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44
- 報導地點: NULL
慈濟創立於1966年,2016年時逢五十週年,同年11月5日證嚴上人於海外慈誠委員研習會上,定下法脈——靜思法脈,宣布正式立宗——慈濟宗。而今慈濟將屆一甲子,證嚴上人於11月23日慈善志業志策會上再次明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精神理念,是在人間行菩薩道,且無分國界、宗教。
天地人間同山河 宗教會合共善愛
「普天下,『空』,空中,這個『空』用刀都割不出痕跡來,因為宇宙天空都是同一片。地球大地怎麼割,還是同樣的山河大地,還有大海,都是我們共同生存的人間,佛陀說:『人人本具有佛性。』佛性就是善良,這個善良也不分宗教。」
「哪一個宗教不是有愛?都是博愛、大愛;哪一個宗教不是為了要呵護著眾生的平安?宗教都是一個方向,人都是在眾生之中,這麼多的生物,但是有不同的生態,牛啊、羊啊、狗啊、貓啊,牠們的生命都是與人同樣,佛法是講求真誠的平等,不分階級也不分種類,總是都是生命。教的宗旨是期待人人,人間正確的方向不要偏,所以古聖賢人指導我們正方向。」
上人認為宗教無不就是教育,教人為善也教人有愛,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
「天空大地這麼大,要如何給人一個方向?過去,個人修行個人帶;到現在,我們應該把它會合,就是共同一個愛。」
菩薩緣苦濟眾生 合作共善無藩籬
慈濟將佛法落實國際苦難角落,不分國界、種族與宗教,更隨順因緣與各宗教合作共善。
「慈濟慈善工作總是不分國界,哪裡有缺少,我們就去哪裡補充,互相互補,互相關懷,互相相愛,這就是人類的本性,性本善,我們是共同一個善,慈善的方向。現在慈濟在全球已經走過了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去幫助、去建校、去建大愛村。」
「總而言之,地多大,我們愛就要有多大。天空無窮盡;地球再大都是有一個範圍。只要是這個大地上所需要,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分宗教、不分國界。能做到的是因緣,沒有因緣也無法去做,這麼寬大的地方能拉得接近,那就是有因緣。」
感恩尊重愛人我 導正方向共謀福
因緣生、因緣成而且因緣相續,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發生強震,土耳其臺商胡光中,在聯合報刊登一則「土耳其強震,臺灣在哪裡?」呼籲臺灣人伸出援手;得知慈濟勘災團已抵達,他主動會合,成為最佳助手。後來,身為穆斯林的他,成為慈濟土耳其聯絡處負責人,跨宗教將慈濟的慈善腳步深耕在土耳其。
2015年慈濟不捨敘利亞難民兒童,為了家計淪落為童工,看不見未來,為其開辦滿納海學校。
「合心合力,這一些孩子跟我們有因緣會合在一起,我們給他教育,他將來是人類的菁英,是人類愛的種子。這一群孩子生在這樣的亂世,我們假如沒有接觸到,他們在這樣的亂世成長,也許會被滾滾惡濁的惡世牽連進去。我們有因緣,給他一個正確方向的教育,他的心靈種子就是愛;慈濟只是種下了這樣愛的種子,讓孩子的正知不要偏掉。」
善惡拔河,惡的人愈多,濁氣愈重;上人期待人人導正人生方向,互愛互善,饒益眾生。
「淨化人心很重要,淨化人心就是和平。和平相處、淨化人心,社會才能祥和,天下才能無災無難。所以我們要用智慧,不要爭聰明。我們要彼此啟發智慧,不要彼此展現我的聰明。聰明沒有用,聰明只有傷害,面對人間沒有利益。」
「所以期待,宗教指使正確的宗旨;真正愛的教育,這才是正宗教育。彼此要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感恩、尊重、愛』這五個字是很重要,這就是正統宗教。」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22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11月19日,繼續聆聽入經藏菩薩分享心得與體悟。上人讚歎志工處處用心,法入心行,叮囑志工莫忘殊勝因緣;行菩薩道時,不但要時時精進,也要盤點自我生命,為慈濟留史,更為人間留美善典範。
