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21
- 報導地點: 臺灣
今天(2/9)是除夕,意謂著一年又過去,明天大年初一又是一個新的年度開始,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除了提醒大家寒冷的天候要注意保暖,同時不斷對大眾耳提面命,要把握時間利益人群,也為我們的來生植福。
飛秒極微不覺過 惜時造福化永恆
「秒鐘很活,就是一直、一直、一直過,那就是『極粗相』,眼睛看得到的動,其實人生真正的過去是看不到,沒有感覺到這樣的極微秒,很短很短的時間,叫做『飛秒』。人生,所過的是飛秒間,但是我們是不知,自然就不覺,就沒有感覺,時日隨意這樣飛過去,隨意飛,人不在意它,所以秒秒飛過了。」
每一個飛秒時間,若不經意地讓它隨意空過,雖然只是短暫,都是一種浪費。上人認為要把握時間為苦難眾生而付出,才能為人生的時間創造永恆的價值。
「我記得那個時代,我想到要做什麼,那個時代表示過去很久的時間,將那個時代的時間,一直到現在我們現在要做什麼,我現在在做慈濟,是現在做嗎?其實五十七年前那個時代(就開始做)。我們現在看到慈濟到處在過新年,辦桌辦得很豐富,慈濟每一個道場都是很誠意、很隆重在辦過年圍爐,讓我們的照顧戶(團圓)。」
菩薩人間充滿著各種苦難相──貧病、孤老、殘疾等,慈濟志工們看到了,不忍他們生活上種種的辛苦與不便,懷抱誠意展開愛心關懷,照顧他們的家庭生活,扶助他們能夠自立。
「我們大家都很誠意、很殷勤,殷切就是誠意很厚,就如我們在早上的《爐香讚》,誠意方殷,就是我們每一天早晨上大殿來,對佛唱起《爐香讚》,這就表示我很虔誠,我很誠意,所以誠意方殷,我們的誠意所以諸佛菩薩現全身。其實諸佛菩薩的全身,我們看到嗎?肉眼看不到,心意應該都感受得到,因為我們是真誠,真誠所以誠意,相信諸佛菩薩知道、見證我們的誠意。」
有心意,就有心眼,就能與佛的全身會合,讓佛心入我們的身與心,成就我們為菩薩,具有菩薩心腸在人世間造福。
「我們對所有的眾生都誠意,看我們在圍爐,每一桌都有我們的委員去陪伴,阿公阿嬤或者是任何一位,每一桌我們的委員慈誠都會陪伴著他們,幫助他們夾菜。有的眼睛看不到,我們的委員就坐在身邊為他夾菜,讓他享受到年菜,每一餐的年菜吃得歡喜,吃到的不只是口味的香,而且誠意的那一分美,讓他都已經感覺到了誠意,真誠的心意,他的心就會很歡喜。」
誠意暖心啟發愛 點滴匯聚善能量
眾生歡喜,佛就歡喜。我們經常面對著受苦受難的眾生,每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慶團圓時,這些角落裡的孤老、弱勢、殘疾、窮困人,他們的心宛如冬天一樣寒凍,好在人間有一群富有愛心的人,走入他們的家庭,為他們挹注溫暖。
「人間總是苦,難熬,(好在)富有愛心人,啟發了溫暖之愛,我們在還沒有過年,還沒有圍爐就先準備了很豐富的年菜。有一年我剛好到高雄,快過年前我到了那裡,好熱鬧,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就說,『要送給阿公阿嬤家家戶戶慶團圓。』『怎麼這麼早?』他說,『現在就開始要準備了。我們那一天圍爐,法親可以帶家眷,帶家裡的人回來我們的靜思堂。』人人法親團圓,要法親團聚的時候,先去陪伴阿公阿嬤的家庭,暖呼呼地陪他們吃,真正地誠意到家。」
上人感恩慈濟志工視天下眾生都如自己的家人,用愛陪伴他們度過生活中的各種難關,並在節慶時日送他家人般的關懷與祝福。
「慈濟人這種真誠的愛,視天下眾生都是像自己的家人,所以人人的愛這樣送出去,還到家陪伴,實在是很感恩。也有很多我們的照顧戶,他們每個月也是同樣累積,累積『竹筒歲月』,到了過年這個時候,他們也可以一支一支地送回來,哪怕幾個銅板,不多,它們經過了竹筒到了後面的一個大缸,還是可以發出聲音。」
