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15
- 報導地點: NULL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已有三年沒有舉辦;歷經全球齊心防疫,疫情逐步受到控制,今年(2023年)二十三個國家地區分成兩個梯次舉辦,第一梯次六百一十九位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受證慈誠與委員於6月15至19日返回臺灣花蓮靜思堂精進研習。
證嚴上人在6月19日的志工早會中,除了表達喜見這麼多人間菩薩齊聚一堂發心立願,更期待人人把握好因、好緣,共同發揮愛的能量,深入普天下的暗角為苦難眾生付出。
無緣難度苦難人 因緣擴散接有情
「現在的科技發達,可以在媒體、在視訊裡,人人看到了哪裡有災,慈濟人動員起來(去賑濟);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比較鄰近的國家,而且我們有踏進去的因緣,慈濟人一定會去。當然有的國家是缺了緣,我們無法去幫助;有的是人人所造成的(災禍)籠斷了這個緣,儘管在媒體看到哪一個地方有災,總是心存不忍,很想要去幫助,但是缺了緣,沒有邦交,或者是出不去,或者是進不入等等的緣,這都是很無奈。」
環顧全球許多國家,受到自然環境、政治因素與戰爭等種種影響,導致國家經濟發展不足、人民生活陷入窘困之境。屢屢在媒體上、在各地慈濟志工傳回來的訊息,看著一幕又一幕悲苦的畫面,上人總是心有不捨,儘可能地尋找各個因緣,希望可以直接提供援助。
「貧窮苦難的國家,或者是戰爭動盪的國家,或者是偏遠很無奈的國家,在類似這樣國家出生了,眼睜睜看著畫面,哭出來。很無奈,我們走不進去,也沒有因緣、沒有人,我們要付出,他們沒有因緣接……有的(災難)我們是沒有看到,因緣錯過等等,也都無奈。這兩天在靜思堂,看到這一群菩薩,有菩薩在的地方,總是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的苦難人,一定是有機會得救。」
上人期待各國、各地的慈濟志工要「人間菩薩大招生」,向周圍社區、鄰里朋友分享慈濟團隊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慈善工作,集合更多有心、有願人的力量,廣闊地開拓因緣去濟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不只是貧窮苦難的幫助,也可以解開心中的無明煩惱。有的人雖然沒有接觸慈濟,但是我有朋友跟我分享,我的朋友分享了慈濟的道理,因為這樣的因緣而打開了心門,已得救了,從這樣的因緣走入慈濟,有慈濟人的陪伴,因緣是不可思議。」
人世間的因緣雖然不是事事都能掌握,但上人籲示人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好因好緣,及時為人間社會付出。就如海外慈濟志工受到疫情的影響,過去三年間有人不幸往生,未能回到臺灣親自接受上人授證,但他們仍是在所居地為苦難人而付出。
「等啊、等啊,一心一志就要回來(臺灣),這三年等到時間快到了,還是缺緣,也有的總是等待來生緣,有四位無緣來,相信他們就是隔了這一代等待來生,我也相信他最後人生回不來,但是這一念心還是很懇切地要回來。不過,因緣就是這樣,這一段人生缺了,我真的是很不捨,相信再來的人生會更早、會更可愛、會更長的時間在人間會做得會更多。」
初心恆持志不移 耳濡目染學菩薩
時間飛逝過去,看著孩子的成長,更是讓上人心有所感。猶記得每次從精舍出發前往靜思堂,下車後總是會有兩位小孩站在上人的跟前,上人將手搭在他們的肩上,由他們引領上人前往會議場地。
