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91
- 報導地點: 臺灣
上人開示:「回到臺中總是很溫馨,滿滿的感情⋯⋯也有一點的落失感,真的是有落失的感覺,那就是吳弘斌醫師。上一回我來臺中慈院,還聽到他在這裡說話,他分享他的小病人。但是,現在他永遠都無法在我們的面前了,不過相信他是永恆的,都是在我們的記憶中。他讓多少人、小孩子們,可以聽得到,孩子可以說清楚的話,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
讓失聰的孩子聽見母親的呼喚,聽見世界的聲音,吳醫師帶給病人的美好,都烙印在每個病患與家屬的心中。上人讚歎,這就是良醫,拔除病苦,給予快樂,身心兼顧。
「不只是身體的病痛,心靈的煩惱,真的是很需要良醫。常常這麼說,醫病要有情『先生緣,主人福』(閩南語)這是古時候的人所說的:病人看到醫生有緣,什麼藥都有效;跟醫生無緣,再好的藥都無效。這就是人生,情很重要。」
守志奉道為病苦 大愛良醫矢志行
醫病之間的情,是長情;而醫院內,同仁之間的情,又包含了一份願力。上人透過醫護的分享,聽到、看到每一位同仁的承擔與付出,這份情與願力,已成為臺中慈濟醫院的基石。
「所以在臺中醫院充滿了情,這醫療醫生與護士之間,這分情如一個『家』。院長(簡守信)讓每一位醫護,或是我們的同仁,彼此有情。這種有情覺悟的愛,,總是一大事因緣、一大心願,守志奉道在這個醫療之道,一心一志。」
走過Covid-19的考驗,也歷經護理人員的不足,即使挑戰不斷,但是只要知道自我生命的價值觀與目標,再多的困難,也只是讓我們更瞭解生命的意義。
「因為是守志奉道,我們都有理想的大願力。我雖然不是醫師,但是我認為我也有生命的價值。因為有生命的價值,我去做真正的自不量力的事,許多事都不是我能做,不過我相信我也能感覺到,只要有心事就不難。」
上人以自身期勉所有的醫護,面對病人的苦,醫療要守志奉道,願大力堅。只要有心,就可以讓愛無所不在,即使是身處偏鄉的長者,也可以運用種種方法關懷他們。
「現在孤老無依,如何關心,我一直感覺到說,這到底怎麼連接視訊?可以溫馨地時常在孤老無依的身邊說:『阿公吃藥了!』我們的藥要怎麼為他準備?要怎麼時間到了,『媽媽要喝水了』,能不能有?在他們的身邊,有人發出聲音,或者是什麼方法可以和他聊聊天。我常常一直在想,要怎樣讓這些老人,感覺到他們也有可以發揮他的功能。」
可以走出家門的長者,可以到慈濟環保教育站,透過做環保,保持健康、提升良能;而沒有辦法走出家門的長者,透過科技或視訊,把溫暖送到家中。上人期許,醫療科技的發展,能夠兼愛普施,讓人情溫暖廣布。
「總而言之,醫療在人群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讓我們來發揮,對人類、對老一輩的可能更親近,更有幫助。讓我們來照顧(長者)更多、更周到、更好,這都是我們要精進。時常都說精進,我們不是跟人家競爭在營利;我們要競爭的,是要把好的心念,如何愛護的照顧,不斷地提升起來;照顧得更周到,這都是我們還有空間可以進步。很感恩,院長、副院長跟我們醫護同仁,都合為一心,共為一志,為人間苦難去付出。」
愛的醫院,如同一個大家庭,人人克盡本份,也互相扶持、相互砥礪,一如大家追思的吳弘斌醫師,見證了人間大醫王的寬廣大愛,也留下無限的感動與感恩。上人感恩,臺中慈院這個大家庭有簡守信院長做為大家長,在精進的路上,持續向前,為病苦孤老者提供更好的關懷與陪伴。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68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第二梯次歲末祝福行腳,1月13日於臺北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青、慈誠懿德會、教師聯誼會進行溫馨座談。上人開示時表達他對未來社會的憂心,若是善人不夠多,容易被牽引往不好的地方,導致社會的不安。
「我們要知道,現在的社會,我們若沒有看清楚就是『退者無言』,真假力大,如果我們再不說話,力更大。這個社會,我會很擔心,因為未來青少年人他們到底是要往何去?我們過去身為教育的人,雖然是說退休,應該退休更需要發揮你們的力量,因為你們的年齡還有很大的力氣,而且還有很成熟的思想,這種成熟的思想也曾經受到『靜思語』薰陶,應該就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挺身而出。」
