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07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來到臺南的第四天,南下高雄之前,與臺南靜思弟子溫馨座談,弟子齊唱《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發願生生世世同行菩薩道,上人也勉勵大家法入心、法入行,種下來生的菩提種子。
「剛才聽到這個音樂,一幕一幕、生生世世,就是這樣行菩薩道;看,地藏菩薩的大願,觀世菩薩的行是永恆在人間,心和願是那樣的相隨,不離人間。我們若是有願,就立願來人間救度眾生,」
為佛教遵佛本心 為眾生行菩薩道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以慈善起家,陸續開展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在人間實現菩薩精神,五十八年來,不忘「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初衷。憶起花蓮慈濟醫院建院的艱辛歷程,上人內心充滿感恩!
「那時,師父要蓋醫院,大家是多麼地辛苦,挨家挨戶邀約會眾回花蓮參訪,在車上,為了顧大家的道心,就輪流在車上說法,說師父想要做的事情;說師父講過的經典、經典中的故事;說師父所說的話。大家就是有心,跟著師父的腳步。」
「那個時候,十五天就要付工程費用,你們愛護師父,聽師父的話,跟著師父的腳步,人多力大,讓師父不用擔憂,讓我安心,兩年多的時間,醫院就這樣蓋起來了。」
「醫院在花蓮,你們沒有不惜辛苦、不惜路途遙遠,翻山越嶺總是去做志工,帶動我們的精神,感動醫生也柔軟了護士那分疼愛病人的心,這些都是你們替師父做出來的。」
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座下,印順導師給上人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而上人為弟子受證則是給弟子四個字——「佛心師志」;一脈相承,開創慈濟世界。
「這樣回顧起來,很多很美的記憶一直浮現,大家聽到慈濟而發心、歡喜為慈濟來付出,而且付出無所求,慈濟是一片的淨土,是菩薩的世界。所以,師父現在也覺得過去的日子很有價值。」
菩薩法行在腳下 布善種遍功德田
佛陀為度眾生,倒駕慈航來到人間,教菩薩法。上人也教導弟子,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間化。
「大家都接受到佛陀來人間的精神、來人間的目標。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不過法代代相傳,傳到現在不但法沒有消失,而且有增長。過去交通不方便,聽到法,想要傳,人口不多,範圍也有限。」
「現代交通方便,你們三不五時搭火車回花蓮跟師父見面請法。慈濟發祥地在花蓮,『花蓮、蓮花』;蓮花總是清淨無染,從這樣的清淨擴大,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願。我們現在年紀都比較大了,這個心願更要懇切,要呼籲生生世世樂行菩薩道。」
「各位菩薩,師父現在老了,這一生我都沒有離開過臺灣,相信我來生不是在臺灣,我會到過去生有緣,更大的國度裡去鋪路、去精進,重新再布種,立願把種子布得更廣、更大。」
「將來你們也是這樣,因為今生所結的人緣,來生人人各有一群,一群群,也許我又將你們一群、一群叫回來,我們各有機會不斷提煉、提煉,這些菩薩又各自成佛,鋪路去了。」
因著個人的因緣,每個人在不同的地方與國度弘法利生,廣招人間菩薩,在付出中修行、體悟。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慈濟志工,聽到上人回饋佛陀故鄉的願,發心到尼泊爾、印度等地救度苦難眾生,大樹下也是道場。