經藏演繹靈山會 真空妙有恆善念
繼2011年8月,《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於臺北小巨蛋登場;睽違十二年,2023年10月20日至23日四天十場,慈濟志工結合優人神鼓、唐美雲歌仔戲團等藝文團體,重返小巨蛋演繹《無量義 法髓頌》。
「可要知道,入經藏是永恆!唯有慈濟人有機會、有因緣,可以在小巨蛋入經藏。多少人啊!我們才多少人,小巨蛋的觀眾有多少人?讓他們可以坐在那裡看,名稱叫「入經藏」,其實他們看與聽,都會感覺這就是慈濟。當然慈濟所做的,離不開經藏。經藏要說、聽,都很難理解,用說的不如用身體、肢體的美,大家會同起來,那一種整體美。」
每場演繹「法海區」一千五百一十六人;「大愛之光區」一千人均來自不同地區,超過二萬人次共同成就。更殊勝的是,此次還有大愛電視及網路直播。
「『入經藏』可以有現在的科技來鋪,把科技這樣一射就上天空,而且灑播下來在全球,這都是瞬間,這種瞬間就是永恆,而且非常普遍。全球慈濟人只要他們有接到訊息,一定就是一點就開了(看)。其實非慈濟人知道也會(點)開(看),看到慈濟人這一分真誠的愛,而且精美的美,很精,真心誠意。」
「從〈爐香讚〉開始,的確真正的「諸佛現全身」,那個時候,每一尊都是佛。現在在我面前,入經藏的每一位都是菩薩,那個時候,相信大家一心一意都是在這樣的境界裡面,毫無雜念,總是在《無量義經 法髓頌》裡面,所以那個時候人人都是佛。」
「在那裡看了、聽了,專心關注在那裡,他們也是與我們同在靈山法會裡,所以很感恩,能這樣的成就。雖然法是『真空妙有』,但是在『妙有』中也是『真空』。日子總是會過,那樣的『妙有』是人,人與人之間,真正要好好守住這一念心。」
「守住一念心」即是「化一念為永恆」。經藏演繹當下,不論是演繹菩薩,還是閱聽眾,人人同息同念、同在靈山法會。而每一個刻的感動,都種下了善因善緣。
「這一念心把法入心銘記,這一念心就是永恆。「銘刻心版」,就是真正地、深深地刻在心版裡。而且還要再灌注在腦記憶中,這就是菩薩的因緣。過去生,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在這個時候來會合。現在這個時候的每一位菩薩,還要刻在心版裡,還要記憶中無量的種子,一生無量,無量種子還是不斷去分享。」
法華精神無量義 慈濟世界菩薩道
經藏演繹以音樂、手語、肢體動作及圖騰變換,詮釋佛教經典,是慈濟傳法特殊的形式,參與經藏演繹的人,進入了佛法的精髓,因此稱為「入經藏」,《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更著重展現慈濟近一甲子的法髓。
「所以你們把菩薩的心路,已經開得很大。而且也鋪得很平,法對你們來說不困難,只要你們這樣的入經藏,《無量義經》那就是整個佛法。不管是佛陀開始覺悟的剎那間,在定中說,為天人說《華嚴經》;出定之後在這個地方,靈鷲山,出定後,說的是《法華經》。」
靜思弟子謹遵上人教誨,秉持《法華經》的精神,深入其精髓《無量義經》,在人間力行菩薩道,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無所求付出,打造清淨無染的人間淨土。
「華嚴世界就是清淨無染,就是心開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華嚴世界。意思就是心真正的打開了,我們為天下眾生,天下眾生不只是人,所有的眾生界,大家為了要入經藏素食,光大家要入經藏的素食,你想,放生了多少生命?愛護了多少生命?總是體悟到生命的價值。」
「我一直都說,現在開始,要記住,盤點自我生命的價值。大家自己盤點一下,這一輩子什麼時候,哪一年走入慈濟?你走入慈濟,從當會員的時候,你抱著是什麼心?應該十有八九是愛心。」
人人都有一念無私大愛,只是被無明所覆蓋。當愛被啟發,而且付諸行動,愛就會像漣漪般,一圈一圈向外擴散。
