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44
- 報導地點: 北朝鮮
從臺灣到全球,慈濟的每一個慈善印記背後,都是難行而行。證嚴上人於2024年3月4日聽取慈善志業溫馨分享,回眸慈善來路步步艱辛,上人感恩靜思弟子克服萬難救拔世間苦難,恆持初心矢志不移,讚歎人人發揮良能,讓愛不漏失。」
冬衣送愛北朝鮮 回眸來路遍艱辛
「臺灣我們要踏出去也是不大簡單,應該也要說很不簡單。災難、貧窮⋯⋯普天之下真正地苦難偏多,聽到訊息總是一念不忍心,哪怕很多的困難,也都是要一一克服,尤其是北朝鮮那一段,不只是要救人,也要去顧他們的土地。」
從1994年開始,北朝鮮連年遭逢天災,洪水、乾旱接踵而至,造成農產品歉收,引發大規模饑荒。慈濟得知此一消息,即有意前往援助,但當時該國不允許慈善救援團體進入災區與農村勘察,與慈濟「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賑災原則不符,遲遲無法取得共識。幾經波折,1997年8月25日慈濟基金會時任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與徐祥明、謝景貴共三人首次前往北朝鮮瞭解災況,廿八日返臺後,即安排後續援助事宜。
同年12月慈濟展開「愛心擋寒冬」北朝鮮冬衣募捐活動,共募集十一貨櫃、四千四百箱衣物,於1998年元月初,運往當地。爾後,至1999年年底,先後共六次對北朝鮮予以物資援助。其中還包含兩萬噸的化肥與兩千六百餘噸的大米發放;2000年12月18日,北朝鮮貿促會副委員長金正基先生拜訪慈濟,希望慈濟伸援「農用薄膜」。
「給他們的農用薄膜,就是因為乾旱,土地被太陽曬有熱氣,期待用塑膠膜把它蓋著有蒸氣,有濕氣,保護土地水分不蒸發,才會再給塑膠膜讓他們覆蓋大地。我感覺這一段克難的事很多,一一克服過去,但是是很艱鉅的克服,回想到了北朝鮮,我們真的費了很多的心力,那個時代是很不簡單。」
「不過也得到當地的政府的感恩,我們去的時候都是大隊伍,給予我們進、出,這在我們的媒體都有寫,希望這些都集結起來,也可以出書,這就是我們的歷史,是非常艱鉅,達成很殊勝的任務,做得很好,這還是回顧過去,很感恩。」
菩薩心行不畏難 足跡留史見證愛
慈濟對北朝鮮的賑災發放,直至2011年11月17日前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病逝,政權移交才停止。
「回顧過去,那個時代做慈濟是真正的很辛苦,獻身命他們都要去做,很辛苦;但是現在再回憶起來,感覺很幸福,好在那時候有做。現在我們要呼籲他們要寫下來,一來是慈濟的史跡,再來是他們生命的價值。」
「我們不是說慈濟有什麼風光偉業,是要表達那個時代慈濟人的積極,慈濟怎麼做?那個時代跨國救濟是很不簡單,尤其是我們救濟的那些國家⋯⋯」
上人讚歎慈濟人奉行佛陀教法,在人間力行菩薩道,是現代菩薩。慈示,將這些人間菩薩的生命藏經流傳下來,就是弘法利生。
「佛陀來人間是為了要度化眾生,就是要教菩薩法。他在做好事,我們就要弘揚,這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就是什麼人怎麼做,我們就要為這個人講故事。佛陀講經也都是『過去、過去』,什麼的人看到什麼困難,他不顧一切去做救人的故事。」
「菩薩人間『為佛教,為眾生』,我們大家共同這一念心。造福人間需要智慧,智慧分別是非,非,我們絕對不能去做,不能分寸踏錯;對,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這就是做人的價值。」
五百人聚觀音行 利益人間是藏經
