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13
- 報導地點: NULL
學佛就是學習佛陀慈悲喜捨的心,將菩薩法應用在人間,鋪出菩提大道直。證嚴上人行腳,1月18日在臺中靜思堂慈濟人聯誼會上對靜思弟子開示,闡明學佛的真諦在於行經,期許眾人莫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
想師敬師師常在 精進如常續慧命
上人此次行腳,原訂2023年12月下旬,即自臺北往南行,未料在桃園時因身體不適又北返臺北,隨後歲末祝福行程由靜舍師父代為主持,歲末祝福上人座椅空蕩無人⋯⋯
「聽到你們說,看到那一張椅子空著,簡院長(簡守信)在這個地方我在新店看,看到這一大群莊嚴的菩薩,看到了大醫王、白衣大士,在這個地方,簡院長說出了他的心聲,那樣真誠的情流露出來。」
「那個畫面,我自己看到那張椅子就是缺一個人。所以讓簡院長和大醫王那樣的感慨,那樣的深。我看、我聽,我很感動。所以在那個時間,我說不管我怎樣,拖命,我也要到臺中去。」
不捨弟子想師之情,上人延長行腳時間,南下臺中。
「你們現在也可以看出,師父是怎樣吃力說話,就是因為那個場面(台中歲末祝福的連線畫面),他們拉著一條繩子。這條繩子就是慧命要相傳,所以這條繩子是這麼大,這樣在拉,慈濟的慧命要不斷連續下去。」
「他們是很用力,這個畫面,燈光不好,看不出浩蕩長,那是很長,很出力。我坐在新店,簡院長說他看到這一張椅子,竟然是空的,他的心……」
「聽到他說這些話,看到他的表情,我不捨。所以我就那天開始,我自己就很養力。真的是,來到臺北點滴等等。在那個地方真的是養氣,養力,終於下來了。」
靜思精舍慧命家 廣弘宗門代代傳
心心念念弟子慧命的增長,上人不辭勞苦,一場又一場與弟子溫馨座談,在在叮嚀弟子要守志奉道,將法脈一代傳一代。
「看到了各位菩薩,真正的都是莊嚴,而且聽大家的分享,讓我很感動,同時也很感恩!聽到(中區)慈誠委員回去精舍,把整個園區整理,把我們的大寮、大殿等等,高高的地方,他們搭架子上去清。水溝那麼大,那麼地髒,他們怎麼鑽進去⋯⋯師父很感動。」
「精舍是大家的家,慧命的家。他們這樣地認真、誠意,把自己的慧命延續下去,像拉繩子一樣,一代傳一代。精舍就是法脈精神,他們總是這樣,把法脈顧得健康,把我們的宗門開的大大,不斷不斷菩薩招生入大門來。」
「法脈讓它健康,哪怕是師父不在還是一樣,不用師父煩惱,下一代、下一代他們也是老實修行,他們也是真誠的為人間付出,要來帶領慈濟人,師父都很安心。」
「在花蓮,每一天我認真聽,聽下一代的(精舍)師父們,他們跟大家分享,我也是很放心。將來你們可以聽他們如何為人間,一樣,他們也要來帶領,法脈這樣繼續傳。他們也要把我們的慧命擴大,人間可以想到慈濟,該幫助的要幫助,該教育的要教育,該扶的就要扶起來。老人、病人,我們都要去做他們的後盾。」
慈悲喜捨佛心行 菩薩人間師心願
花蓮靜思精舍是慈濟人心靈的家,更是宗門源起的道場,上人企盼靜思弟子莫忘根本,既入佛門,當學佛心;既成師徒,當行師志。
「你們要學『佛的心』——大慈悲心,就像師父在學『佛的心』——就是不忍眾生對佛法不真確的了解。所以我拚著命進來,讓大家真確了解佛陀來人間是要教菩薩法,教導人人學佛要行菩薩道。」
「所以,我進入人間,在人群中跟你們講,『你們學佛,不是念佛就好。學佛要學佛的慈悲,要學佛一定要先走過菩薩道。人生多苦難,我們要去拔除眾生的苦。』這樣因緣,慈悲的因,而且愛的緣,在人間跟大家結好緣,度眾生;將來,你們來生、再來生也要結很多的好緣。」
「師父也跟你們說,『我過去生跟你們不知道結多深的好緣。』師父都沒有到你們家跟你們度,總是只說一些話,一呼、一呼萬應。大家聽到師父的佛法,『我很高興聽,我很愛聽,我聽了後我很感動;我很感動,我就要身體力行去做。』你們不就是這樣。」
