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31
【證嚴上人行腳7月1日雲嘉區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八天,7月1日結束了駐留大林慈濟醫院的行程,準備啟程返回臺北。臨行之際,上人與雲林、嘉義慈濟志工以及大林慈濟醫院主管與同仁進行溫馨座談,上人於開示中提及了大林慈濟醫院與慈濟功德會的發祥,以及長遠需要大眾持續守護自己的慈濟道場,讓弘法利生的使命永續。
「歡喜啊!田的中央蓋了一間大醫院,醫生高明、護士也是很客氣、志工菩薩大家也做得很歡喜。是啊!歡喜,歡喜的心,那就是叫做福氣啦!每天都有很旺盛的福氣,因為時時歡喜,做對的事就是應該要歡喜。」
「師父很感恩,大家顧守在這間醫院。這一塊土地(原本)是種甘蔗,是很甘、是很甜,我們在這裡很莊嚴的醫療體系的大醫院,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大醫院。」
「看看剛剛要啟用的那一天,師父來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一塊磐石,那天,我就這樣緩緩的這樣把它放下去。那時候,好像有陳英和,還有可能是(林俊龍)執行長,總是在那個地方,這樣一起在那裡放下這一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很穩定的放,安住了。』
「所以我們一路走過來,大林很旺啊!很旺。『林』是樹,一棵一棵的大樹,從種子、樹苗一直這樣大、大、大,大樹遮風遮蔭,還可以水土保持,所以它的名稱叫做『大林』——大德來種樹,樹旺。醫院蓋起來了,大醫王、白衣大士守護著,我們不是為了用營利,只是為了愛,可以無所付出,只為了愛,這是多麼清淨、多麼有價值,所以師父很感恩。」
德如林蔭庇眾生 合和守護法髓家
上人把慈濟醫院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使命,以地名「大林」巧妙作喻,如有善心大德為地方遍植樹木,蔚然成林也庇蔭了眾生。這需要大德們持續護持,方得永續。
「這回來到大林,看到很亮麗。我們每個人在清掃、大掃除,『媽祖生』,我們利用那個時候,大家在迎媽祖,門診就會比較少人,自然我們有空間,我們大家就啟動,把整個空間打掃清淨,把窗戶擦了,擦到一塵不染。這都把握時間,讓我們的環境範圍,這樣清淨、衛生,對身體的衛生也做得很好,所以身心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在我們這個大建築物裡面。」
「這次來了,除了看到這麼大的好環境,還是會聽到年紀大了、身體有老了。就像師父這次來,你也聽得到我的聲音,我是真正的很出力,聲是有出來了,大家聽到聲音是有破,沒有辦法那麼結實,讓它鬆掉了,所以聽的人也聽了覺得很吃力——其實說的人也很出力。」
「雖然(你們)看師父年紀大了,聽師父的聲音沒有那麼結實,沒有那麼清晰,不過還是那一分的情,也很有感受。當然師父看大家,那個愛的力量還是很鞏固。不只是我們這裡的醫院,大家盡心守護;連我們花蓮,大家都把它當成是我們的家,就是法髓之家。」
弘法利生菩薩法 無常震動福擋災
慈濟是在花蓮成立,花蓮就是慈濟的故鄉。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數棟建築發生傾斜的災情之外,山體滑坡崩落阻斷交通,創傷了花蓮經濟。慈濟基金會當下動員,提供民眾避難安置的福慧隔屏、福慧床等器具,也調集臺北、中部、高雄修繕志工前來為新城鄉、吉安鄉部份受損房舍進行局部修繕。目前基金會更推出了災後紓困方案,提供生活補助金給因地震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困頓之花東地區民眾。
上人對大眾提起,花蓮對於慈濟基金會的意義以及在花蓮守護愛心的重點。
「我們的法,法脈裡面的精髓,精神的理念就是在花蓮,因為師父在花蓮起點,慈濟在花蓮發祥,發祥地在花蓮。」
「花蓮這一回的地震,全球慈濟人的關心,還有全臺灣慈濟人的那一分的關懷力量,集中回到花蓮去,在花蓮投入了。除了顧自己的家以外,我們還是慈濟的精神,將整個花蓮的鄉村或者是家,我們也有進去街道了解。師父也很感恩,從我開始一路走,念念感恩,因為看起來都是安然無恙啊!這不就是福氣嗎?福氣、福氣罩住,福氣罩著,所以讓花蓮平安。」
