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9
臺灣從2025年開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的老化,高齡者生理各功能逐漸退化,適當的輔具能協助長者在日常生活更獨立,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達到生活機能的輔助,也減輕照顧者的體力負擔。
慈濟桃園分會執行「安美計畫」,9月8日在慈濟中壢志業園區舉辦一場認識輔具的親子體驗活動,報名非常踴躍,結合去年參加《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的A+青年團隊和慈青學子,約有六十人參與志工體驗活動。除了介紹常用輔具的使用技巧與注意事項外,也讓年輕人親身體驗志工服務,實地到案家運送輔具,希望他們帶著滿滿的感動回家,更重要的是把感動化為行動,一起為有需要的家庭服務。
關懷陪伴這群年輕人的志工孫俊璞提到,許多申請輔具的案家都是孤寡一個人,行動不是很方便,他期待年輕人協助到案家運送輔具,除了幫忙裝輔具,也陪伴長者聊聊天,讓年輕人實作體驗,並體會什麼叫做「見苦知福」。他說:「有什麼活動或勤務,只要號召一下,年輕人就會開始相挺,然後大家相揪來報名,那種無形的團隊力量,就是一個往上成長的能量。」
本次活動總計動員近二十位輔具團隊,桃園輔具總窗口彭振維提到,慈濟提供輔具服務,本著感恩、尊重、愛原則,完全不收費,服務對象也不分是否為慈濟人,送輔具前他也做了行前叮嚀,不評論案家、不送錢、不送東西給案家。
認識輔具 親子一起來
本次活動有不少學員全家出動,年輕的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一起來參加,親子一同認識輔具。分站體驗有病床、輪椅、氣墊床三個站,由輔具團隊分別為學員介紹輔具的操作方式,以及如何幫助病患舒適正確的使用輔具。
志工邱榮發講解如何移動病床或輪椅上的病患,利用移動腰帶輔助搬移,照顧者比較不會受傷,先將輪椅靠近病人,踏板收起刹車固定,依照顧者順手的方向,雙手伸入掖下環抱病人,抓住移動腰帶,將病者雙手放在照顧者肩上,照顧者雙膝微曲,抱起病人移轉至輪椅上。
學員們都很認真聽講,也參與實地練習。本身是護理師的林芷羽自告奮勇當被照顧者,由另一位護理師朋友當照顧者,過程中她們依著志工提示的步驟做。林芷羽平時都在照顧病人,親身體驗過病人被移動的感覺後說:「病人大都沒有力,抱起來是沉重費力的,女性護理師身材比較嬌小,照顧病人久了,腰椎很容易受傷,她建議長期照顧病人者使用移動腰帶,腰部比較不會受傷。」
曾是慈青的呂如鈺和先生、三個孩子,一家五口共同參與今天的活動。夫妻一同體驗照顧者與病患「上下輪椅」的感覺,先生扮演患者,他的個頭高大,體重九十公斤,呂如鈺則是照顧者,體重約四十五公斤,個子非常嬌小,二個人的體重及體力明顯地不對等,呂如鈺聽從邱榮發的指示,將先生的雙手環抱自己的肩上,先生的身體往自身緊靠,雙腳前後弓箭步,手提腰喊「一、二、三」順勢提起先生,成功移動先生至旁邊的輪椅上,頓時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彭振維說:「正常的狀態下,病人若是癱瘓的,體重是原重的二倍,換句話說,她要搬一百八十公斤重的病人。」四周的學員及志工聽得瞠目結舌,不可置信。
呂如鈺在長照工作過,偶爾會服務到失能或失智的長者,他們都會使用輔具,所以對輔具並不陌生。她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可以讓孩子們了解社會服務的重要性,有助於孩子們了解高齡化社會的需求,並學會如何幫助別人,也讓孩子看到我們其實都很幸福。
八德輔具中心窗口曾慶安負責介紹氣墊床,解說前他先問大家:「有誰知道這個是誰要用的嗎?」慈青范僑耘立刻回答:「臥床,還有受傷、癱瘓的人。」曾慶安要大家拍拍手,她答對了。
「長期臥床的病人,尤其是老人家血液循環不好,整天躺在床上會很不舒服,氣墊床可以依病人的體重調整軟硬度,提供較好的彈性和舒適度;氣墊床也有按摩的輔助功效,可以減少褥瘡發生的可能。」曾慶安一邊解說一邊翻開床墊的氣囊,解釋三條管路如何交替充氣。