「所以,換你們在度人,你們也是這樣一直度、一直度,同樣結好緣。過去師父就跟你們一樣,我就是在行菩薩道,我也是這樣一直度人來認識佛。」
「你們現在也是一直度人來認識師父,師父就跟你們見證。就是要這樣子做——你們這樣做,他也這樣做,大家這樣做,因為我是這樣做。」
自然法則知珍惜 弘法利生膚苦行
為長養弟子慧命,上人強撐年邁身軀為開示說法,愷切叮嚀,勿忘自然法則不可逆,無常不可擋,苦難世間不止,需要更多菩薩共同投入。
「師父拚生命、抽命也是用力,在這個時候還可以出來。還可以跟你們說得這麼連接還不會斷。那是一邊說,我自己就想,『我還有沒有下一回嗎?』但願有。」
「如果沒有下一回?我現在就要說清楚,很難說!』總而言之,你們要認真聽,不管有還是沒有。總是你們現在就要身體力行,很多眾生在等我們,等我們去度,就要靠你們的力。」
「期待你們每一家就是這樣傳下去,讓佛法鋪天蓋地,空間全部都有佛法淨化人心,在這個空間,到處都有佛法淨化人心,土地上面都有菩薩的足跡。」
「請各位你們還是一樣,這就是聽師父的慈濟法。師父傳佛陀的精神,來播送慈濟的方法行菩薩道,要不然佛陀本來說,『教菩薩法、行菩薩道。』但是要如何行?我只好用實物,實在可以走的路,可以救的人,你們現在去走,你們現在去救人,去多結善緣,去多造福人群。」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568
- 報導地點: 臺灣
上人開示:「回到臺中總是很溫馨,滿滿的感情⋯⋯也有一點的落失感,真的是有落失的感覺,那就是吳弘斌醫師。上一回我來臺中慈院,還聽到他在這裡說話,他分享他的小病人。但是,現在他永遠都無法在我們的面前了,不過相信他是永恆的,都是在我們的記憶中。他讓多少人、小孩子們,可以聽得到,孩子可以說清楚的話,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
讓失聰的孩子聽見母親的呼喚,聽見世界的聲音,吳醫師帶給病人的美好,都烙印在每個病患與家屬的心中。上人讚歎,這就是良醫,拔除病苦,給予快樂,身心兼顧。
「不只是身體的病痛,心靈的煩惱,真的是很需要良醫。常常這麼說,醫病要有情『先生緣,主人福』(閩南語)這是古時候的人所說的:病人看到醫生有緣,什麼藥都有效;跟醫生無緣,再好的藥都無效。這就是人生,情很重要。」
守志奉道為病苦 大愛良醫矢志行
醫病之間的情,是長情;而醫院內,同仁之間的情,又包含了一份願力。上人透過醫護的分享,聽到、看到每一位同仁的承擔與付出,這份情與願力,已成為臺中慈濟醫院的基石。
「所以在臺中醫院充滿了情,這醫療醫生與護士之間,這分情如一個『家』。院長(簡守信)讓每一位醫護,或是我們的同仁,彼此有情。這種有情覺悟的愛,,總是一大事因緣、一大心願,守志奉道在這個醫療之道,一心一志。」
走過Covid-19的考驗,也歷經護理人員的不足,即使挑戰不斷,但是只要知道自我生命的價值觀與目標,再多的困難,也只是讓我們更瞭解生命的意義。
「因為是守志奉道,我們都有理想的大願力。我雖然不是醫師,但是我認為我也有生命的價值。因為有生命的價值,我去做真正的自不量力的事,許多事都不是我能做,不過我相信我也能感覺到,只要有心事就不難。」
上人以自身期勉所有的醫護,面對病人的苦,醫療要守志奉道,願大力堅。只要有心,就可以讓愛無所不在,即使是身處偏鄉的長者,也可以運用種種方法關懷他們。
「現在孤老無依,如何關心,我一直感覺到說,這到底怎麼連接視訊?可以溫馨地時常在孤老無依的身邊說:『阿公吃藥了!』我們的藥要怎麼為他準備?要怎麼時間到了,『媽媽要喝水了』,能不能有?在他們的身邊,有人發出聲音,或者是什麼方法可以和他聊聊天。我常常一直在想,要怎樣讓這些老人,感覺到他們也有可以發揮他的功能。」
