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5
新北市中和區,一位82歲的楊姓獨居長者,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又合併胸椎及腰椎的壓迫性骨折,平常生活都是駝著身軀或蹲著煮東西。與他常有往來的樂圓身心障礙服務中心社工,心疼他的居家環境會阻礙他日常的活動動線,因此提報慈濟,希望志工能幫他把家好好整理一番。
老翁與鄰居都沒往來,對人也不太信任,只有已嫁女兒偶爾與他聯絡;後來透過訪視志工關懷及勸說了好多次,並尋求嘉新里里長的協助,終於說服他讓大家來幫忙。
事前慈濟訪視團隊家訪時,發現整間屋裡只有一盞古早吊燈、很暗,慈濟志工阮健利主動修理電路,免費安裝電燈、換裝馬桶水箱⋯⋯還特別在房間門口裝一組新的智慧型開關,讓楊伯伯不用爬上去大通鋪最裡面開關電燈,方便安全許多,阿伯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9月29日早上濛濛細雨,嘉新里里長林后福和慈濟志工四十多位,前往該住處齊心合力清理環境。中和一和氣組長黃秀貴,說明居家打掃注意事項及工作分配之外,也提醒志工注意安全及不影響到鄰居。
楊伯伯家中瓦斯桶的周邊擺滿雜物,房間裡電線紊亂,又放置了各種生活用品,幾乎沒有一處是空出來的,寸步難行。
由於住家屬於老舊公寓,沒有電梯,四十多位志工得分組,才能將大量的囤積物品做適當的處置。志工從客廳開始清理,區分資源回收物、垃圾,分開裝入袋,狹窄的樓梯空間,用人龍接力方式往下傳,樓下的志工再拿到定點做分類。
慈濟志工楊德煌提及,因為伯伯住在四樓,清理物品要逐層地接力搬運,所以會比較辛苦,人力也要多一些。整理打掃這個環境能讓伯伯住的更舒適,雖然大家忙得滿身大汗,全身衣服髒污,但是都做得歡喜。
住在樓下的徐阿嬤看到大家搬得很辛苦,從家裡拿出一輛推車借給志工,搬運上省了很多力。
居家清理出來物品,可以回收的分類好,直接載去回收站,並把馬路清掃乾淨;而不能回收的集中一處,里長會請公所清潔隊來載走,讓鄰里這邊有一個比較安全衛生的環境。
「裡面的雜物什麼都清空了,對他身體一定多少都有幫助的。」嘉新里里長林后福感謝慈濟這些師兄師姊的辛勞。
楊伯伯很謝謝志工來幫忙打掃整理,現在也比較不會覺得心煩鬱悶了。
「除了打掃空間的環境,讓他安全以外,也覺得他的心整個都開闊了。」看著楊伯伯都蹲在地上煮食,真的很不忍,慈濟志工黃秀貴答應會再找看看比較矮一點的、比較適合的櫃子,可以讓伯伯在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煮食。
志工兩個多小時的付出,不僅讓楊阿伯的家變得明亮,彷彿也把他的心燈點亮了。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1
「地震的時候就覺得好嚴重太慘了,但是我還能去想像未來,大概會發生什麼事、我能做什麼,但是,這次水災,對於未來我連思考的力氣都沒有。」修田勝好先生不斷回頭看著窗外,看著被土石流覆蓋的農田,語中盡是蒼涼。
2024年元旦才發生強震的能登半島,9月21日大雨滂沱,洪水來得又快又急,「輪島市宅田第2組合屋」地處低窪,水淹達一百多公分,讓住在這裡的地震災民頓失所依。這一回的水災,等同二度受災,鄉親身心早已疲憊不堪,天災接二連三,讓人徒呼負負。一方有難八方馳援,來自日本各地的志工再次匯聚,賑災復興家園,志工們負重前行。
組合屋 女力來我行的
27日一早,豪雨賑災團分成兩條動線,慈濟基金會顧問謝景貴、日本分會執行長許麗香等人前往輪島市役所,商討以工代賑的細節;另一條動線則是由日本分會慈濟志工,來到組合屋關懷鄉親。
