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48
「今日事、明日史。」2024年5月20日,證嚴上人聽取慈善志業溫馨分享,深刻感受到慈濟慈善志業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是現代菩薩的印記,殷殷叮嚀靜思弟子們要多分享,見證菩薩行跡,為慈濟留歷史,為人間留典範。
「我們現在要多多分享過去所做,留住現代的歷史作未來的見證。我們距離佛陀時代已經兩千五百多年,慈濟人行入人間救拔苦難,就是人間菩薩在這樣的兩千多年後,真正地湧現,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人間菩薩。」
佛陀時代,佛法只能透過口耳相傳來傳播,經典也是佛陀滅度後,由佛陀弟子的透過記憶集結才能有文字傳世。上人愷言,現在科技發達,除了當下的圖文影音留存之外,透過分享過去的歷史不但可以記錄得更詳盡,同時也是見證歷史;人人應當把握因緣再回憶並分享出來,切莫讓它在老、病中消失不見。
「我們一定要把握當下,尤其是現在的當下更可貴,不但要珍惜當下,還要提起過去的使命,多多分享過去所做所見,因為過去沒有留文字、聲音;或是有留,也許內容簡單。我們現在再提出來,還可以去追溯,內容太簡單的,現在又聽了,趕快補充上去,這是追溯歷史,趁現在還有因緣在,請大家重視因緣。」
地湧天降菩薩會聚 說法景象經章躍然
不但是記錄現代藏經,留史後世;上人也期盼能尋佛芳蹤,考證佛陀說法真實。慈濟五十八週年慶當天(2024年5月2日),慈濟志工親臨佛陀宣說《法華經》的靈鷲山,透過光纖將畫面即時傳回靜思精舍,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法景象,經章躍然⋯⋯
「這就是那一天,我在螢幕上,花蓮講堂,師父昇座說法,回憶靈鷲山。螢幕(上)靈鷲山那個地方呈現出來,靈鷲山的螢幕也現前把我的影像浮現在靈鷲山;我們在臺灣,除了我,還有聞法的人,周圍聞法的人,影像一照把臺灣的菩薩也帶到了靈鷲山去;靈鷲山當地也湧現了新馬菩薩,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臺灣去的菩薩。總是實境,真實的境,真實的人在那個靈鷲山,這不就是栩栩如生嗎?」
「那一天(2024年5月2日),我再說,要拍回靈鷲山附近的景象。從拍回來的影像我看到,看到在靈鷲山說法臺的下面,就是山腳下,看到了當地的村莊,就有年輕人,從那個山腳下取捷徑,從下面這樣竄上來。那時候,我看到這個視訊,看到那個說法臺裡真正的有人從地湧出,從那個說法臺的石頭縫隙裡竄出了人;他因為取捷徑,所以從山下爬那個石頭縫鑽到說法臺。那一天我親眼看到菩薩從地湧出,那一種的感受很震撼,也是見證菩薩從地湧出。」
「距離我第一次講經,事隔五、六十年,我在講《法華經》,說到菩薩從地湧出時,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很牽強;但是我現在看到真實景——菩薩從地湧出。說法臺的實景讓我看到菩薩從天而降——馬來西亞、新加坡,他們要去這個地方,當然都要坐飛機,那不就是從天而降嗎?臺灣真善美菩薩也去,不也就是從天而降?這種十方菩薩從天而降;還有從地湧出菩薩,從石頭縫裡鑽出來,不就是從地湧出嗎?」
圖文影音重現歷史 現代阿含藏經真實
除了即時的連線,透過影音記錄下來的畫面,亦是人物栩栩,歷史重現。
「余(自成)居士也來分享土耳其、敘利亞的難民如何逃難的故事。我們在這裡看到小兄弟(哥:瑞恩,2023年逃到法國。弟:瑞邁,2022年逃到德國。)他們從小小的年紀開始逃難,也看到他們現在已經讀大學,離開了敘利亞到國外去讀大學。」
「他們逃難的時候,經歷過了多少險境?很危險的景象,要渡海。我們也看到了,孩子被父母帶著渡海遇難了,逃不過這樣劫,被海漂到岸上。海水退了被發現,那一個孩子才幾歲?看來差不多是五、六歲。(註:艾蘭.庫迪,敘利亞籍庫德族三歲兒童,於2015年9月2日在地中海溺亡。這事件當時成為全球新聞的頭條。)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啊?可是影像還在,那時候的事到現在,我們還歷歷在目。」