「這都是過去有緣,這一生也有緣,這都是時間有因緣,這個緣從過去延伸在今生,就這樣地牽著手 搭著肩膀,每次搭到他們的肩膀,我心裡都很溫馨。孩子在長都很快,現在他們的肩膀,我要抬起手來才搭得到,過去向下搭著很舒服,現在舉高搭著手會酸。可見孩子愈長大,距離會愈遠一點,總是人生要靠因緣,慢慢他會長高,慢慢要搭在他肩膀的機會愈來愈少了。」
常聽人說,「孩子心多變」。卻是有一群慈青矢志不移,從慈青畢業之後成為學長,牢記他們對上人的承諾,接受一連串的見習、培訓,完成各項考驗後,來到臺灣接受上人的授證,正式成為慈誠、委員。
「多年前的慈青,現在陸陸續續都回來受證,一個多月前,教聯會也回來,聽他們分享,他是過去的慈青,從慈青一直到現在,已經是資深的教聯會。回顧過去,回憶的分享,歷歷的歷史,都是一直一直浮現來,真是有緣的人生,他們從幼兒園,而小學、而中學,大學畢業了,現在當老師了,也是教聯會。聽他們在分享,那樣的因緣好密喔!很親密。」
許多慈青是在慈濟家庭中長大,從小與家人一起參與慈濟活動,耳濡目染學習助人為樂的態度,這念心隨著時間推移沒有改變,而是更加堅定。
「現在聽他們發心立願,這也是很穩定,雖然將來他們要受證委員,也許我不在了,不過他們的道心很堅固。昨天已經見證了,他從幼兒園、小學、慈青,完整的過程,現在已經來讓我授證委員、慈誠隊。所以說來,時間只要好好地把握,因緣好好地不放棄,總是在慈濟的這一分慧命之緣,會一直延續下去。慈濟道是『人間的菩薩道』,人間的菩薩道是代代相傳,我一直都說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他來人間的一大事,最重要的法就是教『菩薩法』。」
代代綿延傳法脈 人間菩薩勤行道
佛陀所教導的菩薩法,是要我們真正走入人群,看到人間的苦難眾生相,伸手援助並拔除他們的苦難,讓慈悲心普及於全球,帶動更多人啟發愛心,息緩社會紛擾;而慈濟志工正是上人口所稱深入人間,身體力行菩薩道的菩薩行者。
「在這個世紀,我們真正有人間菩薩在人間,走入人群去看到了苦難眾生,那樣一組、一組地傳承,一隊、一隊地傳承,一個個國家的普遍,就這樣的人間菩薩,佛教的菩薩道終於在這幾十年來一直展現出來,我很感動,也很感恩。我聽到的很溫馨,就如有的一家是二十幾位委員,這一屆來受證,家裡的兄弟們也都出來,這個家真的是很合和互協。」
人稱劉三姊的劉慈芝師姊,是馬來西亞西北部慈濟吉打分會的慈濟志工,家族裡幾個世代從事米業成為家族事業。一肩扛起家庭責任的劉慈芝師姊是家族中第一位慈濟志工,帶動家人將上人與慈濟的精神理念落實在馬來西亞,並在當地拓展慈善志業。
「這種家族兄弟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都是一個、一個家庭地傳出去,一個、一個家庭的成就慈濟家庭。也有好多個國家是來自於姊弟開始走入慈濟,現在看到那麼多的家庭都在慈濟裡。因為三年沒有回來,劉居士一家人回來談起三姊,那一年(2019年)她在病中,劉三姊對這個家庭奉獻很大,這個家庭很尊重三姊,當他們三姊有了癌症的時候,她就是一心一意要回來看師父,她就包機全家回來花蓮,來跟師父道別,她很灑脫、很歡喜,她很滿足家庭的兄弟,還有下一代的子女們都已經走入了慈濟,她很安心、很歡喜。」
受到淋巴癌之苦,劉慈芝師姊於2019年3月13日病逝,享壽七十一歲。劉慈芝師姊在往生之前,曾對家人表示,與其等到往生之後再辦法會做功德,不如在她往生之前就以慈善助人為她圓滿後事,讓她在最後的人生階段還能得到付出的法喜。
「她所要做的,兄弟們都幫她做了,她就放心,歡喜,很灑脫地過去了。這就是智慧,心心念念著師父,也要讓全家包機回來看師父,回去了後面的事情要怎麼做?身後看不到,在這個時候做給我看,她也看到了,完全放下。一直記憶很明顯,總是還很清楚,相信劉三姊她已經再回來了……」