由於組合屋的鄉親大都領過慈濟的見舞金,風雨故人來,見到慈濟人分外開心。
「那時候水淹得好快,一下就淹過來,還好是白天如果是晚上就完蛋了,實在是很無奈,地震造成我家全壞,無法住人,好不容易等到組合屋,住不到二個月又沒房子了。」本鄉光一先生帶著志工走進滿是泥濘的家,正在清掃的他說著滿心的無奈,原來他有跟政府申請志工,但不知何時會來?「你看這些東西都很難搬出去。」他長嘆了一口氣。
一聽到鄉親這樣說,雖然志工都是女眾,但這群娘子軍馬上捲起袖子,說著:「我們來,我們行的!」「不行啦,你們都是女生,這些東西太重了。」本鄉光一先生話還沒說完,志工就開始接力「這要打直的,不能橫的,你小心喔!不要跌倒……」就在相互提醒叮嚀中,女力們將床墊、沙發等一件件往外搬。
這股暖流讓本鄉光一說道:「謝謝你們的幫忙,我真的好煩惱,但看到你們真的好高興,我現在的心情都是上揚的喔!」說著說著不禁笑彎了眉毛。
其實,組合屋有不少獨居長者,志工們不捨鄉親獨自面對,馬上付出行動投入清掃工作。橋本香代女士,六十九歲,因為老公生病無法陪同清理組合屋裡被大水淹壞的物品,她說:「七月才搬進組合屋,現在又遇到水災,房子沒了只好又住進避難所。」她真的打掃得好吃力,志工看著急忙蹲下身,告訴她:「我們來吧!」
「剛剛看到你們來,就好像遇到奇蹟出現一樣,連續二次的天災,真的讓人感覺沒希望了,現在遇到你們好像看到了希望,想抱抱您們!」話剛落下,橋本女士就想上前抱抱志工,但一想到自己的身體是髒的,很不好意思的退了回去。此刻,志工立馬主動上前抱抱橋本女士,在擁抱中暖了彼此。
下田去 割稻整地也行
這次的洪災,帶來的災害面積相當大,光是農田淹水就有七百公頃,受損嚴重。
28日慈濟志工原定清掃的組合屋計畫,因日本政府也招募人員助清,清掃人員已額滿了。志工重新思考當地所需,發現許多農田損失慘重,現在正需要人力收割,復原農田。
豪雨造成當目社區農田不少災情,因此除了協助清掃外,志工決定,將協助農家清理土石流災害以及搶收稻米的行動。27日下午,慈濟人先來場勘,鎖定修田先生及多賀先生的田地進行搶收,分成三組人力。
「地震過後,好不容易恢復正常了,結果就遇到水災,那時候的豪雨整個水淹上來超過一公尺,我們連逃都逃不了,還好沒有淹到家裡。」干場家良先生現年七十九歲,金黃色的稻田原本該是慶豐收時節,如今布滿著泥沙、石塊與漂流木,甚至有的農田變成水路,望著滿目瘡痍的農田,未來他不敢想。
修田勝好先生,因為地震的關係認識慈濟,是志工在能登的好朋友,他開車帶著大家看能登町農田的災害時,不斷地回頭看著窗外,志工問他:「您在想什麼呢?」,他說:「我在想這些農田要怎麼辦?還能耕種嗎?不能耕種要怎麼辦?」沿途所見都因豪雨導致土石流下滑、山體暴露、稻田受損,這番景象,令大家不勝噓唏!也讓他不知何去何從。
28日早上八點三十分,參與農家農田整理與搶收的志工,陸續抵達能登町,其中包含分別從東京、大阪、群馬來的慈濟志工、能登的在地志工吉田忍女士,以及陳文筆醫師及太太林昀萲,還有留學生總共二十九位。
「凡事小心、累了休息、沒做完明日再做。」看著依約來到的志工團隊,修田先生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溫馨提醒著,現場志工分發手套、雨衣以及物資。他領著志工們來到一片受傷的稻田,教導大家如何割下倒塌的稻草,闢出一條路,好讓割稻機可以進入。
志工用心的按照修田先生所教的認真割稻,合心協力的開出一條通道。由於大都第一次下田實作,雖緊張疲憊但歡喜盈心。
志工們一不小心「深陷泥沼」拔不起來,因汙泥約膝蓋高,花了好些氣力,相互扶持下終於脫困。除了割稻,有些人要清除漂流木、扶正倒在泥土上的稻米。
受災後的農田土壤黏性特別高,才一下田,土就把腳黏得緊緊,想要移動一步都舉步維艱,沒有農事經驗的大家,跌跌撞撞但也努力完成手上的任務。
