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80
- 報導地點: NULL
慈濟志工在社區行善助人,也把握因緣開闢方便法門勸善募心,收穫許多溫馨故事。證嚴上人行腳1月10日於新店靜思堂與汐止、三峽及關渡園區志工溫馨座談,志工向上人分享在慈濟會所淨心利他的點點滴滴,上人讚歎他們發揮生命價值,也期許慈濟道場菩薩雲來集。
「各位菩薩你們都做到了,而且很接近佛法,弘揚佛法是要以身作則,做為人間的典範,其實每一位都已經有做到,光是那樣翻轉人生——在菩薩團隊中,時常聽到我過去的思想、我過去的行為、我過去的習慣等等,總是勇於表達過去,同時如何轉變成為人的典範,這就是真實的法。」
改往修來摒習氣 修菩薩行在人間
修身養性、端正行為即是修行,慈濟人走進慈濟菩薩道,做中覺,覺中悟,進而改往修來,各個生命故事都是人間大藏經,更是應用佛法修行的典範。
「佛陀就是要引導人人翻轉過來,成為人的典範,這叫做修行。修行者要有道場,不管是在鄰里,小小的地方,我們也會有這樣小小的聯絡處,有人投入做起步,不管是鄉里市區,這樣應著大小的道場,我們都一一把它經營起來。」
「三峽我們有一個大大的園區,也可以在那個地方,大家互相分享、開課等等。有的時候也可以踏青,那一片土地裡,周圍有綠綠青青的草或者是樹木。上一回來我好像有去三峽,雖然沒有辧法走入青草樹林裡面,不過這樣走過看到,也感覺到整理得非常好,這就是土地的價值。」
「這片土地讓人歡喜,讓人欣賞,讓人喜歡去,這都是人做出來的。經營道場跟大眾結好緣,多少人在這樣的園區裡,轉變他的身心方向,都是轉動過去差之毫釐的偏向,來到這裡成為正向人生,而且踏入,行菩薩道場。」
「大家轉一個身走過來,總是好端正,很整齊的隊伍。慈誠隊走出來,多麼整齊又莊嚴;我們的委員同樣進到了這個園區,一段時間出來,也是人間菩薩。」
飛天菩薩慈悲相 建築人文淨人心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慈濟人善巧方便,接引天下善士,道場的環境亦能無聲說法,上人以花蓮靜思堂「飛天」為例。
「當初花蓮靜思堂在蓋時,我就想我們現在的靜思堂也期待把握因緣,讓這一座靜思堂要建造一個比較特殊一點,讓它牆壁會說話,讓它造型也可以導正人心。」
「那裡有飛天,飛天是用銅造的,飛天都是真正的栩栩如生,而且是現代全球國際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他們穿著的衣服都雕刻得真的很美。」
「男眾也是,慈誠隊,用慈誠隊的造型,慈誠隊飛天也是很有魄力;女性在這麼多的種族,各個國家的穿著,徐徐如風,在飄的飛天。真的這幾天晚上,我在這裡看一下,原來我們的過程所建造的建築物,真正的都是有美感。」
「飛天之美,那樣的柔軟度,如何讓它起來。所以說,我們的靜思堂有許許多多的人文的美感在,有種族的故事在裡面。」
「每一塊的屋頂都是銅板,這個銅開始做的時候紅銅色,現在二、三十年過了,已經綠化了,銅變成了有一點綠,這就是時間的見證,隨著時間它自然的,銅成為綠。」
「將來這一座的建築物,經得起考古家來好好看,好好來了解慈濟的人文過程,這都是建築的歷史。」
一磚一瓦拉長情 希望工程擴大愛
上人接著提及花蓮靜思精舍以及九二一希望工程,都少不了慈誠隊的付出。
「我很感恩慈誠隊,從精舍開始慈誠隊就投入。當時,張世問還有梁(梁昌枝)居士、黎(黎逢時)居士等等他們的投入,到現在梁居士跟張世問還有幾位,一直都在精舍,精舍一塊一塊蓋,一塊一塊增加。」
「整個精舍總共二十幾處的工程,有錢就蓋一角,有錢就蓋一角,可以二十幾處的工程,我們現在回去可以看到很完整,這是很不簡單的,這總是用二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我們現在的靜思精舍。」