上人常言,只要五百個人有共同一念慈悲濟世的心,共同去為苦難人間付出,就能成就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人間所需要,我們要趕快踏實去做,不管有形、無形,我們都要用真與誠,無形的是精神,有形的是救助,救濟或者是有益人間的事情。所以不管有形、無形,精神力量我們也要盡形壽,獻身命,這就是人生的價值。生命是每天一直過,有做出來,寫下來就是價值,這些價值就是人去做的,所以人生命的價值,就是有在為人間做事情。」
「人人要有愛心,為人間做事,你愛心、他愛心,盡形壽做事情,結合起來就是整體大愛,這就是造福人間。要發揮智慧,有智慧才有辦法造福人間,不漏掉,這叫做『不漏之愛』——沒有漏掉的愛。是什麼沒有漏掉?生命的價值沒有漏掉,時間的價值沒有漏掉,教化付出的空間沒有漏掉,這叫做不漏。所以說我們要好好地把握生命,不要漏掉我們生命的良能,不管在某一個地方有付出,這也是我們生命中的慧命。
總是很期待,人能弘法,那個法就是人需要的時候,才會真正的踴躍。有事,就呼籲人人可以來做,讓他看到人性的價值,自然就會進來投入,這人性的價值,也是生命的價值,有做就有價值,有做就能度人。」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04
愛是暗⻆的一道光,為苦難人帶來希望。2月26日慈善志業溫馨分享會上,志工見證在慈善路上的點滴付出,如何讓度化人間。上人殷切期盼這分無私大愛透過分享傳遞正能量,並以文字留下歷史,讓慧命流芳。
慈濟五十八年來,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到全球NGO,慈善足跡在全球遍布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地區,在六十七個國家地區有設有慈濟會所,上人感恩靜思弟子將善與愛的種子撒播在苦地。
「從少少的五毛錢,從阿拋伯(李阿拋,第一間慈濟屋)開始等等;或者是林曾老菩薩(第一位長期照顧戶)。從那個時候,我們如何開始?還有盧丹桂(第一例醫療援助個案),醫療如何幫助?如何啟發?都是有因緣。不管是濟貧,或者是醫療,或是教育而人文,這一段一段都有因緣,我們現在四大志業都已經國際化了。」
用心用愛救度苦 菩薩長情在人間
慈濟志工朱金財1995年移民辛巴威開設成衣廠,2006年收看大愛臺節目而認識慈濟,並在2007年主動投入參與發放。此後,朱金財持續前往貧窮社區,將慈濟慈善腳步深耕在辛巴威。為解決當地供水問題,並於2012年9月起開始在辛巴威鑿井,2013年11月11日第一口井啟用。
「我們也聽到朱居士(朱金財,濟昉),辛巴威,我都真的是很感動,辛巴威是那麼的窮,朱居士這二、三十年來,他真的也都是雙腳一步一步走,一個鄉村,走過一個鄉村。當地那樣的窮困、飢餓;或者是缺糧,還是缺水,他去掘井,到現在挖了多少口井!」
迄今(2024年2月),慈濟在辛巴威已經新建二百三十六口井;修復了八百三十四口井,漫長的慈善路,烙印生命價值。
「朱居士現在也回來臺灣,他現在身體也不好,眼睛不好,剛剛我看到他,也跟他說,『你要好好,眼睛要顧好,身體要顧好,那個地方還很需要你。』辛巴威窮,貧窮苦難多,少了這一個人,這種慈善,還有教育等等,可能就會斷掉,一個人對那樣的一個國家,可以想像有多麼重要,這叫做生命價值。」
「志工菩薩總是用生命做慈濟,用心用愛付出,這個情,是多麼可貴,這都是歷史。慈濟情無形,但是情的感覺,那樣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多重?情重,意長,這個情的愛真的是很長。」
真人實事編成史 生命藏經弘善法
上人期待將慈濟人的長情大愛,化作文字留史著書,用生命的藏經將佛法流傳下來,弘揚在人世間。
