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65
【證嚴上人行腳7月4日北區溫馨座談開示】
「時間成就一切,時間也讓人很有失落感。其實慈濟真正地是看見人間菩薩,菩薩在人間,總是人人啟發了這一分與佛同等(的本性)。不要輕視自己,我們人人有佛性,但是需要啟發菩薩心。菩薩的行動就是來自於『慈悲道場』,所以要有慈、悲!」
菩薩是要走入人間,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佛陀的教法落實在人間社會。證嚴上人7月4日行腳至臺北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濟志工溫馨座談時,呼籲人人要提起使命感,廣泛接引人間菩薩,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菩薩道法人間行 心淨土淨菩薩地
「心淨即『淨土』;心淨,菜市場就是最好的道場,因為菜市場裡不一定說賣菜在裡面,最重要是買菜進去裡面。家家戶戶,天天都需要去買菜,所以我們在那裡要接引的人潮很多。雖然說菜市場內很熱鬧,但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的攤位上也可以布置成道場,而且『浴佛』也可以在這樣的人潮滿滿,也把它布置成為一個莊嚴的道場,連法師都讚歎。」
慈濟志工走入菜市場,在人潮聚集的地方舉辦行動浴佛;也在暗夜小巷裡,動員清掃、撫慰災戶……上人稱讚慈濟志工是真正入間的菩薩,而行菩薩道是成佛的起步。
「如果大家常常聽師父的話,師父在說法的時候,都會提起佛陀成佛是過去生累劫,『劫』就是長時間,要經過無數劫,每一生、每一世就是要把握因緣,好好行菩薩道。就像我們現在人間,慈濟在全球國際間也是差不多有一半(的援助國家),有慈濟道場的地方。看到了哪一個地方有災難,我們都可以看到『藍天白雲』很快速地到達,這就是時間累積。」
自造福德自收獲 有福之地居福人
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啟了慈濟近一甲子的志業發展,成為國際性的NGO組織。每每聽到有人說「慈濟怎麼只救國際」?總讓上人不免憂心,時時提醒我們,臺灣平安所以不需要援助,表示臺灣是有福之地,臺灣人是有福之人。
「平時沒有影響生活,點滴投入培養一念善心。當你少數的錢放下去,那念心就是要救人,救人就是造福。這一分要救人、造福同時長智慧,不是只有賺錢自己用,賺錢除了安定生活,也要造福人間,不要你多,要你這一念愛心繼續。所以,以前師父跟每個人說每天存五毛錢,這五毛錢就是去菜市場買菜時,就是菜幫我少放幾枝,我要存五毛錢。」
菜販聽到買菜的人說要少放幾枝菜,省下來的錢要救人。菜販總會感到好奇,五毛錢要怎麼救人?進而也起一分善心,如今這分揚善的精神也藉由浴佛的行動,在市場內凝聚善念。
「點滴匯集,人人有愛。對自己祝福,集中力量可以救人,救人就是造福。所以說造福得福,分分己獲,自己做自己的,自己得。那個地方,也是今天聽到大家在菜市場裡,用那一分清淨的智慧,用那一分充滿愛的呼籲啊、呼籲啊!那個大聲公拿起來就可以大聲講,不是說:『來喲!來喲!來買菜喲!』我們不是,就是大家來喲,我們來『浴佛』。」
日日發心護道心 廣結法緣潤群生
佛陀本是清淨無染,為什麼還要「浴佛」?
