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35
證嚴上人行腳到臺中,與臺中慈濟志工進行「幸福人生講座」溫馨座談分享。座談間,羅明憲師兄分享參與國際賑災的經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能突破困難,為所需要的鄉親送上援助與關懷。上人雖感欣慰,但世上苦難之多,還有許多等待援助的苦難人,上人心中倍感無奈。
「那個時代的困難,跟現在時代的困難是不一樣,不過那個時代的困難,只要我們不怕辛苦,下定決心,不怕艱難,不怕危險,他們要去就可以去。現在情形不一樣,所以真正地是自嘆無奈。也聽到(黃)思賢跟大家分享,他四月間到日本,其實日本的(能登半島)地震是7.6 級,那是很搖,災情真的很大,我們為什麼到四月後才去?這一樁事情也讓我最近感覺很愧對日本。」
復建停滯近半年 突破困難續關懷
今年(2024年)元旦下午四點十分,日本能登半島發生芮氏規模7.6強震,造成一千五百餘人受傷,二百三十三人往生,約有一萬六千棟住宅毀損。
「那個時候知道日本地震很嚴重,不過訊息很少,尤其是日本的慈濟人也不大把訊息傳回來,因為日本慈濟人不多,日本狹長,地理很遠。所以在日本的人力要去做,也是不夠,所以傳回來的訊息很少,我自己的心裡又想:『應該是沒問題吧!』因為訊息不多,慈濟人也不大聯繫,應該是沒什麼問題。只有知道那幾天有去供應熱食,因為那幾天是在元旦,天是很冷,不過看到他們可以去供應熱食,我就滿心感恩。那麼寒冬,慈濟人力不多,他們也可以去供應,我就已經很感恩。」
雖然地震重災區離慈濟日本分會所在位置較遠,但日本慈濟志工仍是在災後第一時間前往災區勘災,提供熱食與緊急援助,一路陪伴受災鄉親,至今未曾間斷。
「一直到四月間,思賢去了拍回來的影帶,我看到了,原來是那樣的嚴重,房屋都倒了,而且沒有什麼復建,好像那個時候的震後就是沒有去復建,人在哪裡生活?這麼多個月,投親靠友,有的是在避難所,房子還是地震過後的樣子,沒有去重修,可見他們日子是多麼難過。為什麼會遲遲沒有去呢?剛剛說過,回來的訊息不多,我自己又想,日本他們的國情、自尊心,國家的規格都比較嚴格,我們要去也許沒有那麼簡單。」
有感愛心見舞金 感同身受互祝福
隨著日本地震災區訊息愈來愈明朗,看到鄉親們遭逢重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卻依然堅強、樂觀面對,令上人感到不捨,囑咐志工趕快啟動「見舞金」發放,盼能幫助他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日本人(慈濟志工)真的付出那個『禮』,做得很夠,付出的人,那樣的行禮,總是比來領的人姿態更低,所以那一分愛之禮,愛的禮節都很夠。我們給的金額不是意思、意思,一個人新臺幣二萬七,對他們來說是好幾萬,當然三口、四口,(金額)就再加上去。我是感覺說要給他有感覺,不是說意思、意思,也已經過去三、四個月,他們生活得很艱鉅,雖然他們很堅強,但是可以感受到很艱鉅、很辛苦。所以我們給他們的份量有感覺。」
在日本發放見舞金時,部分日本地震受災鄉親透過媒體得知,臺灣在4月3日也經歷一場芮氏規模7.2的強震,對花蓮等地區造成大樓倒塌的災情。日本受災鄉親表達他們對臺灣的感恩,認為同是受災人,應該互相祝福,而婉拒見舞金。
「我們就趕快跟他說,慈濟把它(日本地震)列入為我們的國際賑災,不影響臺灣本身,而且臺灣花蓮的災情不嚴重。雖然是7.2,也是很重,那一天我也嚇到,也是趕快從書房裡跑出來,跑到外面去。多數的人,還有志工都在外面,在我們(靜思精舍)的園地,大家都在那裡說嚇到了,我們很快,我走出來,帳篷就開始搭起來,行政工作開始在那裡展開。」
傍晚,上人實際到地震災區周圍走一趟,沿路看到花蓮市區雖有幾棟大樓傾斜有損,但大抵還算平安。慈濟志工也已成立服務中心,為受災鄉親、救難人員提供飲食與物資等的援助。