「早上教聯會來分享三十年前,當教聯會會合的時候,老師與學生,就如現在我在分享佛法,總是會常常說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現人間,他的精神理念如何為人間教育眾生,教菩薩的這一分情?所以說起來,教育與傳法是很重要,教育在世俗就是老師,傳法在佛法叫做法師,師,是很重要。」
「所以說我們真正地要好好地在這個時代,面對這麼多的國家。這麼多的國家有慈濟人,這些慈濟人都會回歸心靈故鄉,我一直很期待,人回到這裡,我們真的要把因緣,把握機會,拉住了他,趕快採訪,一支筆,一本空白的書,我們趕快把它寫下來,好好地把這些歷史留下來。」
「日子跟著人的自然法則過,有的年紀大了,也是常常聽他們說:『某某老師有一點失憶了』、『某某老師現在沒辦法了』等等。不只是老師,慈濟人也是一樣,這一年一年看到資深的菩薩,都是頭髮白了、身體體弱,這個身體已經弱了。生病的已經生病,總是感覺到了這種衰退的力量很快,沒有幫他留下過去,很可惜;為人間付出的貢獻這一群人,我們沒有把他史編起來,實在是很可惜。」
「慈濟的過程,我們好好地去整理這種為人間,如何造福在人間。人生的價值讓它在故事中,好好的把它編輯起來。不然只是說人間、世界學問多高、多高,都沒有用,就像錢,在辛巴威幾十億也許買不到兩條香蕉,買不到三顆蛋。」
「我們是真正的在發揮價值,這時候真人實事,我們看得到、說得到,而且是這麼多人來做見證。我一直一直說有人能做見證,『對,是這樣。』這就是最真實。」
真實見證慈濟史 歷史教育淨人心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前腳走後腳放,不執著於名相;如今上人卻要求弟子要實名留史,但留史是為了見證,為了慧命,而不是要執著於留名。
「我是不要你們執著,執功、執名、執利,才叫大家心要放寬,不計較,做出去就對了,付出無所求,但是留史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留史,一定要去找做的人,去追那個歷史回來,有歷史才是真正慧命留得下來。生命自然法則求不可得,但是慧命需要有心、有責任的把它留下來,這是為整個人類。」
「現在說一個人他怎麼做,為他讚歎,作成歷史,讓後代的人可以看見,是在見證他很有價值。有價值的留下來,讓後面的年輕人、代代看見臺灣有這樣的人,為人間天下怎麼做,這都是很好的故事。慈濟人要有這一分編寫大藏經的責任,那很有價值——以後的人可以真正地把慈濟的藏經,視為他們社會的教科書。」
「這種歷史教育,這就是淨化人心,很根本、很重要。說來說去,真正的源頭都在我們這裡,就像挖井人,我們如果有挖井下去,有水就永遠滋潤。」
「人的生命不能缺水,慧命不能缺歷史,有歷史才有辦法延續慧命,不然今天做過就沒了,慧命留不下來,慧命就是要從歷史中留。我們是在寫歷史,所以我們是很有價值,因為現在的事情,我們在寫,所有的人做見證,『對,我就是這樣做,這就是真實事。』」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97
再不到兩年,慈濟就要屆滿六十年,2024年2月19日農曆年後第一場慈善志業溫馨分享會上,上人慈示,時間擋不住,唯有好好利用才能發揮人生價值。叮嚀眾人,莫忘人間苦難偏多,期許慈濟人將大愛廣布在人間。
「人間苦,就是力量,沒有見到苦就是茫茫過日子,茫茫地過,就是這樣的過。真看到了苦難眾生,才是激發出了那一念愛心,人間就是要有愛,才覺得有價值。」
不捨孤苦起悲心 克難慈濟耕慈善
上人提及,慈濟也是因為看到孤老貧病一念不捨而啟發善心,從克難中建立起來。
「這五十多年來,天天面對的總是愛心人,這是因為人間有苦難,激發出了愛心人,所以因為有苦,才真正的看到了愛。所以說起來,我們要好好珍惜,苦難人我們要愛惜他,愛心人我們要珍惜他。」
走過蓽路藍縷邁向一甲子,慈濟已經開拓出人間菩薩道,緣天下所苦,為眾生付出。志工的生命雖然在歲月中蒼老消逝,卻也寫下了一頁頁動人篇章。