今年參加培訓的徐緯頡帶著二個雙胞胎女兒一起來參加活動,他希望小朋友對輔具也能有一些認識。本身患有重大疾病的他,了解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需要用到輔具,希望藉此親身體驗一下,瞭解如何使用輔具。輪椅體驗時,他刻意坐上輪椅,讓大女兒推推看,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徐詩屏說:「爸爸太重了,推不動!」
聽完氣墊床的解說後,徐緯頡分享道:「我印象中床墊應該是平面、固定式的,哇!今天看到的居然是氣墊床,需要持續不間斷的打氣進去,萬一病患需要急救,要先把空氣放掉才能做CPR急救,都不知道醫療器材已經進步到這樣,完全顛覆我的想像。」
A+年輕人 入社區關懷長者
上午十點三十分左右,年輕志工跟著輔具團隊去送輔具,要把「福氣」送到案家。八輛裝載著輔具的小貨車,在中壢園區內一字排開,準備就緒後緩緩駛出大門,兵分八路開往不同的案家,年輕學員的座車緊跟在後,很快地陸續抵達案家,大家幫忙搬病床、拿配件進入案家。
來自鶯歌的輔具志工謝家福、廖木生和蔡政宏,為住在內壢成功里的77歲周奶奶送去病床、輪椅和四腳助行器。隨行的五位年輕人,有的幫忙搬床,有的拿床墊、床頭板和助行器,見證到了志工送輔具的辛勞。
中風過的周奶奶左半邊行動不便,身體有些瘦弱,看到幾位年輕女孩也來送輔具,用手比了一個讚。病床裝設完成之後,學員范僑耘主動幫忙舖床墊,還信心滿滿地教導家屬如何操控按鈕。助行器高度調整好之後,大家圍著奶奶,請她試著走走看。
范僑耘是長庚科大的慈青,在分站介紹輔具時很認真學習,因此能清楚地為案家說明使用方法。她說:「因為家人有用過這些東西,看到這位奶奶就想到我的阿嬤,她已經六七十歲了,也有用到助行器,有時候我會幫她看一下,老人家手腳沒有力,所以要幫他調整好,達到比較舒適好走的高度。」
中壢園區志工團隊陳榮貴、盧國凱和李秀琴帶領學員,載著回收清消過的醫療床和便盆椅,送福到癌症病患陳老先生的家。
貨車抵達時,烈日當空,志工們小心翼翼地將病床搬到案家樓下的騎樓,過程中早已汗水淋漓,學員們先把配件搬入案主房間,案家兒子陳帟均也下樓幫忙搬。四位年輕志工用力抬起百公斤重的鐵床,狹窄的樓梯迴轉空間小,幾度調整方向,一步一步拾階而上,好不容易克服了困難,才送到老先生的房間。
陳榮貴帶著志工們組立牀架、木板、扶手拉桿等,一一固定好螺絲、木栓,確定牀頭的方向、位置,大功告成之時,清楚地示範操作後,看見案主父子臉上鬆了一口氣,志工們雙手合十說:「祝福你,祝福你早日康復!」
陳帟均滿身是汗,感激地說:「醫療器材或設備對我們來說是一筆蠻大的花費,慈濟不只是無償借給我們,還幫我們把它搬上來,真的很感動,日後如果我有能力、有餘力的話,一定會加入你們, 傳承這個好的事情。」
學員黃明源看到案家的困難,他說:「親自參與送輔具,看他們瞬間壓力解放的感覺,覺得送給病患的是一個安心,可以幫助他們平安度過疾病療養期,而自己有健康身體,才知道自己很幸福。」
另一條輔具路線開往八德區介壽路,案家住在巷弄狹窄、沒有電梯的四樓公寓,案主是一位九十四歲失智的老奶奶,隨行的青年志工在輔具團隊的指導下全程參與,動手組裝氣墊床,連接電源,並教導案家自行操作。家屬很感恩慈濟的關懷與協助,原本以為只會有一張鐵床,送去的竟是電動的,還有自動充氣墊、床罩、防水鋪墊、枕頭等,案家女兒非常驚喜,大兒子看到慈濟志工的用心,也感動的流下眼淚,志工趕緊上前擁抱膚慰。
志工曾銀寬帶領大家齊唱〈無量壽福歌〉祝福老奶奶,家屬也跟著一起唱,坐在沙發上的老奶奶笑得自然,志工上前擁抱老奶奶,場面溫馨感人。
陳御崇第一次參與送輔具,看到案家提出申請需求,慈濟人快速地把需要的輔具送達,讓老人家有一套舒適的床具可用,大家齊心合力完成,圓滿的結果讓他非常讚歎。他分享說:「今天非常的法喜,覺得送輔具真的有幫助到案家,也感受到案家從心裡表達的謝意,就是道感恩。」
有做有得 付出中體悟無常
輔具體驗結束之後,邱千豪上臺分享:「我覺得輔具平臺是很方便、便民的,利用回收來的輔具,修理好再給需要的人使用,是相當好的活動,我們今天也到附近的案家,去幫他們架設床墊,體會到生病的人很辛苦,我們有機會可以去幫助他們,是個很榮幸的工作。」