「我出去,志工菩薩都集中在那裡,受災戶每一戶都可以接受到慈濟的應急金,大家就是這樣很安然、很自在、很安心,沒有那樣的惶恐或是苦相,都沒有。當然,第一,慈濟人快速出來,馬上投入,擁抱,拍一拍,不用怕,不用怕;第二,每一間房屋無損,但是再回去看,廚子、櫃子都走樣,還有牆壁都有裂痕。說它無災,從外觀看來安然無恙。這是我說出門去,眼睛認真看馬路上的兩邊,我一直念著感恩、感恩、感恩,一路念感恩;一直到了市內,看他們在發放的地點,開始進入到市內,其實沒怎麼看到有倒,大樓有看到斜,有看到二樓變一樓,但是看起來還是穩定穩定。」
十方馳援愛化礙 有感付出恩在心
花蓮雖然有幾棟大樓傾斜,但大抵還算是平安。而隨著時間分秒推移,透過新聞畫面看到傾斜的房子愈來愈斜,幾棟房子還是必須要拆除重新建設,讓上人心想,要趕快協助失去家園的鄉親,重回日常的生活。
「這個專案開始成立。不過我就想到說,慈濟在花蓮那麼久,五、六十年了,我們在國際救災,臺灣哪裡有災,我們到哪裡去,花蓮人感受不到,難免對慈濟都會有一些不能諒解。這一回,我們馬上啟動了,每一個家庭都有得到慈濟的應急金,他們更感恩的,我們全臺的慈濟人,慈誠和委員都回到花蓮來。他們回來,我就說:『沒什麼事情,只是屋子裡……』慈誠隊,尤其是洪武正,代替大家說話:『師父,我們還是去庄頭社區去看一下,表達一下。』」
全臺慈濟志工匯聚在花蓮,分批深入花蓮市、吉安鄉、新城鄉等社區,一一訪查鄉親們的居住環境、房子的受毀情況,是否需要協助修繕,也有些長輩無力復原家裡,志工們也協助將家裡的擺設都歸定位,讓大家生活得無憂,也安了他們的心。
「現在孤老或是兩老相依的居多,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哪有力氣去歸位呢?有了我們的委員、慈誠,全臺可以來,去幫助他們,給予花蓮一種有感覺的感恩。所以師父很感恩,我們幾十年來,我們所在做的,花蓮人有一點點的不能理解。這一波他們感受到,他們看到,哪裡有災,哪裡『藍天白雲』就出現去付出、去投入,這分受到恩在心中。中國字那字『恩』,下面一顆心,所以把握這個因緣。我們大家的愛心共同,所以力量投入,讓大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心感受到,這叫做慈濟,慈濟人間菩薩,這樣付出。」
消磨時日無作為 福盡悲來當警醒
同在一個地球上,同屬世界地球村,國際能平安,臺灣也才能平安。上人提醒大家,國際間任何一個角落不平安,我們都要提高警覺,為黑暗的角落伸出援手,互相扶持。
「佛陀人間說法,就是要讓大家有覺悟。幾天來一直跟大家說,『覺』,就是見,看到了。但是,看到是已經感受到了,不只是感受到,還看到,所以這字叫做『覺』,是見。」
上人成立慈濟成立即將一甲子,五十多年在臺灣、在國際的慈善工作,看到天下因為人心不調,導致災難橫生,釀致多少災民,苦無翻轉的機會。
「有人說我們怎麼不要救濟臺灣?我若聽到這句,我心會很震撼,感覺說,拜託,不要詛咒,不要去惹來大家受難,我們要時時打開心胸,用愛培養智慧,看見人間疾苦,我們要發心去見苦,我們用力去拯救眾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上人提醒大家,我們都有與佛同等的悲心與智慧,只是我們還沒有覺悟,期待大家都能把握時間,為人間造福。
「看到全球慈濟人人數不少,尤其臺灣是慈濟的發祥地。各位菩薩,人人都是菩薩,大家還沒有做很多,請大家把握時間,時間在過,大家年紀一直大,家裡事業志業也慢慢有孩子接了,我們閒閒沒事是不是時日消磨過去呢?……師父常常跟大家說,享福消福,不要只是想要坐著享受,享福享久了,一樣會盡。我們生活要生活得好,所以我們要發心立願,要造福為人間多造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36
證嚴上人行腳第六天,來到臺北新店靜思堂與基隆、內湖、中山、樹林等地區慈誠、委員,進行社區慈善關懷溫馨座談。座談中,數位慈濟志工分享他們面對生命無常的心情轉折與發願。上人讚歎他們能放下心中的不捨與悲痛,轉小愛為大愛,為社會中需要的人付出。