「五十八年過去,我們面向著六十年,剩下一年多一點,愈來愈感覺到,世間之大,地球之大,愛心人之多,都是感人故事多。我一直最近這兩、三年來,每一次跟大家說話,我都一直跟大家說:『重視歷史,歷史就是人生的價值,所以要人人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
在新春的拜年中,上人看見資深弟子頭髮花白,雖欣慰弟子活出有價值的人生,也感慨世間無常、生命短暫,人們卻沒有警覺,在塵世中迷糊度日,令自己陷入險境而不自覺。
「從生出來的第一秒,第一聲音,苦啊,叫啊,那個時候是極痛,極痛,從媽媽的子宮這樣脫體而出,那種風刀解體,這個風,空氣好像這個刀揮過去,把他刮過了,所以他就是苦啊!這就是人生開始接觸人間就要覺悟,註定就是要苦。」
「但是那一聲叫過了,就迷糊了,隨著極毫秒、極毫光的日月,總是這樣一直過,迷糊的眾生造成了整個世界的變化,一直到現在這種自然法則(成住壞空),還是時間的過,很自然地過,自然的地、水、火、風,這還是一直變化。」人間少不了地,少不了水,少不了陽光,少不了空氣,這叫做地、水、火、風,這空氣(氣候不調),總是這都是互相折磨。」
欲念集苦無止期 修道滅苦是究竟
人們任憑自己享樂的欲望擴大,不自覺破壞大地、傷害有情眾生,造成氣候不調,災難頻生。
「人間少不了地,少不了水,少不了陽光,少不了空氣,這叫做地、水、火、風,這空氣,總是這都是互相折磨。但是人生都不知覺,這些東西我們天天都需要,若是調和,就讓人間活得快樂,總是這個快樂中,他有苦,都是在迷糊中不知,許許多多看來就是追,追,追樂追喜,追樂追喜,其實喜中有危機,樂中有極苦,這都是大家不知覺。」
佛陀初轉法輪,即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但其道理深奧,要如何讓人能體會?很難。
「苦,說不完的苦,集,不斷地集,集很多錯誤的觀念,集很多在人間眾生危機,這背道而行,違背道理,這都是現在的人間,真的很煩惱。因為在背道而行,會造成了污染,空氣污染,大地污染,更令人擔心的是心靈的污染,許許多多。所以說人間需要有愛,當然還有其他宗教的法。」
一九六六年慈濟克難功德會成立,在慈善的道路上,發現貧病總是相依而生,苦難家庭難以出脫,於是開辦義診,乃至建院⋯⋯四大志業一步步完備,鋪平人間菩薩道。
「要如何把這個苦把它解掉,就要自己知道,很難很難,因為不斷不斷一直問題愈多,問題愈多,愈集愈多,這都是集。苦集,滅,既然一直集,你要如何滅它?這是永遠解不開的苦,滅不了的集,無法滅,就是它一直愈集愈多,怎麼辦?唯有道,修道依法。」
聞聲救苦是菩薩 慈悲喜捨度眾生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上人認為,能救人的人就是菩薩。有慈濟人的地方,看見世間苦相,就號召人間菩薩雲集,攜手救助苦難眾生,上人讚譽這樣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
「人間人人煩惱無明,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正法明如來化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母心慈悲相親近人間,人人可以靠近觀世音菩薩,好像靠近了慈母的懷抱裡。這就是慈悲,慈悲心,所以慈悲喜捨,慈濟就是應了慈悲喜捨。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菩薩去愛護眾生,也是度化了社會人士。」
上人以馬來西亞資深慈濟志工劉濟旌帶動吉打分會以及波蘭慈濟種子張淑兒、歐洲志工陳惠如,陳樹薇的菩薩行勉眾。
