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93
- 報導地點: NULL
「外表隨時光流逝過去,相信一定是會變,變老,但是心要把握時間。我現在比過去還要更認真,過去還會想,『還有時間,沒關係。』但是現在不是還有時間,現在是時間已經不長了。不過,我們走入佛門,學習佛法,佛陀來人間,不是講時間,說的是『劫』,用長時間,不是一生一世,是多生多世,所以佛陀修行是經歷過無數劫,就是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法入心行長時修 深入經藏明義理
長時間的修行,是在生活中處處讓法入心、入行,就像是經藏演繹,通過經文,不只是倒背如流,也是在了解其中的義理。上人問大家:「佛陀在入定時,出毫相光,有沒有讀到這裡?」眾人答:「有!」
上人續言:「那時,他所覺悟的身心、覺悟的法髓,完全集中在心腦中,他凝聚,發揮出毫相光……這個毫光出去,天地萬物、宇宙之間所有的道理都吸收在佛陀的一念間,這叫做覺悟。這種覺悟宇宙萬物,很值得我們深入去探討,把它的意義集中,從文字裡把它顯現出來。大家假如用虔誠的心、尊敬的心,將經文好好地研討,自己投入去研究。這一句到底裡面是什麼意思?再用心去鑽入甚深無量義、無量法,這裡面還很多精髓。」
深入經藏,體會義理,還要能廣博的知道歷史與世間天地、寰宇生態,而上人是如何做到?
「我生在這時代,我覺得很有價值,過去佛陀的精神,可以借重現在的科技,有這麼多的工具可以讓我發揮。有的時候只要傳播的工具一開,全球就可以聽到,臺灣的慈濟人,人人走入佛法,如何改變自己?有的都會分享他的人生轉變,那些都是經。」
勤修佛法斷我執 廣結善緣度未度
除了善用科技,上人也叮嚀人人要自我盤點,或向身邊的人取經。
「各位要好好的用心,自己歷史盤點一下,凡夫是過去如何計較的生活,現在走入慈濟接觸佛法,我們身體力行在人間,到底這樣的關係,對自己有沒有改變過?對自己過去人與人之間,是否轉煩惱為菩提?」
上人舉例,過去或許與人容易計較與比較,對於對錯總是我執,如今是否能夠以佛法看待人我是非,是否修練自己的心性,是否能與過去有所不同。
「過去計較的時候,斤斤計較凡夫情,總是我為何要讓你佔便宜,所以我一定要計較;現在要學習,總是菩薩六度,裡面忍讓的功夫更重要……菩薩修行就是要與眾生結好緣,眾生若與我們無緣,我們無法度眾生。現在要不斷地淬鍊自己,就是要延續,現在要度眾生、結好緣,才能再度未來眾。我們現在是當度的人,當度的人就是要度未度的人。」
眾善奉行遠諸惡 入無量義修菩薩
上人叮囑人人,要注意珍惜身體、重視健康,也同時要將心照顧好,身行做好事,是報父母恩;廣度眾生、力行佛法,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我們修行,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離開地獄,不靠近地獄。地藏菩薩就是來指引我們的路,觀世音菩薩他已經成佛了,但是不忍眾生有悲苦,所以他還是來人間。所以說戶戶有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最靠近人間,地藏菩薩保護著人生不要犯錯,觀世音菩薩教我們如何行善,這種善惡可以分明清楚。」
「所以各位菩薩,師父這一回來,聽到你們在分享,大家有入經藏,我很歡喜,《無量義經》慈濟人一定要讀,這是人間走入佛法行菩薩必備的,一定要看的書。你們要繼續精進,大家身體要顧,祝福大家。」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65
- 報導地點: NULL