「『佛』是我們的本性的佛,自我淨化。借重佛誕節,我們平常很忙,很少會去想到『佛』,很少會想到『佛』的意義是什麼?這個意念如果沒有提起,我們連菩薩也忘記了,忘記師父常常說:『要力行菩薩道。』人人都是菩薩,要記得自己、人人都可以做菩薩。」
佛,是經由行菩薩道而成就的,沒有經過菩薩道,就沒有學佛的因緣。上人勉勵大家要行菩薩道,就是希望大家「廣結法緣」。
「在菜市場裡是最好『廣結法緣』,要跟他說多少的法,總不如藉這個因緣,要他來造福人群。那時候在花蓮,他們就說:『師父,我怎麼需要這樣每天叫他捐五毛錢?我是不是一個月十五元,不要每天五毛錢。』」
上人認為,一個月捐一次十五元,雖然跟每天捐五毛錢的總金額是相同的,但一個月捐十五元,每個月只起一次善念;若是日日捐五毛錢,則是天天累積善念,這叫做「潤漬群生」。
「師父要你們每天、每天想到要幫助人,這一念就是真誠的福;不是一個月一遍,是要每天都有這一念心,這點滴累積,叫做『潤漬群生』。人生很多都是心很乾旱,我們若是每天、每天都想到,就很像一滴的法水,把我們乾旱的心滋潤,這叫做道心。」
菜市場也是道場,志工們在菜市場舉辦行動浴佛,邀請人人啟發心中的道場,伸出雙手「禮佛足」,表達自己的真心赤誠,以虔誠清淨自心,祝禱天下無災。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們在頂禮就是『禮佛足』,把頭磕在佛陀的腳上,表示至心禮敬,至誠的心禮敬佛,我們要培養這一分虔誠的心。你們在那裡這樣箍啊!箍啊!總是人生需要有人箍,那就是菩薩淨化人間,我們就要發這念心,大家自我淨化,也可以淨化別人。」
浴佛滌心聚福緣 吉祥瑞氣罩人間
以虔誠的心,造福人間,這是上人對慈濟志工的期待,讓福氣充滿人間。
「師父最近每天就要跟大家說,要造福,造福這一分的氣氛,要普遍,每天、每天我們來造就福氣。大家若有造就福氣,福氣升高,提起來,就很像平安健康的瑞氣,吉祥的一股氣,這叫做『福氣』。常常說這也是一個氣氛,就像布袋戲在演,瑞氣千條;同樣的道理,這要很多人、很多人結合過來,所以菜市場是道場。」
對的事,做就對了,許多道場的法師看到志工們走入菜市場,在嘈雜的環境中圍起一片清淨,以虔誠帶動人人浴佛,法師們盛讚這是人間最好的修行。
「說修行,要怎樣修行?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說要人間祥和、平安,要人人走入慈濟,要有菩薩心、行菩薩道。所以說分分己獲,自己修、自己得,別人分不走。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日日累積,周圍才會很祥和,這是很重要。」
行入苦處解病苦 長情守護無醫村
上人此次行腳也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醫護、醫檢、行政同仁溫馨座談時,感受到大家的虔誠,依教奉行、守志奉道。
「他們做醫生,我一直提醒,當你們學生選擇做醫師時,這叫做『道』,你人生的方向要走的這一條道路。既然選擇了做醫生、做護士,現在就要『守志奉道』。這就是我這一回到每一個醫院,都向著醫王與白衣大士說的話。看到他們這樣,我很高興,他們真的很精進,『守志奉道』,他們守得很好,而且很精進。」
嘉義縣是臺灣人口老化最嚴重的縣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縣人口21.57%。人稱「田中央的大醫院」的大林慈院,守護當地老弱、偏鄉的生命健康。再偏遠的地區、再難走的山路,大林慈院的醫護同仁與志工定期前往家訪
、義診,看顧大家的健康。
「不管是下雨、刮風都去,我是很感動,但是我也很擔心,山路哪!有的山路很陡,愈陡的山路,愈是需要我們去,因為他們要下來沒有什麼機會,所以需要我們去,他們沒辦法來,就是我們去。曾看到那個地方很需要,病很重,也是無醫、無藥。有的傷口稍微受傷、感染,腫、爛,腫得很大,也潰爛了!實在是看了實在很不忍心。」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大林慈院結合慈濟人醫會,不怕路途艱險、不畏環境惡劣,總是以誠、以情深入無醫村,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自然法則有盡時 以善傳家續福慧