「他(劉濟旌)在吉打整個帶動得很祥和,他們的企業在那個地方也是很大。所以他們在那個地方,有困難的人或者是曾經有一年,也是有水災,整個都動員起來,這實在是好在有慈濟、有慈濟人,慈濟人帶動整個社區,真正的很溫馨。」
「不只是有了慈濟人,幾乎是看到了人間菩薩。每一個都是菩薩有情,把這一分情拉著長長,把那分愛鋪的密密的廣,這是慈濟需要在人間,人間需要慈濟。慈濟帶到哪裡,那裡就有菩薩,菩薩度化人間。」
「看看(張)淑兒在波蘭,她也可以,還有幾位(陳)惠如等等,有這樣的規劃。(陳)樹薇她就是像媽媽一樣,她也是從德國也投入去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因緣,本來他們互不相識,但是有了慈濟在那裡,大家會合起來,還可以就地再帶人,總是人間有苦,才會有菩薩,所以說菩薩平時就要招生。所以說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才無災難。」
化身菩薩入人間 為愛輪迴度眾生
上人慈示,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正法明如來,再化身菩薩救苦救難。
「成佛,化成菩蕯再入人間,所以才會常常說:『人人本具有佛性』,佛陀說:『眾生平等』,總是人人之間都是平等,看我們的人生遇到的是什麼因緣,有福就遇到好人,就被度化成為菩蕯。」
「有業力,有業力就會有障礙,所碰到一念偏差,總是『差之毫釐,偏於千里』,人間就會有苦。所以說,苦也是人造的,福也是人造的,遇到菩薩,那就是造福,遇到惡念,一念的偏,那就是被魔引道去了,所造做的都是危害人間。所以我們慈濟人,人人都是菩蕯,感恩付出無所求,只是為了一念愛,無所求,就是為了一念愛,愛護天下,愛護眾生。」
「這一念愛,我們同時也愛遍了大地所有的生機,天地草木我們都是愛,去維護它,每一種的物資我們都是愛,環保做得很好,一張紙有幾次的生命,叫做回生紙,這種再生、回生,這也是輪迴,一張紙在現在這一生就讓它輪迴用,再回收,再讓它再製、再製的紙,這也是輪迴。」
「總而言之,我們要多利用,天下萬物我們都要利用它,愛護它,何況人呢?我們也可以讓他重生,過去迷失了,迷途的羔羊,我們也可以把他呼喚回來,轉身一變也是成為菩薩,護法金剛,這都是只要我們靠近他,總是為人間造福,總是愛的能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毅力勇氣恆初心 不捨極微再付出
善因緣匯聚成就善行,上人感恩許多的好因緣、才能匯集這麼多的好人,將慈濟四大志業從無到有,一步步踏實建立,也期待人人溯源,完善慈濟的歷史。
「我一直期待我們都可以說過去,那就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現在都要提一下,提一下,新進來的人不知舊事物,舊事物都不知道,期待資深菩薩不斷不斷把歷史補起來,也很期待後來的菩薩要多了解,不要說這是過去跟我沒關係,很有關(係),要溯源。」
「剛剛聽(洪)靜原在說毅力、有勇氣,師父什麼都不求,我求我要有毅力勇氣,哪怕現在的身體已經老弱,但是我還是莫忘那一念毅力勇氣,還要掙,把自己的勇氣還要再掙出來。」
「所以我一直都說我在拖命,也拖那志(氣),把氣擠出來,總是天天都在集氣,還是在拖命,因為現在不用它,能等何時?過去一直用,剩沒多少,如果不用,那總是白過日子,我們要把握時間,利用這一生的身體的餘力,我們還是要用它。」
「要記得過去我們做得對的事情,到後面更不能疏忽掉,極微,極微的餘留,還要存一念善念,善的力量,我們總是要為人間,有價值,還是要去付出。」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24