靜思晨語啟善心 身教言教育棟梁
現在的青少年,不僅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更是我們的晚輩,這個地球、這個社會是他們要共生共息的的地方,我們若沒有趁著此時負起責任,把環境維護好,未來他們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這一代他們現在正需要學習,要學習成熟,要讓他們成熟些。儘管他們也都叫做『慈青』,慈青在他們讀書的時代是慈青,不過他們畢業開始職業、家業。他們沒有這樣『靜思晨語』的群,這種好話沒有因緣一直說,慢慢就會忘掉,脫離這樣的環境,他們就慢慢忘記。我們也沒有積極,所以變成了好的衰退,就是好話不講、好事不做,不斷說好話,就不斷身心有好念,有好的念,身心有好念,很自然地就會身體力行。」
上人期待教聯會的老師們,要重新深入「靜思語教學」,透過「靜思語」結合自己的身教與言教,讓這群未來的主人翁能有正確的人生方向。
「我自己天天都是自我覺悟,常常都跟他們說,我早上說了什麼?我會問他們,早上好像有人跟我說什麼話?我真的要問他們,真的記憶在退了。所以自己會想說,記憶退,我現在要堅持,不要讓它糊塗掉,(記憶)雖然會退,但是我要趕快要問,我早上跟誰說話?我今天又有什麼事?這種不斷會問大家,把我的記憶再叫回來、再叫回來,所以這都是人生的自然法則,就是會有這樣。」
以愛消恨植善苗 身口意念正道行
上人經常以「合」來提醒大家,人跟人一個口,人人共一心、說好話,這個社會才會祥和平靜。
「看到余居士(余自成),他去土耳其,我也是拜託他說,那裡的孩子要好好教,我們用愛給他灌溉,讓那些孩子心中有愛,若是沒有,在那個的環境,總是,都是難民。那些孩子,敘利亞的逃難者,他們總是心中會有一種恨,這種恨的記憶在心、在腦裡,那種報復,就會有暴力。所以在那裡,我們也要儘量把『靜思語』傳過去。」
敘利亞難民孩童,在土耳其胡光中師兄、周如意師姊夫婦,以及余自成師兄的陪伴下,一一把孩子們從工廠裡帶回來讀書,從教育著手培養他們的善與愛,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未來也成為利益社會的有用之人。
「有一天我看到了竹筒,大家要下課,孩子銅板一個一個在丟,其中有一位孩子,用一張白紙,寫,摺一摺就丟下去。(胡)光中就去問說:『你怎麼會用白紙?』他說:『我那裡有五塊錢。』『你用紙啊!』他說:『因為我現在沒有錢,我只有我的心念。』小孩子這麼小!」
老師們若能經由說「有愛」的方式,啟動他們助人造福的因緣,讓他們心中的善苗也能發芽茁壯,用愛行蘊於人間社會。
「有一段時間,不管是屏東還有臺北,你們都知道有老師講故事,那段時間,孩子所受的教育很普遍,一路一路,老師、學校這樣普遍去講靜思語。一大早要上課,黑板的上面就寫一句靜思語,跟學生說話,那段時間真的是孩子受益很多。」
曾經在屏東有一個家庭,家中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在學校接受靜思語教授,知道要「口說好話」,回家就寫了一張紙條:「口說好話,心想好意。」孩子將這張紙條貼在媽媽的衣櫥上、爸爸的書桌上,以及他們的床頭上。
「爸爸看到孩子的媽媽,就說:『你孩子又在貼符了。』到處都貼一張。媽媽就說:『這個符還真有用。』所以本來一句很暴力的話要說,變成很幽默的,你孩子,我的孩子,你們的孩子。總是這樣,我們的孩子,那個孩子可以用文字,跟父母說你們的身教就是教我,所以我的老師教我『口說好話』,你們開口傷人,口吐毒蛇。這些都在寫,父母也無形中讓孩子教育過來。」
溫故知新正方向 慧命傳承作典範
如何把教聯會重新組織起來?上人期待教聯會的老師們「溫故知新」,再次提起靜思語教學來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同時也希望慈青同學盤點自我生命價值,雖然年輕人難免有叛逆的時候,但遇到什麼樣的老師?聽到什麼樣的好話?而翻轉了人生的方向,彼此分享來帶動大家「慧命傳承」。
「我們幾位教聯種子,我們再去箍一下,我們這個時代,總是要讓它繼續。教育的價值觀我們盤點一下,留住了菁華,我們那個時候靜思語如何教育?有什麼樣頑固的學生或者家長,他有這樣的故事,回憶一下,這都是生命的歷史。人人都有生命的歷史,過去了,都叫做歷史,現在回憶一下,文字留下來,我們來出版。」