「還有余居士也分享,那樣的難民孩子,從小到現在也看到了,現在當律師的、現在當醫師的,總之已經是長大成人了,這都是時間過去,人間成就。慈濟給他機會,哪怕很多的困難,關關難過,關關過;只要有因緣,他們就能逃過了一關又一關。」
「都非常的辛苦啊!在這樣的亂世的時代,我們很有幸,很有福啊!可以在這裡聚一聚,分享所見所聞,過去的歷史;人文可以留影像、可以留文字,把它編輯起來,就是史冊,是一本一本的歷史,就如現代大藏經。」
「我們現在看到的,透過科技都可以作為教育。我們要擔起為人間做見證,為人間播放教育的責任——有苦、有樂、有有福人間、有地獄人間,我們都要好好的來做這一分的歷史見證。」
慈濟人為人間付出的事蹟,就像是一部部現代《阿含經》。
「慈濟的歷史是真實的,這都可以考證,總是要好好珍惜。慈濟人就是現代的菩薩,也是一樣從地湧出、從天而降。期待大家將這些歷史好好地做起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把記憶讓它復活起來,歷史在你們的腦海中是很澎湃的,把它留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62
2024年5月12日是浴佛節、母親節及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殊勝日子,當天慈濟在全球各道場舉辦浴佛典禮,逾十六萬人共沐佛恩,為天下祈福。翌日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慈示,人人本具佛性,卻因無明覆蓋而心生煩惱,造作種種苦因,殷盼人人感念佛恩,時時以佛法來洗滌自心,不要讓雜念沾汙我們的心。
明鏡映照境是空 本無一物惹塵埃
佛性就如明鏡,明明覺覺,只是因為起無明而擾亂心境。上人以一隻狗走進一個服裝設計空間,空間裡有八面鏡子,各映照出這隻狗,這隻狗不知道鏡中其實是自己,於是對著鏡中的狗叫,沒想到鏡中的狗,也對著自己叫,來比擬無明的實是虛幻,卻又影響至深。
「這九隻狗,只要一隻狗叫出聲音,那樣的動作都同樣,好像人與人之間相互的相互對罵。然而起因其實只是出於一念心——無明一起就向著對方挑戰,對方看到他這樣的不友善,來勢洶洶,對方這一個人也像是一面鏡子相映照出這樣的來勢洶洶,而且又影響給別人。」
「旁邊的人看見,也會開始評道理——這個人說:『他對,他不對⋯⋯』;另外一個說:『不是,是他對,另外的他不對⋯⋯』。事件的起源其實『與我無關』,可是評論的人聽了就被影響到,就有了評理的心態,於是彼此之間,又是一股互相爭執,這就是影響,一直一直被引出來,如影應行,就如社會上彼此「有聲無影」,或者是「有影無聲」彼此相應,紛紛擾擾,這樣的社會就會紛擾不平。」
佛性是善鋪直道 時間空間永綿延
這樣的無明紛擾需要運用智慧來排解,於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出現人間,以他的智慧、願力去開拓出一條大道,而且大道直,是安全、平坦一條大道。
「人人本具有佛性,那什麼樣的行為代表佛性?就是善,表達出了這一分善、無惡,就是大道直。這一條的善道很遠很遠,需要不斷不斷地傳,長長的時間,長長的空間,長長的人間。」
「在這樣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人聽好話,做好人,同樣的人聽壞話,做壞事。所以到底壞事是真理,或是好話是真理,大家都不用再想,當然是好話是真理。」
「但是要跟大家說,壞話也是真理——那就是壞話『傷天害理』。這一種是喪失良知,不好的話,它也會作用,好好的人時常聽壞話,在不好的環境,同樣的環境,為什麼會變成這是不好的環境?孩子不要常常靠近他,人要選擇好的環境,好的環境就是德好的地方,因為有很多的好人,因為有很多好的教育,所以這就是好的環境。」
「如何改變我們的心態,過去的無明雜念,一句道理很投機有緣,他接受了,他很自然,自己就會延伸了好的道理,好的話同時去說就會做,就變成了好人;好人走好路說好話,做好事,這都是需要佛陀人間教育。」