受到了上人與全球慈濟志工的祝福,照顧戶們點滴領受在心,一旦有一點點能力,也想奉獻自己的愛心能量,翻轉成為手心向下的人。或許只是幾個銅板,但點滴匯聚都能成為大力量。
「粒米成缸,滴水成河,一個一個缸會合起來,總是成為河,供應在大地上這個乾旱的土地,河水可以滋潤大地。或者是全球的人人同樣也是點滴成缸,會合起來國際救災,這都是要重視在那一個銅板,就是那一個點,才能滋潤大地,那一個銅板才能片片銅板成滿缸,這都是這樣一點。一直跟菩薩們說,不要輕視一小點,期待我們要好好地累積,時間是滴滴答答地過去,這樣竹筒的聲音叮叮噹噹,無法天天聽到,但是我們的愛心還是不斷地叮叮噹噹。」
生老病死苦纏縛 心寬念純去無明
勿以善小而不為,銅板雖然小,但累積起來也可以成大善。上人以每日晨起聆聽大地的呼吸,或許鎮日忙於繁瑣事務而沒有注意大地的氣息,但卻是蘊育宇宙的生機、滋長萬物的養分。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幾個字就已經描寫到了人間,那樣的誠意,清晨的時候,我們的心與大地宇宙會合在一起,那個時候心寬如宇宙間。有一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境界,我們的心可以包太虛,太虛就是乾坤,天體宇宙,宇宙天體會合起來叫做太虛,我們人的心開闊得可以把太虛包起來,比太虛還大,比天地宇宙更寬。」
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心也應如佛陀的心一樣寬闊浩翰。然而我們受到俗世中生、老、病、死苦的纏縛,受制於貪欲的執著,只關注在自我的得失,導致叢生煩惱。
「人的身體,從生開始,所以叫做生、老、病、死。死了是結束嗎?不是,捨此投彼去,所以又再生、老、病、死。其實我們最重要是從生到死,這中間叫做生命,生命是很有價值。生命,身體不淨,心裡無明,身的行動業報,就是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天天的感受就是苦啊!這個我不滿意,那個我不歡喜,我的觀念得不到滿足,還有事情能得到嗎?過程平安或不平安,這都是我們煩惱。」
善惡有報是因果 知法用心植善種
世間無定相,人的生態、相貌,環境的地形、景象,總是隨著時間流轉而時有改變。雖然如此,上人認為原始的本質,那一念心是很重要的。
「人從嬰兒到老來,什麼時候是我們的相?也是沒有定相。樹木,什麼時候有這棵樹?樹這個形就是從種子來,種子拿來剖開,哪裡有樹?沒有啊!就是它的裡面,現在的名稱叫基因,就是它的種,我們人同樣是基因合成。同樣的道理,人有人種,樹有樹種,草有草種,菜有菜種,所以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種子,這就是人都要去了解天地萬物都有它的原始過程。」
上人期待,每一個都能把上人所說的話作為種子,知道上人所說的法,把讓這個法的種子在心裡萌芽,知道作為人的道理,用情在天地間。
「各位菩薩,師父很愛你們聽師父的話後,把這個講話作為種子,師父這句話就是我們心要『知道法』,每一句話就是『知道法』的種子,這叫做道理。師父在說道理,不是在說空話,是條條有道,師父說的一句話就是道,大家要用心聽。過去師父就是說天下事是這樣、這樣,現在也是在說天下事,不過不是說天下事的相,現在在說天下萬物的種,它的基因、它的源頭,也是要用人來說,分析道理,所以請菩薩大家用心。」
上人強調「因、緣、果、報」的重要,一定要分別善、惡,行善者,會得善福,造惡者,會得惡果。
「善因善種,當然是善報,就是這樣的東西現前;惡因惡果惡報,壞的種子,不管什麼樣的種子不好,出來的東西也是不健康,也一樣不好。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道理我們要清楚。我們每天就是時間的過程,早上起來要跟誰說話,總是在你的身邊的人說話,你早上起來是要為他祝福,或是早上跟他說今天要記得做什麼,或是早上起來就說昨天把被子搶了,跟他們算帳……」