「師父所要求的,他們都做到了,所以我很高興。這樣一路下去,一路回來,總是很安心,很歡喜。但是看到這些資深的菩薩,都是老了,滿頭白髮,實在看了也很無奈,也很不捨,反觀自己不也是嗎?三十幾歲進來,現在都八十幾歲了。實在是人的那種變異,不知道何時老?自己不知道,何時頭髮白了?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很無奈。但是走入慈濟來,我感覺生命的價值,我們都有做到。」
上人期待人人要做好自我生命盤點,讓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與承擔,可以一代、一代地向下延續,也是成就每個人的「慧命」。
「慧命,我們做多少,這裡面都有我們的永恆,為人間付出。人生什麼都帶不走,只有這項,己做己得,自己做自己得,但是我們的歷史要留。」
許多資深的志工都已白髮蒼蒼,手腳或許已不靈活,上人期待志工們要說自己的故事給孩子、孫子們聽,讓年輕人為自己的長輩留下深刻的人生足跡。
「希望下一代的子孫,聽到阿嬤、聽到媽媽在做什麼,也是啟發他的慧命,給他們智慧,了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更希望他們延續,用『善』傳家,以善傳家。如果說要留錢給孩子,不如留『福』給孩子,讓孩子可以再造福人群,繼續我們的愛。」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10
【證嚴上人行腳7月3日人文志業溫馨座談】
證嚴上人行腳來到慈濟關渡園區,結合了社區道場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園區,展現出一分「人文之美」的氛圍,上人在此聆聽分享,時間已經到了,也捨不得離開。
「難得來一趟⋯⋯總是要把握因緣,難得來到這裡,給我多一點時間,多看一看、多聽一聽,這也都是給我享受的一天。」
慈濟從慈善到醫療與教育,無不與人文相關,上人舉今日一同隨師的南非志工為例,雖然膚色不同,但是以勇氣與智慧,讓貧病的苦難得以翻轉;更讓愛的實踐沒有膚色之別,上人讚歎,這就是人文的價值。
「他們回來,是不是請(陳)竹琪你安排一下,好好的來談話。如果可以,就請潘(明水)居士將那些故事,我們把它記錄下來,來寫歷史,這也是人間一段有價值的歷史。說是『價值』,其實是經過人間的波折,很苦的人生、很有愛的菩薩,看看苦的人走不出來,他們如何走進去?愛的心總是無所不在,這就是我們人文應該要去報導的。」
菩薩行跡大藏經 弘法利生淨人心
上人只要聽到「好故事」,總是叮嚀弟子們要以紀錄讓人文永存,而此也是可推動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就是需要自己有人文。期待我們的人文,真正的是菩薩;菩薩是覺有情,普天下那樣的迷情,需要我們的人文,好好的出聲,好好的出微妙音。好的事、好的人,好的事,我們好話聲音要播出去。」
人文無處不在,處處可說法。上人以關渡園區的出坡為例,志工們在太陽下揮汗如雨,為了讓來到園區的訪客,感受到清淨與美,而付出自己的勞力和汗水。
上人讚歎,「你看,他們在那裡,還一直在鋪(地磚),彎著腰,蹲在地上,為了要讓我們出入的路平坦,還有種樹等等。總之,我非常的感恩。各位同仁們,慈濟志工就是這樣無所求的付出,還要虔誠的感恩,他們沒有算鐘點,他們是無量的時間在付出。佛教常說『功德無量』,我要說那些志工,志工付出無所求,真的是功德無量。看到他們,真的我很感動,也很感恩!」
除了有形的道場,心靈的無形道場,也需要人文的維護。全球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將各地的感動故事透過圖文影音回傳至臺灣,上人叮嚀人文志業中心的同仁們,別忘了也要對志工表達感恩。
「我很期待,我們人文志業體要拿出,如何來感恩全球志工菩薩這樣的付出。既然是人文志工,我們本地的志業體,應該寫一下感恩函,或者是用互動式的向他們感恩,為他們讚歎一下。他們也是為人文在拍,我們才有資料去播。」
大哉教育誠齋戒 長養慈悲護乾坤
而生命中,最要感恩的是眾生之恩,大地萬物滋養人的生活,人文中心透過「常不輕」品牌提供健康蔬食餐飲,上人也期許要做的「精進又有耐力」。
「你現在就是要顧人家的肚子,是嗎?(眾答:是)要讓大家吃得飽,歡喜素食,尤其素食是健康的,你們要多研發。」