「慈誠隊回去做工程,大家都是記憶很深。這幾天我都在看這樣的過程,真的這一輩子感恩事多,成就慈濟的志業,不管從臺灣那時候的九二一,我們蓋了五十幾所學校,慈誠隊投入的也很多。」
「如果說人人都算工資,那不得了,怎麼算?人人都是志工那樣投入。 所以讓當時災區的教育不中斷,讓孩子沒有停課。」
「學校,光是九二一,五十幾間的學校,一連串,二年多的時間,完成五十幾間學校。一直到現在,很多學校,鄉村缺學校或是學校壞掉了,都來找慈濟,所以慈濟為臺灣建學校超過七十幾間,七十八間。」
點滴付出是藏經 莫忘那年慈濟史
回眸來時,昔日人、事、物歷史昭然,至今仍令人深刻感動。
「光是我們慈濟點點滴滴,小滴小滴可以在這幾十年間為人間,做這麼多事。各位慈誠菩薩前前後後進來,過去也許有的都不知道,有的都淡忘掉了,慈濟人做就對了,很少要再去想過去。」
「佛經裡面所說的神通,我們現代來說,是大家的精神、誠意會合無所不能。就是做這麼多,回顧過來,覺得很有價值。所以這麼有價值的過去,我們需要大家來回顧一下,會寫的,請你們就寫下來。這組沒有會文筆的,就去找人來寫。」
「很期待臺灣歷史有慈濟,慈濟的群中有這麼多很了不起的菩薩,我們一定要留下來。」
「菩薩委員,你們也要一起找,你們那時候也是投入去做香積,你們那時候也是一些女眾兩隻手一起投入搬磚頭都有,所以回憶一下,發揮生命的價值。這個記憶把它喚回來、寫下來,可以嗎?好,我都聽到了,你們就要做到,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94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1月7日在臺北區第四場歲末祝福中,喜見慈濟志工代代傳法脈,感恩志工如菩薩集合在慈濟,應人間需要而付出;期許人人以自己為原點,將善如漣漪般展開,讓愛廣被苦難處。
「看,也有第四代的,代代相傳,兒子、媳婦、孫子的兒子,總是一代代的相傳,全家慈濟人和樂融融。我這一回從花蓮出門到現在,也是過了二十多天。從花蓮來臺北,臺北來到臺中又回來桃園,桃園又回到臺北來,總是看見每個地方的菩薩這樣地沒有停歇過,做慈濟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到處都會聽到很溫馨的故事,這就是菩薩世界。」
菩薩聞苦千處現 相輔相愛造祥和
接受上人教誨,淨化己心、利益眾生,並且廣招人間善士同行菩薩道,慈濟志工隨順各種因緣弘揚佛法,而且力行在生活中。
「看到了人間這麼多,各種各樣的苦,慈濟人伸出了雙手去付出,牽引著他、擁抱著他,看到了他家房子破爛了,慈誠隊動員起來,去幫他修復,委員們去清理他的家。這種眾生疾苦,我們慈濟人總是用愛付出。」
「我們常常在誦〈普門品〉,都會誦到『千處祈求千處現』。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家庭需要,他們期待有人幫助,只要有人提案,慈濟人及時出現,投入了需要的人家,我們去彌補他、修補他,要長期照顧他,這就是慈濟人,這不就是人間菩薩嗎?」
慈濟志工不只濟助苦難眾生,也疼惜物命。因緣會合,志工將環保回收的輔具,維修整理後,再送到有需要的家庭,延續其慧命。
「每一次看到他們這樣的惜福,還要再洗乾淨,還要維修,掉了一顆螺絲或是螺絲鬆了,都很細膩把它修得如新的一樣,看到了也有輪椅,也有床等等,總是應有皆有,都通通應所需要。或者是有人不要用了,我們還要去幫他的空間清理好,搬下來回收,這種無尤無悔,心甘情願,惜福還要應所需要的送達。有的慈誠菩薩或是榮董,有大的空間也提供出來,可以讓我們囤積這二手回收的東西。」