長情大愛枝葉開 蔚成菩提福人間
過去生中若是有緣,今生有幸再遇到,彼此見到就會心生歡喜,互相讚歎,這就是上人所說的「緣」。如何能讓這種好緣生生不息延續下去?這就需要大家以愛接引、用愛傳承。
「有這樣的因緣,總是生生不息,一直、一直連續下去。慈濟路,大家都一站、一站地往前開,開得一代比一代廣,這就是慈濟人多,愛心力量大,慈濟情愈拉愈遠,所以叫做『覺有情人』。拉長情、擴大愛,這種的情一代、一代連,一個人再擴五個人、五十個人、五百個人,這樣不斷地擴。佛陀說法的時代,全球人口其實不很多,佛陀的時代交通不方便,就是要人人相傳,人數也不多,交通又不方便,這總是有因,緣還沒有擴大。但是只要有因,綿綿地拉住,這個緣就會一直開枝散葉。」
一粒毫芒能長成大樹,但樹苗能茁壯,需要健全的樹種、肥沃的大地、充足的陽光、空氣、水、風等因緣合和具足,才能不斷開枝散葉長成大樹,庇蔭廣大的眾生。
「現在就如委員、慈誠,已經樹欉,樹已經一欉、一欉都起來了,道場就是叢林。比如說回來精舍,精舍也可以是叢林,菩薩們集中在這裡,在家菩薩智慧長,道氣讓他們心生歡喜,法吸收得很深,發這一念心出去,就可以分享佛法在慈濟人間法,去感動人,廣招來眾,借力使力,量多緣擴,長期的情就是種子,要常常永恆就叫做『拉長情』。就如我拉的是佛陀的情,因為我要為佛教、要為眾生,我心心念念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佛陀過去二千多年這麼長的時間,當然也要有長的法的情,要長的緣。」
拉長情、擴大愛,法脈就不會斷。上人開示,拉長情就是「法脈勤行道」,擴大愛就是「宗門人間路」,在人間開大門接引人群,根據不同的根基而應機說法,讓人人都能法喜充滿,應人間之需要而付出。
「上根基聽到,一接觸就法喜充滿,就趕快要去跟,這都是上根基;中根基的人,我要把握因緣,但是我還有事業、家業纏身,我儘量找時間投入,我不忘掉我該做的事,不過無法全時間投入,但是這一種根機還是存在,一旦有該做的還是會爭取時間;還有下根基的,我幾年前有聽到,錯過好幾次,也拉得這長的時間,所以我這回絕對要撥開萬難也要來。昨天我聽到有回來的,這一回是第七次才來成,前面六次總是到了要受證,總是因緣把他纏住無法來,但是他不氣餒,今年來不及,明年又有事情障礙了,總是一直到今年終於讓他受證成功了。」
有信心,志願才會成,對事情不放棄因緣,就會有成就的機會。上人認為菩薩情很重要,有因緣覺有情,有了起步把握因緣,才能有所成就。「記得因緣不要錯過,造福人間,把握因緣。感恩,祝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62
- 報導地點: NULL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證嚴上人在6月13日志工早會上提及真實法就在家常生活中,雖然人間真實事總是令人感慨,感覺身不由己,但這些都是因緣,轉個念,在「苦」 中也能造「福」。
困境小孩迫早熟 知苦造福種希望
上人以慈濟新芽奬金得主洪同學為例,他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但他的父親接連罹患癌症,加上工作意外,導致左半身癱瘓,讓這個家庭,一夕之間變了樣。小小年紀的他,被迫一夜長大,學習獨立,分擔媽媽的辛勞。
「好在太太很賢慧,她去打工養家,孩子很懂事就是上學,而且承擔家事,照顧爸爸,也會煮,會煮麵。雖然家庭的現況很辛苦,不過是很有希望,希望在孩子。還有他們還要造福,懂事總是知道要造福,雖然現在的生活實在困難,他還會竹筒投錢,都是要幫助苦難,他知道比他更苦更需要人幫助的人還很多,」