「常不輕菩薩是佛陀的多生累劫,其中的一劫。它叫做『常不輕』,所以要很有忍耐力,人家做不到的他都可以做得到。我們肚量要大、心要寬,這一尊菩薩就是有這樣。各位同仁與年輕菩薩們,大家要多惜福、多造福。只要我們人文大家合和起來,把素食、好的訊息,傳播給全球,就可以淨化人心,可以庇護生命。」
上人對於同仁殷殷叮嚀,凡事多用一點心、多些思考。一張嘴,吃進去的若是動物的血肉,就是讓身體成為動物的墳場,茹素能淨化身心,更能清淨大地,對眾生多一分疼惜,心中就會多長養一份慈悲。
「我們住的環境是叫做大乾坤,其實人人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小乾坤。我有我的乾坤,你們有你們的乾坤,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世界,自己的身體有世界。我都在那裡喊『大哉教育,非說不可,非素不可,非推不可』。大地可以供應給人類豐富的萬物,只要我們好好的來保護它,我們要再給提供宣導素食的節目,讓我們能真正的達到淨化人心,而且庇護眾生。」
上人以「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勉勵人文志業中心的同仁們,不僅要走在康莊的大道、在平坦的道路,還要種樹、綠化,大地與心地都需要人人用心維護,只要用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總而言之,我們人人都是在無量義的菩薩,每一位都是,我們都是要發心立願來淨化人心。所以佛心,大覺人間;菩薩心,走入人群教育眾生。所以人文就是教育,最徹底的三根普被,有上中下根,孩子看到也很開心,也看得懂;老人看了,也更歡喜、也更安心;年輕、中年人看到,感覺到說有深度、有高度。這種的,總是三根普被,我們只要大家有志一同,為人間付出;要淨化人心,就要人文志業。感恩大家,菩薩護法,祝福與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9
【證嚴上人行腳6月30日高雄區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七天在大林慈濟醫院,高雄區慈濟志工們由於念師想師,於6月30日群起來到座前,透過溫馨座談進行會務報告與心得分享,在炎炎夏日中奔波而來的舉動,讓上人直讚「貼心」。
「我們的慈濟菩薩從壯年投入進來,經過了五十多年,慈濟在高雄也超過了三十多年,高雄很有福,我們有岡山,還有鳳山,還有旗山,旗山、岡山、鳳山還有什麼山?還有鼓山。各地方的慈濟人,他在當場來報告什麼山、什麼山,我們多山多福地,所以道場很多,而且慈濟道場每一位的菩薩都很精進,而且大家很貼心,沒有要讓師父煩惱,時時就跟師父說:『安心,師父我們會聽話,我們會合和互協。』師父很相信,相信我就安心。」
「看,慈濟人頂著大太陽,雖然有人是在當地的靜思堂(視訊連線),有人就來到了大林,所以有一段距離,他們來到師父的面前,人人在分享,每一個分享都好貼心,而且讓我很感恩,總是、總是做師父想做的,說師父想要說的,顧師父想要顧的,所以師徒的心這樣連結在一起,好貼心。」
「師父自己最近都跟自己這樣說:『要知足了!』也對自己生命,盤點我自己,我感覺到說很有價值了。師父從二十九歲開始,動一個念頭,想要去幫助苦難人,那個時候呼籲五毛錢,那一年才還不到三十歲;總是五毛錢、五毛錢,一直一直累積到現在。現在這四、五十年走過來,看到慈濟人月月增加,年年增加,現在全球的慈濟人已經幾十萬人在為人間付出。師父對自己很滿足,也盤點得很有價值。」
延續慧命代代傳 生生世世常行菩薩
上人向大眾表示,現在的身體氣力因年齡增長而不若過往,然而自我盤點下,看見這麼多靜思弟子奉行菩薩道而感覺安心,尤其是代代相傳的慈濟家庭。
「延續慧命,慈濟人是代代相傳,今天我們也有看到,父子檔,有的已經五代同堂了,包括嬰兒。五代同堂的,阿公、阿祖開始,那個阿祖就是師父的弟子,阿公也是,爸爸也是,連孩子抱出來的也是。」