10月23日,證嚴上人歲末祝福行腳駐錫臺北,在新店靜思堂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同仁與志工進行一場溫馨座談。上人稱許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發起人之一的黃華德居士長年無私無己的付出,實是人品典範;也藉此提起前往臺北小巨蛋觀賞經藏演繹,其中印尼實業家的故事。
「社會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昨天(10/22),現在在座昨天都有入經藏,看到舞臺上雖然看來就是整齊、壯觀,真正裡面的內容沒有辦法一一典範出來;但是你們看到紅溪河那一段,你們應該好好的回想一下,裡面有很多你們的故事,因為那個時候要去幫助,那個時代也是靠我們這些菩薩,臺灣的菩薩,真的是去那個地方做典範。」
軍警官民合心力 五管齊下造希望
回顧2002年,當時歷經排華事件的印尼社會,由於貧富差距仍大,潛在的動盪隱憂,讓印尼慈濟志工也很擔心,金光集團總裁黃奕聰老居士就回到花蓮向上人請示如何改善,最後研擬針對首都裡素有「黑色心臟」之稱的貧民區——紅溪河兩岸進行清理,改善貧民生活。
「那個時候,五管齊下(註),在那個地方做出了,帶動了當地的企業家。現在要說在印尼,印尼因為(當時)紅溪河,所以黃奕聰老居士那個時候來臺灣,就問我說:『要怎麼樣才有辦法去影響這個國家?』我就說:『唯有愛,愛才能消弭仇恨,唯有愛才能安邦定國。』」
「這麼簡單的話,他聽進去了,他回去開始親自身體力行;他投入,帶著他的員工,他自己的員工就有三百多萬人,(現在)他的員工是下來當委員的,他(公司)有互愛、有協力。」
「總是,這些企業界若有啟動那一念心,他影響的都是企業界的人,所以有阿源(郭再源居士)他們等等,這都是在那個時候。黃奕聰老居士親自(投入),那紅溪河是很骯髒,我看到他們的視訊傳回來,看到他紅溪河河邊——那挖土機從河裡面挖起來的泥,泥土、草、垃圾從溪裡面撈上來,放在岸邊;這位黃老居士他親自拿圓鍬,那時候他八十多歲了,拿圓鍬在那個地方挖泥土,要把它挖上去卡車。那是多麼地重,那個泥土又黏、又黑、又骯髒、又臭,他竟然以身作則,不是站在那裡指揮,他是真正地下去挖土。」
「看到那個畫面上,真的是我很讚歎,我就說有希望,這叫做希望。所以因為這樣,他身體力行,這叫做以身作則,這就是典範,這就是教育。師父常常在說,社會教育就是需要這樣有人領先下去做。」
取之當地饋當地 祥和社會無紛爭
慈濟是秉持佛陀精神,力行濟貧教富的團體,團體中需要人品典範以行動,具體帶動其他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他,慢慢影響群體,祥和社會。
「總是,社會要能平安,總是要給人民,給人民的生活能安定,而且最重要的是教育。所以他們(印尼慈濟)現在教育,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現在開始已經有護理學校了,現在開始要成立大學,這回(印尼慈濟志工)回來就是要請示大學。」
「他們總是那分心,上人叫他們如何做,他們就是聽話怎麼做——他們已經計畫好如何做,(卻)總是說:『上人只要您點個頭,我們就會去做。』他們已經做到這樣,没有在臺灣拿到一毛錢,只要上人點個頭,他們就去發展了。」
於此,上人除了讚歎印尼慈濟志工對社會群體力行慈悲喜捨的承擔,彰顯,佛心平等;也以他們的行為與態度為典範,如何做到師志己志的信願堅定。
「我常常說『聽話,聽話』,如果說出『聽話』,就會想到他們,他們就是聽話,總是那種為善——為善大家不是競爭,『為善會合』,為社會人群去付出,社會人群身平安,工人、員工會很打拚,這個社會就是很成功的社會。所以很期待我們臺灣,同樣要有這樣的心,讓社會大家心平氣和,大家心能向善,社會就無紛爭了。」