來自慈濟家庭的楊荃名,大學時期參加過慈青社,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送輔具,見識到志工們為了安排送輔具,在車輛規劃、人員配置、行車安全等,整個過程都非常用心。他說:「讓年青人也可以到案家參與安裝和關懷,我們非常高興。師伯們教導我們搬運組裝的方法、與案家關懷應對的要領,我認為參加這次活動是值得的,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有機會我們要邀約更多年輕人來學習及承擔。」
邱文成是輔具團隊的成員之一,也是去年入經藏的A+年輕人,他分享一個真實故事,講述自己八十三歲的老父親,二十多年來逍遙自在地生活著,有一天突然覺得很累,漸漸地沒有食慾,到了第五天,父親已經無法自行坐起、尿失禁了,於是他上網訂購了一張洗澡椅,方便父親沐浴、如廁,第六天父親依然不想吃東西,第七天輔具送到了,無常也來臨,來不及使用的輔具原封退回,邱文成語帶哽咽地述說著。
處理完父親後事之後的第七天,他意外地收到慈濟輔具平臺的訊息,讓他決定加入輔具志工行列。他說:「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真的不能等,很感恩父親推了我一把,很可惜這麼慢才碰到慈濟。年輕夥伴們,你們一定要珍惜要把握,有機會付出就去付出,你會發現付出之後得到的更多。」
吳婉萍是一位護理師,也是A+年輕人之一,今年參與培訓課程。她由衷感謝這一路上,有先生戴維志在背後默默支持,護送她到需要去的地方。戴維志承擔載送志工的任務,以及人醫會的醫材運送工作,也陪同她一起參與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首次參與輔具活動並體驗親送輔具的戴維志分享,兩年前岳父身體有些狀況,曾經向新北市政府借電動輪椅,同時第一次聽說慈濟也有提供這樣的服務。活動中看到慈濟有這麼多的輔具,整理後再送給案家,他覺得很棒。他說:「有些輔具很貴,比如電動床可能要好幾萬,對於有需要但無法負擔的人,幫助確實很大。透過這樣的管道,一方面可以解決有需要、低收入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對於環境也不會製造過多的垃圾。」
透過參與輔具活動,戴維志感受到親自送輔具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年輕人的參與能減輕年長志工的負擔,並鼓勵更多人加入輔具服務。
好事大家一起做,吳婉萍和戴維志各自邀約了同事來參與活動,他們一共有四個家庭十個人參與這場輔具體驗活動。有年輕人的加入,讓社區服務顯得青春洋溢,熱鬧非凡,更重要的是大家共善行!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0
「今天2024年9月1日,是尼泊爾慈濟很殊勝的一個日子,也是歷史的一刻,因為今天慈濟尼泊爾版的〈祈禱〉,在菩提電視臺首播。」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濟連)道出心底的感動,由衷感恩加德滿都「菩提電視臺」助緣播送,更盼這共振的聲符,在佛國成為淨化人心的一股力量。
新馬慈濟志工在尼泊爾長長的耕耘路,經常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唱〈祈禱〉,但因許多居民不明白中文和英文,志工於是著手製作尼泊爾語的〈祈禱〉,當下祈願時,更能深刻明瞭感受歌曲的內涵。志工們來到電視臺,和電視臺執行長桑吉(Sanjeeb Tuladhar)一起推廣,讓正向膚慰人心的歌曲傳唱佛國。
祈禱 迎接感恩的一刻
為了這殊勝的一刻,志工們在清晨六點半便抵達菩提電視臺,當桑吉與志工象徵性的一同按下播放鍵,在掌聲中迎接這感恩的一刻。
悠揚的絲竹聲緩緩流淌,伴著輕柔堅定的空靈聲韻,熟悉的〈祈禱〉旋律,但這次卻是尼泊爾語的版本,在菩提電視上響起。此刻,所有人虔敬合十,一句一和,望著螢幕上都是自己與團隊在藍毘尼留下的足印,內心百感交集,感動無法言喻!