「師父跟大家感恩,又每一位也要代替師父互相感恩,這樣愛合和互協,那種的大愛是合,很多很多的愛這樣拼,這樣合,合啦,互愛。看,這樣的世間不就是菩薩淨土嗎?」
佛心師志,慈濟人拳拳服膺,合和互協付出無所求。上人說,人人發心立願走入人群,做得法喜充滿,就叫做祥和。祥和就是瑞氣,令人輕安、歡喜、舒服。
「這菩薩團隊真的是很令人佩服,總是愛,那一種清淨無染的愛,所以師父常常說愛。師父愛很多人,你們代替師父去愛很多人,這不都是人間相輔相愛,這就是人間菩薩,叫做大愛。大愛是累積起來的,一點一點的累積,那從小小的地方開闊、開闊再開闊,這個愛是無量、無邊境。」
合作共善濟貧窮 見苦知福存感恩
慈濟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起步,深入巷弄暗角關懷苦難,只要有因緣,不漏失行善助人的機會。在沒有慈濟人的國度,慈濟也與其他慈善機構合作共善。
「非洲一個國家叫做烏干達,離臺灣九千八百多公里,快要一萬公里了,這麼遙遠,可是慈濟人總是愛的能量推廣。社會上有很多的愛的組織,這一個組織叫做『愛女孩』,它的名稱、它的團體叫做『愛女孩』。 顧名思義它所愛的就是年輕的婦女,或者是剛要成年的小女孩。」
「這一群團隊,他們走進了鄉村去關心小女孩,在成年的過程中,她的生理的,要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他們像小媽媽一樣去照顧,去教導他們。」
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與慈濟自疫情爆發以來合作至今已圓滿第三期。是日,團隊向上人彙報成果,第一至二期分別在供水衛生,農村培力及學校建設上,第三期持續深耕前兩期的裁縫、農業教育及水資源計畫。
「我打從心裡佩服這一群團體,有很年輕的青年,女性青年,也有媽媽級的菩薩,總是這樣的組織走入在那樣的落伍國家,生活上貧窮苦難,而且教育很落後。我們臺灣這一群『愛女孩』的團隊,她們現在已經慢慢的成為國際化,不同的種族都有深入到這樣非洲系統去照顧、去教育。」
誠如《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云:「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慈濟與愛女孩的合作成果,讓人看見希望。上人提醒生在臺灣,要見苦知福。
「看到那樣的苦難國家,我們應該要先反觀自己,我們是怎麼樣的生活?看看回到家裡也很舒服,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生活要水,伸手水龍頭一轉,水自來了,叫做自來水。需要開水,只要插頭一插,一下下水滾了,熱熱的茶水端在手中好溫馨,可以端來可喝。」
「其實在落伍的國家哪能得到呢?要有清清的水就不簡單了。我們常在大愛臺看到水捧起來是赤紅色的,是這樣黃黃紅紅的、黑黑濁濁的,常常看到他們就是這樣的生活。」
「我們總是在生活中,很講究的生活,我們滿足嗎?知足嗎?很多人還不滿足,所以我們要走入佛門來,常聞佛法,還要有打開了媒體,挑選一些窮困國家、貧窮的地方,你多看看,反觀自己,有福啦有福,所以要自我祝福,對自己說滿足了,要感恩。」
佛法淨心知因果 菩薩道上覺長情
看見別人的不足,而感受的自己的滿足,是行菩薩道的覺悟和成長。上人以非洲志工為例。
「佛法令人滿足,慈濟法可以教導付出。剛剛有一個畫面閃過,看到了一位灰衣白裙(非洲志工),胖胖的、黑黑的,她學會了捨,她家不富有,米缸已經可見底了,剩下一點點的米,可是她已經學會了捨,所以把米缸翻過來,讓粒粒的白米集中在缸底,她用手捧起一把把的米,放在一個杯子裡,要把這一杯米要煮成粥或是飯,拿去給一位殘疾人吃。」
