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61
【證嚴上人10月7日慈善志業分享開示】
「充滿了感恩!為佛教為眾生,不也就是已經看到了,全球慈濟人在地球上,數一數已經多少個國家了!」
慈濟人行經近一甲子,當苦難發生,只要有因緣,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總能及時出現,拔苦與樂。10月7日慈善志業溫馨座談中,上人慈示,慈濟人的付出,是為佛教、為眾生,跨種族、國界、宗教的真誠大愛。
「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不管他們在哪一個國家,他們面對的膚色都不一樣,我們還是無國界的分別,沒有人種的分別,我們有一個共同信念,很純、很真、很實在,那就是『愛』。」
見苦知福少貪欲 端正心念善人間
慈濟的愛,從五十八年前,從臺灣開始,不只是在急難事件發生時挺身而出,平日對社會的關懷亦是不遺餘力;而慈濟人在為苦難眾生付出的行動中,總是法喜充滿——見苦知福、見不足而更懂得知足。
「現在的社會總是老人的社會,看看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房屋還是鞏固,但是裡面囤積的都是垃圾,垃圾,每天每天這樣地生活,不知道他們的感受如何?」
「反觀自己,真的是很有福。然而,這樣有福的人間,還是有大多數人,總是不滿足;大部分的人生,總是喊苦。因為思想無明,在想像中,好還要更好,難以滿足,總是『有漏人間』,有漏啦!你再怎麼給他添水,添再好的水分,他還是漏、漏,常常心都是很乾、很乾旱,好像在大熱天中的沙漠一樣,總是永遠得不到清涼歡喜的感覺,這就是人生的苦。」
凡夫總是因為不知足而起貪欲,又因求不得而苦不堪言,上人慈示真正的離苦,必須從「心」改變;慈濟人為人間付出,領悟到人生真正的道理,再以自身的經驗去分享,是見證,也是教育。
「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四大志業就是慈濟的志業,不是事業,是志業,慈濟人發心立願,打從內心的發願,所以不管到哪裡去,只要我們用很真誠的心去做分享,品質都是很好、很美。」
「慈濟人把佛法納入在世間裡,分寸拿捏都顯現出慈悲與智慧。分寸如何拿捏?我們要好好用心。差毫釐失千里,所以心要照顧好,不是為名利,是為人間的祥和,天下和平。」
差之毫釐失千里 分享見聞學共善
「差毫釐、失千里。」上人慈示,愈有權力的人,一念之間的偏頗,對世間的影響愈大。上人以1994年非洲國家盧安達爆發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事件為例,指出,有權力的人一念之差,就讓很多人陷入煉獄中。
「天下是否能和平?影響都是有絲絲毫毫的,心裡只要有偏,只要有貪,方向就偏了;總是愈有權的人,對人間的一言半語,就可以讓人間悲淒離合,苦難偏多。」
「我們在福中要知福,把所見所聞真正的,很真誠地分享出來,這叫做教育。教育就是教化,人人能感受到了人間疾苦,能了解到,進而學善法,就是共善。我們提出來不是說學問多高,是要說人間多疾苦,我們可以如何共聚善心,愛的能量如何來會合。歷史的幸與不幸都是一念之間,真正地要讓人能夠知道,人間苦難偏多,我們的慈善工作,幾年來這樣的歷史,都是真實歷史。」
「現在的個案是未來很好的故事,這就是教育的故事。我們要教育若沒有說故事,人家都聽不懂。慈濟能這樣做起來,都是真人實事,所以說真實;時間前後清楚,也好表達,這些紀錄累積起來,就是真善美的歷史,都是我參與到,你也參與到;不只是參與,還有執行,是如何地付出。總是藉著過去大家所做過走過的路,很美的歷史,好好地來利用時間分享,這就是真實教育。」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41
【證嚴上人9月30日慈善志業分享開示】
時隔十四年,繼「慈濟」小行星之後,中央大學再將新發現的小行星,以「Cheng yen」命名,感念證嚴上帶領慈濟人在全球實踐「慈悲」與「智慧」的精神,造福於人間。
九月三十日慈濟慈善志業溫馨座談會中,上人開示時,在在感恩慈濟人在全球為苦難眾生付出,慈示在無數量的星體中,地球很是可貴,有生物、有生機,即使在無數量中,個己只是極微,只要有心、有願,就超越障礙付出無私大愛。
「虛空有盡,最重要的我們人間,人間就是心無量,所以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無窮盡,只要我們發心立願,為人間而付出,我們可以超越一切,心、愛;愛、心,這就是整個宇宙間最美、最善的好事。」