「不過,地震真的很大,不少人的房子牆壁裂了,有裂(人)無傷。市內有兩棟大樓,這兩棟大樓雖然有傾斜,不過也沒有傷,沒有傷害人。不過這回地震,所以花蓮藉這個機會,要重新建設,重新建設都市規劃,有的就可以移去比較高的地方,美崙那一塊土地很漂亮,我們要援建的,就可以在那個地方。」
「因為花蓮老舊,而且有很多古老或者是病苦,這次因為地震,政府給我們的名單,我們慈濟人一一去看,去關心。果然這些老人,或者是外地搬來這裡賺錢但是要維護一個家庭,有困難,就要日日做工,孩子漸漸長大要讀書要提供學費有困難。類似這樣的家庭,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名單,我們慈濟人入戶去好好的了解。所以該幫助的、該建設的,孩子需要讀書,我們一一的這樣都列出來,繼續幫助。還要幫助建設。」
「各位菩薩,師父現在來跟你們說,花蓮我們這一回,該回饋的時候。感恩你們這一回有地震,你們及時去關心,我也很感恩。所以慈濟大愛,名符其實,清淨無染的大愛,我們大家的用心,感恩事多。請大家有做到、有看到、有感覺到,我們就要弘法利生,這都是法,人間的菩薩法。你們看到,你們還做到,身體力行,多分享啊!」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34
「我們整個(醫院)環境之真、之善、之美!看到了病人那樣的苦相進來,那一種病的痛苦、心靈的壓力、老病的無常,到底我們要用什麼樣的靈方妙藥去救他?需要的,那就是醫王之愛,還有菩薩的智慧來膚慰他,讓他雖然病了,但很安心。」
佛法生活兩相應 十二因緣說理相
人生的生老病死,無一人可以例外,而醫院就是生老病死的縮影,孩子呱呱墜地的嚎哭聲,既是詔告來到人間,也是對未來生命之苦的預示。
「人生,生來時,本來就是哭著來。媽媽的痛,嬰兒的無奈,都是苦。被生下來,註定他這一生要走入了無常世界,到底是幸或是不幸,都是不知,自己不知道。赤裸裸的身體,本來是被母的胎包住,慢慢慢慢地生長,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開始,就這樣一段一段而起啊!」
佛法若與生活相容、與生命相應,則能看見其中的大智慧,其中的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更是將佛法的透徹展現在日常生活中。
「佛法研究生命的來源都很透徹,一共十二相,所以叫做十二因緣,這是理相;在事相,從嬰兒、童年、青少年,不知覺就是中年、老年。看到老人的一雙手,認真美麗的手,再看看嬰兒的手,多漂亮,但是老人家的雙手,骨和皮會合起來,肉已經消了,皮也皺了,如果拿嬰兒的雙手和老人的雙手來比較,到底是哪一雙手最美?」
愛無空隙展良能 心手相連貴乎心
上人也看向自己的雙手,看看和那結了繭子的老人的手有何不同。上人期許,人人要時時自我反省,看看自己的雙手,為人間做了多少事,為眾生付出了多少,人人各有使命,有著不同的良能和功能,貴在自己的一念心。
「佛法走入人間,而且菩薩集會在一起,我們共同一念心,一個字那就是『愛』。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技能,不論是護理的技術、醫生的技術,還是藥理的技術等等⋯⋯還有打掃的(清潔人員),擦得桌子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看看這要集中多少不同功能的雙手去付出?所以兩個字,不離開我的心,不離開我的口,『感恩!』感恩事多。」
人人一分力,集合起來就是大願力,上人以今年五月的浴佛大典為例,無論是在印度的靈鷲山,或是在臺北的中正紀念堂,雖然上人是觀看現場轉播,但也如同親臨現場,感受到佛法的莊嚴與攝受。即使是在非佛教的國家,當地人士也能跨宗教的參與慈濟浴佛,表達對於佛陀的虔誠與尊敬。
上人感恩,無論是醫院愛的醫療或浴佛時所呈現的道場莊嚴,都是「愛無空隙」連連接接,讓大愛充滿人間。
「我真的是很感恩,可以看到佛法的莊嚴,也看到我們愛的醫療,感動事多,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還有志工來陪伴。臺灣佛教的昌盛,讓師父歡喜滿足,讓師父安心。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23
證嚴上人行腳6月26日,於大林慈院與醫護們溫馨座談,當初建院時周邊並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房舍,被喻為是田中央的大醫院,歲月荏苒,如今已熱鬧許多,醫院啟業至今也將屆二十四年,令上人憶及慈濟醫療志業緣起,往事歷歷⋯⋯