「這是開始學習做菩薩,哪怕她窮,她也知道,因為慈濟人會跟她們談因緣果報,今生的窮是過去生就是沒有造福,所以缺福了,這樣的因緣果報,讓她們清楚了解,她接受了,要來見習,從布施,布施受戒律,布施守規矩開始要去付出。」
「展開雙手,如何擁抱病苦老殘?慈濟人幫她培訓,用她的力量去幫助人。用她能盡心力付出的,盡心力付出。所以看,米缸裡抓起來的米,也要去幫助人,有健壯的身體,她願意用她的力量去扶、抱、背那樣的病苦老弱。所以慈濟的法,用各種的去輔導付出,這是人間菩薩行。
「看老人家腳受傷,或者是水腫,或是磨破,慈濟人知道,就會教導年輕人去探望這樣的貧窮人。看,脫起了她的鞋,洗乾淨她的腳,還要幫她抹藥。或者是抹乳液,這都是在學習。人間菩薩可以從臺灣慈濟,從五毛錢,省下買菜錢,一直到現在將近六十年;發心菩薩不分階級,大力大量,心靈富有的付出。」
種姓制度世代貧 布愛苦地貧轉富
感恩佛法潤漬蒼生,上人心心念念回饋佛陀故鄉。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發心立願離鄉背井,走進印度、尼泊爾,力行菩薩道;全球志工動起來,募心募愛弘法利生。
「這樣愛的能量匯聚,就是要響應師父,要回歸到佛陀的故鄉。」
「新馬菩薩輪流接力、接力賽,每一小隊委員慈誠最少有二十多人,一組隊一、二十天就交換一次,這一群群的菩薩都是在新、馬的企業家。他們要來到這裡,要先把家裡的事業,要先放下了,交代給他的兒女,或者是他的夥伴、夥計,他們要先交代的好。」
「老闆啊!董事長呀!他們就一群人到了尼泊爾去面對著苦難人,有不少的董娘,董事長的太太他們也一起去,所住的那就是我們在那裡所租的房屋,或者是租的飯店都是很簡陋,他們甘之如飴。」
「印度四姓階級,最低級的叫作賤民,這代代不得超越,都是在賤民,所以他們的生活總是永遠手心向上,遊覽客來了,他們都是坐了一整排,在觀光地區,在經過的觀光客必經之道,他們就排排坐,手心向上,等待著朝聖客布施。」
「朝聖客都是很善心,願意布施,所以銅板一個個的丟給了他們的手心裡面,這總是這樣地等待,這一位(甘滿季)我很感動,他也是一輩子,從祖先下來,他就伸雙手總是一代一代傳下去。可是現在遇到慈濟人,新、馬菩薩到達了,輔導他,把他的雙手從向上,把他的雙手輕柔的牽著他往下了。他對土地很熟悉,會帶著慈濟人挨家挨戶的去關懷去幫助,所以從朝聖路一直走進了那樣窮困的村莊裡去,去幫助他們。
「我看到了慈濟人,捨掉了他在家裡的享受,到了佛陀的故鄉那樣的窮困,走入了賤民的村莊裡去輔導去教育,也走入了他們的學校輔導老師,如何教導學生?」
「我們把賤民拉拔起來,我們大家用愛去輔導他,我們沒有跟他們分別,哪怕我是大企業家,哪怕他蹲在地上,伸雙手乞討著,我們慈濟人也可以把他牽起來,擁抱他教導他,把他們的種姓打破了,打破了這種的種姓的觀念,讓人人大愛平等的教育。」
「慈濟人讓我讚歎、讓我感恩。菩薩人間集合在慈濟,可以不同的國家,我們可以應國家的需要付出,這就是要轉貧為富的起步。但是,還有高難度的。現在天下除了天災四大不調,頻頻發生這種天下那樣的災難之苦,更令人擔心的就是人禍。」
「現在人心靈的貪婪,小的是從地方,大一點的,是從整個村、還有鄉、還有鎮、還有市,總是不斷不斷的像水漣(漣漪)一樣,像那個水,丟一顆小小的石頭丟下去,那就是一個水漣(漣漪),一個水,它就有一個圓的,這個圓它就擴散開一圈圈的,一圈一圈的那個水漣(漣漪)大了。」
「就是一種一個小力,它只要在平靜的水裡,丟下這一個石頭或是任何的一個硬體,把它丟下去,它就開擴大了。愛也如此,只要你丟了一點愛,這個像水漣(漣漪)展開,這就是愛。」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60
- 報導地點: NULL