「現在慈濟回歸佛陀故鄉,在那邊哪怕是在樹下,先「箍人」——有小孩、有年輕人、有老人,帶他們做活動,牽著他們的手,教他們唱歌,教他們動作,才開始跟他們說法,介紹菩薩怎麼走。」
法親情生生世世 菩薩因深植入心
而當初馬來西亞的慈濟因緣也是從臺灣傳出去。
「緣來自臺灣,傳到馬來西亞,再從馬來西亞起而行,傳到尼泊爾、印度。看,這就是地球上,各有因緣,種子從那裡出,又傳出去。所以,我這輩子能夠比各位早接觸佛法,在這個時代,跟大家見面,成就我的因緣,是大家跟師父有緣。小雞(幕後慈濟委員)一窩一窩一直孵出來了,這就是大家發願。」
「大家都發願做到最後一口氣,師父也發願一直說,說到最後一口氣。佛法長什麼樣?不離世間法。世間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所以教人家怎麼生活?教人家怎麼做事情?對的事情,不對的事情,要會分別,教人人方向正確,菩薩道路這樣走,就是這教菩薩法。」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上人在在叮嚀大家要守好一念心。
「不要偏差,偏差就是凡夫,再更離譜的偏差,就是地獄;分毫偏差,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要好好把握我們這輩子,不要迷失。」
「不迷失就要入人群,所以我跟你們說,『把法親找回來。』最近聽到:『師父你叫我們把法親找回來,我去找回來了。』剛才不就是這樣說。要記得,就是你們這一代的法親,我們要去找回來。」
「是啊!中生代,或者是沒有迷失的,我們記憶沒有減少,只是我們停歇了,但不能一直停頓。師父這一回來,就是在點名,不要睡著了,站起來去付出,未來的種子在我們的手中,找回來我們的心、未來和眾生的緣,這一生我們沒有空過。感恩各位菩薩,大家要勤精進,身體要顧好。」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54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第一梯次歲末祝福行腳第十七天,來到慈濟臺南靜思堂與臺南慈濟中學師生、慈誠委員、志工們溫馨座談。上人感慨現在久久才能出門一趟,對於資深菩薩們總是掛懷於心,也提醒大家要在「自然法則」來臨之前,盤點自我生命的價值,為慈濟歷史足跡留下最好的見證。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人生背景,我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我們曾經人與人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恩。有恩的、有情的,好好地整理一下;但是有怨的,彼此之間有瓜葛的,我都會說:『淨化、淨化。』把不愉快的、煩惱的、無明的記掛,好好地把它刪除,重建起人與人之間那一分的有情有愛。」
宿世因緣來人間 盡己心力種福因
每個人這一世來到人間,各有不同的因緣,總是帶著過去生中的業因業緣而來。
「來到人間,第一聲的哭聲,那就是已經這一生中,定在這樣的業力因緣來到(人間)。剛剛看到幾位孩子,幼小的還有青少的,我心裡都為他們祝福,也羨慕他們可以在這個時代,而且在這樣的好家庭成長。剛剛也看到一位十六歲的孩子,跟師姑、師伯們站在一起,看來好像很成熟……」
顏文咨是一位十六歲的高中生,接受社區慈濟志工的邀約,參與《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曾因為課業繁重,數次想要放棄,但是想到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人要克服難,不能被難克服。」便又下定決心,不錯過入經藏的因緣。