「幾十年來,我一直都在說三『間』事,三樣『間』——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時間,我很珍惜時間,看看,從我出家,三年後開始立志成立功德會,那個時候的功德會,那就是五毛錢,從菜市場裡開始,那是為了救貧。」
「因為走入了貧窮的人間,看見了因病而貧。那個時代沒有健保,總是因為病而花錢,花到了賣土地、賣房子,所有的財產,都已經花光了,但身體有沒有好?還是拖、拖、拖到財產沒有了,人的生命也是在末端了,那一種貧病交加⋯⋯」
不捨人間多疾苦 四大志業共守護
貧病猶如孿生子,令苦難家庭難以出離,上人不捨,積極奔走辦義診、建醫院。
「苦!那個時候,除了濟貧,緊接下來就想要蓋醫院;能守護著健康,守護著愛,應該可以防止貧窮之苦。有沒有防止?就是擋不住的。人生,生、老、病、死,這四大苦難,實在是擋不住;但是不擋它,那會更苦,所以我們從慈善而醫療。」
「但是假如沒有好醫師,沒有好護理,光有醫療硬體,沒有好的軟體——良醫,溫良的護理。光是有硬體、有藥、有醫療,但是對病人那種的心情、護理的態度,醫生的態度⋯⋯病人病痛已經苦了,得不到良醫,溫良的護理,那種心靈再度創傷。所以,病苦、心苦,心靈的苦,還加上了病的苦,多重的苦,在人間。想,這不就是佛陀說的人間疾苦,疾就是疾病的疾,人間疾苦,我們慈善就是為了救拔人間疾苦。」
醫病醫心、視病如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上人對醫療志業的期待。為了培育醫護良才,繼開辦醫療之後又開啟教育志業。
「醫療,感覺到(醫護)這個良知、愛護(之心)一定要建立起來,所以在教育志業之後,緊接著就是人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一連串,我足足用了四十年間,四大志業完整建立,四十年後,我真的心靈很安心,很感恩。」
大林慈院立田中 守護偏鄉二十餘
大林慈院是慈濟醫療志業由東部擴及到西部的里程碑,上人娓娓分享心路歷程。
「那個時候張博雅署長去花蓮,有議長、有縣長、有鎮長,前後去花蓮,總是期待慈濟能到大林,就是要到嘉義縣蓋醫院;很難推(辭),後來我就用一個難題,我就說:『假如要慈濟在那裡蓋醫院,光是醫療體系很難做得很好,我們要有人文,還要有教育,醫療體系才能提升。』」
上人思慮周全,提出醫院必須能讓醫護能無後顧之憂,專心在醫療奉獻,所以必須有離醫院近的宿舍,可以兼顧到家庭,因此建院土地佔地需要二十甲。
「幾個月後,他們跟我說(土地)十八甲多,叫我來看。我看了以後就感覺說,這麼鄉下的地方,是要我怎麼做?所以我就堅持最少要二十甲。」
「所以地方熱心人士,阿靖(林淑靖)的公公(鄒清山)他很好心,他說:『師父若要二十甲,糖廠那塊十八甲多,我們在旁邊有一塊一甲八分多,這樣合在一起二十甲,夠了。』所以這讓我無法推(辭)。」
「若要說我們有醫院在大林,真正的要感恩阿靖的公公鄒居士他的成全。我要用這樣缺一甲多來推(辭),卻是他不了解我的意,他就要成全師父的心意。所以他說,『師父需要二十甲,我們剛好有一塊一甲多,這樣加進去就夠了。』我心裡感覺鄒居士,你根本都不懂我的心意,讓我無法推(辭)。所以,硬著頭皮接了。」
「那個時候我到鎮公所,舞獅舞龍、那個鼓陣來歡迎,好鄉土、很純真,這一念虔誠的心感動了我。從這樣接下來,(我)每天都很煩惱,但是,還是要把握時間,一口氣,真正地二、三年後,把醫院蓋起來。可是,醫生要從哪裡來?護士要從哪裡來?真的是說來話長。」
「總是大家一念虔誠的心,醫療(醫院)起來,院長是從林(俊龍)執行長來守護,還有簡(守信)院長、賴(寧生)院長等等,總是說來話長。一直到真正的穩定下來,院長各位大醫王,總是這樣穩穩定定,把它一路帶過來。各位醫王菩薩一心一志,現在盤點過來,每一位來到這裡,是真誠心意,來了就住定下來,在這裡守護著雲嘉林。」
視病如親老有依 人醫良護德傳家
一切都是好因緣。隨著年輕人口外移,雲嘉林地區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幸有大林慈院作在地鄉親的安穩的依靠。
「看到我們的護理,看,多可愛啊!護理師的體系,很可愛,那樣的活潑。看到他們對病人噓寒問暖,『阿嬤吃飽了嗎?』那種很草根,聽到你們說臺語,好貼心啊!現在的年輕人,要他們說臺語,很不簡單,尤其是說得很有草根味。」
「幾年前,我走入醫院的掛號室裡,看到阿伯打赤腳,阿公,他是打赤腳走在我們的醫療(醫院)要去掛號。我這樣看到,這間醫院就是草地的都市醫院,我們守在這個草地裡的那片甘蔗園;那念心,總是一塊一塊的磚,一噸一噸的鐵根,這樣在這個地方,從醫院開始,一直到宿舍區,這樣完成起來。」