「這個愛心,不斷從你們的心不斷延續,都是會員招會員,招到自己變委員,對嗎?這你們都知道。都是委員招會員,會員再招會員,所以變成委員。看到潘廖葉,就會想到(林)勝勝,還有林徽堂,早期慈誠隊他們帶起來。他每一回到精舍,第一個要到地方就是廚房,讓人很明顯的記憶。」
「(黃)思賢在(林)徽堂彌留的時間去看他,竟然(黃)思賢對他說,你怎麼還沒走?談到感覺你就應該要走了,開門見山說:『你怎麼還沒走?』這種心,互相的知己,這叫做真正的知己。坦開心胸,談真實法,生命之法,真的是慈濟人,心包太虛,量很大。我們若有心有解脫,就是法則很安然自在,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天的當下。」
法入心行利人間 代代相傳無盡期
上人期待人人把握當下,將法深入生命,行在人間,豐富自己的人生,還要世代傳承。
「將來慈濟的史記,歷史的紀錄我們要延伸在後代的後代,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他們要接棒也要有前面的紀錄,有前面的歷史,他們的未來還是要傳給下一代,所以你我都是這一代,年輕人也是這一代的要交替,我們還是要交給他們,但是你一定把你的生命的歷程,你所做的記憶,有時間多分享,有時間多傳承,慈濟的起步很重要。」
「所以說我們入經藏,我很感恩,總是期待這樣的入經藏,已經把慈濟的精神播在全球,全球人也看到了。而且也真的,藝文也可以讓他們起了興趣,有的不是慈濟人,但是看了以後,他有興趣。然後從這個地方大家分享,分享把過去的經過,再跟這些有興趣的人再分享。」
「所以你們要常常辦,社區、鄰居等等,都可以再讓它活絡起來,這也是要為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的記憶,我們的心惱要動,不要想說,『我老了,我年紀大了,我要休息』,絕對不要休息。」
「總是,是我們的一念真誠的心,不執著佛法形象,但是要堅持著,『對!對的事,做就對了。』這就是最大的虔誠,真誠的心為人間。」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48
- 報導地點: NULL
「有時候我在想,做慈濟一直到頭來,心血若有形,真的是可以做水、拌水泥。這都是點滴、點滴,大家的心血,血集中起來就是髓。所以『法髓』,我們的方法,就是這多年來,大家一心一志,走入慈濟——師父走的路,大家分寸都跟得很正確;師父說的話,大家很用心聽進去。」
入經藏演繹法髓 合一心分寸不差
慈濟人跟隨上人指引的方向,半世紀前走來所成就的點點滴滴,真實的歷史透過編劇,形成了《無量義 法髓頌》舞臺上的故事,也被入經藏的志工們,真實演繹。
「儘管是這樣,但是要讓它(法髓)成形、表達出來,就是很不簡單。入法髓,這個『時』,就是把它表達出來,但是要表達半世紀以前的慈濟和(現在)這個時候,要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要人用心。」
眾人所注視的入經藏菩薩,他們專注用心的舉手投足,雖千百人如若一人,都因入經藏菩薩的願,成就了整齊之美。
「人人都是真誠的心才能願意來集中,才能願意在那個地方聽號令。要如何走、如何站,分寸不差,這真正的這一群人,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
繹法髓頌為佛教 畢生行願為眾生
佛教之美,終在《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中,展現於世人之前。上人感念,這實是畢生之願,也是源自六十年前皈依印順導師座下,至今仍努力不輟的方向。
「這是我一生的心願。從開始修行,初出家,大家都知道師父的師父,給我兩句話而已,六個字。就是『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字讓我到現在將近六十年,『為佛教,為眾生』。」
「所以,(讓)佛法真正的有聲音,而且是很美的聲音,而且很簡要,可以倒背如流的可誦、可唱。這《無量義經》變成了〈法髓頌〉,有音樂、有音律,再加上有相。」
眾苦集現老病貧 真實法相在人間
有相就能透過具體的景象,讓世人更快速的瞭解佛法真實——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然而今天此時,當地仍未能擺脫貧病苦集。這樣的「相」,演繹出佛法苦集滅道的真理。