洪同學懂事人人稱讚,志工訪視也總是祝福他,抱他、疼他。
「在這樣的窮困的家庭更能懂人事,所以有的時候窮也不見得是苦,只要孩子懂事,這個家庭充滿希望,有希望就會有福,很感動。而且爸爸也慢慢調好身體,也投入志工來,這都是改善,慢慢地改善過來了,所以感覺這樣人生很有希望。」
爭戰不休家園碎 慈濟聞苦伸援手
反觀動盪不安的烏克蘭,因為俄烏戰爭,許多家庭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變成難民,有家歸不得。
「他們的過去是和和平平的時代,他們在他們的國家總是事業安定,家園美好,可是一旦國家不穩定了,而且動起了戰爭,可知道這樣的本來很有福、很享受,有好的事業、好的工作,一旦國家動亂起來了,由不得不逃難,最重要的也要保好家庭。所以就會最先把妻子婦老總是要把他安置到了平安的國家,他們不得不回家鄉,去面對戰亂的社會,不得不守護,在早上不知道晚上、能不能保得家園安好?都不知道。」
6月2日是俄烏戰爭第四百六十三天(一年三個月),聯合國數據顯示,烏克蘭境內有五百三十五萬多人流離失所,八百一十六萬七千多人逃離國度,落腳在歐洲各地。其中人數最多的依然是波蘭有一百五十八萬多人。
「想到了這一群逃難中,或者在戰地中逃不出來的,總是感覺悲悽啊!苦啊!這實在是很令人擔心。苦難人偏多,不過,人間需要有菩薩,就如在逃難中的遙遠的國度裡華沙,華沙現在俄烏戰爭很多四散逃難,但是往華沙逃難的人是人數最多。那個地方好在有慈濟人,但是不多,不多,才幾個家庭是慈濟人。」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慈濟花蓮本會調度人力支援,並透過各種管道與波蘭當地的慈善機構合作,至今慈濟仍持續關懷著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
「看到了那一群逃難、落魄的人,真的實在是心裡很不忍心,感恩當地有慈濟人,有緣人能得到支援,因為逃難人很多,也不見得人人跟慈濟有緣,能跟慈濟人接觸到,不見得人人都能。不過能有因緣接觸到,慈濟人就會盡心力。感恩,這總是能在那裡盡心力的菩薩,我非常地感恩,天天都是心靈一直一直感動、感恩,不捨這個逃難苦的人。」
回饋佛國菩薩行 鋪路度苦鑿湧泉
不忍眾生受苦難是菩薩的本懷。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菩薩法;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慈濟人本著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的情懷,踏上佛陀的故鄉——尼泊爾,行菩薩道。
「現在他們在那裡,要如何翻轉窮困?就是在那裡,村莊裡去開始進入學校了,去引導校長,還要請老師們來聽課,還要老師們組成了這個教聯會。我們已經把教聯會的衣服也送到達了,讓他們老師們整齊美,還要上課,進出禮儀,老師的禮儀、威儀整齊,他們要教孩子,就是師表,老師這樣的儀表,也可以教育孩子,老師也會求孩子要整齊,所以孩子也在變,也是會整齊啦!」
在尼泊爾慈濟人從教育著手,帶入人文禮儀、教導他們生活禮節、儀表、衛生;也教當地婦女裁縫、手工補貼家庭收入,做好長期規劃,一隊一隊去接力。
「看到這樣我就滿滿希望,翻轉尼泊爾的貧窮,轉貧為富,雖然無法是物質的富有,但是心靈的富有這我們已經開始,看,整頓起來了,很像樣,他們開始要敬師,敬老師,感恩老師的教育。除了報師恩,還要報父母恩,所以也把父母這樣把他邀約來學校,一樣也是請坐,洗腳,同時奉茶。」
尼泊爾此時正是夏天,慈濟人頂著大太陽推動慈濟精神理念,跟當地志工、老師、學生分享竹筒歲月,天氣很熱,他們卻忙得不亦樂乎?