可以走出家門的長者,可以到慈濟環保教育站,透過做環保,保持健康、提升良能;而沒有辦法走出家門的長者,透過科技或視訊,把溫暖送到家中。上人期許,醫療科技的發展,能夠兼愛普施,讓人情溫暖廣布。
「總而言之,醫療在人群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讓我們來發揮,對人類、對老一輩的可能更親近,更有幫助。讓我們來照顧(長者)更多、更周到、更好,這都是我們要精進。時常都說精進,我們不是跟人家競爭在營利;我們要競爭的,是要把好的心念,如何愛護的照顧,不斷地提升起來;照顧得更周到,這都是我們還有空間可以進步。很感恩,院長、副院長跟我們醫護同仁,都合為一心,共為一志,為人間苦難去付出。」
愛的醫院,如同一個大家庭,人人克盡本份,也互相扶持、相互砥礪,一如大家追思的吳弘斌醫師,見證了人間大醫王的寬廣大愛,也留下無限的感動與感恩。上人感恩,臺中慈院這個大家庭有簡守信院長做為大家長,在精進的路上,持續向前,為病苦孤老者提供更好的關懷與陪伴。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34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第二梯次歲末祝福行腳,1月13日於臺北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青、慈誠懿德會、教師聯誼會進行溫馨座談。上人開示時表達他對未來社會的憂心,若是善人不夠多,容易被牽引往不好的地方,導致社會的不安。
「我們要知道,現在的社會,我們若沒有看清楚就是『退者無言』,真假力大,如果我們再不說話,力更大。這個社會,我會很擔心,因為未來青少年人他們到底是要往何去?我們過去身為教育的人,雖然是說退休,應該退休更需要發揮你們的力量,因為你們的年齡還有很大的力氣,而且還有很成熟的思想,這種成熟的思想也曾經受到『靜思語』薰陶,應該就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挺身而出。」
靜思晨語啟善心 身教言教育棟梁
現在的青少年,不僅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更是我們的晚輩,這個地球、這個社會是他們要共生共息的的地方,我們若沒有趁著此時負起責任,把環境維護好,未來他們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這一代他們現在正需要學習,要學習成熟,要讓他們成熟些。儘管他們也都叫做『慈青』,慈青在他們讀書的時代是慈青,不過他們畢業開始職業、家業。他們沒有這樣『靜思晨語』的群,這種好話沒有因緣一直說,慢慢就會忘掉,脫離這樣的環境,他們就慢慢忘記。我們也沒有積極,所以變成了好的衰退,就是好話不講、好事不做,不斷說好話,就不斷身心有好念,有好的念,身心有好念,很自然地就會身體力行。」
上人期待教聯會的老師們,要重新深入「靜思語教學」,透過「靜思語」結合自己的身教與言教,讓這群未來的主人翁能有正確的人生方向。
「我自己天天都是自我覺悟,常常都跟他們說,我早上說了什麼?我會問他們,早上好像有人跟我說什麼話?我真的要問他們,真的記憶在退了。所以自己會想說,記憶退,我現在要堅持,不要讓它糊塗掉,(記憶)雖然會退,但是我要趕快要問,我早上跟誰說話?我今天又有什麼事?這種不斷會問大家,把我的記憶再叫回來、再叫回來,所以這都是人生的自然法則,就是會有這樣。」
以愛消恨植善苗 身口意念正道行