「她(顏文咨)真的很有福氣,她也是在工作很累中,跟著慈誠委員可以去做服務的工作,跟著慈誠委員平齊去做事,這是人生懂得把握時間,她就會早成熟。看她也是認真在功課,功課應該也不錯。她還可以有時間,她可以騰出來時間跟委員慈誠去投入做關懷。人生生命的價值,還是自己要把握,要掌控自己的方向。」
看到年輕人加入,上人總有一分期待與欣慰,總能在受證的場合中,聽到慈青孩子們與上人的悄悄話:「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這一分緣,沒有因為地理上的隔閡而斷失。
「所謂『回來了』,就是有一段時間出國去深造,或者因為職業、事業遠離他鄉去。回來了,這一分緣還是在,從小一直到現在,經過十多年或二十多年,再回來。因緣會合,他從培訓開始到要受證,站在我的面前都會說:『您的孩子回來了。』好貼心,我的孩子回來了,人生的價值觀自我又提升了一點,感覺這一生來人間沒有空過。」
合抱之樹毫芒種 修福修慧常想師
一粒種子灑播在土地上,隨著時日長成了合抱之樹,經過風雨折騰,樹幹依然挺直,那顆堅韌的初發心,未曾改變。
「剛剛給了大家這一張,有兩顆種子,『修福』、『修慧』,兩顆種子,一顆就是要造福人間,一顆就是增長智慧。增長智慧就已經準備承擔,『為佛教、為眾生』。所謂『為佛教』不是說你們一定要走入佛教來,一向我是不分宗教。我們慈濟裡面,不管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已經被受證的不少,我都會跟他們說,不要影響你們的信仰宗教。」
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是值得堅持的信仰。上人身為一位佛教徒,領受印順導師授予的「為佛教、為眾生」,成立慈濟近一甲子以來,恆持這六個字戮力奉行至今,帶領慈濟成為國際性的宗教慈善組織。
「慈濟有今天這樣的(成果),都是志工付出無所求,還有充分的感恩心,因為他們做得很歡喜,付出無所求,他們做得感覺人生很有價值,所以他們也是常常都會說感恩,回顧一下人生,很扎實。盤點生命的價值,各位菩薩不也就是這樣嗎?大家都是很歡喜。我們在臺南慈濟中小學蓋起來,而且二十多年,學校辦得很好。」
臺南慈濟中學於2007年成立以來,以品格教育培養孩子們的人文涵養,除了會讀書,更懂得接人接物之理。幾次上人臨時前往臺南慈中探視,孩子們真誠展露的文質彬彬,讓上人頻頻讚歎。
「故意順道這樣來,快到的時候,校長才接到訊息。我到了,看到老師、學生都會這樣走出來,好有氣質地來接師公。注意看,不是旁邊有大人指揮他的舉動,他們自己會列隊,還有孩子伸手出來牽著師公,一隻手好幾個牽著,好親喔!會感覺到說,我自己如果有家庭,我的孫子、曾孫子肯這樣嗎?我的子女會這樣嗎?就會覺得說很有價值。總是教育好,教育那就是『理』,『理』者『禮』也,教育孩子就是要學懂理,懂得道理的孩子,他就會懂得禮節,懂理就會懂禮,這就是道理跟禮貌。」
莫忘那年憶當年 師徒情深拉長情
孩子們的全人發展,需要親、師、生共同參與,而在地慈濟志工的投入,更是厚實了慈濟學校的人文底蘊。每次來到臺南,上人總是憶起故人,黃勝璧、莊慎私等幾位資深的師兄姊,是上人每次來訪一定會「點名」的志工,即使多年前即圓滿人生,師徒之前,從未稍減。
「記憶中,都會有他們幾位。還有,腳若踏進了臺南這個地方,都會去想起莊(慎私)居士。會想到說,當初我拿到這塊土地,不是我刻意要得到,是不求自得。不只是不求自得,這張地契,他(莊慎私居士)是送到屏東去。他就跟我說:『師父,我要來之前,我這張放在供桌上面一直求觀世音菩薩,我送給師父,師父能夠歡喜接受。』那種的虔誠,這分感恩心,真正地難以言喻,真誠的用心,實在是真感動。」