「慈濟人回歸佛陀的故鄉也要發揮種種的方法教他,教孩子會鋸竹子,鋸好之後還要會磨,還要封布,把它封起來,割一個洞,開始就是一節一節的竹子都變做竹筒,讓家家都可以領一個竹筒回去。」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到尼泊爾說慈濟法,慈濟法是將佛陀的精神理念,落實人間,這樣的愛付出無所求,愛老師、愛學生、愛鄉村的人。
「總而言之我非常感恩,感恩新馬菩薩去做我做不到、我走不到的,他代替我走到了,而且我做不到的他代替我做到了,在那裡已經帶動起來了,我安心、我感恩,感恩這麼多的菩薩們都會把握好因緣去付出,感恩。」
上人讚歎,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總是把握因緣,在尼泊爾鋪平人間菩薩道,讓大家可以精進在菩薩大道中;更細微地看見他們的生活所需,主動給與協助,為居民們鑿水井,挖到五百公尺處,終於挖到乾淨水源。
「昨天(6/11)視訊看到水,幫浦把它這樣壓、這樣壓,幫浦水出來了,好歡喜,很清涼,我也是跟他們一起歡喜,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雙手跟這一股水接觸到多麼涼爽,應該是很歡喜,可愛慈濟人很令人尊敬,名符其實活菩薩,人間真的是活菩薩,感恩他們,也祝福他們,村莊裡從此開始可以脫離貧窮,會慢慢更有希望起來,感恩,也感恩所有慈濟人,祝福大家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77
- 報導地點: NULL
四大不調,全球災難頻傳,受苦難的人如何堪忍?證嚴上人在6月12日志工早會上,直指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災難不止,乃人類共業,殷殷呼籲人人培養善良心地、植福修慧,養心地、造福氣,才能扭轉局勢。
心不調合氣不和 聖嬰現象肇高溫
專家表示聖嬰現象加上海水高溫,今年(2023)夏天世界各地,都可能會發生更多極端天氣事件。位於中美的波多黎各六月氣溫,平均落在攝氏30度左右,但這個星期,竟然一度飆到攝氏52度 ,打破歷史高溫紀錄。
「畫面現在看到是波多黎各,波多黎各在哪裡?好像我們都很少聽到這個國家,但是最近這視訊裡都會時常看到這個國家,那一種氣候不調和,人民苦不堪,不在於貧富,是在於一般(氣候),真正的不管(貧富),富有的人也是感受了,而且有的國家停電,哪怕家裡都有空調,一停電也是很難以忍,那樣的燠熱逼人,真的是三界如火宅。」
人心因為貪欲,對大地過度開發,導致溫室效應,平均氣溫節節升高,為了避暑又大量耗費地球資源來降溫,惡性偱環下,情況只會越來越糟,證嚴上人呼籲大眾,只有淨化心靈、戒慎虔誠,才能以祥和之氣,弭平戾氣。
「普天天下之大,地球人口之多,那樣貪欲而且享受的聲浪有多高?靜下心來虔誠祈禱的聲音到底有多少?一點而已。這種諸佛菩薩,這種天龍八部,能聽得到嗎?真的是很微小,是否這樣我們就不虔誠?不可以。我們要更虔誠,因為人類虔誠的聲音太少了,而且聲音也太微弱了,我們要人多,那一念心的祥和之氣,要更大。這就是我時常都說人氣、地氣、天氣,天地人間這三合一,那合和互協,人要合、合心。合,你們人人和氣,人的心若沒合,氣就不會和。」
證嚴上人以海地為例。
「我們都會知道海地怎麼這麼苦,天災人禍,我們慈濟人在那裡也很忙,除了這個災難救災以外是平常濟貧,總是這麼多年,光是我們在海地二、三十年了,看到他們還是這樣,實在是苦不堪。」
五病從心生業力 依法修行消苦痛
上人直言,人心要改變唯有教育,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洞見苦的根源來自人心,教育大眾業力從心而起。
「佛陀的時代,佛陀因為見苦不是見災難,是看到貧窮所以他不忍,他考慮到了哪怕他的所有國庫拿出來,都供應不了這貧窮苦難的人,而且不是一時的濟貧,要長年的教育,把人的這種業力(消滅);業力是從心,心念一起總是慳貪,貪瞋痴慢疑人生五病。」
佛陀時代,因為家族分階級,種姓不平等,導致貧富不均,人心不調;佛陀認為必須從觀念上徹底改變,但不是一個小國就可以影響全部,因此選擇出家,成正覺之後,決定走入人群。
「我最近都在看著,看著佛陀的足跡,到底他走多遠,雖然他也走進了印度,但是在尼泊爾的邊緣,足跡也沒有太大,總是在這一、二千公里那個一條線這樣的足跡走走停停,停下來就是說法,要改變他走到的地方,一定要停留一段時間,跟有緣人說法。」
當時的尼泊爾、印度信仰很複雜,九十六種的宗教,都有種姓不平等的觀念,想改變,談何容易?