寰宇慈濟匯眾善 及時付出拔苦難
上人以能登半島年初遭遇強震以及上週的受豪雨重創的災情為例,二○二四年元旦,日本能登發生規模7.6強震,一月五日慈濟志工即挺進災區勘災,發放熱食、接著以慈濟咖啡屋為據點陪伴鄉親,並且在五月份及七月份共計展開五梯次的見舞金發放,日本與臺灣兩地接力,匯聚極微的力量,難行能行為暗角注入光亮。
「我總是感恩慈濟人,日本的土地面積不小,但慈濟人卻不多,雖然我們進去了,不過,關懷救災是一條很長的路,能登半島受地震重創,還在重建中,幾天前(9月21日)又發生了大水,山崩路斷,大家還是鍥而不捨,挺起胸來挺進災區。」
「災民無家可歸,還住在收容所,而且老人很多,因為年輕人外移,所以大多是獨居,一旦有什麼事,很難能及時得到回應,還好慈濟人去了。」
迄今,慈濟在全球六十七個國家地區有據點,行善足跡更遍及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每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立即將訊息回報花蓮本會,並啟動關懷。
「也很感恩,在全球只要當地有慈濟人,訊息都會回報回來。我每天看新聞,聽到的,看到的,就會趕快問常住們,關懷一下,某一個地方,有什麼災情?第一個要關心當地的慈濟人平安嗎?平安,放心了。再來關心,離災區多遠?就會跟他們說:『大家會合一下,互通訊息,可以的話,路通,平安的路線,大家去關懷。』」
人力極微心無量 造福人間是善道
極端氣候下,全球災難頻傳,上人天天關心,慈濟人也將救拔苦難視為己任。
「感恩,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總是都會有希望。不管在哪一個地方,只要聽得到、走得到、看得到,我們就盡我們之力,不分宗教,借力使力,彼此感恩,這樣做,我們才能真正地有一線的光——善良之光。善良的事情,不管什麼宗教都可以提出,我們大家分享,彼此讚歎,會合起來為人間謀福利。」
「宗教,都是一個宗旨,彼此合和就是要用尊重的心。各人的信仰都有他很大的道理在,其它我不知,佛法的亮,極微亮、極微光,那個光小,可以小到了螢火蟲,那樣的閃閃發光,飛在黑暗中。」
「人是極微小,但是人也可以造無量福,那就是要集,集眾的,從極微量,把它的量比擴大。我們要弘法利生,法,不只是弘佛法、也要弘善法。」
「我們佛法更需要不分類別,用一個字,那就是『愛』——大愛,無限量的愛。只有用愛,人類才能聽得懂。」
「慈悲喜捨是佛法的四無量心。慈無量,無緣大慈;悲無量,同體大悲。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是生命共同體。我平安、你平安,我們的日子人人都平安,因為你有福,所以可以造福人間,這就是善道。」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5
【證嚴上人9月29日法脈宗門營圓緣開示】
「我最近都說:『自己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在人間活得有價值嗎?』總是把生命好好的利用,才是對人間的價值。」
一年一度的四大志業法脈宗門研習營於9月27日到9月29日,於花蓮靜思堂展開,精彩課程也透過直播,全球分享。證嚴上人於29日的圓緣典禮中,亦透過雲端開示,法海茫茫,有緣才能同航,叮嚀四大志業同仁,菩薩道難行能行,期許人人發心立願,共同一心普度眾生。
「慈大的校歌,歌詞:「醫海遼闊,有緣同航……」有緣同航,我們都是有緣,人海茫茫中,我們有緣同在(慈濟)這一條船。這一條船在這茫茫大海裡,我們總是共乘這一條慈航。」
有緣同聚乘慈航 四大和合傳大愛
拜科技之賜,全球可以打破疆界,在同一個時空。透過直播,2024法脈宗門研習營全球雲端同聚。
「現在有十五個國家知道師父開始要說話,鋪起來這七、八百條線在聽,我們這裡,我們現在算一條線,有這樣十五個國家普及,七、八百條線在聽。」
「我們要把握慈濟的這個因緣,把握慈濟的這個團隊(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善能量,把它弘揚出去。」
「『醫療』是搶救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所以醫療是跟生命、身體有最大的連結;身體若不健康,心理要健康也是無力,要有身心健康,教育方向要正確;有我們參與慈善,人文才能會合起來全球播送,全球都看得見慈濟人的真實法。我們四大志業這麼整齊、這麼和氣,這就是典範。」