「這個地方,雖然是很鄉下,不過我們這裡的醫療研究,很感恩,雖然中正醫院在我們附近,我們對醫療的研究也是不落後,還是繼續醫療的研究,這都是很平行。所以說,我們的研究也不落後,沒有落後。我們的醫療,那一分的愛的守護也很草根,很靠近阿公、阿嬤,這些阿公、阿嬤真正的需要我們這樣草根式的守護著他們,跟他們說話很貼心,這實在是很感恩。」
「還有,那個外埔,山上是大埔,這裡草根地都是埔,我們都是用愛守護著,不怕路遠、不怕山高、不怕鄉村;他們無法來,我們就過去,所以他們走不出來,我們就到他的家去,那種真誠守護。」
「各位醫王菩薩,師父要做的,你們做到了。所以,貼近我的心,也是做我想做,做我所說。所以我想要做的,我想要說的,你們都替我做到了。」
「當初那個甘蔗園,變成我們現在這樣,很溫馨的大醫療區,還有宿舍;看到當時孩子抱著的到現在,孩子已經讀大學,也開始要做住院醫師,這二、三十年了,人生的過程,時間累積,最感恩大家的心住在這裡,讓我很安心。」
「所以各位醫王菩薩,這念心不要變,守護這個福田區,這片甘蔗園很甜、很甜,而且大家很自在。你們的孩子們,孩子、你們的下一代的下一代,(你們)來這裡做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一直到現在要做阿公,有的已經做阿公了,可見時間這樣在過,很甜很穩,所以你們選擇的地點,真的是對,選擇得很對,不只是你們選擇得對,我也選擇得對。」
「我們的醫療體系在這裡,宿舍區也在這裡,我們安居樂業,所以期待各位代代相傳,感恩醫王菩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91
證嚴上人行腳,6月21日下午在臺中靜思堂,聽取南投靜思弟子會務分享,甫於五月底參加花蓮靜思生活營的學員也來向上人分享由迷轉悟的心得。上人慈示,人生要守好正知正見,感恩擁有,彼此成就,並殷殷叮嚀:福是做來的,不是求來的。
「我也自問己:『啊!我怎麼老得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我現在怎麼力不從心了?』我點滴吊了好幾天了喔!我怎麼會病啦?我怎麼要吊點滴啦?可以的話,我可以不吊,但是求?不可得啦!」
珍惜擁有存感恩 知足心富解脫苦
人總有很多欲望——求財、求名利、求權勢⋯⋯殊不知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無常苦空是世間真理,往往求不得苦。當欲望不能滿足,就會造成很多痛苦,市井小民如此,功成名就的實業家也是如此。如何解脫?上人慈示,當常懷感恩。
「這個社會,你們賺錢做生意,不就是要靠大眾嗎?有買,有賣,買賣生意要做得社會平安、人心祥和。這就是要鼓勵人人做好事,若能這樣,這就是人生的福,那還要求甚麼呢?」
「要求的就是求自己,有沒有天天正知正見?有正知嗎?有正見嗎?我們有正行為嗎?正行為,真正的對人間有付出,父母生我育我,也期待我做一個對人間有意義,這就是報父母恩。」
「而且我們在人群中,人能成就我,要問自己有沒有成就別人,人間假如彼此都有成就,這叫做祥和社會,這就是人生的極樂最快樂的事情,其他不用求。做就是得,有做有得,所以己做己得,別人做給你的受不到,但是自己要做。」
地湧菩薩入人間 啟悲導智福人生
在慈濟世界,許多實業家放下身段,投入環保、慈善行列,南投地區因為九二一地震援建因緣,震出許多「地湧菩薩」。
「他們有家庭,也有職業,但是他們志業真正的他們都是很有福。這都幾十年的資深菩薩,因為他們的背後有這麼好的先生、家庭支持著她,夫妻同行菩薩道。所以我覺得南投區,是真真的是一個福地福人,那個地方很多道場,好山好水,但是這裡的菩薩是走入人群,不是只有修的自己得,而是造福人群。」
上人續言,九二一當年,慈濟啟動希望工程,為災區援建五十多所學校,教聯會也將慈濟人文及教育理念,帶進援建的學校,這些學校近三十年來已經為社會栽培出無數良才,名副其實是用教育打造希望未來。
「行善、行孝,造福人間,是最完整的教育。我們臺灣很有福,你們靜一靜地想一想,臺灣好人多,這好人都是跟教育有關,也跟慈濟有關。總而言之,慈濟人分秒不空過,人間菩薩大招生,時間不斷過去,分秒都消歇過去,但是人人的愛心不斷被啟發,步步踏實,口口相傳,不管是走的路、說的話、想的法,都是善。」
「這幾十年來,你們都做得對。我們要記得對的事要日日做,對的路要步步行,心心念念度好人入人間,才能造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