1992年,莊慎私居士捐出位於臺南仁德交流道附近的土地,讓慈濟建設臺南靜思堂,成為臺南慈濟志工的「家」,大家在裡共修、讀書會、分享心得等,法親之間彼此合和互協,有著一家人般的真誠與愛護。
「真正是感覺,若是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子孫再多,兒子跟女兒,女兒是要嫁出去,兒子是要去發展事業,過了後還是兩老相依。或者是也有孤老,單獨生活,這就是人生的法則。總是時間愈長,這種孤單的機會會愈多。因為兒女總是各有發展事業,有的他方外里出去,有的各成立小家庭,這就是人生的過程。這樣的人生過程,那就是有福。」
無緣大慈助貧病 同體大悲膚苦難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如此順遂,有的孩子身心不齊全、有的家人受到病苦折磨、有些家庭支柱事業不順……許多家庭或個人輾轉成為慈濟關懷的對象,慈濟志工的愛與關懷,扶持一個又一個家庭與人生。
「慈濟人這分愛,好像無緣無故,不怕髒,不怕氣味不好,個案一接來,看到每個人,第一個就是準備要如何來整理這個家庭。掀開了他的家庭,這案主的家庭,只要那個毯子掀開,裡面床鋪差不多都爛光,可以想像那個氣、味道是長成什麼樣子。不只是沒走避,沒有閃躲,還要伸手去緩緩一層、一層去掀開,拿出去外面,去洗、去曬、去清、去掃。每一回,我若是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打從內心,那種彎腰鞠躬,合十感恩,就像是對待我。我有困難,我沒辦法,你們幫助我,我好像你對那些人,就好像是對我,我總是代替他們向你們說感恩。」
就如上人近來一直推動「回饋佛陀的故鄉」──透過媒體畫面,上人看到尼泊爾一位小小孩趴在地上,用他的嘴追著奶瓶要喝奶。上人看了心有不忍,詢問志工得知,這個小小孩的家庭經濟景況不充裕,父母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微薄的工資,實在難以撐起一個家。
「這樣的家庭,三、四個孩子,從慈濟人接觸,總是要孩子們一定要去讀書。他說:『孩子可以去幫我做工賺錢。』慈濟人就說:『我給你錢,你讓孩子去讀書。』等於是拿錢請孩子去讀書,維持這個家庭,讓這個家庭,減輕父母生活的負擔。」
一件白褲、一雙白鞋,慈濟志工走進這個家庭,幫助家裡的經濟、提供孩子的教育,不僅孩子得救了,家庭也有了一番新氣象。
「這就是菩薩。因為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菩薩,他們每天每天從早上晨語,他們一定會聽,一、二十年如一日,比我們臺灣精進多了,他們是天天喔!晨語,他們總是聽師父在說:『我的心願,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到底佛陀的故鄉,有給我們什麼?物資,沒有。但是,我得到了恩惠很多。因為我知道佛教,我的師父說過『為佛教、為眾生』。」
佛國貧苦世代襲 行善啟愛轉人生
佛教是從印度(現在印度、尼泊爾)發跡,歷經近二千六百年的流轉,仍舊彷如佛陀時代的貧窮。距離尼泊爾三千多公里外的臺灣東部,上人輕輕地呼喚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聽到了,想著師父想要做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合力展開長期援助計畫。
「這種萬里關懷,萬里工程,總是我們感覺說『為佛教、為眾生』,一定要建設。所以現在在藍毘尼,已經有慈濟會所了。在那個地方,先開始去做希望工程;我們除了貧困發放,落腳在那裡,規劃要為那裡蓋會所,未來我們要有一個定點在那邊,還要為那個地方蓋學校,或者是有診所,那個地方的醫療,很落伍。」
