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93
- 報導地點: NULL
謀事在人,五十七多年來,慈濟人在全球展開志業,將慈濟的精神落實在128個國家地區,10月12日上人在四大志業志策會上,肯定慈濟人的付出,殷勉四大志業合和一志,弘法利生。
「無限量的感恩,說不盡,總是有緣,在這麼大的八十億人口,一個地球之上,我們能夠有這麼多人合和一心,其實跟地球人比起來,是非常非常的渺小。常常看那一隻螞蟻,放在時鐘底下,總是螞蟻跟時間、螞蟻跟須彌山這樣的比量,總是非常渺小。但是我們的志願,好像弘志這種很大的志業,包天地。」
人微力輕攀須彌 誓弘誓願存感恩
即使慈濟已經在全球六十七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聯絡點,但相比之下,弘法利生的力量,仍如螞蟻攀爬須彌山般渺小,而且,人又難以對抗生命的自然法則——生老病死。
「人是太渺小了,天下事這麼多,其實我們應該去做的,實在是很多,很愧疚,都是因緣不具足,而且力量也有限。心裡一直被全球的動態、生機困擾,所以不管是對天下這麼遼闊,還有慈濟人這麼多,這樣的情是很難以去表達,不過回過頭來想,『很有福了!』有的時候乍聽某某人怎麼樣?心裡很不捨,再轉一個念頭:『祝福他!』」
身是載道器,生命卻只有使用權,而人間總是疾苦偏多,需要更多更大的力量投入,上人叮嚀,人人一定要自我照顧好,時時心存感恩,為天下付出。
「因為這是為了回報父母恩,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用他給我的身體,為天下做事,這就是為報父母恩。還有眾生恩,其實我們活著總是要感恩所有的眾生;人的力量、物的力量、空間的力量,總是都在幫助我們的生機跟生命,所以天天都抱著感恩心。」
四大志業慈善心 利益人間擴大愛
用感恩心投入,歡喜心付出,上人期勉,四大志業能緊緊相連,利益人間。
「慈善,醫療慈善,慈善,教育慈善,人文也是慈善人文,我們都是心念,心心念念,不管四大志業或者是八法,八種的方式,如何走入人間?總是要考慮,對人間有沒有用處?對人間的用處有沒有利益在人間?」
「我也時常說,感恩校長們都是用愛的教育;感恩醫療院長們、副院長、各部門的主管,大家合和互協,同樣也都是共同一心願。所以我們都可以四大志業,總是做的真是利益眾生。人文就是淨化人心,現在的世間人心很污濁,佛陀說五濁惡世,所以非常難。不過就是難,我們才需要四大志業,各有人文,總是用愛把它轉過來。」
力報三恩益群生 導正身心除苦厄
利益人間,就是報父母恩、報眾生恩;上人還說,莫忘「報佛恩」!
「現在,期待我們要回歸佛國。一直天天都在掛念著,我說了這一句話,我們要如何去回饋給佛陀?不為什麼,只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感動了我們,我們要有佛心師志。佛陀的心,佛陀的心就是你我的心。」
「師父五十多年來,心向力就是為了要如何報佛恩?佛陀是為人間苦難而來到人間。我們的志業就是要如何拔除人間的苦,所以這四大志業,無不都是心靈的進化,還有身體的療治等等,身心跟行為我們要如何把他們苦拔除掉,導向這種正確的方向。」
行入人間菩薩道,付出無所求,是師志,也是佛心;慈濟人點滴的付出,都讓上人感恩讚歎。
「感恩我們有志工,顏博文執行長,他曾經好幾年前就說,慈濟在人間做這麼多事,每一位志工都是自掏腰包,就是不惜時間這樣在付出。他說:『師父,這些您如果要發給他們薪資,您沒有辦法去計算。』這一句話,常常就在心裡,真的很感恩。我們的志業也好,在我們的同仁,大家在其位謀其政,而且不計較時間,這也都是職志合一。若沒有這樣,我們的志業能做到獎、獎、獎?得獎就是被肯定,我們都做得被肯定,這就是一心一志,人世間總是難得有這樣為人間一心一志的付出。」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27
