著大地拼布的臺中版伯朗大道的「忘憂谷」進行外拍。俯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後,下午則在后里聯絡處,聆聽慈濟基金會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合作舉辦的首場「2024齊柏林飛閱臺灣攝影獎」系列講座。
致力於延續齊柏林導演對臺灣的紀錄和保護環境的使命,「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說明飛閱臺灣攝影獎活動的主旨,是在傳遞齊柏林對環保理念與臺灣的熱愛,希望通過攝影比賽,號召空拍愛好者和攝影師記錄臺灣的美麗與變遷,並警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林穎儀強調齊柏林基金會是以「永續」、「扎根」、「傳承」及「志業」四個核心為推動主軸。
首先,「永續」數位典藏計畫旨在保存臺灣的地貌、歷史與文化資產,以便未來世代能欣賞這些珍貴的資源。「扎根」環境教育推廣規劃,則致力於在地推廣環境與教育理念,讓更多人理解和珍視臺灣的自然環境。「傳承」使命則是尋找並聚集更多像齊柏林一樣,用影像記錄臺灣的人,共同守護這片土地。
第四個使命是志業,除了持續尋找下一個齊柏林,副執行長林穎儀表示:「我們也積極籌拍《看見台灣3》。儘管面對許多挑戰,我們依然希望能夠很快與觀眾見面。」
此外,齊柏林基金會也推廣志工服務,林穎儀說:「因為志工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希望有更多志工加入,共同推動這分使命。」鼓勵紀錄片導演拍攝更多有價值的作品,同時提供創作基金和導師陪伴,希望優秀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傳授實用經驗 助力學員突破自我
除了提供比賽優渥的獎項,也要提升拍攝技巧與法規。在北中南四場講座中,第一場邀請了宇能數位科技的創辦人蔡宇倫,同時是一位空拍機證照的監考官。雖然他的分享安排在下午,但早上就出現在忘憂谷,觀看學員們練飛,並與學員互動。他以幽默的方式拉近了與學員的距離,令下午的分享氛圍更加輕鬆。
下午的課程中,蔡宇倫以「空拍技巧與實務分享」為主題,介紹了無人機的基本操作規範,並針對尚未考取證照的參與者,解答有關考照的疑問,提供實務建議。
他還分享了自己的空拍實務經驗,包括如何剪接並製作影片,透過展示他這幾年在臺灣各地的空拍作品,演示了二十種運鏡方式和穿越飛行技術。他指出,不同的運鏡方式能增加畫面的動態感和視覺衝擊力,使影像畫面更豐富。
在分享會上,攝影已十四年的學員楊凱誠向蔡宇倫請教了關於減光鏡與偏光鏡的使用技巧。
蔡宇倫建議在白天只要不是陰天,就使用減光鏡,並根據天氣和太陽光的強度,選擇4、8、16或32等不同強度的減光鏡。他通常會選擇16和32之間,並根據當天的情況進行調整。使用減光鏡時,需要調整光圈和快門速度,以避免照片過暗或過曝。
在QA環節中,學員們積極舉手發問,蔡宇倫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專業素養的提升。這場講座,不僅展示了分享和學習交流的重要性,也激勵了參與者提升自己的攝影技藝。
◎專業指導少走彎路 空拍全方位解析
從平面攝影升級到空拍才兩年的楊凱誠開心地說:「他們都是來自專業的製作公司,而且是專攻空拍影像,這對我們這些業餘的愛好者來說幫助非常大。」
楊凱誠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相對短暫,蔡教官講解非常精細,從一個專案的初期規劃,到如何分配工作、選景、器材的使用、飛行操作、現場狀況的聯絡方式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不同於自己單兵作戰,而是透過橫向的聯絡與垂直的檢討方式,正如俗語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事先的規劃和準備,才能看到最好的成果。
這種屬於專業性質的工作技術面,雖然課堂上沒有實際操作,但楊凱誠說:「因為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礎經驗,所以藉由教官的指導,能幫助我們省去許多摸索的彎路。」