每個人都是一部值得借鏡的大藏經。透過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不僅是為慈濟留下完整的文史紀錄,見證臺灣的歷史發展,也讓大家能夠互相學習、彼此警惕。
「這留得人間的價值。我無以回報,唯有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的生命歷史跟他們好家庭的典範, 這樣留史人間,留歷史在人間,期待慈濟好好地來編書,現在就是要編書、要出版,要編出了真實的故事,這叫做歷史。要談真說實,談真的、說實在,唯有現在人人可以彼此見證。比如說,我要陳居士(陳乃裕)你的先寫,他要寫他的歷史,你們旁邊的老師人人可見證,陳乃裕師兄那個時候就真的是要我們這樣做,他開始人人可見證,這一本書就是很有價值的書,這就是歷史。」
彼此留史,互相見證。上人期待老師們把握生命的菁華,為自己、為慈濟教聯會、為臺灣教育留下深刻的足跡。
「大家一起來,可以寫的人,就要真的自告奮勇。我們有一回《地藏經》在編寫,有一段時間,每一天都有一群、一群在地下室,在那裡編書。類似這樣,我們應該也可以再開始,你們規劃看看……我是希望真的普遍,普遍讓人家知道慈濟人、慈濟事,慈濟事變成流傳後世,就是一個書庫、一個書庫。我們現在精舍開始規劃要蓋個『靜思閣』,就是完全要把慈濟的歷史都好好保留。」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78
- 報導地點: 緬甸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證嚴上人行腳第三十一天,北區實業家、慈青及榮董團隊於新店靜思堂與上人溫馨座談,分享行菩薩道心得及募心募愛動人故事。上人喜見慈濟法脈代代相傳,也殷盼靜思弟子扛起祥和社會的重任,人間菩薩大招生。
「慈濟在這麼多這麼多年來,已經菩薩遍及了這麼多的國家,而且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都是發菩薩心,不是只有會員而已,他們都是有責任,因為師父常說要承擔起責任,天降責任,匹夫有責,何況是發心當菩薩。」
你我點滴齊會合 一生無量聚大愛
極微的心念,都可以化作大愛心。上人慈示,無限量的點點滴滴集合起來,就是無限量的大力量。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一粒一粒的米就是集合起來,成為一把米,一把把的米再聚合起來,那就是一堆米。緬甸不也就是這樣嗎?」
2008年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慈濟啟動救災援助,在災區發放稻種、肥料,讓農夫們能迅速復耕,而且有好的收成,農民們自主發起日存一把米的「米撲滿」,從鄰幫鄰到現今已是村幫村,不但可以自立,還做到了互助。
「那個村莊,有八萬三千多戶,他們一戶一把米、一把米,那一個月他們就把那罐子,因為每餐那米這樣一抓起來放下去,一個月之後,那小小的罐子就一把一把就滿了,這樣這麼大罐。」
「八萬三千多戶,一個月呢?那是累計,我是說一個月。他每個月都來倒,所以倒起來都有這樣一堆。那一堆可以給四百戶孤老無依,可以生活。這是粒米成籮,一粒一粒的米,這樣抓起來就是一把米。」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乾枯的地方,你就是一滴一滴,也可以滋潤大地。有土地,要有水分,要有種子,還要有空氣,才能一生無量。慈濟,現在就是要一生無量,人人的一點、一滴會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為天下苦難人付出。」
發無上心度眾生 體解大道化煩惱
2023年,慈濟志工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優人神鼓,攜手演繹《無量義 法髓頌》將佛陀的一生、《無量義經》的精髓與慈濟四大志業的脈絡,隨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以藝術形式一幕幕展開,呈現佛陀說法的靈鷲山實景、王舍城與菩提迦耶的苦況、慈濟的故事,不論演繹者或觀賞者,無不被深深攝住,上人期待法會不散。
「去年在小巨蛋還有彰化的也是體育場,我都專程在那個地方看,我自己很感動這佛陀的一生,它用三個小時在舞臺上,讓它完成,我看這就是一個心願——要把這一本《無量義經》讓它好好的完整去翻譯,不管是日英法的文字都要把它翻譯,讓它普及全球。」