冬令圍爐解孤單 合和人間覺有情
每天早上起床,知道昨天平安地過去了,就要心存感恩,發願今天要為世間做良善的事情。開口動舌都要自我警惕,不僅莫造口業,更要引導人人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今天開始要說什麼法給大家聽,這都是善,今天要做的,自己的心裡也有數,今天要說的,我曾經過去有感覺要說的話,總是滿心感慨時光已過,也是都會說『命亦隨減』,雖然命在減,過去一直在增加,還好有做這些事。1969年的今天,我們也是在普明寺辦冬令救濟、圍爐等等,那個時候我們開始第一年,年年我們就開始圍爐,讓這些老人來,大家團圓,雖然回家我孤單,但是來到這個大家庭,一桌一桌團圓。」
照顧戶們彼此之間或許原本都不相識,來到慈濟這個大家庭圍爐,有緣同桌就會互相話家常,才發現其住就住在不遠處,回家之後就可以勤加往來,互相提攜照顧。
「覺有情,難得這個因緣會合,我們人人互相把握時間,菩薩,你住哪裡?我就住哪個村,其實離我不遠,我們開始就互相找,這就是好因緣。有相找,常常陪伴,這叫做好結果。所以多結緣,互相鼓勵,不然自己一個人每天都在怨嘆,兩個以上比較會感受到我們要感恩,還好有慈濟,這些慈濟人常常來關心我,我也是,某某委員常常來看我,我們就要感恩,互相鼓勵,好因緣。」
未成佛,先結好人緣。上人期待也祝福大家都能成為菩薩,菩薩就是要廣度眾生,就如《法華經》中所記載,諸佛菩薩匯聚一處,度了眾生要向佛陀報告,修行愈久,度的眾生就愈多。
「在《法華經》裡面,得恆河沙數,就是修行的時間,有修行就有度人,修愈久度愈多人。師父稱大家菩薩,就是修行很好,要度很多人,也救很多人,我們總共救多少?不一定我自己救,這個團體去救,不只是在臺灣,從臺灣慈濟開始,普及了天下。天下人人有願、有行,他們又動員,還可以就地救人。」
聽法助人益群生 菩薩大道通佛道
上人援引土耳其慈濟志工為例,時值凜冽寒冬,志工們到了土、敘邊界的難民營中,為他們獻上加厚的毛毯;亦如塞爾維亞的難民營中,志工們同樣奉上加厚毛毯與生活物資,讓他們能夠溫暖地度過寒冬。
「這就是慈濟委員造福人間,救拔眾生苦難,這就是叫做『菩薩』。我們看到自己做,我們自己也看到救這麼多人,這些人都不同國家。像昨天泰國菩薩回來過年,跟師父在客廳坐,我們面對三十五個國家,那些難民在我們的地方,我們在那裡義診,一週二次的義診,這些難民來到這裡,政府沒有給他們難民證,違法居留,政府會趕出去。這些違規的難民要去哪裡?唯有來我們的地方,我們給他們吃,給他們東西,有病為他們看病,病重轉去醫院,把他們照顧得很好,政府有時候閉一眼睜一眼,知道這是人道救援的機構,也是很支持我們,聽到很感動,因為有慈濟。」
菩薩行蹟,上人的感恩是說不完,也道不盡。哪裡有災難,只要有因緣,哪裡就有慈濟志工的身影,就在當地展開救苦救難的行動。
「不管是天災或是人禍,只要有慈濟人,有苦難的人就有福了。各位菩薩,期待你們其他國家有朋友,你們也可以跟國外朋友分享一下,同時給他們我們的月刊,各國有分支聯絡處,也可以把這些電話或地址介紹他們,你若肯發心,那裡若有人需要急救,那個地方也是幫助人,要做好事,大家共同在那裡做,這也是一個功德,助人、勸人去助人,聽法、勸人來聽法,這都是功德,《法華經》也這樣教我們,無處不是菩薩道,條條菩薩道通佛道,請大家要時時用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42
- 報導地點: 臺灣
再過三天就是癸卯年除夕,今天(2月6日)志工早會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向證嚴上人辭歲,上人感慨時日匆匆,慈濟也將要走過五十八個年頭,盤點過去,在在都是感恩!
