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70
- 報導地點: 澳洲
今日(1/17)的志工早會的參與者中,有花蓮志業體主管齊聚一堂,共同向證嚴上人辭歲拜年。上人也盤點各志業在各崗位上付出的價值,感恩大家合和互協地服務人間。
聞聲救苦菩薩聚 不請之師膚苦行
「慈善工作宏觀天下,在這國際間,哪裡有災情,慈濟的慈善工作都緊跟著,快速地去為苦難人或者是有災難的地方,就快速去關懷、去付出。」
2022年3月,澳洲昆士蘭州伊普市發生千年一遇的水患,三天下了相當一整年80%的降雨量。災後,慈濟志工迅速動員前往伊普市舉辦兩場發放,一場幫助照顧戶,一場針對水患受災民眾,發放現值卡、毛毯、浴巾、早餐以及靜思語。
「雖然當地慈濟人還不是很多,可是他面對著這麼大的規模的災情,同樣也是啟動;他們付出了,當地的政府都非常地感動,也說政府都無法做到像慈濟的那樣地周到,而且不只是物資的供應,還要人力的投入。所以,我都很佩服當地的慈濟人,人少了,而且物資豐富;同時人文真的是很美,這真善美,實在很佩服。在當地那一個國家的慈濟人的承擔,真的是很感恩。」
去年(2022年)9月18日所發生的臺東地震,花蓮縣玉里鎮在強震侵襲中,有樓房倒塌與受損不等的災情。上人也讚歎慈濟人做不請之師,集結房舍修繕專業的志工與師傅,前去為鄉親安固家園。
「臺東、玉里一帶有了災情,很快速地北部、中部、南部志工菩薩,他們快速地聯繫,有的是從蘇花來,有的是從高雄來,有的是從橫貫公路來,總而言之四方八達。這種付出,等到我看到了,他們已經在動作了,總是全套動員。想,這不就是一手動時千手動,不管東西南北,人多,但是共一念心。一百九十四戶是修建,七戶是重建,這實在是很了不起,很感恩。」
齋戒茹素即放生 捨欲護生是至誠
拔苦予樂是慈善志業的本懷,也是落實佛陀教化,慈悲一切眾生。
「看看前面我所說的在花蓮東部,有這樣的地震有了損壞,西部、北部、南部就是一起快速來投入去幫助。同樣的道理,天下有災地球有難,要怎麼辦?我們要盡一分心力,要如何盡心力?齋戒。齋戒就是要,要放生,還要護生。所以我們要茹素,不要有殺生的,還要多放生,這就是表達至誠的大愛。」
上人舉水族中的魚類,在被人們抓獲、烹煮前,所承受的刮鱗之痛,如同凌遲一般。如要「放生」,就該捨棄口欲。
「那一分護生的心念,在我們的生活中表達出來。人類要表達愛、護生,唯有對口,口業。所以這是最近常常說的,你不吃他就不殺,少吃少殺,不吃不殺。」
然而這分道理雖然簡單,但五歲稚子接受了純良的教育之後就能懂能行,比大人欲望難斷,更能以實際行動來護生。
「最近一直一直看見,看見了小小菩薩那與生俱來的善念,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他們都很有他的良能,幾歲孩子?幼兒園,他最具有這樣的本領,更令人敬佩的是有那一分的愛心。花蓮的幼兒園、臺南的幼兒園,都看到他們用心教育。老師們用心教育幼兒園,其實我也很用心,要跟弟子們說:『弟子們啊!眾生皆有命啊,你們要護生哦,你們要愛護生靈。』」
戍衛健康披戰甲 志業和合迎新春
從慈善志業、教育志業,上人又提到醫療志業就是救護眾生的志業,醫師、護理以及從事醫療的同仁們,在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的三年以來,仍持續披甲上陣,戍衛人們健康。
「我真的很感恩,我們醫療系統醫師、護理都要擋在前面。我就說:『各位菩薩!這樣的疫情湧現出來,真正地我們要像個大將,我們要把守在城門裡,讓敵軍來了,這大將要固守在城門,要先披起戰甲,來抵擋前面來的,這樣的這個敵軍。』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跟這樣的病菌,好像跟它戰,如何保護了百姓生命,保護人類,保護人人的人間的健康,就是保護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都是現在醫療系統真正地很辛苦,醫師、護士,還有技術員,還有藥師等等,整體的整個醫院各個部門都是很辛苦。」
上人指出,感恩的話說不盡,四大志業都是同仁、志工共同付出的成果。