「想要了解佛法,要知道總是佛法是入人間的,入人群的,就如大家有心用各種方法,要如何讓人人來發心參與這樣的方法,等於是法會,法會不是一直唸經叫做法會,是用方法度眾生。」
「現在這一個會,我相信你們都有在讀書會,讀書會要繼續,而且不是只有讀書識字過去就好,應該每一句話裡面的道理要深究,去深入研究,研究不是只有字的道理懂而已,真正要身體力行才能真正的體會,才有真實的體會所得到的那一分的法喜,」
觀心無常、觀受是苦,人生難免有煩惱,上人以自己為例,慈示唯有真正投入去做,才能增長智慧。
「智慧增長,就很看得開,想得透,那就是心永遠就是對什麼事情來到我們的面前,四兩撥千金,總是一撥就過去。其實我這輩子這幾十年,真的也是碰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總是對自己說四兩撥千金,輕輕一撥一切心開意解,煩惱就不會在心裡打不開。」
「體解大道,那就是要發無上心,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這一個字是一個『白』跟一個『反』,兩個字連在一起這叫『皈』,那就是反黑皈白,反,那就是把黑暗的無明翻過來,反黑面向就是白,黑白黑白,白就是善,黑就是惡,所以人生我們總是面向善念。」
自做自得自多福 多人共善無量福
上人續言,因果絲毫躲不過,自做自得,不做不得。
「你們要相信師父說,自做自得,不做不得,所以我替誰做,其實是你做的,就是你得的。不過,很多我們大家都是為孫為孩子等等,當然因為有孫有兒子,你的愛要愛他,所以自要愛他有形,用一個榮董,他也有緣,但是要做的是你的因,你的孫子、你的兒子是成就你的緣,這叫做助緣,助緣也有得。」
「所以常常說,我們大家要菩薩招生,跟這個一樣,菩薩招生你介紹他,他發一念心走過來,你牽引他也是功德。《法華經》裡面就是說,你若讀到這一本經,你可以找五十個人,就是等於五十人,這樣延續下去,功德無量。」其實我就說我們代代相傳,我們就要傳五十代,不是只有五十人,整個家庭一直傳,所以叫『積善之家有餘慶』。」
「當然不是為了說是名是利,付出是無所求叫做功德無量,付出如果說有求,這心就是有罣礙,有罣礙因緣不具足;不是說我做,你想要求什麼就得,這樣所求如果不到位,心又多一個煩惱罣礙,付出就是要無所求,成就一切。」
「總而言之,慈濟愛的能量總是要不斷、不斷地累積。感恩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期待你們要多看大愛臺,大愛臺它會不斷地播,大愛的新聞是真實,那人間的生態,我們要多了解,我們才會知道人間苦難偏多。反觀自己,我們臺灣,真的是很平安。」
臺灣經濟,幾十年來就是這樣欣欣繁榮,我們現在可以大家,呼籲一點一滴,不要求多,沒有影響到生計。像以前師父提倡說,家庭主婦提著菜籃買菜,你們就少買五毛錢,這五毛錢就是師父要救濟的,慈濟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如果能夠生活中減一點滴而已,就可以累積大量的力量。」
「我們的糧食很飽滿,所以吃很飽,我們就想到,沒得吃的地方;我們就一粒一粒、一點一滴累積,就可以幫助很多人,那這就是造福,叫做福氣。」
「臺灣很福氣,風調雨順,而且平平安安,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對自己說,『我很有福!』有福還有再造福。不求多,在日常的生活,這樣一滴一點就可以會合起來,成為大福大量;大量大福要多人才有辦法做到,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得到。」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63
- 報導地點: NULL
慈濟志工在社區行善助人,也把握因緣開闢方便法門勸善募心,收穫許多溫馨故事。證嚴上人行腳1月10日於新店靜思堂與汐止、三峽及關渡園區志工溫馨座談,志工向上人分享在慈濟會所淨心利他的點點滴滴,上人讚歎他們發揮生命價值,也期許慈濟道場菩薩雲來集。
「各位菩薩你們都做到了,而且很接近佛法,弘揚佛法是要以身作則,做為人間的典範,其實每一位都已經有做到,光是那樣翻轉人生——在菩薩團隊中,時常聽到我過去的思想、我過去的行為、我過去的習慣等等,總是勇於表達過去,同時如何轉變成為人的典範,這就是真實的法。」
改往修來摒習氣 修菩薩行在人間