無明緣行造業因 改往修來勤修行
凡夫心,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人總是因為無明妄念,造作種種業因,殊不知現在和過去因果相連。
「我們今天的生活,跟過去是有關係的,習性跟過去也都有關係。錯誤的習性,要趁這一輩子有因緣趕快改,改就是叫做修行。要如何克服習氣?要修行,要怎樣忍?要怎樣知道這個不能做。不能有的習慣,我們要好好的堅持,過去的習氣沒有再戒除,看到外境就被牽過去了;心,不要讓外境稍微引一下就被拉過去,就追過去了。」
「心的上面有田,就叫做思,心田要不斷的經營,就像在種稻,一顆稻種,心有田,在心田上稻種播下去,稻種發芽長成秧苗,秧苗長大,長出稻子,開始豐收,稻子又變成稻種;只要我們經營者,好好用心經營,我們的收穫就會很豐收。修行,就是要這樣反覆修行。」
「入道場來聽道理,在自己的心,心不要脫離法,心沒有脫離道,所以我們身體力行在這一條大直道,也就是菩薩道。禮就是道理,各位菩薩,禮跟理是真諦,真諦法永遠在心裡,人間的善道就不會脫節,不會脫分寸;要記得分分秒秒此刻的心、相、思;相、思跟心,思想跟心時時明朗,就不會有雜念,來沾汙我們的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11
欣逢2024年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殊勝節日,5月12日上午七點,花蓮靜思堂二千五百多人共聚,參與慈濟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浴佛大典。上人全程觀禮,讚歎人人以虔誠感恩心,交織出至誠至美的境界,是人間之福。
「看到了,現在大家充滿了虔誠感恩心,這不就是美嗎?而且,風是徐徐的風,陽光也是暖和、溫和的陽光,現在我們共同一心,是至誠至美的境界,這不就是人間的福嗎?」
感念三恩心真誠 守戒守規行善愛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1996年慈濟三十周年慶時,選訂這一天為「全球慈濟日」。而在佛教界的努力下,一九九九年政府訂定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國定佛誕節,慈濟也自2000年起推動「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浴佛大典為天下祈福,呼籲人人浴佛淨心,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
「我們要真正地感恩父母養我之恩,人人都是父母生育、養育、栽培,才有今天;也要感恩佛恩、師長恩,佛陀來人間,教導我們宇宙天地之道理,師長教導我們認識了做人的規矩;更要感恩普天下,人人共同發揮了善與愛之心。」
「許多的『恩』說不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天、每分、每秒的『行』——面對人與人之間,要用真誠的心;面對父母,要用孝道;面對普天之下,人人要在生活的本位上,盡心力地守規矩而且付出。這樣,人生就會祥和、就會美,美出於這一分真誠的心。」
學佛學法學道理 清淨自心是佛心
浴佛,旨在領受佛陀教誨,滌淨自心無明,擦亮心中大圓鏡智。上人殷切提醒,日日時時都要提醒自己,以法水降伏自己的傲慢與煩惱。
「但願我們的這一刻的善念、合和互協、互愛都是在每秒、每刻的生活中。佛法不也就是『佛在靈山莫遠求』?我們這個時刻不就是如佛陀在靈山,我們聚會在一起,共同認真地學佛、學法、學人間的大道理嗎?所以,這一時、這一刻,是真、善之美,我們共同在靈山會上,用虔誠的心浴佛。」
「佛本來就是清淨,他來人間就是要教化人人。此刻,我們用浴佛來自我警惕——人人的心要時時保持著乾淨,不要被污染。這就是佛陀的教育。」
禮讚佛陀利人天 四大志業益人間
透過科技,花蓮靜思堂浴佛典禮,連線全球同沐佛恩。
「十四個國家地區,三十七個社區道場,此刻跟你我連線,從地面到虛空中,再從虛空中撒播在這麼多國家,所以我時常都說感恩!感恩事說不盡,感恩天、感恩地,感恩現在的科技,感恩這麼多有愛的人。」