喜相逢 想不到是你們
午休後,修田先生希望志工將上午辛勤收割放在田埂旁的稻梗,傳到前方放入收割機,讓稻子與稻梗分離。志工們二話不說一字排開,分工合作,雖然沒有經驗,但人多力量大,只見割稻機一下子將其分離,傳送到小卡車上。
陳文筆醫師與太太林昀萲和他的朋友,特地從金澤開了近二個小時的車程,來參與這一次的活動。林昀萲說起:「今天好多車進來能登,大部份都是志工團進來協助受災鄉親,所以有塞了一下車。」
平常拿手術刀的陳醫生,拿起鐮刀一樣專業,他說:「在慈濟的邀約下今天來這裡當志工,因為石川縣政府的動員,這二天很多志工都進來能登協助受災的鄉親,他們集中人力清掃受災的組合屋。而慈濟這樣進一步去考量受災者的需求,做了行動上的調整,我覺得很好。」因為認同,所以他和太太全心全意付出在當下。
另一組人力,九位志工來到多賀先生的田地搶割稻子。整個稻子都趴在地上,右半邊土地稍微硬一點,多賀先生用機器在右邊收割稻子。左半邊的田地實在太軟了,只能用人工採收。
剛抵達的時候,多賀先生請大家先去撿住家旁邊栗子,請志工們帶回家。還很貼心地幫每個人準備維他命B飲料。
正當大家專注在割稻的時候,有位鄉親走到農田旁,跟賑災團隨行的大愛臺同仁楊景卉打招呼,用一串日文跟她講了好久。後來,四目相望時,她驚呼的說:「啊!是你?你怎麼會在這,哇!好開心!」。
原來,七十八歲的森川登紀子,6月10日,領取見舞金後就穿上慈濟的志工背心回饋她的心意。今再次相逢,她喜不自勝地說著:「我知道會有一群臺灣人來協助農家,想不到是你們,我以為慈濟只有發見舞金,想不到水災後還來幫我們,太謝謝你們了。」
楊景卉看見她吊在皮包上的「平安吊飾」已經壞了,趕緊再送上一個,在歡喜中又再續上好緣,平安如昔。
下午三點結束任務後,森川阿嬤歡迎大家到她家坐坐,於是,志工就在她家開了一個小小的茶會,分享割稻的心得與點滴。
大夥來到阿嬤家,印入眼簾的就是一個震撼,一旁被震壞的房間,述說著當時地震的驚恐與可怕。巧合的是鄉親關懷組的志工深小青,地震後一直持續關懷聯絡的鄉親農田也受害,她一直掛念著的就是森川阿嬤,如今都見面了,也安慰了志工懸念的心。
逆境中 更要找出希望
「慈濟預計在當目地區推動的小農種碳專案,以這次受到的影響還有未來的展望。」謝景貴感恩大家相聚的情誼如家人般,歷久彌新。茶會中,他鼓舞著每個人「雖然災難不斷,但逆境中要找出希望,大家一起向前走。」
志工中村瓊珠也提及,平常每日用餐時就是一粒米都不浪費,體驗割稻後,更覺得今後更要用感恩的心來吃每餐飯,感恩農家。
志工文武第一次體驗「誰知餐中飧,粒粒皆辛苦」,感覺搶救的,就像是一碗碗的粥。他語重心長說著心中的感觸:「一場大雨,讓一年的收成都沒了,世間無常。我們今日盡一點微力,有一天無常也許在我們身上時,也同樣需要他人的幫助。」
在大阪留學的王羿晴,在臺有插秧經驗,第一次體驗收割。他分享,自己是廚師,更要學習對食材的尊重,對食物的了解,今也更深刻感受到什麼是「粒粒皆辛苦」。
吉田忍女士心有戚戚焉,她說,以後用每一餐飯,都更要感恩再感恩,還有每次和大家在一起,都能感受到志工們傳達出的熱情,也變得更有元氣。這是她第九次參加慈濟的志工活動,前八次都是參與見舞金發放。這次的豪雨成災,她第一時間就到石川縣政府的網頁報名志工活動,因為人數額滿而無法如願,當一聽到慈濟也要走入災區,她馬上來報名。
「幫忙農民修整、扶正被水災沖刷的稻米,協助需要被整理的田地,這也是一種志工的行動,我覺得不僅僅只有清理家裡、爛泥巴,只要是幫助有困難的人,都是一種志工行為。」吉田忍女士事不分大小,只求盡一己之力,她收穫滿滿,感恩地繼續說著:「慈濟尊重鄉親的需求是對的,這樣一直做下去就對了。」