「全球的菩薩們,各位菩薩大家新年好。大家一大早見面都會一個問好『新年好!』我就想,不就是天天都要好嗎?日日好,時時、分秒都要好,時時彼此祝福,互相感恩,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景象。期待人人都有過新年的氣氛,日新日日新,要有這樣的心情,心就是乾淨。」
「看看,大家說要過年,趕快要大清掃。因為總是整年生活中比較馬馬虎虎,一天天過,垃圾垃圾天天累積。我們人間,人的心靈煩惱不也是這樣嗎?今天一件事放在心裡,總是看不開又放不下,總是煩惱都積著一點,天天一點一點地累積。想一想,我們的人生有多少個日子、多少個年可以不斷累積?煩惱無明不掃除,一直一直累積,它的名稱叫作『無明』。」
「我們常常都聽說『無明』,修行就是要如何打開心胸,清理內心的習氣,把無明掃除掉。人很難很難,包括我自己,天天為天下事而擔心,而記掛著,放不下,這是我自己養成的習性——哪裡有災,趕快去了解,這好像都差不多(是)天天,一天的一天到了黃昏,進了寮房總是接觸新聞,總是還是會趕快出來問:『去問看看。』這變成了我日常的生活。」
「總而言之,從一大早面對著人生;而且到了日落了,還是在記掛著,叫做『煩惱』,知道這叫做習性;但是習性難除,我也在努力如何『拿得起,放得下』,放下了,心靈要淨空,不是口頭上說放下、放下,要真正地修行,到了該放下要放下,這才是真功夫。但是放下了,該提起的時候勇於承擔,趕快提起負起責任,要往前進。」
慈濟家庭法脈傳 行菩薩法在人間
前一晚的除夕圍爐,花蓮靜思精舍有來自十八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歸來團圓。上人見人人歡喜,就是天下一家親。
「感恩慈濟在人間,已經將近六十年,我們把一個、一個國家,世界地圖展開來看,今年又多二個、今年又多三個,這慈濟的Logo(標誌),在不同的國家又是浮上來了,這叫作『慈濟家庭的地圖』,都是慈濟家人,人間菩薩行在人間,這就是法喜。」
「很歡喜,家庭添法親,這大家庭添的是法親,有法親的地方總是平安;因為好人多,造福多,所以叫作福氣;福氣就是消弭災難,這就是造福的地方,消災難、增福,這叫作福氣。但願人間好人增多,菩薩人間,遊戲在人間,帶動人人入法門來,多了解佛陀覺悟的人間。」
「宇宙天空大地,充滿了法,一草一木無不都是法。《法華經》裡面說,可以把這個法音傳遍人間,聞法的人在這個地方聽法,可以一人傳五十人,這是《法華經》說的,它的功德很大。」
「我就說,佛陀是說傳五十人,我是期待傳五十代人,不只是五十人聽,這樣再五十人去傳五十人;我很期待五十代人再傳五十代,期待代代相傳慈濟。」
「我也時常跟常住的菩薩說,大家要發大心,要立大願。慈濟志業是佛陀二千多年前,佛陀在《法華經》說過,是為一大事來人間,要教菩薩法。但是這二千多年來,真正的佛陀在人間入人群,去為貧窮苦難人拔除苦難,好像還沒有普遍;一直到慈濟,慈濟在這樣佛陀的二千多年後,我們已經把它普及國際了,國際間任何一個國家有災有難,就是就地啟動。」
「或者是大災難的時,我們也可以『以工代賑』——我們要去救災,不如要受災的人自己站起來,自己自救,還要救好鄰居、救好鄰里、救好孤老孤寡殘疾的人。我們可以『以工代賑』,讓當地受災人,健康的人去關心殘疾苦難人。總是我們要關懷,要普及關懷,救災、救難,還要關懷人的生活、病痛。」
人生翻轉貧轉富 視訊拜年道感恩
拜視訊科技普及之便,全球各地慈濟法親在居住地集結起來,透過鏡頭直播或錄製影片來向上人、全球慈濟人拜年。其中莫三比克志工的拜年群眾裡,上人提及於2017年的伊代風災後,慈濟所幫助的災民奎希特(Quizito Baera),就是翻轉人生的典範。
「在這個莫三比克,他們(新春活動)是用抽獎,拜年、抽獎,也有腳踏車,那是最大的獎,抽到了腳踏車歡喜。這個家庭很不可思議,慈濟幫他(奎希特)蓋房屋,他也得到了房屋;那也給予種子,給他農耕工具,這都不同時間,他都得到;而且這一回他們的互動抽獎,他又抽到腳踏車。」