莫忘那年真摯情 佛心師志立典範
此刻,黃華德居士也在座中,上人提及三十年前的中國大陸華東水災賑濟工作,感恩黃居士當年在兩岸長年阻閡下,一次又一次親往災區勘災、協助採購,完成上人所交付的使命。
「記得說,我們不只是為臺灣,三十年前,黃華德居士記得嗎?你們買一些東西、做棉襖、衛生衣等等,黃居士就是聽話,承擔重任。他去採購,總共五十幾臺的軍卡車,是軍車呀!要出發了,那些東西都裝好了,這樣集中在一個大停車場裡,每臺車都載得滿滿的。這些車子集中,黃居士就站在那個地方,把百多位司機都集合過來,所以讓你風光過……」
上人請黃華德居士分享這一段,發生在三十年前,兩岸仍處緊張對立下,慈濟如何貫徹人道精神所開展的賑災故事。也以此期待大家莫忘那一年,恆持佛心師志。
「好,你(黃華德)真正是上人的好弟子,帶頭做人間的好典範。現在,慈濟事還要恢復來關心,不是放下,沒事情做,事情還是很多,要做。」
註:
2002年印尼雅加達爆發紅溪河水患,水患過後,印尼慈濟志工依循上人指示的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五管齊下」,與雅加達政府共同展開災後重建工作、遷建大愛村、興建學校與義診中心、設立資源回收站、整治紅溪河,徹底改善居民生活,是慈濟國際慈善救濟重要的歷史紀錄。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21
- 報導地點: NULL
時逢慈濟美國北加州分會三十周年,證嚴上人歲末行腳第二天,於慈濟新店靜思堂與北加州分會的幹部們溫馨座談,談話中感嘆時間匆促的流逝,藉而提醒人人要知覺無常,感恩平安的過去,把握於現在,謹慎於未來。
慈善基業五毛起 竹筒精神遍五州
「佛陀說人間是苦,這種悲歡離合。一生下來總是哭著來,這一生中的生活,幾十年,是否有人說:『我這一生都是很快樂,我這一生都沒有煩惱過,我這一生都沒有得失的感受?』應該是沒有,沒有過。包括我,修行快到六十年了,但是我還是有苦在,有我現在的擔憂。」
慈濟的創立,從早期的三十位家庭婦女開始,以臺灣花蓮為根基,逐步開展為華人最大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之一。隨著時間嬗遞,許多與上人胼手胝足、一起為慈濟慈善工作而打拼的志工們,多數都已往生或逐漸凋零,然而他們勤奮的身形,仍深植在上人的心腦裡。
「最近腦海中一直浮現過去這一群人,但是他們不在了,叫做過去了,這種已經過去這麼久,現在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把過去這一群人,一直浮在記憶中、腦海中;還有過去的事,從那樣微小的慈濟起頭,最近一直在感恩五毛錢那樣的念頭,這也是現在的記憶,還是不斷地旋繞在腦海裡。」
慈濟開端從每人一天存下五毛買菜錢,點滴開展慈善工作。近六十年來,全球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走過的足跡。屢屢看到「慈濟歷史上的今天」,每天都有慈濟的腳印,上人對這一群深入人間的菩薩們,總是感恩與讚佩。
「從過去每一年的今天,都會有很豐富的故事,那就是讓我一直一直想到人事物。像過去的人幫助了我、成就我,這就是人;事,就如九二一(大地震),到底九二一事件發生,用什麼心態面對著這一波的大災情?什麼樣的心念?現在留下來的,可以看到五十多間的學校。」