「聽到慈濟人,都是很堅強。剛剛看到這幾位菩薩,翻轉人生現身說法,這也是一個真正的人間的一部經。或者是身體有病痛,還是不顧一切這樣去做。不過要跟你們說,身體也是一樣要顧好。身體是來自於父母,我們要好好把身體顧好,做好事,回報父母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看透人生覺有情 慈濟家庭續法緣
看得開、想得透,生命才不會被無明煩惱所綑綁。第八十號慈濟委員余陳涼(靜賓)於一九九三年往生,享年六十三歲。靜賓師姊往生前,對著女兒余真好師姊說,待她往生後,她的慈濟志業要由余真好師姊承接。
「這實在是很可貴。情,我們要一直互相來分享,彼此讚歎。尤其是剛剛聽靜賓,一聽到這一分情,又是拉得緊緊。感覺她已經又回來身邊,哪一位年輕人是靜賓,也說不定。因為她對師父這一分的孝順,那時候我若在靜銘那邊,她三餐都會來準備。從這樣開始這一分情,結得很好。有時候我在花蓮,回去花蓮她也一樣進大寮去,這都是很自然的一個家,一個家,親,法親。」
慈濟是一個大家庭,上人不斷提醒慈濟志工們,法親之間要互相關懷、彼此勉勵。尤其是年長的菩薩們,家中晚輩都出門上學、就業,不要一直待在家裡,要經常出來與大家互動,聽法、說法、傳法。
「年輕人忙年輕人的事業,有他們的家業。我們可以的話,菩薩道還是要步步行,菩薩情還是要不斷拉得長,這都是情,叫做『覺有情』。最近師父都一直跟大家說『覺有情』。」
上人經常提起兩個字——「覺」與「學」。學的下面是個「子」字,代表著每一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是先成為人子。
「每一個人來到世間先做孩子,這時候自己自我生命盤點,做人家的孩子,那時候乖嗎?盤點覺得乖,安心,我們有因緣行菩薩道,那就是好還要更好。所以沒有過失,沒有漏失,我們過去自問自己,我們做得不錯,做好孩子,行好事,這一條叫做『菩薩道』。」
慈濟佛國一線牽 法脈相承會靈山
能行走在菩薩道上,需要累積多少生世的好緣。兩千多年前,佛陀在印度靈鷲山上小小的平臺講述《法華經》;兩千多年後的現在,科技發達,即使我們坐在距離靈鷲山三千多公里遠的臺灣,也可以看見當初佛陀說法的靈鷲山。
「佛陀坐在這裡(靈鷲山說法臺),石頭都向這面來,一粒一粒石頭很像一隻靈鷲,所以那個名稱叫做『靈鷲山』。今年5月2日(慈濟五十八周年),我人在花蓮,一群馬來西亞菩薩他們去佛陀的故鄉,去朝山、朝聖,就是去靈鷲山。他們在那裡,我在花蓮連線。」
慈濟五十八周年這一天,靜思精舍在臺灣時間清晨七點與全球連線舉行志工早會,靈鷲山也參與連線。為了讓上人也能登上靈鷲山,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慈濟志工從山下拉了七公里的網路線,在靈鷲山上架起光纖設備,準時參與志工早會
「在那個地方把螢幕架起來,就把光纖拉上去,開關一開,師父就是在那個地方。在臺灣七點的時間,那裡才四點多,天還沒有亮,師父在花蓮開始《志工早會》,這一條線一拉,我真的就像是坐在說法臺,面對著這樣一群弟子,他們就是面向這裡,在那個地方聽法。」
經藏躍然靈鷲山 人間菩薩法華會
隨著時間推移,上人透過視訊連線畫面,看到太陽緩緩從東方浮上山,也看到靈鷲山上粒粒像靈鷲的石頭向著說法臺;搭配著慈濟志工在現場唱誦《無量義・法髓頌》的聲音,讓上人心中升起難以言喻的法喜。
「你們知道師父那一天多高興!《無量義經》是師父一個字、一個字抄的,他們竟然可以把我這本經拿去那裡誦。誦完,還在那裡《無量義・法髓頌》,在那個地方嘹亮的歌聲誦出來。所以說『靈鷲山法會』不散,兩千多年前是這樣,兩千多年後也還是這樣。」
靈山法會上傳授的是菩薩大法。然而,菩薩道是佛陀的理想,卻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後,在上人的呼籲下,真正在人間社會落實、實踐。
「要跟大家說,現在真正的人間菩薩在社會,佛陀的時代是他的理想,未來的理想;人間,人人要入人群去行菩薩道。那個時候還沒有菩薩,是佛陀的理想,希望未來的菩薩是真行菩薩道,不是想像中的、形容的菩薩,是名符其實的菩薩。」
上人期待每一位靜思弟子要自我盤點生命,是否有盡孝道?是否成為典範?是否有走入人群,為社會付出?