上人經常以「合」來提醒大家,人跟人一個口,人人共一心、說好話,這個社會才會祥和平靜。
「看到余居士(余自成),他去土耳其,我也是拜託他說,那裡的孩子要好好教,我們用愛給他灌溉,讓那些孩子心中有愛,若是沒有,在那個的環境,總是,都是難民。那些孩子,敘利亞的逃難者,他們總是心中會有一種恨,這種恨的記憶在心、在腦裡,那種報復,就會有暴力。所以在那裡,我們也要儘量把『靜思語』傳過去。」
敘利亞難民孩童,在土耳其胡光中師兄、周如意師姊夫婦,以及余自成師兄的陪伴下,一一把孩子們從工廠裡帶回來讀書,從教育著手培養他們的善與愛,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未來也成為利益社會的有用之人。
「有一天我看到了竹筒,大家要下課,孩子銅板一個一個在丟,其中有一位孩子,用一張白紙,寫,摺一摺就丟下去。(胡)光中就去問說:『你怎麼會用白紙?』他說:『我那裡有五塊錢。』『你用紙啊!』他說:『因為我現在沒有錢,我只有我的心念。』小孩子這麼小!」
老師們若能經由說「有愛」的方式,啟動他們助人造福的因緣,讓他們心中的善苗也能發芽茁壯,用愛行蘊於人間社會。
「有一段時間,不管是屏東還有臺北,你們都知道有老師講故事,那段時間,孩子所受的教育很普遍,一路一路,老師、學校這樣普遍去講靜思語。一大早要上課,黑板的上面就寫一句靜思語,跟學生說話,那段時間真的是孩子受益很多。」
曾經在屏東有一個家庭,家中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在學校接受靜思語教授,知道要「口說好話」,回家就寫了一張紙條:「口說好話,心想好意。」孩子將這張紙條貼在媽媽的衣櫥上、爸爸的書桌上,以及他們的床頭上。
「爸爸看到孩子的媽媽,就說:『你孩子又在貼符了。』到處都貼一張。媽媽就說:『這個符還真有用。』所以本來一句很暴力的話要說,變成很幽默的,你孩子,我的孩子,你們的孩子。總是這樣,我們的孩子,那個孩子可以用文字,跟父母說你們的身教就是教我,所以我的老師教我『口說好話』,你們開口傷人,口吐毒蛇。這些都在寫,父母也無形中讓孩子教育過來。」
溫故知新正方向 慧命傳承作典範
如何把教聯會重新組織起來?上人期待教聯會的老師們「溫故知新」,再次提起靜思語教學來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同時也希望慈青同學盤點自我生命價值,雖然年輕人難免有叛逆的時候,但遇到什麼樣的老師?聽到什麼樣的好話?而翻轉了人生的方向,彼此分享來帶動大家「慧命傳承」。
「我們幾位教聯種子,我們再去箍一下,我們這個時代,總是要讓它繼續。教育的價值觀我們盤點一下,留住了菁華,我們那個時候靜思語如何教育?有什麼樣頑固的學生或者家長,他有這樣的故事,回憶一下,這都是生命的歷史。人人都有生命的歷史,過去了,都叫做歷史,現在回憶一下,文字留下來,我們來出版。」
每個人都是一部值得借鏡的大藏經。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不僅是為慈濟留下完整的文史紀錄,見證臺灣的歷史發展,也讓大家能夠互相學習、彼此警惕。
「這留得人間的價值。我無以回報,唯有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的生命歷史跟他們好家庭的典範, 這樣留史人間,留歷史在人間,期待慈濟好好地來編書,現在就是要編書、要出版,要編出了真實的故事,這叫做歷史。要談真說實,談真的、說實在,唯有現在人人可以彼此見證。比如說,我要陳居士(陳乃裕)你的先寫,他要寫他的歷史,你們旁邊的老師人人可見證,陳乃裕師兄那個時候就真的是要我們這樣做,他開始人人可見證,這一本書就是很有價值的書,這就是歷史。」