人間菩薩聞苦現 轉識成智修福慧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連續一百零二秒的強烈搖晃,造成近二千五百人罹難,超過十萬五千棟房屋全倒或半倒,近八百棟校舍損壞。上人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於二年半間援建五十所學校。
「有一天南投一位榮董,也是慈誠、委員,他到精舍來,跟我提起:『師父,常常聽到人家在批評、在講慈濟。』我問:『慈濟怎麼了?』他講大家都在談,慈濟怎麼這麼多錢?那麼多建築物?就是慈濟很有錢。我就問:『那些建築物是不是都學校?』他說:『是。』我叫他算算幾間?他說那一年三十幾所。我問:『這麼多學校,你孩子幾歲?』他說:『大學畢業了。』我又問:『中小學在哪裡讀?』他說:『就在南投讀。』『你們讀的學校是舊還是新的?』他就說:『就是慈濟蓋的那些。』我說:『對啊,若沒有慈濟蓋那麼多學校,九二一時,沒有人去復建,你的孩子要去哪裡讀書?』他就想想:『對啊,要感恩慈濟。』」
落實慈善工作,需要大家無形的愛心投入,也需要有形的物資襄助。慈濟秉持著專款專用原則,匯聚大家點滴的愛心與物資,分毫都使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我若不要做事,需要別人捐款嗎?總是,慈濟人要懂得如何認識,不只是認識,還要用智慧。不只是認知、認識,真的還要用智慧。所以我最近就感覺到慈濟為臺灣做不少事,光說九二一,沒有慈濟及時出來,凌晨地震,隔天慈濟就湧現出來。早餐,熱騰騰的粥、豆漿,一大早就已經在災區供應了,這就是慈濟從地湧出。」
除了臺灣當地慈濟志工及時動員投入緊急人道援助工作,全球二十六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亦紛紛響應,或以捐款的方式投入救災,或親自返臺投入各項援助工作,從初期的急難救助,到中長期的組合屋搭建、援建希望工程學校,讓受災的鄉親可以恢復往日生活,孩子的教育亦不中斷。
「想到九二一,當時慈濟人不是像現在這麼多;而現在會這麼多,也是因為九二一從地湧出的那一群人,那幾年間慈濟人的湧出最多。所以,平常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慈濟是『不經一事,無法成就一事』。我們有這麼多湧出的菩薩,做這麼多臺灣需要做的,沒有這些人怎麼有辦法?」
盤點生命勿空過 不輕己靈聚點滴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十年,臺灣遭逢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重創南臺灣。災難發生後,上人在前往災區的路途中就開始思考,災區幅員之大、受災之重,如何安頓受災鄉親?
「我坐在火車裡開始就已經在規劃,臨時屋、大愛屋興建要怎麼去做?我和靜憪(林碧玉,時任慈濟副總執行長)在火車上,因為當時我們在建醫院,我頭腦裡就開始浮現工務室,我問她們說,工務室要如何蓋?我們也來像工務室一樣,臨時,幾年可以讓他們遮風避雨,還有家庭的感覺,讓他們恢復上班者可以安心去上班,或是要恢復他的事業者,讓他穩定去創造,恢復他的事業。」
除了搭建組合屋,讓受災鄉親能得暫時遮風擋雨的住所,同時與政府協調,請政府提供土地,由慈濟來援建永久屋,讓他們真正可以安居樂業,不會為未來而擔憂。
「慈濟穩定社會,而且讓人人無掛礙地去完成他人生規劃,這都是慈濟一直做過來,所以會想起很多事。師父一直跟大家說『盤點生命的價值』,期待我們資深,三十年以上的,好好地回憶一下,一直一直到現在,很有故事可寫;何況說六十年,何況說五十年,愈資深的人應該愈有故事、愈有東西,雖然開頭是點滴點滴,小小的事情,不過那小小的事情就是很豐富地過去,才有現在這樣成熟的因緣。所以不要輕視點滴小點。」