「大家都非常的感動,看到慈濟的祈禱歌,已經在尼泊爾空中播放,菩提電視臺也決定在早上七點,跟中午一點半兩個時段來播放。」陳吉民醫師滿心歡喜,因兩個時段與花蓮本會和全臺慈濟會所,放送時間一樣,這分連結讓愛超越籓籬,飛越千里,善念共振,直達諸佛聽。感動之餘,陳醫師也說起了所有志工們的心聲:「希望透過祈禱,能夠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進而天下無災。」
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濟澍)也由衷說著感動:「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歷史,感恩我們聚在一起,共同為這個重要的日子來祈禱。」這條篳路藍縷的佛國拓荒路,志工們承師志報佛恩,弘法利生,而他與太太李國香(慈坪)攜手同行。
足跡 拓印佛法一步步
莊嚴的旋律,配上志工在尼泊爾的足跡,畫面上記錄志工的每一步,從藍毘尼花園佛陀誕生的摩耶夫人廟,清晨天未亮,志工虔誠誦經開始;帶動村民浴佛,了解佛陀教法;一場場的愛灑,米撲滿回娘家;改善教育找回輟學的孩子;一間間的組合屋,給弱勢村民一個遮風避雨的家;2023年11月西部山區大地震,及時伸援緊急搭建簡易教室、物資發放;一村一協力,佛法遠播落實村莊……
最後畫面又拉回摩耶夫人廟,志工三步一跪拜,虔誠叩首,誦經禮佛,定格在白雲幻化的藍天下。三年多來志工們踏踏實實地一步步拓印佛法,回饋佛陀故鄉;用盡全力,翻轉貧困人民的生活,改變命運。祈禱的當下,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讓大家紅了眼眶。
「本土志工蘇曼(Suman Shrestha)的爸爸,是一位當地很出名的詩人,就把我們的〈祈禱〉翻譯變成尼泊爾語,也非常的優美。」陳吉民醫師道出尼泊爾版〈祈禱〉的由來,在慈濟會所播放時,很多志工感動到淚流。聽到歌曲,再看到大家在尼泊爾的付出身影,唱和的時候,眼眶裡含著淚水,澎湃的情緒,久久不能自己。
他也強調一切都因證嚴上人的悲心宏願,要回饋佛國回報佛恩,不只是聞聲救苦,還要把佛法帶到佛陀的故鄉,如今期盼透過菩提電視臺把「正信佛法」再往全球來播放。
菩提 佛法傳遍全世界
菩提電視臺是當地唯一的佛教電視臺,致力在弘揚佛法,慈濟的深耕發展,也是重要的傳播內容。
2023年,菩提電視臺協助慈濟,在藍毘尼直播浴佛法會,今年(2024年),進一步播放大愛電視臺節目,一同傳播弘法。自元旦起,每週一、三、五,在菩提電視臺和該臺網路播放《證嚴法師說故事》、《人間菩提》,還有〈祈禱〉,共三十分鐘的節目,讓村民可以更容易接觸佛法,改變一生。
對於上人依教奉行,慈悲濟世的宗教家情懷,桑吉先生看見佛國的希望,全然推崇,不遺餘力幫助志工,他語重心長告訴大家:「六分鐘的祈禱歌曲,讓我們了解慈濟在世界各地的足跡。」
志工們把握因緣,也在菩提電視臺誦讀《無量義經》,梵唄聲中,以音聲作佛事,寧靜祥和的氛圍,繚繞在錄音室。桑吉先生也宣布,十月即將播出佛陀講述的《無量義經》,此經已翻譯成尼泊爾語,目前正在做最後的檢測,也將印製成尼泊爾版分送給民眾。
「真的很感恩菩提電視臺,為了傳播正信佛教,非常的努力,電視臺計畫早上播放唱誦《無量義經》,下午播出三十分鐘解說《無量義經》的節目。」陳吉民相信集結所有的力量,佛法遠播,指日可待。
活動最後大家以合影留下永恆,這分標記著慈濟與菩提電視臺,齊心協力的弘法大愛,將正信的佛法和佛陀的教誨與精神,回歸佛國法源地,傳向全世界,更深刻烙印在每個人心中。