「我很期待,把佛陀的境,把他二千五百四十多年的這個過程,尼泊爾的景,現在的景,可以看見二千多年前佛陀所看到的,現在沒有進步,總是還是停滯在佛陀的時代。」
「我們現在總是回饋佛陀的故鄉,很感恩新馬菩薩(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他們是身體力行,已經在那個地方,真實法在當地,日日都在佛陀的故鄉,現在常常在牧羊女村進進出出,看到了實境是那麼苦。我們要如何帶給世間人去理解苦、集、滅、道,這個『時』都可以見證,以前人、現在人是沒有兩樣的異樣。」
法華精髓無量義 自性佛心靈山塔
苦相能說法。既已見苦,上人關切大家是否能從苦相中看見佛法、受用佛法。
「有沒有得到很真實(法)?還是離很遠?二千多年(前)傳到現在,連出家(人)他們要真的體會到真實義,都還難。就是師父去法海撈針,雖然我撈出了我心想要的,而且真的很精髓——精髓是我說的,用這個形容,這《無量義(經)》的確是《法華經》的精髓。」
「因為(講)《法華經》,佛陀坐下來靜坐,眉間出毫相光,那個時候,就是已經說完無量義才開始出定。他心這樣突然間接觸到,忽然把那個心整個開啟,就像心門開了,那一道光——其實發白毫相光就是表示很細微、很細微,忽然開了。」
「常常說哪一間佛寺『佛像要開光』,那就是表達他們用創造、用雕刻的(佛像),放在那裡,就是順眾生。說:『來呀,來呀! 我們這間寺院的佛像要開光,大家來喔!』其實是『真佛禮假佛』這樣聽懂嗎?人人本具有佛性,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就是在自己的靈山塔下修。」
「但是我們就是還沒有辦法,靈山的塔,還沒現前,要去哪裡找呢?入人群,入人群去看人間的苦相,因為佛陀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我們就要在人群中,才知道苦是如何集來的。」
啟愛揚善弘佛法 滅苦造福利眾生
入人群不僅見苦,入人群更要拔苦。上人鼓勵眾人,要滅苦需造福,凝聚祥和之氣。
「總是現在,我們要用如何回饋佛陀的精神教育,用什麼方法?像這一回,我們入經藏,那個讓大家看到那樣的美,大家看到的是美,整齊美;但是那個善,我們真正的利用現在的美,還要宣導善,善才有辦法福氣。這個善我們還要進一步,讓他們真正地體會到法的精髓,所以要弘法利生。」
「這一回的巨蛋(經藏演繹),也是弘法。但是我們有辦法做到真的『利生』嗎?不是讓他們看一下歡喜,就曲終人散,這實在很可惜。我們現在要如何在一段曲雖然暫停,但是樂章韻律還在。」
「所以說,讓大家的回憶,可以知道那個美,是如何的美。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知道,三十支竹筒我們是如何做,我們是如何擴散,就像我們在那個法髓裡面,有一個井,水一滴下去,它就是這樣一個圈、一個圈、一個圈擴散,就像我們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
「如果沒有去看(經藏演繹)的,我們用什麼方法,讓大家可以一個傳一個,感覺現在那個USB,隨身碟。總是我叫大愛(臺)再來製,反正可以的話,我跟姚居士(姚仁祿)說,叫他們多製作一些。這裡面也有音樂,大家唱〈慈濟頌〉,〈祈禱〉,日日祈禱,這就是真正為人間祈福,在祈禱大家平安,這是我們可以去做。」
「我是喜歡說,人人能說法,因為人人心中都有法,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所以說期待大家,把這個靈山塔,要把它顯露出來,大家都是可傳法,所以說傳法利生,這是很重要。」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32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11月15日與臺北慈院醫護人員溫馨座談,馬來西亞實業家陳志遠也遠道來拜見。上人憶及此次行腳高雄,多位企業界成功人士分享他們在菩薩道的心得,所呈現的盡是善良與真誠的愛,是臺灣社會的福氣。