世間無常記心頭 莫讓無明遮佛性
曾有美國慈濟志工跟上人說:「師父,我們那邊沒有災難。」上人聽了這句話後很是憂心,不斷叮囑志工們要把「無常」記在心頭,時時提高警覺。
「感恩平安的過去,我們要謹慎於未來,因為人生無常。把握現在,因為我們是在慈濟裡,有機會造福,所以要警覺自己,不要有一念的錯誤。這就是慈濟人造福了,不要損失掉我們人人本具有佛性,不要抹滅掉我們的佛性。我們若用無明遮蓋掉佛性、善念,造福之心就會被蓋住了。要什麼來造福?那就是用智慧。有福要及時造,有智慧要及時付出,所以常說『福慧雙修』。」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42
- 報導地點: 印尼
千里之遙,始於初步。證嚴上人在10月16日週一慈善志業溫馨分享上,聽取志業同仁及志工分享後,欣慰靜思弟子不忘回顧來時路,也叮嚀要大家秉持初心,發揮愛的能量。
「大大、小小為的是苦難人,只要他有苦,只要他有災,提案、報案絕對不忍心不幫助,想方設法,我們總是就這樣的大大小小、點點滴滴一直到現在。在這樣的地圖上,一天要聽多少國家的苦啊!難啊!災啊!自然的災難、人為的禍端,那樣不斷不斷地產生,這都是我說擔心!操心!憂心啊!總是沒有錯,要操心、擔心、憂心,但又奈何?還是要回歸原位,要如何才能來呼籲人人發揮愛的能量,有福要造福,有福才能消弭災難。」
竹筒精神啟扉頁 以愛揚善奠根基
慈濟志業從三十位家庭主婦、三十支竹筒日存五毛錢,開啟慈悲濟世的扉頁,並將此「竹筒歲月」的精神拓展到海外,每一步都是蓽路藍縷。今年是印尼慈濟志業三十週年,賈文玉等印尼慈濟志工連線分享,上人甚是歡喜。
「看看、聽聽印尼,今天大部分都是印尼在分享三十週年。賈文玉她很文潑的分享,我自己也很感動,要真正的感動到了有緣人,而且大企業家,大家能那樣的愛護師父,很聽話。」
「他們印尼這些大企業家會合起來,為印尼用心投入,行善建設,建學校、蓋靜思堂,還有醫院等等,臺灣我要用幾十年、半世紀,才能現在就一一完成,他那裡幾年間就可以就地、當地,不分宗教。」
「總而言之,只要有人需要、呼喚,他一定做到,這就是本來就是富有,只是還沒有走入慈濟,富我所富;走入慈濟了,富人間社會幫助苦難,四大志業幫助人的方法,他們一一完成。」
「所以我也很感恩,看看他們富有的企業家,光是黃榮年就幾百萬的員工。員工,我就說你那些員工,你就呼籲,你發薪水給他就請他捐一點滴,幾百萬員工就成為他的會員,這薪水一定要付,撥一點點出來也會成為大量。」
點滴善愛是典範 留存歷史教後世
大企業家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富中之富的典範。而,市井小民為行善「磨手底皮」攢錢、乃至小孩純真無染的善念善行,亦在在令人感到溫馨,將這些故事留存,出書「教善」。
「好好的用感恩心,把這樣的小故事,很真實、很天真、很善、很美這樣的故事,很需要把它寫出來。也要拜託阿板(凌宛琪)邀約一些朋友,把這些故事把它畫圖起來,來專門出版這些孩子的故事。因為不只為慈濟寫,為現在社會人間要寫,這就是教育。」
「希望我們現在,連幼小我們也要教育,其實這幼兒的故事會影響大人,因為他可愛、他天真,因為這樣也可以教育這些幼兒。總是許許多多不一定大篇的道理,不用,就是小小故事很重要。也很感恩,人能弘法,非法弘人。」
上人期待,人人把握現在,除了參與投入,還要為慈濟留歷史,見證歷史。
「每星期都看到國際我們慈濟人,現在十九個國家,二千多條線,不知道一條線多少人?這也就是弘法利生。就是現在大家都是把這樣的話,總是把它記錄下來,還是永恆的歷史,很多事情我們都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