「錯誤觀念的偏差要如何來糾正?修行的方法談何容易?一個人二隻腳沒有交通的代步工具,可見佛陀在印度尼泊爾這一條線這麼長,他能走多少路,二隻腳能走多少路,所以能多少人聽到那樣的,那樣的複雜那麼多人口,他說的話幾個人能聽到,所以要改變印度信仰,改變他們的生活實在是遙遙無期。」
即使改變的希望那麼渺茫,但佛陀沒有放棄,過去有玄奘法師西部取經,鳩摩羅什翻譯佛經,辛辛苦苦將佛法傳到中國,後人才得以藉佛法修行在人間。
「現在慈濟就要把人間佛法要往西,還要回歸了到佛陀的故鄉去,想這一椿多麼辛苦,我們現在傳過去,不只是口說,我們還要帶著建築規劃,在那裡要找土地,為他們蓋學校,從技術學校那高中,中學到小學,幼兒園要把他教育。」
造福存福福傍身 代代修福福傳家
上人一心一念回饋佛陀的故鄉,慈濟人身體力行,新加坡、馬來西亞志工駐點尼泊爾,從慈善、教育著手。
「尼泊爾我們現在要找土地,他們(慈濟志工)都頂著大太陽在那裡看,看這就是菩薩緣苦眾生,菩薩在人間,慈濟已經道開了,人間菩薩道開道路鋪平,平坦的道路後面的人要不斷跟上來,前面的路要不斷鋪,地球很大,我們生生世世一代接一代不斷接下去,這就是佛陀法華經裡(所說)要招菩薩,那一代傳一代,從一代到五十代,我就說不只是五十代,還是每一代五十人,五十人還不夠,每一個人一百人,總是不限,無限,沒有限不用限,總是盡心力,見人說慈濟,跟人談人間疾苦,教導大家人人要知福,你要知福,不付出永遠都沒有福。」
上人以「存款」為例,進一步說明。
「銀行開戶之後我們要儲蓄才有辦法存錢,我們需要才有錢可領,這都是很正常的道理,所以慈濟人人間菩薩無形的銀行,總是世世代代都要累積我們善的種子,我們的心地要不斷地養地,養好這片的心地,讓它肥沃起來。我們的心地也要有肥也要種子種下去它才會發芽,要不然土地都是石頭或者是水泥,你種子放下去也是乾掉而已不會發芽,所以我們要先耕好我們這一片心地,所以說培養愛心,培養心靈福地,我們要點滴付出,哪怕竹筒歲月,要堅定信心每天、每天培養一分,培養一分、百分、千分總是盡心力要長長久久,這叫做養心地。」
上人直言,我們心地養肥,我們子孫可以代代傳,我們自己也可以有福,這一生造福來生這個福再來。
「所以說修行有什麼行可修?要修是修福、修智慧,你沒有聽法,不知道福是要如何耕,不知道種子要從哪裡來。所以說慧就是種子,我們要不斷地培植;我們的種子我們的心地不斷地要去養,養心地。」
最近是畢業季,上人誠言在慈濟教育體系下的孩子,就是帶福而來。
「看到我們這些孩子這麼小、這麼小,好整齊好有福,我也發願我來生也要當小學士,戴上方帽、穿上學士袍,這麼小已經很有福,這種的一貫教育,我們教育真的是被世界也開始排名,真正的還是世界、亞洲的排名,還有臺灣的排名,我們都是在前面,雖然不是第一、二、三,但是我們也在這樣的這二、三十,在這樣的裡面裡,應該在三十個以內,我真的是很感恩,在這樣的偏鄉缺乏教育的地方,學校可以這樣在世界或者是亞洲,可以去排名,實在是也很歡喜,看到今天的、還有幾天前的這個大學畢業、技術學院畢業都是很莊嚴,現在畢業典禮像慈濟系統尊重典禮很難,但是(慈濟)一輩子幼兒園畢業、小學畢業、大學畢業,每一年不管是幼、中、大還有博士班,一貫教育,年年在莊嚴殿堂完成,實在是我很感恩,也是很歡喜感恩,我們四大志業人人用心付出。」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64
- 報導地點: NULL
「我常常都說,過去的經典是否如是在現在的藏經裡面,是否都是句句佛說?我不敢擔保,因為它是佛陀入滅了以後,幾百年後才開始,片段片段,經歷過了多少賢達的人還有高僧大德,他們的深奧知識、智慧,一段一段地把它編起來的。佛經,我們都以最恭敬的(重視),那就是經藏,是否佛陀所說的,其實是無法去考據了。」
「不過,這經典一掀開,每一本就是哪一句話都刪不得,因為都是好話,都是很好的教育,所以這叫做經典,它有很有質的,有經有緯,所以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經藏。」
「有了經藏,後來的人,人人各有這習性,哪怕修行者同樣也是有習性,的確也是難調難伏,所以後來的高僧大德就開始立藏,就是經、律。這總是要斷除凡夫的習性,斷除掉了很多的欲念,總而言之,許許多多的貪、瞋、癡。我們總是要從經典裡好好地去閱讀、去看、再思考。」