新年伊始,證嚴行腳第二十四天於臺北新店靜思堂主持臺北第二場歲末祝福,迎新的同時更以感恩心送走過去,感慨全球災難仍頻,在在叮嚀人人除了要感念自己身在有福的臺灣,也要覺醒靜思,摒棄煩惱迎接未來,更要造福人間。
「平安就是福啊,菩薩們人人發心,人人有愛,這就是造福人間。造福人間,人間平安。我們現在,我天天都是走入國際,天天就看著國際報導,現在的國際間很令人擔心,因為氣候不調和,四大不調,再加上人心總是混亂,所以讓天下國際不少的動盪不安。回顧我們在臺灣,我們要感恩,日日都在感恩,時時可以看到愛心造福社會,這就是臺灣之福。」
常念感恩存善解 安心祥和最有福
上人常言,念佛不如念感恩。
「每一天只要睜開眼睛,我總是感恩,感恩昨天一天都是平安,讓我安心好好睡了;一大早睜開眼睛,聽,聽外面的聲音那樣寧靜,真正的好像都會聽到那樣寧靜的極微音。有聲音,寧靜,但是它有靜中的極微音,這只要我們心靜下來,好像聽著天籟,好像有一串的音流,好好地靜靜聽靜中之音,好舒服喔!」
「這樣的舒服,無不是在感恩中,這樣的寧靜平安,平安寧靜就是福中人,才能享受到,如何才能享受到靜中的極微音?那就是要心無雜念,只有感恩過去、昨天人事物,我們假如心存滿足,昨天的一天讓我很滿足,讓我很感恩,今天一定是很祥和;迎接著祥和今天的未來,安心祥和就是我們最有福的人生。」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導我們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放棄煩惱,一個就是迎接未來每一秒鐘的造福人間。我們心心念念,都要有這一分造福人間。」
「教菩薩法」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如果人人都能像菩薩般聞聲救苦,為苦難眾生伸出援手,聚微成巨,就是真正地為人間祈福。
「人人都用愛心,只要有愛,愛護人間,人與人之間的有許多這種的極微,很小很微的生命價值,極微的生命價值。」
「時常跟大家說,佛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求啊、拜啊!求佛,其實求佛求不來,唯有你造福,你用愛心時時要培養這一分的愛,愛心,見人愛人,見物愛物。所愛的不是佔有,不是這個東西我要,接來我自己愛,不是,他的愛那就是用清淨無污染的心。如果可以用清淨無染的心,我們的心也可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可以包容乾坤太虛。」
「平時只要開闊心胸用愛來包容一切,無是非的計較,沒有是非,我們要善解啦,要善解,哪怕人有對我有什麼樣的批評,後面講的是非、誹謗,我心不在意。只有自我盤點,我是否有得失?有沒有得罪於他人?有沒有貪求?造成了別人的損失,只顧自己的利益,有沒有這樣?」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透過反觀自省,心中無私則問心無愧,而且對別人善解,自然心無掛礙而能夠輕安而自在。
「盤點自己,好在,好在今天的過去,昨天以前,我們所做的只有利益人間,沒有虧欠別人,損失都沒有,所以我自在。更要很用心,天下人間苦難偏多,要如何讓更多人來投入,愛的能量如何來造福我們周遭一切,人人造福,人人平安,天下平安,這就是人間極樂的世界。」
極微善力齊造福 極樂世界在人間
人人都求往生極樂世界,卻不知自己就有力量創造極樂世界。
「過去,大家都提著一串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都是求生極樂世界,求,求阿彌陀佛。要知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你求我,但是你也要自己有做啊,你有造福;人間啊!因為你的造福,所以他們得到了,他們的困難解困了,這就是造福人間。」