「師父說過,佛陀在《法華經》說,若來聽聞佛法,聽到的人、聞法者互相相傳,傳五十人。這是佛經這樣說,但是師父就說:『期待慈濟人這代開始,就五十代人,要一直代代、代代相傳。』一代平均五十年,你想五十代,這樣多久?二千五百。對,佛陀的時代延續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現在開始又要延續下去,期待大家要發心,在我們的這一代,還要再延續的五十代,你們的家庭代代相傳,還要延續喔!那個延續代代再延續,這樣無窮盡。」
「我們要發那分心,來世再延續,我們一代傳一代。師父也感覺到說,我一代,我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一世)若去,下世我會找到你們的家庭其中的一個家庭。」
「雖然說的好像很深,其實很淺。我們就是發心,道心堅固在這條菩薩道,我們現在開始鋪、鋪、鋪,今天鋪完了,明天繼續鋪;這輩子鋪完了,來世繼續鋪,代代連接來去鋪,讓子孫來接。未來,回過來又接子孫鋪的路,我們再接下去鋪,這叫做代代相傳,發心立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付出造福互關懷 勤行六度結好緣
慈濟用大愛鋪路走過來,社區道場在各地仿若是焦苦世間的庇護所,苦難眾生的安隱樂處。上人提醒眾人照顧好社區,接引有緣人,同行菩薩道。
「慈濟五十多年了,我們一路這樣走過來,看看南北,那個中、南、北、東,大家結合過來,去付出,你們都要互相分享,彼此說感恩,因為付出就是福,替自己造福,與人人結好緣。」
「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也就是要教化人間的菩薩;人間菩薩要多去發心、結好緣。以前師父就已經跟大家說過,十二因緣法,『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從十二因緣開始一直解釋,解釋到四諦法;將四諦法回來到六度,六度萬行,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叫做六度,這叫做修菩薩道。」
「人間有了慈濟真好,我也自己感覺到說,我這輩子做對的事情,說對的話,也做真正的道場,每一個地方建設的道場,這都是就地取材,互相點滴會合。所以說起來每一個道場都是菩薩點滴會合起來,一塊磚、一包水泥,這樣這幾十年來,在臺灣多少道場,也是要來盤點一下。慈濟人有多少委員、慈誠有多少,為人間做多少事情。」
「期待各位,回去好好地分享,這互相關懷,道場,我們的道場不要去讓它冷掉,你們要排分享課程,每一個、每一個慈濟道場,你們若你們的社區,你們就要發心立願,多利用我們道場,多接引社會人士。」
「年紀大的,老的要顧,我們互相照顧,年輕的要箍,中年的,我們要好好地拉住,好好地招呼,請他們多了解慈濟。現在的社會越來要越凝聚,已經沒分區域了,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凝聚力量不分區域,大家互相關懷,互相照顧。請大家代替師父要箍,要顧、要招呼,讓慈濟因緣更廣,更闊。」
- 詳細內容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87
【證嚴上人行腳7月1日雲嘉區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八天,7月1日結束了駐留大林慈濟醫院的行程,準備啟程返回臺北。臨行之際,上人與雲林、嘉義慈濟志工以及大林慈濟醫院主管與同仁進行溫馨座談,上人於開示中提及了大林慈濟醫院與慈濟功德會的發祥,以及長遠需要大眾持續守護自己的慈濟道場,讓弘法利生的使命永續。
「歡喜啊!田的中央蓋了一間大醫院,醫生高明、護士也是很客氣、志工菩薩大家也做得很歡喜。是啊!歡喜,歡喜的心,那就是叫做福氣啦!每天都有很旺盛的福氣,因為時時歡喜,做對的事就是應該要歡喜。」
「師父很感恩,大家顧守在這間醫院。這一塊土地(原本)是種甘蔗,是很甘、是很甜,我們在這裡很莊嚴的醫療體系的大醫院,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大醫院。」
「看看剛剛要啟用的那一天,師父來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一塊磐石,那天,我就這樣緩緩的這樣把它放下去。那時候,好像有陳英和,還有可能是(林俊龍)執行長,總是在那個地方,這樣一起在那裡放下這一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很穩定的放,安住了。』