如今,不同語言的慈濟〈祈禱〉歌選,依然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誠如歌詞,「大家一起來祈禱,從不同角落地點,祈求平安吉祥滿人間。」它將在尼泊爾傳唱開來,在靜思中感恩,佛國子民生命從此不同。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8
- 報導地點: 花蓮
0403花蓮地震後,很多老房子不堪居住,慈濟跟縣政府合作援建大愛屋,分成兩種房型,總計有144戶可以入住,地點在花蓮市廣東街和信義街的街口。
援建將動工 伴手禮結緣
這是慈濟在發祥地花蓮,首次為受災及弱勢者興建現代化集合式住宅。由縣政府提供土地,慈濟負責援建,預計9月14日進行動工典禮,最快明年完工。在動工典禮前,擔心在施工過程造成交通不便,或產生噪音,9月9日慈濟志工先帶著伴手禮,挨家挨戶拜訪街坊鄰居,請鄰居體諒,也替未來的住戶先跟鄰居結一分好緣。
根據統計,花蓮縣內建築結構嚴重受損、不堪居住的紅單受災戶有七百戶,而被貼上黃單待修復者則有一千一百多戶;拆除重建作業已經開始進行,另有三十多棟受損建築申請「弱層補強」。安置部分,受災鄉親或依親或住進特約旅宿,政府也提供租屋補貼,但還有些人需要中繼住屋的幫助,以度過房屋重建或修繕完成前的過渡期。
建築基地位在花蓮市信義國小附近,由花蓮縣政府提供。這座ㄇ字型的建築預計興建五層樓,一樓包含社區中心及機房、梯廳及停車場;二樓以上的居住區共有112間套房,以及雙房32間,可容納352人;並設置電梯與無障礙設施等。
不辭勞苦 敦親睦鄰
「敦親睦鄰Go Go Go!」78歲的志工劉菊英才剛動完頸椎手術一個多月,穿著鐵衣,卻自許穿的是柔和忍辱衣,頂著大太陽,克服萬難跟組隊一起出勤務;先生廖學勳不捨,卻非常支持太太:「她自己願意出來,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劉菊英說:「可以走,我們就走,會做一定要做,可以出來滿好的,頭腦比較清新,在家反而會變遲鈍。」
慈濟援建花蓮縣政府的大愛屋,位於花蓮市區的商圈,工地即將動土,志工準備伴手禮,分成三條路線,穿梭巷弄,拜訪街坊鄰居。慈濟志工楊彰文對住戶說:「動工後,可能會造成干擾,要先來拜訪,歡迎動土典禮當天,也能夠來參加活動。」「謝謝,你們很有禮貌。」慈濟志工陳俐芬也說:「大家一起來祝福災民可以越來越順利。」
社區有難,共體時艱,只希望儘快讓受災鄉親的心安定下來,社區居民曾小姐表示:「時間真的拖滿久,天氣炎熱,又有颱風,還有大小數不清的地震,希望大家趕快有個地方居住,也可以安定身心;不管到哪都會有工地,趕快完工就好了。」社區居民林小姐也說:「大家要互相,因為他們沒有房子可住,工程難免會吵,忍耐一下就好了。」
「水果和月餅,應景的,祝你中秋節快樂。」「好,謝謝!」慈濟志工雙手奉上伴手禮給社區居民,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不畏艷陽高照,走訪30戶鄰居,無私大愛,只為凝聚社區美善。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4
由《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辦,基隆文化觀光局、慈濟基金會協辦的《經典》雜誌X基隆美術館影像展,於9月3日在基隆文化中心美術館盛大開展。展期從9月3日至9月29日止,展區有三大主題:「你必須知道的基隆」、「打開海港時光盒」、「經典The One」。