「我們有時時培養這一分的菩薩心?聞佛法行菩薩道,有沒有?自我盤點,有,我們要為自己高興跟祝福。還要好好把握,一直到未來的生生世世,永遠不脫離菩薩道。如果過去,今天的過去還沒有做,我們今天就要趕快發心立願,再加強精進,行菩薩道。」
人生藏經喜分享 見證佛法真實相
人生多苦,佛陀教示我們了解「苦、集、滅、道」的道理,除了聽法受用,更要親自現身說法,成為一位知苦、了苦的見證者。
「自己出來說法,讓我們聽到她來現身說法,說她(劉櫻香師姊)對孩子那一分想念的孩子,孩子離他而去、或者是最親愛的人,或者是現在愛的,愛的能量還是在繼續傳承。媳婦對婆婆的孝,婆婆要做的事情,一直做。做到婆婆現在還是在那裡,媳婦已經早就接過來做了。」
上人期待人人都能腳踏實地行菩薩道,互相見證「菩薩在人間」,讓菩薩能代代相傳。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25
小小輔具,大大學問,志工們分享,從清理開始就有許多學問,不僅要消毒、維護,有時還需要為使用者量身修改。搬送時,更要爬坡上山、親送到家。上人肯定這不是在做歡喜,而是法喜。
「歡喜是短期的滿足,歡喜一下;我們應該是長期;而且我們是生生世世,所結來的是法親緣。」
行菩薩道弘大乘 生命盤點有價值
現在的付出,也是為自我生命留下印記。上人回想,自己訪視林曾老太太、安排鄰居幫忙煮食,直到老太太往生,為長者送終,一切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而此也是慈濟的第一個慈善個案。
「在五十多年前,只有這個個案,師父一輩子,我終身難忘。現在你們做的,是比這個個案還要加倍、加倍,多好幾倍經濟困難(的個案)。大家法親結合起來,人多福大。大家共同做,共同分享,共同法喜充滿,所以師父,我感覺我很有福,因為你們做的,就是做師父想要做的,就是一念善與孝。」
「你們是師父的弟子,師徒這分緣,就是如父母子女一樣。全球弟子都是真誠修菩薩行,也是立菩薩弘願。最高興的是,每天聽你們分享,你們當場現身說法,這就是替師父弘揚大乘法。」
「佛陀兩千多年前,遇不到像現在你們這些菩薩,。佛陀的智慧已經發現,人人本具有佛性,只是需要啟發。要如何啟發?佛陀說,『走入人群行菩薩道』。所以《法華經》裡說:『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人間。要做什麼呢?教菩薩法。』」
法脈傳承代代連 世代追隨法髓緣
教菩薩法,行菩薩道,上人將佛法精神「緊緊擁抱」,再以方便法傳承給人間菩薩,聽到志工們的智慧與法喜,上人甚感欣慰。
「像這樣做對的事,做就對!所以各位,佛陀在〈說法品〉裡,就是鼓勵大家行菩薩道,要代代相傳。佛陀就這樣說,從一、二、三⋯⋯累積到五十人,如果可以聽到佛法,而且傳給五十人,功德無量。不過,我們需要的是五十代相傳。資深委員跟師父步步沒有離開,一直做,終其一生,做到最後一口氣。」
上人感動人人的佛心師志,更感恩生生世世追隨的宏願。走慈濟路,不僅是付出無所求,更要往內觀自性,不要讓自己內心的雜念與無明叢生,而是要透過懺悔心,要轉識為智,那就是智慧。
「你的誠意付出,不是跟他說,你要記得我喔!我是付給你的人喔!不用說,我們做就有得,所以叫做分分己獲。接受到的人,他也會知道感恩,我們就趕快,把他帶進來做菩薩,這叫做廣度眾生。佛陀來人間,只是為了這樣的一大事,佛法要永恆在人間。」
人間菩薩聚苦處 福慧雙修結善緣
當今環境四大不調,唯有更多的人間菩薩,一同造福,才能為世間苦難,轉苦為樂,就如2024年4月3日花蓮所發生的芮氏規模7.2強震,地震威力雖大,也有鄉親受災,然而北區、南區、中區各地志工陸續來到花蓮,協助發放與修繕,讓苦難之處能得安樂,無助之心能得依靠,上人開示,這就是臺灣的福!