依教奉行經為軌 循規導矩道不偏
上人開示了「經典」的重要,就因為都是句句好話,足以讓人依教奉行。而好話、正語的作用,即便只是一句,也足以讓我們一生奉行。
「每一次講到導師(上印下順導師),我就『我思我師』,聽到只要聽到『導師』這二個字,我就會想到我的師父。我的師父給我二句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就是這麼簡單。導師導我一生的方向,所以是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導師。我在人間走路,我一定要守分寸,所以我這一生,是半分我都不敢偏差,半步我都不敢走錯路,所以我都要規規矩矩。」
「我的慧命,是導師導我的方向,讓我在出家這一條路,我要分寸就不能離譜掉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但是四書五經,我都是依教奉行—-只要是正道,我不會執著,我要走的是正道,沒有違背我的師父,指導我的方向;我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所以不管是孔夫子,我也是很尊敬。」
「佛陀就不用說了,佛陀也是我的導師,我一生的方向。四十多年來,他最後講的《法華經》,更最後《遺教經》。所以這就是我一生中,說過幾部的重要,重要的經典:《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還有)就是《法華經》、《藥師經》,讓我最永生守持的是《無量義經》。」
法華因緣不思議 清前經典盼修復
上人提及自己所持有的第一部佛經,就是一部清朝之前所傳下的《法華經》。
「《法華經》是還沒有出家之前的一個因緣。這一部《法華經》,不知道經過了幾代的人家,他們收藏的,從恭敬到一般,到最後總是放到床底下。我在(臺中)慈雲寺,聽到有信徒匆匆忙忙跟修道法師說:『師父,我發現我們鄰居他們要修理房子,他們拆開床,床底下一部《法華經》,他說要拿去古物商,所以我知道了趕快來跟師父說,是不是我們要把它買回來?』」
「剛好那個時候,我是在慈雲寺,光是聽到《法華經》的名,總是心生法喜,不知道什麼因由,總是還沒有看到,聽聞到『法華經』這幾個字,總是那樣地法喜,我就第一個回答:『趕快把它請回來,要多少錢?』很記得那是八百塊,那個時候的八百塊真的是很多,這是快要七十年(前)了,這總是出家之前,總是因緣不可思議。」
七十年前,上人未出家前所持有的一部數百年歷史的《法華經》,在見證到臺灣國立圖書館的修復團隊,用心修復了五百年歷史的《古蘭經》,也把這部《法華經》交予他們。
「今天的七卷的《法華經》也請曹館長(臺灣國立圖書館曹翠英館長),請她幫我帶回去,這《古蘭經》可以修得這麼好,我那一部《法華經》是清朝之前了,它總是乾隆那個時候,它也是它有落款,所以是很珍貴的。」
宗教無分道是一 化度眾生分名相
上人談起這一次修復《古蘭經》的緣由,以及慈濟宗門跨宗教的意義。
「胡(光中)居士送給我那一本《古蘭經》,那個時候,我看到這一本《古蘭經》,其實它的文字我看不懂,但是很古老了,我就覺得心也是起了很歡喜心,知道這一部經《古蘭經》,雖然宗教不一樣,但是道理應該是相同——對人間無益不成經,要對人間有益,有教育的利益,它就是叫『經』。這一部《古蘭經》,一定也是對人有教育性、有益人間,所以我也是很尊敬,很想要好好地保存它,也是期待我的未來還是有,還是一樣大家要不斷地延續下去。」
在慈濟志工吳英美的牽引下,國家圖書館接受上人委託,工作團隊應用專業知識,用心選用材料修復如舊,讓上人讚歎不已。
「現在因為有《古蘭經》修復了,我看到有信心,我這一部的《法華經》也可以送修,也可以讓我現在把它延續下去,代代可以相傳。總是這要靠因緣,我時常都說因緣不可思議,我這一生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不能不做無常觀。我現在都說時常,但是不忘掉、不漏掉無常。很感恩,在這樣不知剩多少的無常生命,可以能完成這一部,把它修復了,讓它也可以再延續,延續這一部人間也是很可貴的《古蘭經》。」