「在座的各位菩薩們、醫王們。又是過了一年,過去的一年、過去的多少年,我們都是不斷用心為東臺灣付出,在北部、在中部也是一樣,讓我很安心,為人間社會付出說不完。感恩事多,在國外的所有的慈濟人,師父在這裡也向大家說感恩,感恩菩薩,大家也跟我一起跟大家說感恩。感恩事多,為大家祝福,祝福新年快樂,平平安安地,日日吉祥,感恩菩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04
- 報導地點: NULL
隨著花蓮同仁與志工兩個場次歲末祝福落幕,從去年(2022年)10月下旬開始,兩個梯次總計三十三場的歲末祝福全數圓滿。證嚴上人在元月16日的志工早會中,藉由兩位精進的菩薩──五歲的郭宜年(法號:誠智)受證榮譽董事、一百零五歲的田中旨夫醫師往生,提醒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要把握時間盤點生命的價值,走在正確的菩薩道上。
清淨本性人人具 佛性平齊無差別
「有一位小小小的慈濟人(郭宜年),他自許為慈誠隊,他的穿著、領帶都是慈誠不可欠缺。更令人感動,他的動作、他的手語、他的入經藏,不亞於慈誠,他很堅定、很有力道。我看著,很開心。他本來是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跟慈誠同座,我就把他拉過來,站在我的面前。他一到面前來就跪著,他的手語、他的入經藏,一字都不間斷過,而且我把他拉上來,他又跪下來,我把他的位置更正,都不會讓我的動作干擾他而有斷掉。那種篤定,實在很感動,也很討人喜歡。」
郭宜年從小跟著父母做志工,每天清晨起床就在家裡做早課,聆聽上人晨語開示,也經常到靜思精舍隨著常住師父出坡打掃環境。郭宜年更於2021年底主動提出要皈依上人;上人授予法號「誠智」。
「看到這是未來的希望,期待這個孩子到長大,孩子心不變,而且一生中都不變,那樣的如規如矩,都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在經藏的規矩中,實在是很感動。這就是看見未來的希望,也要證實佛陀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有佛性,沒有老少幼童的差別,的確人人的本性總是與生俱來。」
上人常說:「佛性平齊。」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微小的種子,就如五歲的郭宜年,不要以為他年紀小,就認為他不懂得佛法,宜年同樣具有與佛同等的清淨的本性與智慧。
「佛性平齊,哪怕百年長者,也無法說比孩子認識多,孩子他的本性智慧總是與生俱來。很感動,也是很尊敬這樣的一個小男童,已經成熟了,很感動。小男童是這樣,其實幾天來,一直、一直有幾個人物,一直都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其中一位那叫做田中(旨夫),田中他是一位醫師,已經一百零五歲了,他在六天前(1/10),就是很安然的往生了,也已經回來了,如他的心願,他就是要把他的大體奉獻給未來的醫學生。」
百歲醫生身載道 醫人醫心立典範
臺裔日本籍的田中旨夫,1918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田中,畢業於日本昭和醫學專門學校(現昭和大學),專攻婦產科,曾在臺灣大學任職。1975年舉家搬遷沖繩行醫,擔任過沖繩醫院院長;九十歲時罹患肝癌,術後無恙,返臺定居。
「他是師父的弟子,在一百零二歲那一年(2019年)皈依了,他開始跟慈濟的人醫會上山下鄉,他總是在人醫會裡,跟人家上上下下,都不需要依賴有人扶他,不用,他箭步如飛,很健康,而且動作很俐落。他義診後,哪一個山落村莊裡,有哪一位老人家沒有出來接受義診,他就不放過,他也會到那樣的病患家裡去看他,會說:『我這回來義診,怎麼沒看到你?不安心,我就來看你。』」
年逾百歲的田中醫師,其健朗的身體,對年長的老者,也是「一帖藥方」。田中醫師曾經在一次的下鄉往診中,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沒有來到義診現場就診。田中醫師走到阿嬤家,看到阿嬤躺在床上,就問:「你猜我幾歲了?」阿嬤回答:「我看你跟我差不多,頂多七、八十歲。」