下午三點,修田先生其中的一片農田終於完成收割。年初的地震已經讓他心靈受創,這次又遇到水災,完全沒有往前走的力氣,他去農林水產省申請志工來幫忙,但得等到三個星期後,沒想到,慈濟志工毛遂自薦。
「我一開始是拒絕您們,是因我覺得,這樣粗重的工作不是大家做不到,而是覺得對大家很不好意思。但是,慈濟人跟我說:『我們可以』」修田先生娓娓道出他的感動,尤其看到割稻時志工們迅速的身影就覺得很安心。臉上的愁容不再,他笑著說道:「大家做得比我預期的還要棒,對我來說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更有向前的勇氣。」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3
下午四時,義診現場的中醫室傳來鼓掌歡呼聲,當地居民桑傑瓦(Sanjeewa Sisira Kumara)在醫師鼓勵下,挺直身子行走,步態輕鬆,還揮揮左手臂,興奮雀躍之情溢於言表。
「一整年了,我都無法舉高我的手,直到今天,我才覺得身體真正在好轉。」桑傑瓦說道。原來,過去一年,桑傑瓦深受風濕病侵擾,期間就醫吃藥後,症狀只是輕微緩解,不僅身體受折磨,無法工作擔家計,也讓他感到壓力。
闊別六年,慈濟動員新加坡及斯里蘭卡醫護人員及志工共352人,於2024年8月23日至25日在斯里蘭卡的卡魯塔拉區(Kalutara District)舉辦大型義診。為期兩天半的義診,涵蓋中醫、牙科、眼科與內科四個科別,總共為四千六百人次提供醫療服務,桑傑瓦是其中一位來看診的當地居民。
緩解疼痛不適 感受中醫魅力
起初走進中醫等候區時,桑傑瓦滿面愁容,因為疼痛,他是弓著身子進來的,不願坐下等候,還拒絕了志工遞上的餅乾點心。負責接待的志工看他虛弱不適,所以安排他先看診。
看診時,桑傑瓦費了一番力氣才坐下,左手也只能舉到45度左右,但在中醫師羅德鏹為他針灸治療後,他竟然奇蹟般地能夠把手舉得很高。羅德鏹請他試著步行,他走起路來腰板更挺直,露出笑容。見證前後的反差,好幾位志工都歡喜地大力鼓掌,覺得很感動。
桑傑瓦住在附近的村莊,聽到義診宣傳的廣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來,沒想到短短療程身體進步那麼大,讓他笑顏逐開,說:「一整年了,我都無法舉高我的手,但今天針灸時,我感受到身體一步步在變好。」
看到病人痛苦減輕,羅德鏹也很歡喜,向桑傑瓦分享幾套複健動作,讓他回家每日持續練習,身體會更進步。
此次義診地點在卡圖嘎哈和那醫院(Katugahahena Divisional Hospital),醫院坐落在山區,距離首都可倫坡約46公里距離,附近居民大都以割膠、採茶與務農維生。義診團隊在前來醫院的路上,隨處可見橡膠園、稻田、棕油園等美麗景色。
在這裡中醫治療對當地居民十分陌生,許多民眾都是第一次嘗試,他們有的因為醫院職員或慈濟志工引薦而來,有的是受身邊親友的見證分享吸引前來,亦有居民從其他科別轉介過來。
兩天半下來,有好幾位居民看診後,長期的疼痛不適得到緩解,還有一位腳板扭傷的男士,治療後能不靠拐杖、獨力行走。每一次患者和身體的小和解,都有志工的鼓掌歡呼,與中醫師欣慰的笑容。
因為視病如親 所以拔牙或不拔牙
服務當地居民的卡圖嘎哈和那分區醫院,僅有四位醫生,屬於基礎診療機構,沒有眼科與牙科專科服務。此次義診眼科針對當地居民的需求,提供驗光、配眼鏡及白內障篩檢服務;牙科團隊則為當地居民提供洗牙、補牙、拔牙及根管治療等服務。
「Wedanawai da?」 「No spicy no betel.」在辛哈拉語是「哪裡疼痛?」「別吃辣、別吃檳榔」的意思,牙醫師李佳恒積極學習簡單的辛哈拉語,只為和居民更直接溝通。