- 報導地點: NULL
二十四年前的9月21日,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傷亡無數,全臺慈濟人立即投入救災,還重建當時地震受創的五十一所學校,往事歷歷,猶如昨日,過程一路走來的每一步都是善與愛,見證著臺灣重建的史詩,證嚴上人在慈善志策會上深表感恩,期待曾經的來時路都能化史為鑑。
「我曾經有說過:『臺灣無以為寶,以愛、以善為寶。』就是那個時候,看見了臺灣的愛、臺灣的善,這種一呼萬應我也很感恩,那個時候的那一念間,就是這樣的站起來,勇敢地總是呼喚出去。更感恩大家就是有好因、好緣,這樣的聲音呼出去,人人就是即刻響應,這實在是怎麼想都感覺到因緣不可思議。我自己也一直在想,這是什麼因緣?」
苦空無常是實相 虔誠大愛護眾生
儘管二十四年前「九二一地震」絕大多數的震災場景,隨著重建復原,早已悉數抺除殆盡而不復見,但在上人心中卻記憶鮮明,感觸油然而生。
「佛法都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定是有過去,有昨天的過去,有今天的我們在回憶的過去。當然,也期待的有明天,這種有志一同成就好的事,期待明天,也會聽到國際間的好消息。不過我們現在,還是不要等待好消息,我們要驚覺驚世的災難,我們也要有警世的覺悟。所以我們還是要時時刻刻,要有這種警世的覺悟。要覺悟什麼呢?要有心,不能沒有信。所以我們共同呼籲愛與善,大家要共同的虔誠,用善與愛,這時候要表達虔誠。光說愛啊!愛啊!不知道什麼叫做愛。最近一直說要虔誠的大愛,要愛眾生。」
覺悟人世間的苦、空、無常,往往在於親見災變當中。上人強調,虔誠的大愛是付出無所求的清淨之愛,要時時敬信佛法。
「佛陀是正知、正見、正覺,我們就是要相信,要提高警覺。有覺就要有學,所以我們要成為學佛的人,學佛陀他對人間所看的,就是愛,清淨無私的大愛,去為眾生付出無所求。這也就是我常常說無所求,付出還要說感恩。真的是要感恩,沒有受苦難,哪有好人去付出呢?所以因為有苦、有難,才會有發心,發心付出,這樣叫做好人。這都是相對的,有病才需要有醫師,有學生才需要有老師,這都是相對的。總是,我們現在站在學佛的方向,再怎麼樣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無法超越佛陀的大知大覺。所以我們總是依佛法,我們用愛來愛護眾生。」
延續善愛於行動 廣說來路教感恩
上人回憶起「九二一地震」時為受災民眾搭建組合屋,到現在仍延續在其他災區使用。
「很感恩那時候佛法的力量,安定了我的心,所以快速助我安定下來。所以找出了一個方向,就是啟動救災。第一個想到的,那種災後房屋倒塌,那些受災的人要到哪裡去?第一個先安住,找安住的方向。」
「臺中有一區,我們就是蓋小木屋。那個小木屋都是要可以拆,這種拆下來,一支釘子都不要耗損掉,這曾經有過再回歸過去那一分惜福、動員付出,還要惜福。一片圓圓的鉛板、鐵釘,都沒有讓它消耗掉。等再拆的時候,那個釘子,再用一個鉛片鋪上,釘下去拔起來,還是原封不動,還是留著再到災區去,工地要做就要有的釘,那些都可以再用,那一種的惜福,從那個時候一直延續到現在。」
回眸來時路,不止是物命延續,上人更期盼慈濟的精神也能在行動中不斷傳承鋪路。
「慈濟人,總是要真正的,要有愛的傳承、愛的延續。我很期待,過去我比較不想講,但是現在,我還是要跟我們的學校,慈濟的學校,期待你們一定要懂歷史。不是二千多年前、幾百年前,光說外教的人來怎樣,也要負起了為慈濟弘揚,弘法利生。」
然而,時隔二十多年,年輕一輩卻很難從早已復原的土地上,升起感恩之心。
「剛剛說哪一個學校,現在我們問他說:『你們知道這間學校是慈濟蓋的嗎?』老師不知道、校長不知道,學生當然也不知道。短短的二十幾年,就感覺到忘恩,那個恩德沒有了。人生就可怕是『忘恩負義』,這種沒有愛、很冷淡,沒有愛的人生,會很冷淡。」
回顧過去是見證 即時記錄留青史
歷史殷鑑,上人期盼慈濟人負起責任。