上人續言,佛法說因果,如是因緣如是果,大家緣結得好,才得以在慈濟世界相遇,同乘慈濟這艘法船,四大志業要合和,擔起重任。
「慈航普渡人間,度身、度心而且度起了人人共同方向的,所以我們大家用心。期待愛的力量,大愛我們叫做大愛,這麼多的語言用一句一個字,那就是大愛。我們四大志業綜合起來就是愛。」
「四大志業會合在一體,八法總是我們要如法如規,這就是我們為人間要做典範,沒有看得見的像,就是沒辦法去教人。我們要有共同一個心腦,才有共同的方向、思想來共創,大家來共創。」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07
【證嚴上人09月19日慈濟四大志業志策會開示】
「聽到了,好像不可沒有AI,非有AI不可,好像現在都已經投入到這樣的時代,由不得不學AI;因為這已經是通盤的社會,所以我們還是要想,是去運用它或者是被利用?是機器來運用人?或者是人去運用機器?」
AI的進步為人類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相對的也存在它可能帶來的隱憂。九月十九日慈濟四大志業志策會,各志業分享現今在AI運用上的成果及未來的藍圖,上人樂見其成,但也難免憂心,提出,在順應時代潮流之下,莫忘回歸自性真誠,真誠才能永恆。
「人間是有情的世界,再怎麼樣的AI都是人造的智慧,是人去製造智慧、機器人,總是我們要回歸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就是要最真誠,真誠才能永恆。」
人工智慧藏隱憂 守住本性善應用
科技的發展為人類解決了許多的難題,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科技適應時代的潮流,都是一段、一段會過去,還是人的真誠的本性才是永恆;不過,時代的生活不用它(科技)總是無法生活下去。」
「科技也是人設計的,說到底就是人造智慧,靠機器才回歸回來讓我們利用,利用久了會不會完全靠著它,到時候我們還要反被利用。這很複雜,不過人人都是看著即時的價值,沒有想到未來的真實;現在都是講價值、價值,沒有去想到真實、真實⋯⋯」
上人直言,「有情世界」都是眾生共業,要避免科技隱憂,唯有人人守住本分、守規、守戒。
「今天聽到這項訊息,感覺到沒有依賴電腦不行,又聽到電腦它也會有情,那不就是混亂掉了嗎?總而言之,我們總是要戒慎虔誠,戒就是規戒,守住人的本分,不要超越了做人的本分;要守住規戒,我們都要有一個界線,守不住、亂用了,總是迷失了人性。」
「物欲大了,會自己迷失掉自己,去追求那個物跟欲;知識愈高,智慧愈破壞,已經損傷了人人既有的本性。本性是善良,為了競爭、追求,越來越偏向去,這是煩惱的事情。不過,再回過頭來說,煩惱也無用,好像每天我都會對自己說:『煩惱也無用,要認真,還是要回歸回來,還是要認真,認真我們的本性。』」
降低物欲護本心 會聚眾力淨人間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佛陀也說:「人人本具佛性。」上人期待人人回歸清淨自性,用心當下,為未來共善業。
「人人調整,回到我們的本性,生活中讓它單純一點,總是欲念縮小一點;只要人多,人間很自然就會改變。但是,人口愈來愈多,這種的破壞機率越來越高,要壓住已經是壓不住⋯⋯」
「不過,總是佛陀說因緣,回過頭來,我們還是不能認輸,所以大家若能夠有反省,一而百、百而千,慢慢成億;幾十億的人口,只要人人改變那個貪欲,不是沒有可能。」
語末,上人期許慈濟四大志業要會合起來。
「我們慈濟真正地,慈善還是要積極,慈善普及全球國際間,還要不斷地推動。醫療我們還是要很認真,生命要健康,身心要糾正過來,身心的病,醫療要治療。」
「除了慈善還要教育。從九二一開始到現在有快三十年了,這二、三十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培養多少人了!接觸到慈濟教育的都很善良。幾天前,教聯會回來,或者是資深慈青聯誼會回來所分享的,感覺在社會都是正面地影響人,去引導更多的人,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我們還有人文志業——媒體。我常常跟姚(仁祿)居士說,如何做出在螢幕上能度化人間,度化人心的節目,如何改變人生。我們要用各種的方法,教育也好,人文也好,慈善也好,總是走入人間去付出,力量要會聚起來,彼此之間要互相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