當李佳恒為居民亞娜瓦蒂(J.A.D. Kalyanawathi)打針、拔牙時,亞娜瓦蒂總是不由自主掙扎。這是70歲的亞娜瓦蒂生平第一次拔牙,心情很緊張害怕。斯里蘭卡志工馬利卡(Malika)緊握卡亞娜瓦蒂的雙手,輕聲安撫有些緊張害怕的她,也避免她碰到醫生的手,產生危險。
一開口都是黑黑小小的牙齒,卡亞娜瓦蒂總是牙痛難忍,喝到太燙或太冷的水都不適,食物也只能切碎來吃。女兒查瑪麗(W.Chamari Tharaka)透露,媽媽向來抗拒吃藥,也害怕打針、看牙醫,所以一直沒有就醫。
「過程只有一點點痛,剛開始我很害怕,但醫生人很好,後來我就不怕了。」今天拔了一顆牙,卡亞娜瓦蒂讚歎說,慈濟醫生更溫柔,因此她才有信心來看牙。 她說自己還是不敢到公立醫院看牙,但一直表示:「期待你們再過來!」
牙醫師李佳恒說,其實卡亞娜瓦蒂有多顆牙齒,需要治療甚至拔掉,在這次限制之下,只能拔掉阿嫲最想拔掉、造成困擾的那顆牙,並教導她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可以咬蘋果啦!」阿努莎(Anusha Kumari)接受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後,深深道出感恩。
半年前,乘坐三輪嘟嘟車的一場車禍,傷害到阿努莎的三顆前牙,公立醫院請她到私立醫院治療,一顆牙要四萬盧比(約新臺幣四千三百元),三顆就要十二萬盧比(約新臺幣一萬三千元),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一直拖延治療,阿努莎的牙齒已經變色、感染引發疼痛,連日常開口說話都難以忍受,今天終於解脫,可以正常進食,她感動地說:「感恩醫生和團隊,讓我免費得到需要的治療!」
「她這麼年輕,不捨她拔三顆牙齒,牙齒我會儘量救。」牙醫師鄧國榮說,團隊與時間賽跑,把原本兩次的療程濃縮到一小時,在有限時間內,一次治療完三顆牙齒。
這趟義診,鄧國榮共為三位患者、五顆牙齒做了根管治療。費時費力,只為了讓年輕病患,多保留一顆顆寶貴牙齒。
義診 讓心更靠近
橫跨週五到週日三天的義診,排隊隊伍一天比一天長,義診次日時,隊伍綿延到等候帳篷對面的藥劑處;到了義診最後一天,隊伍長了近乎一倍,從街口就看到排滿的三輪嘟嘟車及摩托車。雖然看診時間從早上八時半開始,淩晨三、四時就有很多居民陸續來等候。
病患人數眾多,但義診團隊負荷有限,團隊與院方協商調整,也將居民看診的科別從兩個減至一個,以盡力服務最多的居民。
其實在斯里蘭卡,醫療服務是免費的,但大多情況沒有提供免費藥品,近幾年斯里蘭卡因金融危機,藥品價格上漲了一倍,對收入不高的卡魯塔拉居民是不小的負擔。
71歲的卡魯納瓦蒂(Karunawathi)看診後,開心領取免費的膏藥布和藥片。「感覺疼痛好多了,很感恩還有藥可以帶回家。」她說,平日就醫後要自行到藥房買藥,對她來說是負擔,而且有些藥品還不容易購買。
卡魯納瓦蒂是在義診次日,早上七時就提早到現場等候。她說,因為看病後還要趕工,也擔心巴士不準時,因此乘搭當天第三趟巴士,花約一小時前來,等到看完病,已經三、四小時後了。
兩天半的義診,每位居民的身體都珍貴,醫師及志工與時間賽跑,盡力換取病患健康,累計看診人次約四千六百人。這裡的本土青年志工是生力軍,承擔了翻譯、填寫表格、引導和攝影等工作,也趁機會宣揚美善理念,透過大家共同的心念,誠心祈禱天下無病無災。
- 詳細內容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27
「第一次來到山區,看到很多人一同來完成課輔,大家以感恩心來付出,也會盡自己所能的教給他們。」臺南大學四年級田靖嘉同學有感而發。為關懷偏鄉孩童學習,並接引企業共善共同協助關懷,慈濟與成大、和泰汽車首次三方共同合作。