「我期待,我們的慈濟人要以身作則,何況說教育。過去我都不說,也不要求,但是我現在不說、不要求,將來慈濟足跡很快就會消弭掉,也許會從國外幫我們弘揚慈濟。你看這時候在國外,人家都很珍惜,所以我們真正的也要請各位,慈濟不是一個人。」
「總而言之,人能弘法,非道弘人。不管我做多少,如果沒有人去弘法,還是沒有多久就沒有了。儘管你把學校建得這樣,現在的老師不認識你,校長也不知了,學生怎麼會知道?那是五角、十元、一百、一千,這樣不斷不斷大大小小,點滴不漏,才能這樣幾十間學校。」
「二年多就這樣四、五十間的學校,讓學校建起來,比它過去(還要好),過去的就快要倒了,有的幾百年,但是都是破爛掉。這一回的地震(九二一地震),把它震垮了,慈濟接下來,不讓孩子有斷學。我們趕快給他們臨時的,學生讀他們的,我們工程規劃、建學校,工程照常進行,不讓孩子停學,這是很不容易。」
上人期待慈濟的足跡能一一編寫留傳,不僅要回溯過去,也要即時記錄。
「趁著現在還大有人在,參與工程、參與那個時候街頭巷尾勸募的委員,還有人在。總是期待你們要寫歷史的人,要趕快集合起來,來募一些人。教聯會,我也跟他們說,期待他們找一些人來寫,總是我們一定要推動起來。過去的歷史,我們現在要回溯來集,現在的就是要及時記錄,不要再等三、五十年後,再來回溯。」
親身投入有見證 編史成書教後世
慈濟秉持法華經的精神,深入其精髓《無量義經》,開拓人間菩薩道。2006年12月16日上人正式宣告成立「慈濟宗」,如今慈善足跡遍及全球128個國家地區,其精神理念已經吸引全球學者深入研究探討。
9月3日、4日兩天,慈濟慈善基金會與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合辦以「證嚴上人的思想與實踐」為主題的全球共善學思會,學者們即以「證嚴上人影響力」、「歷史背景下的證嚴上人」、「證嚴上人的思想」三大面向,以全球性視野,進行多元及深刻廣泛的探討。上人更覺慈濟留史的重要性。
「期待大家用愛,為臺灣來留歷史。因為臺灣在國際救災也不少,也是臺灣的光榮,所以真的要做學者,真的要做有意義的人生,就要真正的我投入慈濟、我看到、我做到,這歷史寫下來,這就是真正的價值。總是很期待各位,大家共同來寫這部歷史。」
「而且我們做到論壇,很感恩有心就是這樣帶出去,就可以吸引那裡的學者有興趣。開始有一位教授,跟著慈濟二十多年,二十七年,默默的跟著慈濟來做探討了,了解原來我們平常人都說:『人在做,天在看。』我現在才知道到說,我人在做是人在看,所以有人總是有心,他默默跟著二十七年,不知道他將來會成書?所以我們就來匯集這些成書,那就是慈濟的歷史。」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16
- 報導地點: NULL
拜科技發達所賜,訊息的傳遞打破了空間的藩籬,即時、迅速地傳遞,卻也往往難以查證,虛實難分。證嚴上人在9月7日人文志策會上指出媒體浪淘洶湧,稍不用心則會造成對錯難以分辨,有鑑於此,慈濟媒體更應負起報真導正的責任。
媒體浪潮波洶湧 人文掌舵道不偏
「我也曾經,在這樣的世紀裡開始,慈濟開始,尤其是從媒體推出,我真的是,不知道多少萬的字,指著慈濟、指著我。都是像那艘船,慈濟那一艘船,剛剛看到了在海浪波濤裡,實在是很辛苦。到了它已經差不多都大家知道了,慈濟為人間付出。」
上人感慨,慈濟一直在媒體的波濤裡辛苦前行,所幸,人文志業始終堅持「對」的方向。
「它不爭不取,我們總是做該做的事。與人無爭、與事無爭,還與世間無爭,這也一帆風順,這時候開始這樣在走。當然這需要的,那就是人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慈濟做對的事,有做多少對的事?」
「因為我們有了人文,它有文字,它有影像,它有聲音,它有即時,還有歷史。所以最近又把《歷史上的今天》(慈濟),最近開始又有了。所以歷史上的今天,我都會很感動。二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在人世間,國際之間,多少災情?慈濟人如何走過?那個時段就是最被指責的時候。臺灣不救,怎麼要救國際?這都是被批評最多。」