不同的宗教,為不同因緣根基的群眾所接受,但有益人間的方向相同,都是人間的「道」。
「各有不同的(宗教領袖)去領導、創立了道場,各不相同的精神理念救度世間——名稱不同,但是道是一,道是一。《無量義經》也是這麼說,所以所有的道歸同,歸納起來就是一條康莊大道,這我們都要珍惜它。」
「其實宗教沒分,只是人把它名稱化,其實都不分別。所謂佛,我時常都說,佛的意思叫做『覺悟』。其實阿拉也是覺悟,是悟道的人,覺悟了大道理的人,基督也是覺悟了大道理的人。不過要適合,要適合人間凡夫的根器,所以才會,才會分別這個名相,分別了名相。」
「二千多年來到這個時候,我都想要這每一道,道道都是一樣,都是用大愛鋪路在人間,期待人間共同的一個『仁愛』,『大愛』或者是『博愛』,都是可以融通、廣博,都是仁德而且大愛,所以慈濟不分宗教。」
跨越隔閡成就愛 飛越千里造希望
從人性本有的愛出發,跨越你我之間的隔閡,就形成了大愛,可以超越了因知見不同所產生的仇恨。這本應是人性之美,卻在娑婆世界中,眾生剛強執著,而人與人間衝突難化解。
「每一次聽到了空中有飛機(聲),那我就會,心就會很擔心,這常常我都說當在跑(躲)空襲的時候,每一次要說故事的時候,都會說當(做)在跑空襲,這個跟在國際機場的飛機不一樣。」
上人提到「回饋佛陀故鄉」,就是慈濟志工秉持對佛陀教育人間的感恩,從世界各地搭機前往尼泊爾,在藍毘尼執行長期計畫,從扶貧濟困到教育建設。
「看,天上的,都是菩薩航空去尼泊爾。最近我就是說,回歸佛陀的故鄉,尼泊爾不是有災難,是窮,二千多年前的佛陀離開了皇宮,其實現在慈濟人為了回歸佛陀故鄉,那樣的城市都是依然,二千多年前,很簡陋沒有什麼建設。我們現在想回歸佛陀故鄉,為他們(建設)希望工程。」
「要翻轉人生,轉貧為富,一定要先栽培人才,要為他們總是要教育,所以現在要去蓋的那就是小學、中學,還要技術學院。就要在這裡,我們一口氣都要把它蓋起來,這就是回饋佛陀故鄉,讓它整體完成,這就是我現在一大事。」
人生教育是宗教 經典開道向光明
盤點人間歷史,有戰亂也有人性光芒,上人以隧道為喻。
「總是在時光的隧道不斷不斷地過,這個隧道是黑暗,但是盡頭是光明。我去西部、去臺北,從蘇花公路回來,現在都打隧道,很長的隧道,遠遠的看,在隧道中走是黑暗的,但是隧道的盡頭就是光明。就如我們的經典,就是為了五濁惡世,五濁就是黑暗的,就是很黑,濁氣很重,已經被污染得黑了,唯有經典可以幫我們開道,開道的盡頭那就是光明。」
「所以我們現在就像是在過隧道一樣,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這空間,三不五時都頭上有飛機,不是國際航空,是在戰鬥的飛機,在空中練習。這都是可見臺灣是小小的一個島,花蓮是高山很高,那海很廣,就是高山大海,我們在花蓮,那就是面向了太平洋,總是後面靠著山,這一座山,地圖它翻面,把那條線牽過去,翻越這樣的大海,到了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處),菩提迦耶的後面須彌山,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這就是一條直線。總是《法華經》就是大道直,這一條菩提大道。」
「現在,我很重視歷史,包括今天也是歷史之一,也期待這好好地整理起來,慈濟史連篇史,從開始那個小木屋開始,可以連篇一直一直寫,寫到現在,總是若寫起來應該是不知道幾十本。所以一直跟大家(講)開始動筆,還要請老師們,光是教聯會都有寫不完的故事。」
宗教就是一場人生的大教育,上人期待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們一起寫歷史,說教育。更大的人生教育,則期待人人法入心,為自己生生世世種善種子,寫歷史。
「菩薩道,非一直生生世世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總是一定要生生世世。因為已經法入心了,已經善的種子意識已經密密麻麻種子,來生來世也是要造福人間。所以我時常都說福慧雙修,的確時間給予我們福慧雙修的機會,感恩。感恩,大家精進,福慧雙修,感恩,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