上人開示:「他(田中醫師)說:『我已經一百零二歲了。』這位老阿嬤趕快坐正起來,她說:『真的嗎?』跟她聊天之後,田中醫師站起來要離開,老婆婆也可以站起來,送著田中醫師到門口,站在那裡也站得直直的,看著他走遠。田中醫師回過頭來,她還站在那裡搖搖手。所以說來,身體的病,有的心裡想:『我老了,老了。』就是理所當然行動不方便,但是看到了田中,比她多了將近二十歲,還可以到她的家來關心她,跟她聊天,她也忘掉了她自己剛剛所說的,我老了、我行動不好,醫師要出去,她就馬上下床,站直送他出門口。」
拔除病苦一生行 無語良師化大用
田中醫師總是笑臉迎人,用最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然而,生老病死總是人生避不開的自然法則,2023年元月10日,田中醫師在安詳中往生,並依他生前的心願,捐出大體作為醫學生教學之用。
「雖然他是飄然而去,可是他的軀體回來了,用他的身體示教,將來的醫師,在他的身上(模擬手術)。他是一個典範,他生前的人生歷史,都有他的歷史在,醫學生能看見他的歷史,能體會他的精神,運用他的身體利益人間,他的精神真的是很可價。」
聽聞貼心弟子往生,上人心有不捨,想起田中醫師皈依上人座下時,曾寫一封信給上人,纖細、工整的字體,道盡了弟子對師父的疼惜與體貼……
「字很工整、很細,我這樣拿來看不清楚,因為很細,要用放大鏡去看它,展開了它的字,真的一筆一畫都很工整。他在信中還說:『師父這麼忙,身體不好,身邊的弟子要多用心。』好像有這樣在信中提醒師父身邊的弟子,就要多用心、多費神。他自己總是那樣的用心,他是那樣的身體力行。」
年過百歲的田中醫師,曾跟上人說,他年紀大了……然而上人勉勵他,不要認老,把兩個五十寄到上人開設的「壽量銀行」,等於田中醫師的人生,從一歲才剛開始,到今年(2023年)不過五歲爾爾。
「他今年五歲足,剛好他的生日就是這個時候,他這個時候一百零五歲往生,是實歲一百零五。回來了,他的身軀真的回來了(大體捐贈),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歷史,生命的歷史盤點起來,是多麼有價值。他當醫師幾十年,六、七十年醫師的生涯,救了多少人──留學日本、開業,回來臺灣,投入人醫會,這樣的醫生生涯,為人類付出,拔除苦難,給予生命健康,名符其實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他做到了。名符其實做師父的弟子要很勤勞,他真是做到了。不捨,但是我篤定他已經是再來了,不用幾個月後,就會有人抱著他回來……」
盤點生命立願行 生生世世累劫修
或許,田中醫師不久就會換個小菩薩的身軀,來到上人的座前,發願再續前緣,繼續為人間社會付出。這也讓上人想起了昨日(1/15)花蓮靜思堂歲末祝福中,參與經藏演繹的五歲幼童──郭宜年。
「入經藏(經藏演繹),他是面向著我,旁邊慈濟人還有螢幕看,他面對我是沒有螢幕看,他是背起來,他那樣端莊整齊,這都是現在見證到了,去又來了,如規如律,那樣的整齊,我真的是很感動。見證,人生因緣來去,因緣來了,總是如規律,真的是很感恩。想著,慈濟人要強調的,認真盤點生命的價值,我們現在認真來盤點,過去價值有多少?什麼叫做價值?」
上人近來不斷呼籲所有慈濟志工,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事,期待大家盤點人生的生命價值,為這個社會是如何的奉獻與付出。
「我們的身體,對著人世間,有付出,這個身體這一生,總是很珍貴的價值,我們要好好地守護著,好好地抓緊著,抓緊時間,守護這個菩薩道,康莊大道好好的精進。這幾天看到了,全球慈濟人陸陸續續回來了,還在陸續歸途回來,到昨天我知道有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視訊連線,聽聽他們在他們的僑居地如何做慈濟。昨天(1/15)上午聽了馬來西亞到了尼泊爾,佛陀的故鄉,去當師父的眼睛……」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上人只是輕輕的一句「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尼泊爾」,新、馬兩國的志工們自動發願要當上人的眼睛與雙腳,親自到當地勘察、擬定援助計畫,希望可以翻轉尼泊爾貧窮的宿命。