尼泊爾雖然窮困,但愛心不落伍,只是被隱藏。志工們關懷發放的同時,也引導他們發揮本就具有的愛心,輔導他們有機會也可以為自己造福,成為一個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要從福緣開始,不要讓尼泊爾生生世世都是乞丐。我已經看到了,常常在那邊乞討的其中一位老人,他就是一直這樣(伸手),慈濟人去了(關懷引導),現在這一位已經穿起了志工的背心,這時候已經換他手心向下在幫助人了。開始要去幫人家蓋房子,去削竹子,要怎樣先來幫助無家可歸,住在地上的,有殘疾孤老,要如何給他們一個安全遮風避雨的地方。所以開始準備要幫他們蓋房子,還是在那裡呼籲每天一把米,或者是開始有米可吃,你順手去抓一把,大小把沒關係,看你的心。幾粒米也可以,盡你的力量,總是期待變成這樣的反手心向下,已經開始了。」
群策群力饋佛國 施愛施教造希望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不是一個梯次,把物資送到就結束了,而是接連不間斷地排班,每天都有志工在那裡帶動當地鄉親,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打造亮麗的家園。
「從我們認識佛陀的故鄉,就想到佛陀的時代,他見苦,所以引起他要救濟眾生;物資無法普遍救濟,所以他要去超越,超越就是用教育,如何啟動人人的愛心,要群來關懷,一個人要如何照顧群生呢?我們要鼓勵群,去幫助孤寡無依的人。我們慈濟用這個精神,離佛陀二千多年,到這個時代才有辦法這樣救起來。在慈濟的以前,還沒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到現在交通方便、訊息方便,我們慈濟五、六十年來,就是因緣一直箍、一直箍,到這個時候,所以一聲呼籲,群,會合一心。」
上人輕輕一聲呼籲,全球的慈濟志工都動起來,第一階段以濟貧為優先,教導他們做手工、會裁縫,靠著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
「慈濟開始去帶動他們,去教他們手工。我們教她們用手工去編織,還有教她們怎麼樣裁縫。我們買裁縫車給她們,這樣幾十個給它搭起來,一、二十臺裁縫車排起來。期待當地的企業家,來收這些加工的東西去市面上做推銷,這樣他們就有希望了。」
翻轉尼泊爾不是不可能,在新、馬慈濟志工群策群力,已經逐漸有了生機,看到了初步的成果。慈濟志工一個村莊走過一個村莊,讓更多苦難的鄉親可以有一個希望的未來。
「總是感恩,沒有臺灣的第一個階段基礎打起來,慈濟這群的會合起來,對臺灣穩定了,發展到國際間。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用力,我們可以幫助很多的國家。今天分享的就是佛陀的故鄉。慈濟人啊!回饋佛陀的故鄉,因為我們都是佛教徒,也是沾到了佛恩。佛陀給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能知道生生世世的方向。」
竹筒精神匯點滴 粒米成籮大力量
慈濟從日存五毛買菜錢,點滴累積成就了今日的慈濟世界。上人期待大家發揮五毛錢的力量,不要輕視任何一點滴,累積都可以成就大功德。
「菩薩,事情不管多麼大,都是要從小的力量去做出來,所以不要輕視微量的物質。不要輕視一個銅板的體積,那個竹筒,這兩天我坐在這裡,有的孩子捧著竹筒到師父的面前,我感覺就是一個竹筒,不經意就把它接來,這麼重喔!這是一個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份量。」
上人感恩每一位志工菩薩,用心用愛走入人群,扶持弱勢貧病人家;上人更是讚歎這群小小孩,年紀雖小,展現的力量卻不小,個個把握不可思議的因緣造福人間。
「小小孩,他也知道要替師父募捐啊!這都是過去的因緣,因緣不可思議啦!小小就懂得造福。所以菩薩道,大家把握因緣齊精進。感恩祝福大家。」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57