「感恩一切事的成就,就是有無量的人用心、用愛,共同一個心願、一個方向,所以能做到開道鋪路走過來,不只是自己走過來了,價值的是我們走過來了,留著後面的人也可以輕安,輕鬆平安地走過去的路,這就是價值。」
恆持初心信願行 弘法利生我願意
上人感恩慈濟人合和互協,將長情大愛普及全球,在人間廣鋪菩薩道。憶及歲末祝福行腳期間,慈濟人以《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呈現人間菩薩信願行,上人讚歎人人心念合齊。
「假如沒有一念心合齊,那就無法動作這樣的——『我願意!』;他們沒有出聲,幾個動作——『我願意』,我們眼睛看就知道。這個時候就是『眼睛聽』,看到了他們這樣的手舉起來,就如耳朵都聽得很清楚。所以他舉起來的力道就是——『我願意』,這個『願意』是共同一念。」
每一場演繹之後,各區都會設計「法器」發心立願。花東區的設計是一本木雕的無量義經,內頁展開來是慈濟從慈善起家,將四大八法落實在全球,弘法利生,而一切的開端是從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一念心開始。這一念心花東慈濟志工以一顆鐵珠作代表,請上人從軌道的開端放下去。
「放下去,注意著這一粒珠怎麼走?心注意在那裡,眼睛跟著它走,珠這樣跑著、跑著,跑到最後,珠的終點國際天下都亮起來了。佩服!這一個時候,等到珠到了,亮起來,那一念心總是覺得佩服。」
「看走到那裡,珠還要很吃力往上爬,再爬、再爬,那是要動力。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讓它有動力,珠總是往上爬。爬到上面,它又衝下來。我就最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開頭總是在那裡跑,要跑上去是多麼辛苦。五十多年前,是很辛苦,一個念頭,「為佛教,為眾生」這種念頭一出,開始就很辛苦。」
回眸慈濟克難路 靜思精舍溯法源
1963年證嚴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導師給了他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上人奉行至今,仍不停歇。
「我昨天聽到了同仁在分享,分享(在)小木屋開始修行的故事。我自己在書房裡,他們在客廳裡在分享,我靜靜地聽,好像在聽別人的故事。有二種心情,一種辛苦,很辛苦;再一種,那就是佩服,很佩服,最後就是感恩,非常地感恩。」
「要蓋這一個精舍,小小的三十八坪,我們前面的精舍,小小的,它才三十八坪。這個三十八坪裡面,既是我們的起居室,晚上睡在這裡,這間的裡面;白天,就是在這裡辦公,克難慈濟功德會在這裡,也是客廳。」
「蔣經國先生來過這裡,也是客廳在這裡;李登輝先生來過這裡,也是這裡。過去幾位國家的首長,他們來的都是這樣的小空間。可見他們會來,慈濟已經做到某一種程度,所以他們才會來花蓮,總是會到精舍裡來。」
「那一段時間,自己在想著,有今天也是很不可思議,感恩。今天跟著時代的需要,跟著現代化的科技,總是跟著走,到現在。看看我現在這樣說話,已經全球聽到聲音、看到影像,昨天應該也不少人,聽到我們同仁、執行長跟臺灣各地的菩薩在分享,相信全球慈濟人也都看到、聽到了。」
「他們分享到了,以前都是席地而坐,沒有椅子,但是首長要來的時候,在那樣小空間,我們要拆門,窗門。那窗戶,防颱的窗戶,把它拆下來,用三角櫃當桌腳,總是防颱門放著當桌面,就這樣地長長的一個桌子,舖上了塑膠布,就是一張接待國家元首來的地方,那就是我們那個時候。」
「所以說來,克難慈濟功德會現在已經全球慈濟人的家,全球慈濟人回來了,要回來過年了?是啊,回來過年了。這好溫馨的大家庭,雖然空間還是不大,不過家庭情很長,愛很大,這就是現在的慈濟大家庭。」
語末,上人殷勉人人發揮生命價值。
「愛的、感恩的話說不盡,大家共同一心去付出,這就是價值,盤點一下,為人間無所求去付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84
- 報導地點: 臺灣
2024年1月28日濃濃的年味氣息攏罩在花蓮靜思堂,迎接證嚴上人為靜思弟子主持職志同仁委員慈誠授證典禮。證嚴上人提醒「時間成就一切」,殷勉人人把握時日真誠付出,為人間、社會注入至善至美的祥和之氣。