「你必須知道的基隆」展區中,揭開1626年至今的歷史面紗,透過影像、畫作、照片,追溯近四百年前,從西班牙、清朝、法國、日本統治各階段歷史,見證基隆如何因地理位置,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躍上國際舞台;「打開海港的時光盒」以基隆的景點記憶出發,讓你在走訪景點時,能有不同的趣味;「經典The 0ne」是經典25週年的影像盛宴。淬煉自三百期雜誌,累積逾二千五百萬文字, 四萬張攝影作品及無數插畫作品。
照片說從前 志工用心聽
基隆文化中心的玻璃門一打開,便能看到美術館裡木板隔成的長方形展區。展區正中央有個通道,右側寫著「你必須知道的基隆」幾個大字,然後以此延伸向右,是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統治基隆這塊土地的簡介,在通道左側是基隆的地圖,標題寫著:「基隆鳥瞰圖」,轉角處便是「打開海港的時光盒」。這兒陳列的是基隆的礦業巨擘林開郡興建的洋房、基隆中元祭等的老照片,通道的兩邊是一禎禎經典雜誌精心挑選的攝影照片及插畫作品,展場雖小,但這些精緻的照片,來的不易。尤其是清法戰爭的照片,原是軍事用途,收藏在法國工部門的地理協會,《經典》雜誌取得授權,才能出現在展區呢!
基隆區的志工們為了做好導覽的工作,早在8月25五日,80多位工作者即參與研習課程,在鄭勝奕老師的講解下,對於基隆的時光背景、故事,在不同的統治者統治下,呈現的不同風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更明白基隆防空洞多,砲台多的原由,志工們個個蓄勢待發,要把一個個的故事與基隆的民眾分享。
開幕典禮前,基隆年輕耆老曹銘宗、文史工作者江煜勳、舒瑞國博士等貴賓陸續抵達會場,歷史專家舒瑞國博士沿著展場路線前進,看到清法戰爭時薩勒Firon Andr'e Salles拍的照片,駐足在照片前,指著照片,解說著照片中昔時的基隆景點,今時所在的位置。
有兩百年歷史的慶安宮,廟前是大海,他指的照片中的慶安宮位置,在場的觀眾圍上去,睜大眼睛找尋慶安宮在哪裡,找到了,不約而同地說著:在這裡,這裡是慶安宮。舒博士看著照片說著故事,大家亦步亦趨地跟著,把清法戰爭的歷史記在心裡,博士在一禎一禎照片前流連忘返,頻頻的讚嘆薩勒,當年扛著五十公斤的攝影器材拍照,留下這些照片,真的不簡單,更對於《經典》雜誌能找到照片展出,佩服不已。大家在舒博士的導覽後,看著照片,回顧著基隆的歷史。
連結人文歷史 生根發展基隆
志工郭文斌參觀展區的三大主題後,環視著展區,感慨地說:「基隆有四百年的歷史,曾經繁華過,是國際商港,位於仁愛區孝一路二十三巷其鄰近的商店跟街區委託行林立,販售舶來品,吸引了許多商家、貴婦到此批貨、採買,今非昔比,委託行沒落了,現在基隆人都往台北百貨公司消費了。」他提及基隆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爭之地,幾次戰役後留下許多砲台,砲台位置居高臨下,能俯瞰湛藍的大海,是基隆可開拓的觀光資源,希望藉此次展覽,能被發現,進而開發。
長年生根歷史、生態、人文、關懷等議題的《經典》雜誌,在清法戰爭140週年特別規劃「你必須知道的基隆」特展,希望透過立體的展覽,讓路過的人了解基隆的歷史,連結人文、歷史生根基隆,更愛基隆這塊土地,《經典》雜誌王總編志宏先生說到,副市長、議長等部門貴賓蒞臨會場參觀展區,他們都受到了感動,並決定用心在這區塊,這是最棒的事,也是舉辦這次活動的初衷。期待今後的基隆有不一樣的風貌。
約莫十一點剪綵,市府、人文志業、貴賓代表人員移至門口,大家在紅帶後排成一列,手持剪刀,剪斷紅帶,「你必須知道的基隆」《經典》雜誌影像展正式開展,為期一個月,慈濟志工以最熱誠的心,迎接市民來認識基隆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