「感恩慈濟人遠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到了尼泊爾去,把這樣的景像拍攝回來,在我的眼前,看見了,所以很感動。記憶腦海中總是跟兩千多年前的佛陀的故鄉,好像很熟悉的合在一起,所以《法華經》經文中,一念間把時間縮為剎那,一念就可以把長時間的劫,這樣合起來,一念三千世界,一念。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有去參加昨天的(歲末祝福),已經瞬間回到靜思堂,現在有美國回來,馬來西亞回來,他瞬間回到馬來西亞,所以說腦的記憶,神通,這都是在我們的瞬間,兩千多年時間不長,在我的瞬間裡。」
佛法難聞今已聞 篤志奉行守其道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本性。未成佛前,佛陀也是在六道中輪迴,經過累劫的修行,才得以證成佛道。
「時間多久?沒有辦法說幾千年,要說『劫』,劫就是劫波,劫波是沒有辦法去算年,這種人壽用譬喻來讓我們知道說那個劫的長久。『一劫』就是要從人生十歲開始,一百年多一歲,再一百年多一歲,一直多、一直多,多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可見時間要過多久,這樣叫做『一劫』。佛陀若說他的過去,八萬四千劫的以前開始發生,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算計,這個生生世世都在人間,生生世世修行都有所成就。所以說來,我們現在能夠得聞佛法,也是表示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有修行過。」
上人以佛陀證悟得道的過程,勉勵每一位慈濟志工,要好好把握今生此生的每一分秒,不要脫離正直康莊的菩薩道,就如郭宜年小菩薩,既走入佛法、踏上菩薩道,就能篤定不移其志。
「菩薩們,我們要學習,向孩子學習,回歸佛陀的心志,我們要回歸佛陀的故鄉,我們現要回歸佛陀的本性,那樣的慧性,慧命,智慧的本性,我們真正要向著孩子看齊,童真心,很佩服、很敬愛他,感恩。大家還是時常要回歸童子心、佛心,要多用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50
- 報導地點: 南非
時入農曆歲末,今日(1/10)的花蓮下起瀝瀝冬雨,低溫、濕寒,凍意襲人,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依著氣候而關心天下挨餓受凍的人。
人心不調釀災禍 見苦知福啟悲心
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在災難中最為無助的是貧者、病者,他們的苦誰能幫助?誰能膚慰?上人無奈因為時空阻隔,無法將手伸到、雙腳走到前往協助,但除了時空阻隔之外,人心的阻隔,更需人人自我警醒。
「天地之大,宇宙之無涯,人算什麼呢?但是偏偏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爭端,起自於無明,所以會造成了這種障礙空間、障礙人間、障礙界線,總是到此為止而不能再通行。這都是人心的無明造成的障礙,要不然天地之寬大,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間問題呢?」
上人舉例,海洋寬廣,但洋流中卻有垃圾。垃圾聚集或成為島嶼,或造成沙灘汙染;又或如敘利亞難民潮時,沙灘上難民的大體……樁樁件件,大地無聲、大海廣納,天地包容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但受傷害的也是大地。
「所以說來世間(災禍)無不都是人所造就,這樣的人禍比起大自然的災禍更嚴重……假如人心無明所造作出來的(災禍),哪怕很近,只是一條線之內,總是救不到啊!所以看看人生,無明造禍,造禍端,感慨很多。」
災禍起於人心不調,但災禍也可以啟發善人的善念,只要願意,人人的互助協力,雪中送炭更是令人溫暖。
「有災難的時候不可怕,只要有人、有愛心,一時災情過後,人道精神的力量會合,就可以馬上救。」
心念生滅造業力 茹素齋戒養智慧