2024年9月21日早上,玉井課輔班開營正式啟動,當天「和運租賃公司」即啟動五輛Yoxi協助成功大學、臺南大學的慈青大學伴,從成功大學出發乘載至玉井大愛聯絡點。臺南慈青課輔班目前有成大、仁德、佳里、善化四個班,因善化課輔班學生大多來自玉井、南化、楠西等地,為能更受惠當地學生,期盼將課輔地點改至玉井大愛園區的聯絡點。
幼苗的培育 義不容辭共善
在7月3日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與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會談「合作共善」方案,沈校長對於成大慈青社學生投入課輔班,長期對社會弱勢家庭學童進行課業輔導讚賞有加,能擴大辦理受惠偏鄉學子,更樂觀其成。
和泰汽車在這一個教育計劃中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運輸功能。非常感恩遠在美國的張天駿律師愛心連結和泰汽車黃南光董事長與顏博文執行長討論企業共善的合作願景。
後續由慈濟執辦王運敬主任與和泰謝琴韻經理及團隊為臺南區課輔班,大學伴和小學伴到課輔班的交通事宜與和運租賃公司接洽。和泰汽車及和運租賃公司對社會公益熱心投入,以「移動公益 量產幸福」和慈濟達成公益合作共善,一同照顧偏鄉學童。由於市區至玉井路途遙遠,為配合大小學伴的來回往返,此次贊助提供包車方式,更具時效且顧及學童安全,貼心的服務為國家幼苗注入一股暖流。
活動首先邀請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亦是慈青指導老師陳岳男上臺分享,「慈青課輔班不僅在成大校區,也能擴展到偏鄉,很高興約有二十位大學伴的投入,陪伴近二十位的學童。希望伴學課輔計劃,讓玉井區的孩子從成大跟臺南大學的哥哥姊姊身上學習到更多的領域。」
「而透過這樣教學過程,大學伴將所學的付出,也將愛投注小學伴身上,從中了解不同的家庭人生而得啟發,彼此可以互相的成長。有哥哥、姊姊作為模範,從中學習努力的精神,也期許孩子未來都可以考上成功大學。」這是長期在教育領域的陳教授,用心陪伴慈青投入課輔,要翻轉不被看見的弱勢孩童。
玉井區顏振羽區長上臺致詞:「首先感謝慈濟的師兄、師姊,和成大、臺南大學及和運租賃公司的幫忙,為我們山區的孩子帶來更好的學習機會,這都是大家聚起來很大的善心。」更期勉孩子要守時,上課時間是八點,而大哥哥、大姊姊要六點多就起床,才能趕得上來到這裡,只為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顏區長對孩子有更多的勉勵:「有這一群優秀的大哥哥、大姊姊教導,希望帶動山區的讀書風氣。鼓勵孩子多閱讀,運用現有的資源,玉井圖書館的建設很有特色,誠如陳教授的祝福,未來孩子都能夠考成功大學,在這祝福大家平安順利快樂,謝謝。」
全方位投入 帶來希望的光
當區慈濟志工嚴聖賢長期深耕學童教育,他說明:「為什麼要積極推動玉井課輔班成立,因為山區的弱勢家庭有知識上的弱勢,大多從事農作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在知識水平沒有很高。一種是經濟上的弱勢,也有兩者都有,這些孩子都是慈濟關懷的對象,我們更應該陪小草長大。」
這次不只有成大、臺南的大學生協助課輔,還有臺南慈中教育體系的團隊一同參與。臺南慈中國小部有顏秀雯、鍾雅慧和陳天和等三位主任,也陪伴大學伴在課堂上的協助與指導。不只讓學童安心學習,家長的信任,也是動力的支持。