「真善美來自於那一念真誠的善念,過去人人虔誠善念、彼此感恩,所以我們平平安安;未來我們要虔誠如過去的那一念善心,如過去那樣地合和互協,彼此之間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那就是給我們人間的幸福。」
福慧兩足惜時修 禮者理也轉無明
幸福是人人對生活的想望,迎接新年,人人更企盼未來的一年平安順遂。
「我對每一位祝福不只是新年好,還要造福人間,不只是要造福人間,還要提升智慧,福慧雙修,當我在送福慧紅包給每一位時,就很期待大家看見福、慧,造福要提升智慧。」
福慧兩足尊,上人期待人人都能體會到有限的人生,做個覺有情人。
「人人要有那一分的覺悟,佛陀出生在人間,看見人間的苦難——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人生過程因為時間流轉,不斷地造就不同的環境,人與人之間那樣的祥和、和諧,慢慢地因為心靈的無明,拉開彼此距離,人心不調和,造成世間的災禍。」
人心不調不僅傷和氣,還可能導致災難發生,一如氣候——如果風調雨順,大地自然平安;反之,四大不調,災難就偏多。
「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彼此冒犯到了,我說的話,你不喜歡聽;或者是說出了欺騙違背的話,讓你很不高興。我們總是趕快道個歉,還要行個禮。所以說『禮就是理』,『經者道也』。」
「我們常常在誦經,說消災要誦經,其實不是,經就是道,『經者道也』。道,我們要走對道,走不對路,那就迷失了,很危險。有宗教的指引,讓我們學會了認識人生方向。我一直說宗教要合和互協,任何一個宗教,都有他的大道理。宗就是宗旨,世間這麼大,每一個國家都有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文化禮節不一樣,所以宗教,就會有不一樣的語言、說法。其實真實法是相同的——不違背良知,真正的要好好地用理,用道理去相待。」
愛灑人間互尊重 慈濟世界遍感恩
宗教和合體現在慈濟世界,靜思弟子不分宗教;救助的對象也是不分宗教、種族與國家,而彼此之間更是尊重各別的信仰。
「我在臺北、在高雄、在臺中,都有不同宗教來見面、打招呼、互動。有的時候我看到他們,就用他們的方式行禮,這叫做尊重。他們知道我是佛教,佛教的規則就是十指歸一、虔誠合心,就合掌回禮。我們是這樣的貼在心裡。禮,總是不同,不過入鄉隨俗,這叫做順。順,不逆,我們以方便法,開啟我們的心,這樣就會很和諧。」
「天下所有的人,我們都要打開心胸去愛,把愛灑播在人間,讓人人可以得到愛。有愛的人生,才會感覺有福。當慈濟人去發放的時候,送物資的姿態,會把比來領物資的還要低,因為這就是尊重、愛。」
「我們以尊重的態度送物資,所以姿態低。而且物資要經過打包,包得方方正正、整整齊齊,也是表示尊重,這都叫做禮節。總是,我們在這樣文明、有福的人間,更需要來帶動這樣的禮節,表達真誠的愛。」
「天天看天下事,天下苦難偏多,看到了天下菩薩都湧現出來,菩薩們有的是從天而降,有的是從地湧出,從天而降的呢,遠距離搭飛機,從地湧出是當地的人,有的過水,搭船。不管哪一個地方,哪裏需要,人手不夠就去哪裏支援,天下真正是一家人那樣的關懷。」
「過去,過去常常聽到了天下大同。這個大同,不就是這樣嗎?菩薩大同,人人本具有佛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同樣,那就是真誠的愛。」
「我一直一直期待人人心存感恩,『阿彌陀佛!』我很少說,但是我心心念念掛在心頭裡,都說『感恩!』感恩,不宗教,分工做,感恩菩薩守護了人間的平安,守護了社會的繁榮,守護了人人的健康,這都是人人的責任,所以我們彼此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87
- 報導地點: 非洲
1月20日,十一個國家地區、逾二百位遠從海外歸來的志工們,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成為榮譽董事。上人期待這一群富有愛心的志工菩薩們,能把慈濟的愛的能量灑布在各自的僑居地,把握因緣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大家的愛真是讓人歡喜,隨喜功德,很歡喜期待,因為有你可以把愛的能量,可以傳得更廣更普遍。今天早上、中午,都看到國外歸來的菩薩,在會客室裡座談,介紹從哪裡回來。雖然都是第一次見面,但是感覺有緣就是很親切感。」
聞聲度苦慈濟魂 人間菩薩遍全球