佛陀教示人人本具如來本性,清淨的心,只因如塵沙般的煩惱,而讓本性染濁;而佛法也是生活法,能掃除無明,讓本性回歸。這清淨本性的探尋,上人舉例,如考古學者,深掘地底的古物,不斷挖掘、掃去塵土,就能讓地底的文明重現。又如顯微鏡下看到人體表層上看不到的細菌,細菌雖細小,但也可能會威脅健康。身體需要靈方妙藥,心靈亦是,心靈的靈方妙藥即是茹素齋戒。
「一直一直都在說齋戒。最近一兩年,我又會說『大哉教育』,原來這一波疫情的教育,是要提醒人人,人類要接受警惕教訓--不是唯我獨尊,不是為我所欲,現在要收斂起來了。我們要預防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要如何預防呢?看這些生命,這些動物,看他們被養在什麼樣的生活空間?為了要養更多、繁殖更多,由不得牠生命的自然。這都是人啊!養命、殺命、吃命。這種光是為了口感,造了多種的業。」
茹素能啟發慈悲,更是培養智慧,上人強調,天下百工,各有專長,但是在技術與知識之外,不要忽略智慧慈悲的重要,災害是人為所造,但人也是能造福行善。
「如何讓生命活得乾淨又健康,提升智慧來造福人間。這不是不可能,人類本來在人間,天堂也是人類所造,地獄也是人類所造,所以修行、造福,就是在自我製造天堂,所以我們說『因緣果報』。行善者上天堂,造惡者下地獄,三途苦報,三途苦報,善的那就是天堂,還有成佛行菩薩道,這都是善道。所以說,人生在這(六道)中間,要成就人間,造福人群也是人,要讓人間災難發生也是人,因為製造污染的空氣,破壞大地的山河這都是人。」
業力牽引蒙心性 以愛啟善返清淨
三途,又稱三惡道,指地獄、餓鬼、畜牲;果報輪迴,還有天、人與阿修羅。上人叮嚀,也不可忽視業力,過去生與今生所做為因,是未來之果,因果間,受到人與人之間緣的影響,因此任何微小的力量都不可忽視。善惡的因緣與環境業力的牽引,造就了未來的環境。上人再次以物品巧妙比喻。
「我們人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培養我們什麼樣的生態。你們遠遠看到了(桌上盆栽),那一片綠,我看到了,除了綠以外,它就是一葉一葉的葉子。把它種在空曠大地,它可以成為大樹,你把它拘束在這麼小的(盆栽)環境裡,土壤少,環境小,所以它長出來就這樣小小的,這都是環境。所以我們人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培養我們什麼樣的生態。你的修行環境,天天面對著好人,有好人就會說好話,很自然就會去做好事,這就是環境培養,所以好事、好人,成就的就是好的環境,這叫做因緣果報。」
慈濟人在南非,帶動當地的志工,無論是災後的發放、愛灑,或是平日的竹筒歲月、訪視帶動,都是在打造善的環境,牽引出更多心念為善的人,苦真的是宿命嗎?上人期許,只要是愛的帶動,持續善的啟發,翻轉貧窮不是不可能、不是做不到。
「看看在非洲,他生來,打開眼睛看到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不管天氣、環境總是這樣,這樣的人是否在智慧有差別?在心性有差別?沒有,他們跟我們一樣,人類都有同等的智慧,只是業力,業力把他拘束在這樣的地方,讓他的智慧把緣隔絕,你讓他一個緣,換一個環境,它這一棵大樹也會長大。」
除了相信人人有清淨本性,更要自我觀照,自心是否有自我障礙,見他人受苦、自身有能力,卻不予以援助,就是自我障礙。你受災,我不援助;我受災,你袖手旁觀,這就是冤冤相報。上人叮嚀,因此還是要常常關照己心,要為天下眾生而發願,培養善念、力行善法,人與人之間互助,環境才能改善,天下才能調和。
「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出一分的好心、愛心、善念,幫助人。在我們的日常中,如何生活?要愛物、惜物,要放生、愛森林,不要吃牠,只要五穀雜糧,風調雨順,我就可以飽足了,我可以很健康。時間不斷的延續,人總是不斷的從常識、知識,一直到如何發展成為智慧。在時間中累積業力,累積善業,你就是成為菩薩,好人、菩薩。」
粽串精神合和心 不輕己微樂付出
上人期待人人回歸佛性,人性本善,唯有止住欲念,停止破壞大地、汙染空氣,才有逆轉地球暖化的可能。