「所以我們一路走過來,大林很旺啊!很旺。『林』是樹,一棵一棵的大樹,從種子、樹苗一直這樣大、大、大,大樹遮風遮蔭,還可以水土保持,所以它的名稱叫做『大林』——大德來種樹,樹旺。醫院蓋起來了,大醫王、白衣大士守護著,我們不是為了用營利,只是為了愛,可以無所付出,只為了愛,這是多麼清淨、多麼有價值,所以師父很感恩。」
德如林蔭庇眾生 合和守護法髓家
上人把慈濟醫院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使命,以地名「大林」巧妙作喻,如有善心大德為地方遍植樹木,蔚然成林也庇蔭了眾生。這需要大德們持續護持,方得永續。
「這回來到大林,看到很亮麗。我們每個人在清掃、大掃除,『媽祖生』,我們利用那個時候,大家在迎媽祖,門診就會比較少人,自然我們有空間,我們大家就啟動,把整個空間打掃清淨,把窗戶擦了,擦到一塵不染。這都把握時間,讓我們的環境範圍,這樣清淨、衛生,對身體的衛生也做得很好,所以身心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在我們這個大建築物裡面。」
「這次來了,除了看到這麼大的好環境,還是會聽到年紀大了、身體有老了。就像師父這次來,你也聽得到我的聲音,我是真正的很出力,聲是有出來了,大家聽到聲音是有破,沒有辦法那麼結實,讓它鬆掉了,所以聽的人也聽了覺得很吃力——其實說的人也很出力。」
「雖然(你們)看師父年紀大了,聽師父的聲音沒有那麼結實,沒有那麼清晰,不過還是那一分的情,也很有感受。當然師父看大家,那個愛的力量還是很鞏固。不只是我們這裡的醫院,大家盡心守護;連我們花蓮,大家都把它當成是我們的家,就是法髓之家。」
弘法利生菩薩法 無常震動福擋災
慈濟是在花蓮成立,花蓮就是慈濟的故鄉。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數棟建築發生傾斜的災情之外,山體滑坡崩落阻斷交通,創傷了花蓮經濟。慈濟基金會當下動員,提供民眾避難安置的福慧隔屏、福慧床等器具,也調集臺北、中部、高雄修繕志工前來為新城鄉、吉安鄉部份受損房舍進行局部修繕。目前基金會更推出了災後紓困方案,提供生活補助金給因地震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困頓之花東地區民眾。
上人對大眾提起,花蓮對於慈濟基金會的意義以及在花蓮守護愛心的重點。
「我們的法,法脈裡面的精髓,精神的理念就是在花蓮,因為師父在花蓮起點,慈濟在花蓮發祥,發祥地在花蓮。」
「花蓮這一回的地震,全球慈濟人的關心,還有全臺灣慈濟人的那一分的關懷力量,集中回到花蓮去,在花蓮投入了。除了顧自己的家以外,我們還是慈濟的精神,將整個花蓮的鄉村或者是家,我們也有進去街道了解。師父也很感恩,從我開始一路走,念念感恩,因為看起來都是安然無恙啊!這不就是福氣嗎?福氣、福氣罩住,福氣罩著,所以讓花蓮平安。」
「不過,地震真的很大,不少人的房子牆壁裂了,有裂(人)無傷。市內有兩棟大樓,這兩棟大樓雖然有傾斜,不過也沒有傷,沒有傷害人。不過這回地震,所以花蓮藉這個機會,要重新建設,重新建設都市規劃,有的就可以移去比較高的地方,美崙那一塊土地很漂亮,我們要援建的,就可以在那個地方。」
「因為花蓮老舊,而且有很多古老或者是病苦,這次因為地震,政府給我們的名單,我們慈濟人一一去看,去關心。果然這些老人,或者是外地搬來這裡賺錢但是要維護一個家庭,有困難,就要日日做工,孩子漸漸長大要讀書要提供學費有困難。類似這樣的家庭,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名單,我們慈濟人入戶去好好的了解。所以該幫助的、該建設的,孩子需要讀書,我們一一的這樣都列出來,繼續幫助。還要幫助建設。」
「各位菩薩,師父現在來跟你們說,花蓮我們這一回,該回饋的時候。感恩你們這一回有地震,你們及時去關心,我也很感恩。所以慈濟大愛,名符其實,清淨無染的大愛,我們大家的用心,感恩事多。請大家有做到、有看到、有感覺到,我們就要弘法利生,這都是法,人間的菩薩法。你們看到,你們還做到,身體力行,多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