- 報導地點: NULL
「一直常常都說,我們要感恩,我們要知足。真的是感恩、知足,好好地發心,要如何來造福、積福,福是做來囤的,不是做來抵消,做來抵消是來不及。我們現在臺灣社會真的是很平安,而且生活都不錯,尤其是我們的醫療、教育,真的我們要真滿足。」
「大林在二、三十年前,我們這塊土地還是甘蔗園,現在看看我們醫院,我們的醫療已經建設起來,也經過二十幾年了(大林慈濟醫院於2000年啟業)。」
「所以二十多年前的甘蔗園,那時要蓋以前,大家在割甘蔗,我也有走入甘蔗園,看到用那麼多人工在割,回到在籌備處,杯子拿起來,喝的茶是甜甜的茶,這個茶,聽到是阿靖(慈濟志工林淑靖)公公、婆婆,他們的甘蔗園,割了甘蔗後,他們把甘蔗尾的芯採起來煉茶,那分滋味,此時再回憶起來,好溫馨,很甜美,很美的那種感覺。」
「現在科技很發達,我很感恩,我們都有把畫面留下來,這兩位老菩薩,現在和二十幾年前,人有變嗎?肯定是有,因為年紀大了,走路腰會比較彎;不過,他們心有變嗎?一點都沒變,他很真,真心,很勤勞、很甘願。看他們二個人,以前醫院旁邊搭一個茶水寮;現在他們回到他的鄰居土地,同樣再蓋起來,現在每天一樣照常提供茶水。同樣,那念心、那個願,沒有變過,儘管年紀大了,他還是勤勞,甘願用心、用力付出,我很敬佩他們,也很敬愛他們。」
四大不調災頻傳 點滴共善拔苦難
慈濟人也是社會人,每一個人奉獻所能以及所能做,點點滴滴累積成志業,能再與眾人合、與社會合、與世界合。
「慈濟,將近半世紀,快要六十年了,看一路走過來,從五毛錢到現在,我們全省大、小醫院有八個地方,四大四小醫院有在山上的、有在鄉下的、有在都會區裡,這就是應因緣所需要。所以,我最感恩,雖然辛苦在前面,但是感恩滿滿,不管哪家醫院、院長、大醫王,大家都是合,合心。」
「上午,也有若瑟醫院(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副執行長、還有副院長,他們來也在分享這個(雲嘉)地區,現在有增加幾間醫院。不過我們還是要合和互協,這樣合起來。我用手比『合』,現在的醫療多很多,不過我們要互動,我們要會合起來,所以這麼多要『合』(手勢,雙手指頭相靠)、要『接』(大姆指對拉),『合』與『接』要接起來。」
「中國字叫做『合』,聯合國的『合』,國家,全世界在聯合國互相互約、互相勉勵,要如何對每一個國家發展,要如何和平,要如何為人間造福。我們也是每一回聯合國大會,我們都有去參加。總是聯合國,世間事情,各國的生態,在那裡我們可以聽得很清楚。」
「現在四大不調和,氣候變遷。看看土耳其、看看敘利亞、看看歐洲,或者俄烏動盪,看看難民潮在跑,所以不管水災、火災、地震、人禍,這都造成了天下的災民很多。氣候的災民,比較容易穩定,但是戰爭的難民,那就是很苦!要支援、要救,重重地困難,因為危機四伏,如何去幫助?」
「有時我們執行長,他們接到國際訊息,來報告。我就說:『我們慈善的顏博文執行長,你們趕緊聯絡。』我們走哪條線會快速、平安,物資如何落地,是要空運、水運或是當地採購,這都需要用心。這種不管是短距離、遠距離,總是這分真誠的心。」
「所以說,我們四大志業,不管是慈善要關懷天下國際,只要我們做得到,我們義不容辭。」
佛陀故鄉布善愛 啟發愛心滅貧窮
佛陀教育我們,學佛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與量擴大,則不同國籍、不同語言都能在同一條道上。
「很感恩,尤其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我人坐在這裡說話,開始就看到慈濟人長長的隊伍,這樣每個空間都有,坐在外面,長長的廊道走過來。剛才上來時,有十個國家,一千一百多條線線上聆聽,好快哦!上來這邊坐,又是一千六百條。所以說,這樣一音,地球圓圓,所以叫一音圓演。」