「總而言之,不要輕視力微,不要說我們的力氣很微小,就不肯去幫助人,大家呼籲大家,合力來幫助人,單獨一個人的力量絕對是很輕微,但是人多就力大。就像在南非,從潘(明水)居士還有施鴻棋等等,一直到現在,第一代傳了第二代,(袁)亞棋開始號召了中生代。他們也會用師父說的『粽串』的道理,把粽串編織好,一組傳一隊,組隊合作,續傳下去,用這樣的管理方法指導、教育,讓人人接受,就可以有人、有力繼續助人。」
上人肯定南非團隊的用心,殷勉——人人發揮大良能,人人都是人間的菩薩。
「總是大家發揮愛心,哪怕細細的小葉子,也可以鋪成一片很美好的景觀出來,所以請大家要時時用心,多用點心,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38
- 報導地點: 尼泊爾
證嚴上人結束三十多天的行腳,回到精舍,1月9日如常升座志工早會為眾開示,稱許全球各地慈濟志工為人間付出,真正體現菩薩在人間,活出有價值的人生,也殷切企盼人人盤點自我的生命並記錄下來,見證正道法落實在人間,弘揚菩薩精神。
時間流逝壽隨減 正知正覺正道行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人生百歲古來稀,有限的生命如何創造出價值,首先要懂得不空過人生。
「時間、時間已過,歲月是減少,不是增加。不過呢,我們沒有經過這麼冗長的歲月,哪能了解世間多少事呢?能知道世間事有多少,也都要好好地去感受、去分析、去珍惜,珍惜我們的人生。」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人生到底活得有沒有價值?上人慈示,端看自己有沒有走在對的道路上。
「不偏的人生,正方向的道路,那唯有正知正覺。我們要知道人間事,要知道的很多,從這麼多的人間事,如何去分析?那這樣的歲月的精髓,那個精華,什麼是價值的時間?什麼是價值的日子?什麼是我們在做付出永遠沒有後悔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但不後悔的人生著實不多。
「所以,才會說修行、學法,學法學正道法,我們要學的是正道法。正道法那就是我們今生知道很多的人間事,體會到了自我警惕,天天看好人間。人間到底什麼樣的生態呢?」
有福人生啟善緣 菩薩現前得安樂
身是載道器,修行也要在人間。上人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志工走入佛陀的故鄉——藍毗尼為例,說明修學正道法當力行在足下。
「這一群菩薩是發心立願而去的,他是聞法、聽佛法,跟師父有緣。師父說話,他們聽了,師父心願想要做,他們就發心立願,他們啟步往前走,他們走了走到了佛陀的故鄉去。」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拍攝佛陀在靈鷲山的說法臺,上人從影片中看見佛陀的故鄉迄今仍普遍貧窮,感嘆之餘,興起回饋佛陀故鄉的心念,輕輕一句,弟子重重放在心裡,走進尼泊爾苦難暗角。
「剛剛(畫面)看到了一位小孩子,這位小孩子他的家庭,我們眼睛一接觸就知道窮啊!⋯⋯這個家庭這就是跟慈濟有緣,從那一雙腳踏進去,我的心裡就是馬上閃出了『得救了!』這個孩子、這個家庭果然得救了——孩子被送醫了,家庭也被照顧了,還有姊姊去上學去了,這就是因緣,這一個村莊裡開始有慈濟人的足跡,不知道幾個家庭都得救,所以常常都說因緣不可思議,這就是在尼泊爾的開始。」
慈濟志工在尼泊爾展開勘查時,經過眼盲的夏拉達(Sharada Harijan)一家五口的家,看見一位殘疾的小孩子趴在地上找奶瓶,志工陳吉民跨進去撿起奶瓶,扶起他,為他餵食,不可思議的因緣就此展開。
「這一雙白褲白鞋去跨過了他的門檻,就知道這個孩子必定得救。包括他的家庭,這就是人生的因緣。他不知道何因何緣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裡,那就是他的因緣中有福,所以得到了這一群人這樣的時間,在這樣的空間裡踫到了這一群人間跨進去,那孩子得救了。」
竹筒精神存把米 共享共善造福緣
如今慈濟在尼泊爾有義診中心、聯絡據點,陸續在當地助學,發放物資、進校園帶動人文及生活教育等,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一步步開展。