「他很殷勤,從五分地很勤快一直開發、一直播種,他們種最有價值的黑芝麻。他很會打算,就是種芝麻,豐收了;賣掉了種子,再留種;再把土地再開大,又再種,又豐收;收來有錢,開始買磚,磚累積了。他養他的生活,生活吃得有餘,他還可以累積再建設,所以買園建房屋,還要把土地拓荒更大,耕種更多。他在那裡真的已經轉貧為富,可是他有感恩心,他也投入慈濟,也很勤精進,他關懷地方等等,都是人人會向他看齊,這就是人生典範,真的很感恩。」
「前天,看他們一個畫面好震撼,整個學校(莫凡比斯中學,2024年1月31日正式啟用)都亮起來了,原來是我們幫他們蓋的學校,學校有七十多班,總是那個教育都開了,真的是很漂亮。」
「他們的市長、總統都來為他們啟用祝福。他們的總統來,很感恩,感恩來自於臺灣,幫他們蓋學校。這個學校,他說是全國最美、最大的學校,很讚歎!的確,我們看,從裡面看出去,也是那樣地漂亮,可以想像學生、老師在裡面開課,教育那樣的氣氛,應該都會很開心,學生會很認真。他們一天有三班,早、中、晚都有開課,所以只要我們給他們的硬體,他們有了學校,就發揮教育的軟體。」
「教育,給予思想教育,教導他們的技能,他也可以在社會,一畢業就可以去工作,在裡面思想鼓勵他們要勤精進、要認真;沒有好好地鼓勵他們,他們也不會認真去教育,家長也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也不認真受教。我們總是去鼓勵他,也去向家長宣導,孩子的未來是改變人生,改變家庭的生活,要一一去說服。」
新馬菩薩續接力 佛法回傳誓度眾
翻轉人生,一直是上人發揚佛陀教育的重點,透過濟貧教富,改變了貧窮者的環境,也改變了富有人的觀念。在尼泊爾、印度這個「佛陀的故鄉」,濟貧教富也正在戮力推動著。
「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大群菩薩,他們發心立願,總是人人發願,排班一梯次去多久,最多二十多人,而且一班一班的交接,他們就進入(尼泊爾藍毘尼、印度菩提迦耶)校園去教育老師,去組教聯會,把慈濟教育要如何教育;還要走入村莊,跟他們教育『竹筒歲月』,平常要勤儉,做工、生活還要存錢在竹筒,竹筒要會合起來,去幫助更苦難的人。」
「慈濟人把教育帶進去,為他們講因緣果報,把佛法傳進去,這就是慈濟人回歸尼泊爾,佛陀的故鄉。佛陀的故鄉(現在)不認識佛法,慈濟人把臺灣的菩薩道,新、馬菩薩帶過去了,(把)師父如何把佛法用在人間,人間如何(推動)四大志業,慈善是濟貧,貧中有病苦,醫療是對治病苦人,醫療還要有教育,還要教導他們穿著,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那個禮貌、人文。」
「這都是慈濟人,一團隊、一團隊,連連接接的一直帶進去,走入鄉村,還要一個個學校去帶動。總是用心、用愛、熱情去傳法,傳回佛國佛陀的故鄉去。」
「這我感恩,感恩有這樣的菩薩,『我願意,我願意』。天天聽到了『我願意』,慈濟人傳法,普遍了臺灣,處處都是說『我願意』,四弘誓願,這都是我們慈濟人要發的願,行菩薩道,誓願度眾生還要成佛道,真正的成佛,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終生學習,生生世世學習。」
「今天就是新的一年,應該叫做開春,叫做新春,一年四季以春為開頭,所以新春,大地豐春,那就是萬物興榮起來了,我們也是一樣,學佛的心就如逢新春,要精進,心地要如春天一樣,法要充分吸收入心,任何法都要繁榮澎拜起來,要勤精進。」
「這就是向大家鼓勵,而且互相勉勵,你我互相勉勵,自我也要為自己鼓勵,要勤精進。時日已過,日日過、日日要精進,向著佛法不懈怠,不要懈怠,這也是對大家的勉勵。感恩大家,菩薩道勤精進,感恩,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