「因為我們心中,人人心中有德,德行這種造福人間的心,所以他願意付出,所以這念造福的心付出,迴向回來就是德迴向自己。」
「物資給與需要的人,讓他得救;他得救了,道德的德迴向給自己;因為付出無所求,人到無求心自安;安心的人最有福,因為他沒有煩惱,所以可以每天過著沒有煩惱的日子,感恩、自在,這叫做快樂。」
「你看,這麼多這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是共同一心付出無所求,大家法喜充滿,彼此充滿法的歡喜。」
「看,這怎麼不是福?這就是福啦!天天造福人間,天天有福,就如今天我們在這樣歲末祝福中,有來自於香港、來自於新加坡、來自於馬來西亞,還有遙遠的美國,國外回來的好幾個國家,幾天來就是隨師,隨師他們看見臺灣慈濟人那樣的莊嚴、那樣的精進、那樣的付出,他們也很感動。」
「所以互相為人的典範楷模,彼此之間看別人造福,那看得隨喜讚歎,看別人在造福,我心歡喜我讚歎,這叫做隨喜功德。所以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隨喜功德,他們用清淨的心,幾個文字他們視如珍寶,就像得一個法。 幾個字他會很歡喜,這就是很歡喜所求不多,心存歡喜自在。」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64
- 報導地點: NULL
「每一位應該也都是資深(慈青學長)了,到現在還是同樣的那一念心,就是現在的這一念心。時間過去,但是有心,真正的真誠的心就可以不斷連串到現在。過去是孩子心,現在是菩薩心。」
「你們都已經在社會中就業,在職業上,不管你就業是什麼職業,是自己自創的事業,或者是在人家的公司裡上班的,不管什麼,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人間好事需要人做,有人、人人,大家一起做好事,任何事業都是利益人生——守本分(就業),這都是對人間的奉獻;更有緣、更有福,那就是走入慈濟,身體力行可以聞法。」
得人身惜福造福 思無邪入正道行
上人開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能生而為人就是有福,但一旦人生方向偏差也可能失毫釐、差千里。
「人,人人都是人,中國字的『人』很好寫,但是一不小心就寫錯方向,在我這裡,這個『人』,在我這個方向看過去是什麼?『入』。所以我們人人要入大道,不管你是從前面看、後面看,我期待你們入佛門、行菩薩道。」
「你們看到我,那就是人,所以我也是人,佛陀也是人,只是時間不一樣。佛陀是二千多年前的人,他是為人間指導方向的人。我很有幸,也是在快要一世紀之前,我已經發現到了這一條路,是佛陀所指的方向。我很慶幸,分毫都沒有偏差,假如有偏差,我今天不會坐在這裡。」
「信佛法的人很多,但是這個方向是對的,那就是『人』,不對的就是『入』;但是這個『入』也要入正門,也要走正道,這是入正門、走正道,才能正無差,正而不邪。」
「所以孔子說,『曰.思無邪』。詩三百,孔夫子寫的《詩(經)》三百首,但是只要一個字(註:一言以蔽之),這個字就是無邪,無邪就是正。所以,『詩三百,曰.思無邪』,思想沒有偏差,無邪就是正,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所說的行正道。」
「人人本具有佛性,我們大家與佛同等,與佛同等。只是我們是凡夫,一個動念,思想偏差,所以成為無明煩惱。為什麼要學佛,就是要即時了解,去邪,把這樣的邪思,趕快遠離;好好地入佛道、行菩薩道,佛在人間成。佛在人間成,沒有人,沒有人道,那就成不了佛;也許一點偏差,餓鬼道。」