彼此留史,互相見證。上人期待老師們把握生命的菁華,為自己、為慈濟教聯會、為臺灣教育留下深刻的足跡。
「大家一起來,可以寫的人,就要真的自告奮勇。我們有一回《地藏經》在編寫,有一段時間,每一天都有一群、一群在地下室,在那裡編書。類似這樣,我們應該也可以再開始,你們規劃看看……我是希望真的普遍,普遍讓人家知道慈濟人、慈濟事,慈濟事變成流傳後世,就是一個書庫、一個書庫。我們現在精舍開始規劃要蓋個『靜思閣』,就是完全要把慈濟的歷史都好好保留。」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50
- 報導地點: 緬甸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證嚴上人行腳第三十一天,北區實業家、慈青及榮董團隊於新店靜思堂與上人溫馨座談,分享行菩薩道心得及募心募愛動人故事。上人喜見慈濟法脈代代相傳,也殷盼靜思弟子扛起祥和社會的重任,人間菩薩大招生。
「慈濟在這麼多這麼多年來,已經菩薩遍及了這麼多的國家,而且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都是發菩薩心,不是只有會員而已,他們都是有責任,因為師父常說要承擔起責任,天降責任,匹夫有責,何況是發心當菩薩。」
你我點滴齊會合 一生無量聚大愛
極微的心念,都可以化作大愛心。上人慈示,無限量的點點滴滴集合起來,就是無限量的大力量。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一粒一粒的米就是集合起來,成為一把米,一把把的米再聚合起來,那就是一堆米。緬甸不也就是這樣嗎?」
2008年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慈濟啟動救災援助,在災區發放稻種、肥料,讓農夫們能迅速復耕,而且有好的收成,農民們自主發起日存一把米的「米撲滿」,從鄰幫鄰到現今已是村幫村,不但可以自立,還做到了互助。
「那個村莊,有八萬三千多戶,他們一戶一把米、一把米,那一個月他們就把那罐子,因為每餐那米這樣一抓起來放下去,一個月之後,那小小的罐子就一把一把就滿了,這樣這麼大罐。」
「八萬三千多戶,一個月呢?那是累計,我是說一個月。他每個月都來倒,所以倒起來都有這樣一堆。那一堆可以給四百戶孤老無依,可以生活。這是粒米成籮,一粒一粒的米,這樣抓起來就是一把米。」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乾枯的地方,你就是一滴一滴,也可以滋潤大地。有土地,要有水分,要有種子,還要有空氣,才能一生無量。慈濟,現在就是要一生無量,人人的一點、一滴會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為天下苦難人付出。」
發無上心度眾生 體解大道化煩惱
2023年,慈濟志工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優人神鼓,攜手演繹《無量義 法髓頌》將佛陀的一生、《無量義經》的精髓與慈濟四大志業的脈絡,隨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以藝術形式一幕幕展開,呈現佛陀說法的靈鷲山實景、王舍城與菩提迦耶的苦況、慈濟的故事,不論演繹者或觀賞者,無不被深深攝住,上人期待法會不散。
「去年在小巨蛋還有彰化的也是體育場,我都專程在那個地方看,我自己很感動這佛陀的一生,它用三個小時在舞臺上,讓它完成,我看這就是一個心願——要把這一本《無量義經》讓它好好的完整去翻譯,不管是日英法的文字都要把它翻譯,讓它普及全球。」