1998年大愛電視臺開播,慈濟的人文傳播隨著資訊媒體科技之發達,從文字而音聲而影像,從平面到立體,從深遠到立即,從臺灣延伸至全球,透過衛星及網際網路傳播,旨在「淨化人心」,即使遭受批評,依然恆持初衷。
「但是還是這樣安住心,我們把批評的,只是做一個助緣,提高自己要警覺,只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反而感恩,那個時代,假如沒有這樣的助緣,可能也無法鍛鍊起現在,禁得起風浪那一艘船。所以總是感恩,時時感恩,那真的是感恩事多,所以我們報的更需要的,就是要更真。」
真實單純作原則 無私大愛立典範
上人重申,媒體清流首重「真」、「善」、「美」、「誠」。
「我們做事,一定要很真。我一向做人,『真』就是我的原則。要更真、要真的真的純真,還要真的很誠意。是真的,要真的很單純,也要真的很誠意,這總是我做人就是這樣的。那還要實,要實實在在、要實得很純真、要很單純,很實在、很單純。」
「還要很誠心,剛剛是誠意,我們這種實在,要實得很誠意。這真誠的心,還要更善,現在我們過去,一路走過來,步步都是踏『善』步。不是散步的散,是『善』,步步用善良的心,在人間道上一步一步的踏實。所以現在,我們更要善,慈善要更普遍。」
「現在的慈善,不也普及百多個國家(一百二十八個國家),慈濟人落地深根,在這麼多國家。因為他們落地深耕,又可以在那一個國家,他們開花結果。所以慈濟人,就多種種族,在國際間都會有。所以我也很感恩,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得很誠意;還要更善,要更善,善得無私,我們無私,因為我們叫做大愛,就是無私大愛。」
慈濟人將慈善深耕在全球,透過媒體的報導,啟發善與愛,上人更期許慈濟的媒體要做出有質感的典範。
「我這一回到了我們關渡,我真的很感動,這就是質。所以真實那個實質,更美,因為它很雅。因為我們寂靜,我們的質很清淨,沒有那種有私、或者是有偏等等。好像去到那個環境,它很自然總是優雅、清淨,這才是真人文,實質的人文,不是口頭人文。所以真的很美,所以真實善美、真實善美。」
以境度化淨人心 啟發覺知拂無明
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上人進一步闡述,本性清淨就是智慧。
「處世智慧,我們人人本性,本來就是智慧,這叫做本性清淨。本性清淨它就是智慧,與佛同等的覺,那個覺知,本來就有。只是我們人總是凡夫、凡夫,把它模糊掉,這叫做無明。在那樣的無明世界,進來到我們家裡(關渡人文志業中心),很自然他自我調理,他會釐清楚。所以,我們在那個境界,就像法雲地,本來就是一個清淨世界,那裡面有法。」
上人感恩人文志業同仁處處用心,從空間到報導無不是法的呈現。
「就如我們(大愛臺)畫面,我很喜歡,現在很多空景,都會看到空景的雲,藍藍的天,或者是明亮的月、星空⋯⋯那個景若能夠每日一句好話,每天不同的景,給它一句的好話,不一定靜思語,總是我們要跟著時代,現在社會是什麼,跟著昨天社會,今天就給他一句好話,在那個景幾秒鐘或是半分鐘都可以,這我很喜歡,也相信這要淨化人心,這叫做境教,或者是境化,用這個境來化度人間。」
報真導正淨人心 處世智慧價無量
化度人間,不僅僅在媒體呈現上,每個人的言教身行,當下亦是弘法。
「還有李(玲惠)校長,也是很感恩,最近她帶著孩子跟老師到馬來西亞,前天或是昨天,聽他們分享光是要進機場,要出關、要入關都優質的禮遇,讓他們通關,他們就很自然地到另外一個門讓他們自由出去,這就是質。這樣的人文的氣質,這總是把他這樣的生態,這樣去過關,這也是一種弘法,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導、廣告。」
如是真實的美善畫面,若能透過人文志業的傳播,影響的範圍就能更廣更遠,發揮媒體的價值。