「人人共同的善念會合起來就是大愛,大愛無所不在。四大志業裡,慈善普及國際,醫療也已經在臺灣有大小十九個醫療系統、醫院診所,守護生命、守護健康也守護著愛。」
「也感恩人文大愛臺,時時都是把善的訊息普及全球,讓人人聽善、好的話,看善的行動,啟動自己的善念,淨化人心。」
「浴佛就是要清淨我們自心,自心清淨即是佛心,所以人心清淨、天地平安。虔誠地祝福,祝福風調雨順、人人平安、天下和平;祝福大家修福在人間,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感恩與祝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79
「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是證嚴上人對教育的期許。印尼慈濟大愛學校校長及老師來臺參訪交流,並於二○二四年四月廿六日與證嚴上人座談,分享廿年來辦學成果及溫馨故事。上人讚歎之餘,肯定不同宗教的師長們,也能以共同一念心,教育出才德兼備的學生;期許人人不分宗教,守好戒律,發揮愛的能量,締造祥和社會。
宗教無分傳大愛 教善人生育以德
上人闡示,各宗教都是教人匯聚大愛,精神理念都是一樣,就像空氣和水,都是人人所需,而大地上的空氣和水,本就會合在一起,沒有分別。
「就如我們呼吸,在這空間裡的空氣是分不出來的;我們要喝的水也是一樣,總是空氣中有水分,大地中有水層,本質相同,都是涵蓋於天地,有了它,人才能生活,萬物才能生活,所以不可缺少,而且不只是人與人要共同相愛,包括所有的生物之間,彼此也都要相愛。」
「我們所信仰的宗教,雖然是不同的名稱,其實真誠的信仰是共同的,那叫做品德教育。天主、基督的教義,也是教導人人要有愛——愛心,這個愛心起自於信念——相信。」
「我從來沒有排斥過任何一個宗教及宗教教義的價值,我都是抱著尊重、感恩心。我很期待,慈濟可以把任何宗教都會同起來,這是我唯一的希望;不排斥任何宗教,我們大家共同用愛會合起來。」
德香薰習啟善行 安定人心弭災厄
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而信仰宗教,事實上,就是在學習做人的道理,薰習道德涵養。
「學習佛法,不是學什麼大學問,而是學會做人。慈濟在印尼,從阿源(郭再源)、(黃)榮年他們開始接觸慈濟,慢慢他們就接受了慈濟的道德觀念。那就是香氣,他們有聞到這樣的香——德香,道德之香。」
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尼發生排華暴動,印尼慈濟志工、華人企業家黃榮年等人,來臺請示如何應對,上人以「唯有愛,才能消弭仇恨,撫平傷痕」釋惑,回到印尼後,他們以實際行動回饋當地。
二○○二年印尼雅加達爆發紅溪河水患。災後,慈濟整治紅溪河,建設金卡蓮大愛村,讓紅溪河畔住戶遷入居住,並在大愛村內設立學校與義診中心,徹底改善居民生活。
「他們的企業在印尼很成功,他們的社會地位舉足輕重,有這樣的因緣,好幾位會合起來發這一念心,呼籲大家齊合力量來建設,而且真正啟發人人的愛心;現在印尼已經安邦定國,而且非常地繁榮。」
正知正見行正道 戒慎虔誠祈祥和
印尼慈濟大愛學校參訪團抵達花蓮的隔天,即遇到四月廿三日凌晨兩起連續規模六以上的強震,上人應機逗教。
「你們回到了心靈的故鄉,恰好得到了震撼教育——真正的地震,大地撼動。要如何能安定天地?我常常說,要戒慎虔誠。戒,戒律,不管是伊斯蘭教、天主、基督、佛教,都是離不開這個戒。戒律就是守規矩,任何一個宗教都有戒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守戒律,就能讓社會祥和。」
「任何一個宗教,只要是正,不偏——正知、正見,正確的見解,都要虔誠不要迷信,平常就要按照正道身體力行,不要等到我需要,我有困難,才求天主保佑、阿拉保佑、佛陀保佑,臨時抱佛腳,都是抱不住的,平常就要受教。」
虔誠受教,將宗教教義日常生活中實踐,時時自我惕勵,社會才能祥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