修身養性、端正行為即是修行,慈濟人走進慈濟菩薩道,做中覺,覺中悟,進而改往修來,各個生命故事都是人間大藏經,更是應用佛法修行的典範。
「佛陀就是要引導人人翻轉過來,成為人的典範,這叫做修行。修行者要有道場,不管是在鄰里,小小的地方,我們也會有這樣小小的聯絡處,有人投入做起步,不管是鄉里市區,這樣應著大小的道場,我們都一一把它經營起來。」
「三峽我們有一個大大的園區,也可以在那個地方,大家互相分享、開課等等。有的時候也可以踏青,那一片土地裡,周圍有綠綠青青的草或者是樹木。上一回來我好像有去三峽,雖然沒有辧法走入青草樹林裡面,不過這樣走過看到,也感覺到整理得非常好,這就是土地的價值。」
「這片土地讓人歡喜,讓人欣賞,讓人喜歡去,這都是人做出來的。經營道場跟大眾結好緣,多少人在這樣的園區裡,轉變他的身心方向,都是轉動過去差之毫釐的偏向,來到這裡成為正向人生,而且踏入,行菩薩道場。」
「大家轉一個身走過來,總是好端正,很整齊的隊伍。慈誠隊走出來,多麼整齊又莊嚴;我們的委員同樣進到了這個園區,一段時間出來,也是人間菩薩。」
飛天菩薩慈悲相 建築人文淨人心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慈濟人善巧方便,接引天下善士,道場的環境亦能無聲說法,上人以花蓮靜思堂「飛天」為例。
「當初花蓮靜思堂在蓋時,我就想我們現在的靜思堂也期待把握因緣,讓這一座靜思堂要建造一個比較特殊一點,讓它牆壁會說話,讓它造型也可以導正人心。」
「那裡有飛天,飛天是用銅造的,飛天都是真正的栩栩如生,而且是現代全球國際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他們穿著的衣服都雕刻得真的很美。」
「男眾也是,慈誠隊,用慈誠隊的造型,慈誠隊飛天也是很有魄力;女性在這麼多的種族,各個國家的穿著,徐徐如風,在飄的飛天。真的這幾天晚上,我在這裡看一下,原來我們的過程所建造的建築物,真正的都是有美感。」
「飛天之美,那樣的柔軟度,如何讓它起來。所以說,我們的靜思堂有許許多多的人文的美感在,有種族的故事在裡面。」
「每一塊的屋頂都是銅板,這個銅開始做的時候紅銅色,現在二、三十年過了,已經綠化了,銅變成了有一點綠,這就是時間的見證,隨著時間它自然的,銅成為綠。」
「將來這一座的建築物,經得起考古家來好好看,好好來了解慈濟的人文過程,這都是建築的歷史。」
一磚一瓦拉長情 希望工程擴大愛
上人接著提及花蓮靜思精舍以及九二一希望工程,都少不了慈誠隊的付出。
「我很感恩慈誠隊,從精舍開始慈誠隊就投入。當時,張世問還有梁(梁昌枝)居士、黎(黎逢時)居士等等他們的投入,到現在梁居士跟張世問還有幾位,一直都在精舍,精舍一塊一塊蓋,一塊一塊增加。」
「整個精舍總共二十幾處的工程,有錢就蓋一角,有錢就蓋一角,可以二十幾處的工程,我們現在回去可以看到很完整,這是很不簡單的,這總是用二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我們現在的靜思精舍。」
「慈誠隊回去做工程,大家都是記憶很深。這幾天我都在看這樣的過程,真的這一輩子感恩事多,成就慈濟的志業,不管從臺灣那時候的九二一,我們蓋了五十幾所學校,慈誠隊投入的也很多。」
「如果說人人都算工資,那不得了,怎麼算?人人都是志工那樣投入。 所以讓當時災區的教育不中斷,讓孩子沒有停課。」
「學校,光是九二一,五十幾間的學校,一連串,二年多的時間,完成五十幾間學校。一直到現在,很多學校,鄉村缺學校或是學校壞掉了,都來找慈濟,所以慈濟為臺灣建學校超過七十幾間,七十八間。」
點滴付出是藏經 莫忘那年慈濟史
回眸來時,昔日人、事、物歷史昭然,至今仍令人深刻感動。
「光是我們慈濟點點滴滴,小滴小滴可以在這幾十年間為人間,做這麼多事。各位慈誠菩薩前前後後進來,過去也許有的都不知道,有的都淡忘掉了,慈濟人做就對了,很少要再去想過去。」
「佛經裡面所說的神通,我們現代來說,是大家的精神、誠意會合無所不能。就是做這麼多,回顧過來,覺得很有價值。所以這麼有價值的過去,我們需要大家來回顧一下,會寫的,請你們就寫下來。這組沒有會文筆的,就去找人來寫。」
「很期待臺灣歷史有慈濟,慈濟的群中有這麼多很了不起的菩薩,我們一定要留下來。」
「菩薩委員,你們也要一起找,你們那時候也是投入去做香積,你們那時候也是一些女眾兩隻手一起投入搬磚頭都有,所以回憶一下,發揮生命的價值。這個記憶把它喚回來、寫下來,可以嗎?好,我都聽到了,你們就要做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