「慈濟人就是這樣,付出無所求,滿懷感恩。(修繕)做好了,皆大歡喜,心也安了,這就叫做慈濟人,叫做人間菩薩。」
「我很慶幸,這輩子來人間遇到佛法,還有這麼好的大因緣,得到這麼多菩薩的支持。所以,我真的很感恩,也感覺到說自己很有福;相信你們自己做,自己有感覺,做完你們也高興,不是嗎?(眾答:是。)輕安自在,滿懷法喜充滿。」
「祝福你們,結大福緣,祝福你們『輔具』、『福聚』。所以,福,聚集在一起,大家修福同時修智慧,福慧雙修,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89
「期待大家只要心裡有過去,我們如何過去的一念偏差、做的什麼事,接觸到了慈濟,或者是靜思語,對心裡有一點震撼作用,那這一震能覺醒過來,那就要趕快把握這一『覺』,覺悟的覺。把這一顆覺悟的種子,好好的心,放在心裡,就是從自己的心田布善種子。」
「人人都有一畝心的田,請大家要記得:多向內心自耕田。耕者有其田,所以我們都是田的老闆,我們不用去請工人來幫我們布種;我們自己有田,我們自己有種子,自己布、自己撒。」
「一顆種子可以再經營出了無量的種子,即使自享受,還可以利益他人。所以,得益可以再廣結無量,這就是我們弘揚佛法的福。所以說弘法利生,即使聽到佛法,又是正法。」
勤耕心田菩提萌 善種綿延生無量
眾人學佛的根基不同,難免感覺佛法浩瀚,上人為慈濟宗門弟子指明學佛的方向,就是人間覺悟之道。
「覺悟之道就是你要去求覺悟,一定要身體力行,去行菩薩道,這一段的菩薩道,真的是比較困難,它需要時間,有多少時間你才有辦法走多少路。時間越多給我們,我們勤精進,步步踏實,我們可以走很長很遠的路;走長走遠的路,我們的心地風光,我們可以自創作我們心地的環境,整理好我們心地這畝田的園地。」
「所以說,我們要勤精進。看你有原來的田地,你願意去經營嗎?有經營你就有收穫,田園有這麼大,那個田園就是我們心靈的境界。你有要去種樹嗎?有認真種樹;樹種是什麼樹種?任由你們自己選擇,挑到菩提樹,那就是覺悟;若『覺悟』我們栽種下去就要用功,澆水照顧,茁壯起來。菩提種子,菩提樹茁壯了,年年開花,種子不斷連結起來。」
順應時節擇善種 立地精進時時耕
勤精進的心地農夫,是「自耕福田,自得福緣」。那空有學佛念頭,而不動手整理心田,又會發生什麼呢?
「那就是要看你們,『我有進來修行,我有這個園地我知道。』『我這畝田的周圍很寬闊,可以栽種菩提,但是我自己懶惰沒有把握時間。」時間過了,這畝田不布種子,雜草叢生,那就是過著人生,煩惱的人生,這不去工作,只想得到,這就是我們的心地布滿雜草。』
「聽法之後,『知道了,知道了,我要趕快立地精進,趕快把我們這畝的田地趕快經營,把我們這一大片的土地,要趕快除草。』我們菩提種子時時耕。這心靈的田地,要看季節,要把握季節,要認真做。什麼種子,井然有序,你用什麼種子種下去,就是什麼東西。」
「我們若是種樹,你選擇的樹種,你要好好選。我是很建議你們要選的,是菩提覺樹。」
慇勤學道赤子心 行菩薩道悟佛性
上人建議人人都在心田裡,種下菩提種子,並解說「學」、「覺」兩字與菩薩道之間的關係。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抱這那分赤子之心,來聽師父說法。我們就要慇勤學道,在中間這條。這條你們學的是什麼道?那就是菩薩道。菩薩道呢?要勤精進,自然你回過頭來看,我鋪的是這條空中平坦的大路。看兩邊的菩提樹,種到很旺,路好走,這就是度人。度人,不只是自己自享受,很飽滿的道糧,很足的道糧,可以用菩提覺悟來帶人——要帶人就要有見道,你才有辦法帶人,你如果不見道,自己路都不知道如何走,要怎麼帶人走?」
「所以,『覺』就『見』,見道;見道以前要赤子之心,要用功。看,這『子』就是赤子之心,我們開始的起步,就是要走到這裡來——菩薩道,你走到這裡,自然你再回頭看,這一條菩薩道很平坦,我們走過來,所見的天下,天下大道理,真諦,很多的真理就是在這個地方。」
「反過來看,懵懂的眾生很多,我要趕快用菩薩道,趕快回來教、來牽,要牽回來,同見菩薩道,同行菩提。佛陀的本性,這麼簡單,兩個字要聽,是只有在中間一條菩薩道,就要身體力行。很簡單,但是一輩子一念都不能偏差,這樣就能成常行菩薩道,終歸覺悟如來本性,向大家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