嚴聖賢語重心長的表達:「自108課綱實施,要學習八大領域,學習變得更多元,加上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從小開始給孩子一個品德基礎,孩子的未來才能跟全球競爭和互動。除了專業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課程將慈濟人文如「靜思語」帶入,才能潛移默化穩定學童心性。
「當地是水源保護區,環保理念帶入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從境教點滴細水長流,讓孩子有一個learning學習成長的時間跟空間。」嚴聖賢說出大家的期盼,為孩子從小扎根打好基本功,將來若遇到逆風也不怕,因為正是成長的開始。
訪視志工賴秀鸞:「非常的感恩一切的好因緣,我們慈善結合教育,一起來到玉井大愛園區,偏鄉孩子基本上下完課,大概都沒有什麼活動,能夠寫完功課就算很好,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教育可以翻轉他們的人生,讓臺南優質的大學生一起接引,透過和運汽車租賃公司載孩子到此,這個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用合作共善來照顧偏鄉的孩子教育,這是我們慈善最為關注的事,因為可以透過教育來翻轉偏鄉的孩子的人生。
善念的啟動 滙集愛的力量
就讀成大三年級的蔡宜均,承擔司儀生動活潑的以「小龜的課輔日常」故事,約定小學伴五個班規,一、要守時,二、態度好,三、完成進度,四、愛整潔,五、有禮貌。班規守得好,就有獎勵點數可拿。貼心的大哥哥、大姊姊準備開營祝福禮,具有其意義,袋子中有筆記本「記下眼見之美好」,筆「書寫人生」,修正帶「勇於改正錯誤」,尺代表「為人正直、自律守規矩」,螢光筆「擦拭出亮點、時時發出光亮」。
大學伴羅致論說:「來這不只教書本上的知識,也想教他們學習任何事情,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明辦是非對錯,認知眼界提升,認知不同眼界就不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此行最大的目的。」孩子要能從「自覺」到「自決」,才能改變原有的觀念。
之前已在善化課輔班協助的陳柏辰,當社工詢問是否有意願來玉井課輔時,他一口就答應。大四的陳柏辰是抱著回饋心而來「之前也受過慈濟很多的幫助,在臺南分會工讀、新芽奬學金,還有其他方面,讓我在就學沒有經濟的壓力,也想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這些偏鄉的孩子。」個性較內的陳柏辰分享:「以往比較不太敢跟別人說話,自參與課輔班跟小學伴互動之後變比較開朗一點,其實受益的是自己,互動交談也變得比較自然。」
就讀成大三年級的胡燚朗是第一次來參與課輔班,他表示:「對於課輔班之前是沒有經驗,系上學長陳柏辰邀約參加這樣的活動,自己有一點興趣就來試試看。」細心觀察四周環境的胡燚朗,觸動內心期許地說:「在這偏鄉的環境,有這麼多的人從市區來到這,要搭一個小時的車專門來服務這裡的孩子,這種善心很值得我敬佩,也希望自己有點貢獻。」
會後慈青學伴留下作交流,分享彼此教學的收穫。顏秀雯主任回饋,學科不要一教到底,要適時交換才能集中小學伴的學習注意力,在互動技巧如何掌控時間,要注意小學伴學習的進度,若沒完成就不能玩桌遊。
經驗的傳承使得大學伴收穫良多,在課輔回饋本裡留下滿滿的寶典。為偏鄉學童被關心、被陪伴,開啟學習的希望,溫馨互動的點滴,已烙印在彼此心中,震盪出愛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