「看到了全球慈濟人。剛才我們在2023年《慈濟大藏經》影片有看到佛陀的故鄉。看,這二千多年來的時間,其實感慨良多,因為最近這兩、三年來,我就說,該要回饋佛陀的故鄉。」
「佛陀故鄉與二千多年前,那個時代,他們的社會環境沒有什麼變——好聽一點就是很純樸,一樣很多土磚屋,一樣草茅屋很多;生活,要如何去討生活呢?因為佛陀故鄉,國際朝聖者多,所以去朝聖的人,當地很多人都是靠國外來朝聖,他們手向上,這些朝聖者就布施愛心、布施、布施,所以很多人就是如此在生活。」
「現在慈濟人去了,真的開始宣導,如何將心轉變,才有辦法翻轉貧困。慈濟人開始先用善、用愛去膚慰、去擁抱。入他們鄉村,看他們老人孤寡,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們;看到大家庭,父母做工,小孩子很多。我們到那裡,這兩三年我們鼓勵讓孩子讀書,教他們洗手,教他們端碗,教他們吃飯;再來供應他們衣,尼泊爾藍毘尼那裡,冷的時候很冷,熱的時候是很熱,所以我們提供衣服,慢慢地學生我們提供制服,一段、一段慢慢來供應,慢慢教育。」
「這是我們這段時間,我很感恩這一群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慈濟人,他們每天,將近三十年很精進,每天的晨語,他們沒有漏掉,每天每天聽,雖然有時差,但是靜思語,不管晨間或者凌晨,或是上、中、下午,他們一定聞法,開始聽就接受,句句入心,步步身體力行。所以在國外的慈濟人,他們比我們臺灣還珍惜慈濟這樣的帶動,他們比我們臺灣更加珍惜。」
「目前,已經十幾個國家上線,可見聽法的人是很多,他們不只聽師父在說法,他們也很重視我們在分享,他們看到、聽到,所以人人能啟發愛心。對天下影響很大,所以會覺得這念心,我很安慰。我們現在環境,科技發達,我輕輕講,前前後後聽得到,可以跨國都聽得到;我一口氣在講,但是這麼多人耳聞結合起來。」
點滴不漏聚善愛 合和互協是一家
珍惜聞法因緣,時刻不放鬆,點滴不錯過,慈濟人這分心匯聚起來,就能發揮影響。
「所以我常說:『點滴不漏』,我們一點一滴可以做到愛心豐富,信心凝聚和合;這種合,社會的愛,士農工商人的愛心,大家都不同,手指頭擺出來,都不一樣,經濟都不同,但是大家共同那分的愛,師父通通感恩。」
「是啊,這種『合心』讓我好感動。我這一回在臺中,一群從土耳其的校長、老師,還有敘利亞,他們來,在那裡和他們說話,若我對他們合掌,他們就這樣右手放在左胸前;後來我就這樣右手放在左胸前,他們就這樣合掌,你看這就是互相尊重。他們還唱一首歌給我聽,你們看這手語,就知道他們比什麼?〈一家人〉。他們還是我們,都是一家人。」
「感恩這種愛的能量,這種和平大愛,很感動。感恩我們醫療在此,希望我們永遠永遠都是一心一志,我們就像過去那樣合心,合心還要互愛,還要協力,這種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全球慈濟人共同的語言。」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27
- 報導地點: NULL
佛陀覺悟第一句話就是「苦啊!」,所幸人間貴在有長情大愛。證嚴上人行腳,11月1日與雲林靜思弟子溫馨座談,對志工之間法親關懷的情誼深表讚歎;感念世間苦難仍頻,殷盼弟子弘法利生,朝菩薩人間化的目標精進不懈。
菩薩長情入世間 法親猶如骨肉親
雲林斗南志工許素蘭兒女都在都市打拚,她一人獨居鄉下,晚年雖然因膝蓋退化行動不便,仍把握因緣參與慈濟活動。志工經常主動關心她,而喜歡做素食料理的她,也把志工當孩子般疼惜,時常分享她做的美食。7月間,她因為身體不舒服,時常到大林就診,一次急診中突然心跳停止住進加護病房,8月31日病情突然惡化,臨終時雖家屬來不及趕回,但因法親陪伴在側,安詳辭世,享壽九十歲。