「我們不是只有在我們學校裡教育,我們也很期待,也是有責任,把我們教育的形象透過我們人文,把它播出去。這也等於假如有人在說,又是為幫學校作廣告,其實哪怕人家這樣說,我們也理所當然。何況我們是真誠,我們是真,這個學校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應該要這樣報導。」
「期待還有其他人的學校也同樣,我們也應該為它報導,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沒有道理的就是非道,這種沒有道理的,我們不可以去模糊掉,所以我們要認真、真實。」
「所以我們要更實在、更善、更綠、更美,這就是處世的智慧。我們媒體要做到價值,讓人說,我們世間這個很真實,智慧的媒體,就是我們能夠讓人說的價值。我最近常常都說價值觀,品格價值、品質價值、人格價值,這種價值那個質很重要,這個質沒有辦法論價,沒有辦法論價,所以無價,我們要做到難以論價,那就是叫做無量。」
心境開闊無煩惱 佛性清淨無束縛
無量意指無邊際,好比時間無形無相,卻真實存在。
「所以只好把握時間,把握時間,每一秒鐘都要說對話、做對事、做好人。好人、好事、方向走得對,我們就會心寬念純,心就無壓力,心就無虧損。這就是心開闊,叫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沒有國際,沒有國際的分別。總是有沙有土的地方,都是我們量要包含的地方,所以不分國際、人種,這就是我平時在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若能心到那個境界,那是沒有煩惱,所以沒有煩惱,才能到達真實相。但是真實相還是非有相不可,總是老病到最後,成住壞空或是生住異滅。我們腦筋在轉很快,所以不斷在轉,說這句話後面那個字就已經出來了,字字連連,所以句句連連,才能成為事。」
「我在說,我在說事,我在說人,總是說出來,就是有那個相,所以智慧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以在我們的慈濟人文,我們是需要這樣的,把這些東西都要去做探討,這才是真智慧。實在,真實人文,那總是期待人是會跟時間走,智慧是跟時間增,期待我們跟著時間增,就是真實。」
上人期待,人文能引導人人走入真實道。
「第八識、第九識,第八識萬般帶不去,唯有八識隨心,八識是靈魂,靈魂是看不到,但是比靈魂更靈那就是九識,九識那就是佛性,是清淨沒有業束縛,清淨,什麼都管不到,只要清淨心它無形無相,但是最開闊的、無邊際,這總是真實的智慧。」
「希望我們的人文,可以導引人人走進真實道,甚至引導他入佛門。雖然我們沒有宗教,但是引導方向種子,任何一個宗教都沒關係。因為我們是佛教,所以引導他進來,但是其他宗教,我們都是同樣尊重。」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79
- 報導地點: 夏威夷
面對全球頻傳的苦難,上人感慨一切都是如是因、如是果,於(2023年)8月28日慈濟慈善基金會溫馨分享中,感恩全球慈濟人在各地的投入,也期待人人好好把握有限的生命,擔起救災、濟貧的責任。
「看到了天下災難的確是很多,國際救災,在我們宗教處也都在啟動緊急的救災,或者是短中期的進行幫助,還有是長期,我很期待我們的宗教處,有的時候國際救災,現在已經往那個地方,幾個地,幾個國家,我們同時在做救災救難,或者是濟貧工作,因為這就是我們有責任,要通告天下慈濟人。」
57年前,慈濟克難功德會成立,從三十支竹筒「日存五毛錢」蓽路藍縷一路走來,慈善足跡遍及128個國家地區,全球67個國家地區有慈濟的分支聯絡點,每一步都是點滴的善念匯聚。
「期待我們要每一週也報一下,才知道從五毛錢小小的數字,那五毛錢到現在要庇蔭到了全球,哪裡需要我們,就要到哪裡去。」
聞聲度苦啟善念 教育人間淨人心