遍撒播佛法種子 歸佛國翻轉貧苦
上人提醒,佛在人間是要靠人間菩薩灑播佛法種子,並且身體力行去帶動。
「餓鬼道,人間現在所看到的餓鬼道在人間。看看多少多少孩子,你們有看到肚子大大的,赤裸裸的走在他們的村莊裡,那一個孩子(印度慈善個案山迪普),他很有福,被慈濟人發現,因為這種,這一發現轉換他的生命。」
「所以我一直都在說,期待慈濟的菩薩道回歸佛陀故鄉,去轉動佛法,期待佛法正道帶進了佛陀的故鄉。因為佛陀的故鄉已經沒有正道了,所以我們期待把佛陀的正思想、正行道,我們要帶進去,藍天白雲走入了他們的村莊裡,馬來西亞菩薩走入了他們的村莊,三個人以上就是(有)秩序,就看到了這麼莊嚴、這麼整齊的人間(菩薩),就很吸引人家的目光,心生尊重——這都是為什麼慈濟這麼注重形象。」
「看看你們,就是綁著辮子,過去慈青的時代,我就說還沒有結婚永遠都是慈青,綁起辮子來;若是慈青已經成家了,才把包包頭包起來。所以都是要有形象,你們這一套衣服穿起來、把頭髮梳起來,這都是我們的密語,我們形象的那個密語。」
「看到了你們回來,那是否人人都能把慈濟的精神理念真正地帶回去,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期待不同的國家總是把慈濟相同的理念要帶進去。」
開權顯實無量義 法華精髓真實路
難得回到臺灣見師一面,上人叮嚀海外善種子們要讀誦《無量義經》,方便法也是真實法,重要的是應時節方便,就地生根。
「總而言之,要入佛法不困難,只要大家有心,深的入經文、入經藏,淺的淺到這樣,片葉寸草,無不都是法。你們沒有這一本《無量義經》的,我可以補;有了,大家要時常、天天可以心誦,哪怕是一品也可以,幾行字可以背起來那更好。所以,這就是很容易的,這易行道,很容易入門去走的路,這叫做易行道,也是方便法。」
「當然,無量義是真實法,佛陀要講經,講《法華經》前,眉間放光,那就是入無量義定——他心要定下來,就是道理在這裡,叫做無量義定,所以眉間的毫光,這一道光照出去了,可以天下萬物、物理,了解人的心裡、心理,還有佛陀修行到了這個身體,可以把這樣的思想凝起來可以發光。這都是佛陀的身,身體的典範。我們人人都是佛,你有用心,那就是佛法在人間。」
「請大家要發心立願。你們大部份都要回去了,莫忘這一次來到臺灣,還要記得那一張空的椅子,有朝一日是真實空,所以大家好好地把握因緣。最重要就是要就地,就地弘法,那個地方、社會,你們若可以展出了這樣的教育。其實,對你們的下一代,未來的社會,那樣的祥和,這是你們要努力的,挑起天下的米籮,這就是責任,人人都可挑。」
「看看緬甸,每一個人的一把米,可以這一把米,整個村莊動員起來,一萬四千多戶,全村,這樣一把米的成堆,就可以幫助五千多戶。那一把米就如當初師父說五毛錢,一直延續到現在。類似這樣的故事,以你們的智慧,故事可以套上去,是很精彩的好故事,這都是你們回去都可以用,也可以作典範,片葉寸草,無不都是法器。」
「時間不能等,有機會、有因緣趕快,快速地做。我很感恩,我二十多歲還不到三十歲,功德會成立起來,那個時候是針線縫的嬰兒鞋,是撿水泥袋一層一層把它車開,乾淨的給人家去再裝乾淨的飼料,已經髒的我們擦好,可以在五金店裝鐵釘。這都是我們曾經生活過來的,所以我們很珍惜。期待我們大家,這樣的故事,可以從你們的這個手機去點,大藏經、大愛(新聞)都有,去找過去的起點。」
「所以,要入人群不困難,大家要有心,大家要有心,這樣都很清楚嗎?若不清楚,聽懂的跟還聽不很清楚的多分享,這樣我會很安心,好,很感恩,年輕菩薩,你們要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