「想要了解佛法,要知道總是佛法是入人間的,入人群的,就如大家有心用各種方法,要如何讓人人來發心參與這樣的方法,等於是法會,法會不是一直唸經叫做法會,是用方法度眾生。」
「現在這一個會,我相信你們都有在讀書會,讀書會要繼續,而且不是只有讀書識字過去就好,應該每一句話裡面的道理要深究,去深入研究,研究不是只有字的道理懂而已,真正要身體力行才能真正的體會,才有真實的體會所得到的那一分的法喜,」
觀心無常、觀受是苦,人生難免有煩惱,上人以自己為例,慈示唯有真正投入去做,才能增長智慧。
「智慧增長,就很看得開,想得透,那就是心永遠就是對什麼事情來到我們的面前,四兩撥千金,總是一撥就過去。其實我這輩子這幾十年,真的也是碰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總是對自己說四兩撥千金,輕輕一撥一切心開意解,煩惱就不會在心裡打不開。」
「體解大道,那就是要發無上心,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這一個字是一個『白』跟一個『反』,兩個字連在一起這叫『皈』,那就是反黑皈白,反,那就是把黑暗的無明翻過來,反黑面向就是白,黑白黑白,白就是善,黑就是惡,所以人生我們總是面向善念。」
自做自得自多福 多人共善無量福
上人續言,因果絲毫躲不過,自做自得,不做不得。
「你們要相信師父說,自做自得,不做不得,所以我替誰做,其實是你做的,就是你得的。不過,很多我們大家都是為孫為孩子等等,當然因為有孫有兒子,你的愛要愛他,所以自要愛他有形,用一個榮董,他也有緣,但是要做的是你的因,你的孫子、你的兒子是成就你的緣,這叫做助緣,助緣也有得。」
「所以常常說,我們大家要菩薩招生,跟這個一樣,菩薩招生你介紹他,他發一念心走過來,你牽引他也是功德。《法華經》裡面就是說,你若讀到這一本經,你可以找五十個人,就是等於五十人,這樣延續下去,功德無量。」其實我就說我們代代相傳,我們就要傳五十代,不是只有五十人,整個家庭一直傳,所以叫『積善之家有餘慶』。」
「當然不是為了說是名是利,付出是無所求叫做功德無量,付出如果說有求,這心就是有罣礙,有罣礙因緣不具足;不是說我做,你想要求什麼就得,這樣所求如果不到位,心又多一個煩惱罣礙,付出就是要無所求,成就一切。」
「總而言之,慈濟愛的能量總是要不斷、不斷地累積。感恩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期待你們要多看大愛臺,大愛臺它會不斷地播,大愛的新聞是真實,那人間的生態,我們要多了解,我們才會知道人間苦難偏多。反觀自己,我們臺灣,真的是很平安。」
臺灣經濟,幾十年來就是這樣欣欣繁榮,我們現在可以大家,呼籲一點一滴,不要求多,沒有影響到生計。像以前師父提倡說,家庭主婦提著菜籃買菜,你們就少買五毛錢,這五毛錢就是師父要救濟的,慈濟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如果能夠生活中減一點滴而已,就可以累積大量的力量。」
「我們的糧食很飽滿,所以吃很飽,我們就想到,沒得吃的地方;我們就一粒一粒、一點一滴累積,就可以幫助很多人,那這就是造福,叫做福氣。」
「臺灣很福氣,風調雨順,而且平平安安,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對自己說,『我很有福!』有福還有再造福。不求多,在日常的生活,這樣一滴一點就可以會合起來,成為大福大量;大量大福要多人才有辦法做到,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