「社會的企業家菩薩,在高雄真正的看到了每一位事業都很成功,而且投入慈濟放下身段,那一分很真誠地做分享,我雖然是很累,不過我都很開心。感覺到說,這一輩子很有緣,要不然我何德何能,能讓這麼多人都會說:『師父說的,上人要的⋯⋯』,好像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為我而做。」
靜思弟子服膺上人教誨,以「師志為己志」,在人間勤行菩薩道,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而付出,在在令上人感到安慰。
「聽到這麼多的分享,可以想像,社會好人多,而且善良的愛很真誠地在我們的社會裡,我會比較安心一點,而且真的是很為臺灣祝福。」
心善念正勤造福 茹素惜福完整愛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而且還要感恩。上人慈示,福不是求來的,付出才能造福。
「我都會說,你沒有造福如何得福?還是要腳踏實地,真正地要去造福,才真的有福,這也就是人生的價值。就是剛剛看到陳居士(陳致遠),他企業做這麼大,在世界排名,不是只在這個國家排名,他是世界排名,還有林偉才。他們真正的都是同樣,那樣很孝順的心態,而且很善良。他們雖然有錢,但是不浪費,他們很守規、守矩,和一般的大企業不同,他們是真正的都是很真誠。他們在馬來西亞,也都是公益事業很投入,這就是慈濟,很期待在普天下,都能被人人看得到,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能這樣,這一顆地球真正的就是淨化。」
上人進一步闡示,如何保護地球?
「大家都說要如何保護地球,唯有善多,要多行善,同時這種的正心念,正的心念。說茹素,那就是正心念,素食的人,一定是很善良,素食的人,一定很會造福人間。」
「不是說沒有素食的人,就是沒有愛心,不過有素食的人,他們的善念是一定能做得到;而且護生,保護生命,這種保護生命,就是所有善的完整的善,這保護生命,假如能做得到,所有的善都做得到。」
「沒有茹素,可能要做到完整的善,還是有缺點,還是有漏失,那就是貪欲,口欲,還是有這一點。茹素,我感覺說茹素就是最完整的善,因為茹素的人時常都是警惕自己,愛護生命。」
醫護仁心如菩薩 守護生命守護愛
愛護生命,也真實體現在醫療志業。
「全球慈濟人都知道,慈濟的醫療,師父常常說,用生命走入生命,守護生命。醫師面對的生命,在開刀的時候,一站可能十幾個鐘頭,更大的刀,有的要開好幾天,所以醫生真的是很辛苦。白衣大士跟醫王,為天下守護生命,我很尊敬,真是很感恩。」
「慈濟現在有八家醫院,常常對自己說:『我真好命!結善緣。』自己非醫療人,竟然可以做到,如我發的願,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我有一群,同心、同志願的大醫王、白衣大士,都是同樣的心願,很真誠地搶救生命,所以說很感恩。」
人生八苦,病苦為最。
「病痛可以痛到我寧可不要財產,期待我可以免除這樣的身體的病痛,這都是病苦。所以醫王有愛心,那白衣大士有觀世音菩薩的心,這種的用愛守護生命,守護眾生的健康,當然我都是要很尊敬,很感動。」
「我真的是代替這一群苦難人,和大醫王說千萬般的感恩。而且我們四大志業,總是醫療志業是最辛苦。慈善總是一群愛心人,把物資,把所有他們需要的運過去,能搭飛機去就可以,雖然很辛苦,但是就這樣就可以看到了笑容,看到了他們的歡喜幸福。」
「但是醫療不是,醫療是事關生命,而且是在人的身體一病一痛,可以捨掉一切不要,只要拔除苦難,身體不痛這樣。原來人生沒有什麼好享受,總是享受平安健康,這是最好的。」
「所以說醫療的志業,真的是給我很感動,也最幸福的就是有緣跟大醫王,跟菩薩們這樣地大家會合,那樣地貼心,所以很感恩。」
說不完的感恩,句句都是上人對弟子的祝福。
「對你們虔誠的祝福,你們要把身體照顧好。有力量多幫助苦難人,這才是真正的有福,這就是智慧,有智慧的福。知道說財要如何用,用得有價值,就是最好的,而且最大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