慈濟人行入人間,聞聲救苦,一如8月8日,美國夏威夷因不明原因引發山火燎原,茂宜島受創嚴重已知一百一十多人死亡,房屋毁損不計其數,第一場發放在當地8月27日舉行。
「剛剛要出來之前,就說第一場的發放已經剛結束了,就回到夏威夷去,他們要救濟,總是距離都很遠,夏威夷還要到另外一個島,這個島叫做茂宜島是嗎?是不同一個島,他都是這樣不忍眾生受苦難,他們也即時,第一梯次的發放也兩百八十多戶,這就是一趟來回要幾千公里。應該是這樣,因為還在離島。」
亦如,翻轉佛陀故鄉世襲的貧窮之苦。新馬菩薩接力往返當地,救濟苦難,帶動慈濟人文,啟發人人善心善念。
「他們(新馬菩薩)就是師父一句話,就是期待能翻轉人生,要如何翻轉那就是要有緣接近,有緣接近如何親近?教育。也聽到了,我們也走入他們的校園,也是,好像要去把老師們可以把他集中起來,類似成立了教聯會。我很期待,真正的在尼泊爾可以把教育提升,總是可以把老師類似臺灣的教聯會,讓老師向著學生的家長,都可以生活教育。」
弘法利生擔己任 口口相傳啟善愛
生活的教育,旨在淨化人心。見氣候變遷勢不可擋,唯有聚善弭災。上人心心念念人人「弘法利生」,而且要多鼓勵人人發起愛心。
「每天聽到了〈祈禱〉的音樂一響,聽到了唱頌了:『我的心,上達諸佛聽』,是否虔誠的上達諸佛聽?我的心願,是否真正的能投入在人間,一步步的把人帶出來?需要把愛的能量,把它緊緊的會合起來,要不然光是唱著、誦著或者是談著,這不夠。只是說我有弘法,但是有沒有身體力行去利生呢?弘法利生很重要,我們沒有身體力行就沒有典範可看。」
行萬里路,始於初步。上人期待靜思弟子將「說法、弘法」視為己任,付出無求。
「請大家發心,總是一句好話在我們的責任說出去,受不受?我們就勉強不得了。說的人已經傳去了,聽的人是不是願意接受來,這我們就不知道,不過我們既傳出去那就是責任,弘法利生的一個責任,盡力量、盡方法、盡力氣去說。」
「請大家學為師父這種盡心力,為天下眾生,現在在迷茫中,我們能不能多講一句好話,一分寸,盡我們的力量,期待人多會合起來,那就是一寸寸的接,一步步的接,這樣接力的愛,接力愛很自然很快速。」
「不要忘掉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為教菩薩法,但願人人也要自己看重自己,菩薩就是我,菩薩就是你,菩薩也就是他,這是我天天說的,期待人人都要自我,自我肯定自己是菩薩。因為要成為一個菩薩不困難,剛剛說多說一句好話,多用一點的力量,多跨一步路,這都是可以幫助人,這是『藍天白雲』滿天下。期待人人都是可以多關懷社區、社會,或者是愛邦、愛國,這都人人做得到,利用現在的科技,我們大家相傳。」
回饋佛國集眾志 愛鋪天下集福氣
上人再度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回歸佛陀故鄉,擴展四大志業為例,勉眾「有心就不難。」
「看看新馬菩薩,都可以幾千公里路到了佛陀的故鄉,在那裡,他要把法傳入了當地社會,同時也去找老師,也要有這樣類似教聯會的,應該有心要做,絕對是做得到。」
「更感恩的縫紉班,縫紉班也已經在成立了,教導當地的婦女學習縫紉,他們已經也會做出了孩子上學的學生服,看他們手路(臺語:手藝)也做得不錯,看到他們做好,自己穿起來也都很美。」
「總而言之,只要有人發心啟發他們的工,這種手藝都可以去幫助,總是科技是發達的,我們的工藝也可以傳承。除了說話,而且到達、靠近、帶動、教他們工,細工、總總的工都可以教他們,一步一步來啟發他們,有個謀生的機會。」
翻轉佛陀的故鄉,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更多人有志一同,用愛鋪滿天下。
「期待大家聽了都可以來口口相傳,步步引進,才能真正的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平安,這就是需要我們牽起了福氣,要牽起這個福氣,人人造福才會有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