「我們今生此世很有幸,接觸到佛法,同時身體力行,走入人間菩薩道。菩薩是不離人間法,佛法人間,就是要讓我們身體力行菩薩道。可見菩薩法不是供奉在家裡的堂上,是讓我們自己走入人間保護人、幫助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菩薩法入人間。」
「我聽著聽著,代替她要向各位說感恩。她很滿足了,因為我聽了我都很滿足,相信她是很滿足,此生無悔。她這一生雖然就說一人獨居,其實是『群』,我們菩薩群,時常與她同在,常常在關心她、照顧她;孩子回來,慈濟人已經幫她的後事處理得差不多圓滿了。所以說本來我們總是一家親,總是法親不比親骨肉的親差。」
一音圓演法廣傳 心力和合擴大愛
上人稱許慈濟法親如家人,在社區之間彼此互相關懷;也感恩全球慈濟人,哪裡有災、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付出,令他在心繫天下間苦難眾生時,不感到孤單。
「普天之下這麼多的菩薩,代替師父關心我要關心的,還要身體力行投入去做,哪裡有災馬上就到哪裡去,跨越國際也甘願。幾千公里或者是超越萬公里之外,有人知道那裡災難這麼大,趕快傳訊息給遙遠的臺灣;臺灣的慈濟人接到訊息,就回歸到本會,知道了、接到了,我們就開始啟動。」
仰賴科技的發達,訊息的傳遞做到佛陀所說:『一眼觀時,千萬人觀。』透過網路連線,也實現了佛陀所說:『一音圓演』——上人行腳在外,透過科技,全球弟子得以雲端隨師。
「剛剛你們在說話、在分享,已經有十六個國家地區、七百多條線在聽,菩薩們,你們也是在顯神通,一語可以環繞地球,你們已經發心,自我身體力行,做到了分享出來,他們聽到,這就是教育,你做到了,你身體力行,你身體也是示範說你所做的,這麼多人在聽,叫做見證。」
「菩薩啊!師父還要對你們說多少佛法嗎?這就是叫『佛法』,這就是佛陀覺悟的良能。所以期待各位你們在這裡聽,聽到了彼此分享、彼此見證、彼此傳法,所以說法者就來自聞法者,聞法還要彼此相傳,口口相傳,而且遠距離,這個聲音一直接過去,這叫『淨化人心』。」
上人慈示,慈濟人身體力行,再將法喜分享出去,就是佛法的見證。期許人人聞法入行,還要「傳」。
「我們一群接一群,群群合力,長時間,心傳心、力傳力,大家心和力會合,這力量就很大。群,我現在還未走到位,拜託你提早走一步,趕快走過去,那裡需要我,而我需要你,你的力量趕快傳過去,這樣互相需要是為了把這個愛擴大,再更擴大,擴到可以彼此連接。」
一念偏差肇災厄 菩薩人間度苦難
上人以五顆並排懸掛的珠子說明心力相傳——撥動第一個去碰第二個,四顆都會動,即使中間三顆不動,力量也會傳過去,令最後一顆動起來。而人的心念也會傳遞一股力量,上人以現今俄烏及以巴戰爭為例。叮嚀大家,要傳善念不起惡念,
「總是一不小心,少數人的心念一偏差,他只要有權、有力,那個動力一偏差,動用到了那種很尖端的武器,飛彈可以按照他計算好,一按,就會快速地射到幾百公里,破壞啦!」
「看,你、我同時代,只是距離遠一點,天下多少大片的國度動盪不安,我們臺灣很有福。菩薩們,我們要惜福、我們要感恩;我們要彼此相愛、合和互協、相親相愛;我們要培養生生世世菩薩情,未來的地球很需要你、我,未來不管再經過幾十年、上百年,這個地球還會繼續的那樣的衝突,所以地球上需要未來的好菩薩。」
「我們現在要培養菩薩群,我們現在互相要精進,行在菩薩道上,與佛同等,大覺大悟。要大覺悟,沒有行過菩薩道,無法覺悟,人間無苦難就無菩薩。所以我們要感恩受苦難人,讓我們有因緣跟著菩薩在一起;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結好這一股因緣。」
「所以,菩薩道路我們再開,要鋪得平坦,路要開得開闊,可以廣招菩薩,為未來的人間爭取更大的和諧,才能讓未來的這個地球,早日平安。人人把心念調正行在菩薩道上,叫做淨化人間、祥和社會;『菩薩人間化』是未來我們要更精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