「尼泊爾開始,除了被慈濟人發現,被慈濟人幫助,同時慈濟人也在呼籲他們也可以去幫助人,窮人還可以幫助窮人,怎麼幫助?就以緬甸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他們也要學習緬甸的,每一餐從鍋子裡面拉一把米來幫助人,所以他也要學習了,他就每一餐也是舀一湯匙,不是用抓的,他用湯匙,湯匙舀一湯匙,也要每天一湯匙的米也可以幫助人。」
緬甸一把米的故事,源於2008年納吉斯風災,慈濟人幫助他們時,也與之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日存五毛錢,不影響生計,累積起來也可以助人。緬甸農民效法竹筒歲月的精神,日存一把米,匯聚起來,從鄰幫鄰到村幫村。
「每天那把米抓出來,放下去,歡喜心,歡喜,我也可以幫助人,這種一把米總是有致富的心,致富的心,來生那就是有福緣,生在福緣的家庭出生總是就可以造福,也許因緣不可思議,從小有這樣的家庭,也許慢慢這樣的貧窮的家庭也會慢慢致富,這總是今生造,也有今生得。」
自耕福田,自得福緣。轉眼十四年過去,上人歲末祝福行腳之前,緬甸志工和農民透過視訊連線分享他們「一把米」助人的成果,以及豐收、脫貧的喜悅。
「(慈濟志工)一步一步教他們,一步一步輔導他們,終於橋也造起來了、路也開了、職訓所也已經穩定了,開始他們自己,若是農忙過之後,她們就可以在那裡學手工藝。沒有電燈也用那個太陽能,讓他們晚上也有燈光。這個都是這樣累積,他們就是這樣有人帶、有人鼓勵,自食其力、自力耕生,終於平坦的路也已經鋪出來了。看(畫面),也有樓房、也有商店了,所以我已經安心了。」
上人希望未來尼泊爾也能複製輔導緬甸的成功經驗。
「說起來要共享、共善,大家來分享,分享這個善的,大家互相來傳、來教育、大家來出力,這個就是共善天下⋯⋯當然佛法所說的那就是各有因緣果報,那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所以一直教菩薩法,越來菩薩越多,那就是越來越改善。」
念名功德不思議 聞聲救苦薩行
時間累積成就一切,時間過去也成就歷史,上人思及行腳期間從志工的分享中,聽了多少苦就看見多少人間菩薩的成就。
「人間拔除苦難的那一分人間菩薩,『何處有苦,何處現』,哪裡有苦,就往哪裡去,拔苦與樂,這好有意思的人間,所以沒有空過
不空過的有價值人生,上人以輔具平臺為例。
「看看基隆,基隆的志工,聽聽他們,平時他們有的人從山上,山上有病患,慈濟人就把回收的病床整理好、洗過了,螺絲再栓過等等,修理的、洗乾淨,煥然一新。哪裡需要,慈濟人總是動員起來,這麼重的床鋪,好幾位輪流扛,爬山、爬坡,這就是要搬到了山上,去給那樣的貧窮、病苦人,而且減輕照顧人的力。因為他會用手搖,不用讓人去抱、去搬,或者是電動,沒有電的,就用手搖的去改裝,這就是菩薩。」
《觀世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上人讚歎志工發現苦難眾生,皆能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薩行,有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
「我們用慈悲心動員人力,把這樣的輔具送到他家去,讓他躺著舒服,讓照顧的人力輕一點。要不然現在老人顧老人,病人顧病人,多辛苦啊。我們一群菩薩,這樣的和協,合心互協這樣起來,我們就可以幫助人。就如我們念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那就是有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你若有什麼困難,念到我的名字,我就可以隨時應現,是啊!你只要你念我的名字,他就有因緣。』」
慈濟人實踐了菩薩在人間的理想,也體現了佛法印證人間事。
「哪一個國家怎麼樣?趕快幫我找那個國家有人嗎?有慈濟人趕快跟他通知,請他去看一下,哪怕是遙遠的國度,我們也有這樣的因緣,只要信息回到慈濟來,慈濟就馬上找因緣,找好人去做好事,這就是念名的功德,總是我們要相信佛法所說在人間,人間行佛法就如菩薩一樣的道理。所以各位菩薩,我們要時時用心,無時不都是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