尤其,教官提到二十種運鏡方式,讓楊凱誠很驚訝,「我之前只知道七八種,原來還有這麼多操作方法,這對我是非常大的收穫。」
楊凱誠認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事並不多,但只要願意付出和投入,就會有成果。他舉世界跳水冠軍的全紅嬋為例,當被問及為何能如此傑出時,她說:「我不是天才,我是練出來的。」
這句話讓楊凱誠認同並期待自己,「這些人都值得我學習,雖然我只是個普通人,但通過學習和努力,我也可以脫穎而出,做出不一樣的事情。」
初嘗空拍世界 空中見證環保
空拍新手蔡麗瑜經過早上的外拍及下午的分享,她表示,這幾個月來,逐步接觸空拍技術,學到了許多過去平面攝影中無法體會的知識與技能。深感收穫良多,特別是關於運鏡和反應的訓練,讓她的構圖視野有了嶄新的突破。
「平常我使用平面的視角來拍攝,而空拍則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視角體驗。」蔡麗瑜說:「從制高點俯瞰,不僅風格有所變化,心境也隨之不同。」她提到在慈濟看到很多美好與善良的事物,每當拍攝到令人震撼的景色,便不禁讓她聯想到《看見台灣》這部電影。
蔡麗瑜表示:「空拍不僅讓我們看到臺灣的美麗,也讓我們認識到環境的破壞,這樣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突與震撼。」
慈濟人致力推動環保工作,而空拍能透過鏡頭捕捉臺灣的美麗與破壞,進而傳達環保的迫切性。講師分享專業的空拍經驗和技巧,蔡麗瑜覺得獲益良多。她說:「老師每次講解和示範都像是撿到寶一般,無論是影片剪輯的細節還是運鏡技巧,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空拍攝影確實比平面拍攝更具挑戰性,遠距離的飛行控制需要很高的穩定性與精準度。每次操作空拍機,無論快或慢,都是一次學習與磨練。唯一的捷徑就是反覆參與,持續提升自己的技巧。
來自臺北的她覺得今日的空拍學習之旅,「讓我開闊了眼界,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我會繼續參加相關活動,努力精進自己的空拍技術。」
善行與攝影的交融 用鏡頭記錄臺灣之美
同樣來自臺北的陳李少民也提到,能聆聽蔡教官關於空拍技巧的分享,他的收穫頗豐。透過空拍作品分享,看見臺灣自然映像、人文紀實、地景紀實的美麗,令人非常感動。他表示,平時在慈濟也是做善行和美好的記錄,但是在今天有別於以往,轉換成不同視角的空拍方式,讓他學到了許多新東西。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分享中提到,慈濟和其他機構之間有共同合作的善行,陳李少民認為關於紀錄與貢獻與慈濟的理念很符合。「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讓我很震撼,影片中揭示的環境問題,更加強了我對環保的認識。」
慈濟后里聯絡處共修,慈濟基金會與齊柏林基金會首次合辦針對臺灣土地及人文攝影的活動,陳李少民覺得這對人文真善美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傳承,並希望這種共善能一棒接一棒,把臺灣的歷史記錄傳承下來。
陳李少民分享了自己在空拍課程中的學習經歷。他提到,「雖然在初次接觸空拍時手感不好,但經過慢慢的學習,手感逐漸變好。」對自己未來的空拍學習最大的期待,是必須遵守法規並考取相關證照。
他表示:「雖然我們都不希望有災難,但當災難發生時,能在第一時間將美善與災情傳出去,對救災都是助力。」無論是地震、火災還是颱風,由於安全考量,有許多平面攝影無法到達的地方,空拍機都可以派上用場,即時傳達災情,協助救災。
人文真善美志工發願要成為上人的眼、上人的手、上人的腳,陳李少民希望自己能學好空拍,多一項技能可以付出。
一場攝影的學習,也是一分熱愛與守護的使命。這次的講座不僅傳授技巧,更是心靈共鳴,啟發學員們新的動力。熱愛空拍的志工們將用鏡頭,以影像記錄和傳遞愛,見證與守護美麗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