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志工自2018年聽到上人輕輕說一句「回饋佛陀的故鄉」,便自發性地號召有志一同的菩薩們,輪流前往尼泊爾、印度,關懷當地貧窮的景況,陸續將慈濟四大志業落實在「佛陀的故鄉」。
「我們很期待能到佛陀的國度裡去幫助他們,讓小小的孩子可以有書讀,而且輔導當地婦女也可以做工,女人也可以做小工,讓他們學習手工藝,安定了他們的生活,男人可以到外面去做生意,總是要改善他們的生活,就是慈濟人到佛陀故鄉去。」
哪裡有苦難人,就可以看見慈濟志工藍天白雲的身影。慈濟於1966年創立至今已超過五十七年,慈善足跡已經走過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地區,並在全球六十七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會聯絡處。
「慈濟每一年都有增加國際的慈濟人,哪一個國家需要他們,就用愛付出。就如今天我們也聽到、也看到,南非開始,他就可以走遍了十個國家,今年據說有十一個國家,都是從南非第一顆種子、兩個、三個,有心在那裡開始布善種子。現在在場的潘明水居士,他今天也在這裡做見證,因為他是第一顆種子。」
潘明水師兄九○年代前往南非經商,1994年接到政府官員的請託,隨同慈濟志工莊美幸到偏鄉進行發放,擔任翻譯。從此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並在當地接引許多原住民(祖魯族)婦女,走出貧困的家庭窘境,活出新生。
「那一群婦女跟著潘居士到處關懷,展開雙手去擁抱當地有病婦女,或是老人生活困難,他們都用愛這樣去付出,這都是愛心。在原來不認識的彼此,只要心中有愛,他們走近擁抱他、牽拔著他進入慈濟,或者幫助他們,這個看來我都很感動。假如沒有一顆種子用心去感化他、教育他,牽著手到了真正需要人的地方去幫助,哪有今天呢?看到只要翻一下,轉苦為樂,總是轉苦難人,讓他們可以站起來,可以展開了雙手,快樂的彼此互相之間,手與手牽起了彼此的愛。」
無私大愛化隔閡 教育為基展人文
只要世間還有苦難人,慈濟國際援助的腳步不停歇。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發願要在尼泊爾當地翻轉宿世以來的貧與病,改善他們的公共衛生與教育機會。
「現在慈濟人在尼泊爾,也是要如何翻轉他們的苦難,就是進入了學校去,要去跟老師互動,請老師如何來教育。所以他們要跟老師接近,就以慈濟人在國際間成立了教聯會,總是有一群老師大家會合起來,共同分享如何教育的方法,所以他們就有成立教聯會。就是一個一個的部落,他們要把它連接起來,老師與老師本互相不認識,不同的學校無法互相認識。既是要成立,他們就要開始不同學校會合在一起,先來一個老師彼此的同樂。」
人與人之間,雖然有國度邊界的隔閡,但心的距離卻沒有障礙,透過寓教娛樂的方式,志工們帶領尼泊爾的老師們破除人際間的溝渠,也把慈濟人文理念融入其中。
「在土地上,草啊、花啊都可以就地撿、就地採,來到教室裡,一個小小的盆子,就可以野草野花插在一起,看到桌上多了一個人文,軟化了教室。但是,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輕輕鬆鬆地軟化插花,都有方法彼此溝通,我看了真正的很讚歎,讚歎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菩薩,到了尼泊爾用這樣的方法,拉近了人與人的感情。這種感情會合,同心協力把愛的教育傳進去,這就是人文。」
用愛教育,孩子們就有希望;用愛傳家,家庭就能和睦。上人期待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慈濟志工,持續在尼泊爾深植愛苗,逐步地讓部落、村莊,甚至整個社會都能祥和平安。
「都是用愛傳家,這個家庭都是和樂家庭,人人還要一家傳過一家,那就是一個部落、一個村莊,就這樣讓社會祥和,天下共同用虔誠的心祈禱平安。慈濟不分宗教,不管任何一個宗教,都需要有虔誠的心……全球慈濟人為天下做多少事,相信各位菩薩都有看到『藍天白雲』慈濟菩薩,人人都可當菩薩,是活菩薩走入人間。」
見苦啟發求道心 說菩薩法度苦空
兩千多年前的佛陀時代,悉達多王子出生在皇宮裡,享盡各種優渥的生活。然後一日走出城門,發現城外的人民生活竟是如此困苦,親眼看見了生、老、病、死等各種苦相,而深自反思有什麼方法可以拔除他們的苦難?
「他心裡想要如何幫助?哪怕他的國家要開國庫來幫助他們,都沒有辦法,他想著需要的,那就是要把人心翻轉一下,讓人人打開心這一扇的門。所以要讓人的心開,讓人人有愛心,人人的愛心把他一分一毫可以會合起來,用同情無私的大愛去關懷,整個社會才能改變國家的生態。」
悉達多太子從內心發願,要親近老百姓,引導人人富有愛心,彼此鼓勵發揮生命的功能與良能,從而改善困苦的生活。
「讓富有的人能了解苦難人的生活,讓苦難人能受到鼓勵,不要自卑,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去自力更生。因為佛陀的故鄉,他們有四姓階級,分成了四種階段,最下一級叫做賤民,這個階級,他們總是代代,每一代延續下去,無法翻轉人生。太子悉達多,他認為這樣是沒有道理,應該要鼓勵人人自己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要依賴,而且讓人人有努力,他就有收入,所以他要走入人群去鼓勵人人,真正地、好好地自食其力。」
古印度(現在的印度與尼泊爾)土地很大,人口不多,如何布教?如何分享佛法的好?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非常困難,到哪裡都不方便,只有靠兩隻腳行遍各地。
「佛陀的時代,是靠這兩隻腳,而且走走停停,到處停留弘法去說法,可見這五百多公里,或者是距離有一千多公里,他一段一段要走多久的時間?看到了那一條線,就可以知道那樣地理的遙遠,佛陀的足跡就是這樣走,來來回回如何讓法傳入人心,實在是很不簡單。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還不到五十年,所以真正佛陀的精神理念,是否能進入人的心靈去呢?用什麼方法?想來真的是很困難。」
弘道在人善科技 廣弘佛智在人間
兩千五百多年來,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的進步,交通愈來愈發達,多位高僧祖德的翻譯、宣說,讓佛法得以遠播,讓人人都有機會可以接受佛法的薰陶。
「各位菩薩,慈濟不分宗教,任何宗教我都很尊重,但是很期待把佛法當成了學問,多來了解人世間佛教,這個宗教裡面的這個道理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多高僧大德在人間?為什麼佛法對人間影響很大,到底是為什麼?期待各位菩薩們,能自己去看看佛法在人間的大道理。」
上人感恩每一位有心之士,願意投入慈濟、了解佛陀的教法,將慈悲帶到苦難的土地上實踐,讓佛法成為人間法,可以真正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總是要有人,法才能傳得到,要有人才能去幫助需要的人,所以需要人來傳法。任何一個宗教我們都尊重,但是慈濟更需要有人傳進去,也有牧師,比如說在獅子山、在海地也有牧師、也有神父,也是走入慈濟,也是把慈濟的愛帶回到他們的部落,也承擔起了慈濟在他的故鄉,發揮愛的能量。」
慈濟不分宗教,只期待人人一念善與愛,真誠地彼此扶持、互相鼓勵,「期待現在在座都是在不同國度回來,把慈濟的精神理念都能夠互相勉勵,互相溝通,哪裡需要,訊息回到臺灣,臺灣就可以去補充他的能量,總是這就是愛。感恩用心用愛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