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85
- 報導地點: NULL
教育要向下扎根,證嚴上人在7月13日教育志策會的開示中,感恩教育志業體師長們的用心,也感恩家長的護持,期盼慈濟教育能擔起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
「從幼小、小學、中學、高中,一直期待能一以貫之,可以從高中能往我們的大學方向,讓他們有個慈濟完整的教育,還要期待教一個孩子,全家都會因為孩子被教育的好,家長會看見慈濟的好。」
為人師表慎言行 端正風氣教之道
上人以臺南慈濟高中為例,提及辦學之初,家長總是以監督的心態來監督,但是在見證到學校對教育的用心之後,已轉變為護持。
「我們可以從臺南跟花蓮,可以看見其實家長,他都是很護持著我們的學校,這就是把錯誤的翻轉導正過來。以前老師教育的權力很大,家長都要很尊敬老師、尊敬學校,現在已經有偏頗的方向。所以讓教育真的是很難、很難,不過我都會說只要我們用真、用誠以愛教導孩子,這應該家長就會有真方向,也會用感恩心回歸過去的家長對老師的尊敬,所以說我們是正的正道,我們一定要守護好。」
教育是未來的希望,上人叮嚀為人師者須謹記「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投入教育就有責任守好正道,而且要用真誠的心去付出,切莫隨著為了附和社會風氣,而失去教育的本質。
「假如教育也隨著社會的風氣去附和,那就是最後的希望已經滅掉了。所以我們教育在現代的風氣,教育是最後的這一關,要把關把得好,不要看孩子他小小(年紀)不懂道理,小小的孩子他聽了這個對的道理,他會謹守規矩。」
為人師表,不謹要教好課本上的知識,更要謹慎於言行,時時做典範。
「常常說:『十指所指,十目所視。』不要以為我們教的就是照課本教,照真實生態教,但是自己的行為以為是沒有人看到,學生也沒有看到,老師自己是違規,師道在這樣矛盾的行為中,如何教育孩子呢?所以為人師者,總是要謹慎於言行,永遠身邊都有眼目,有眼目,有小指頭在指著我們,看著我們。所以我們辦學總是要很謹慎,不只是要教得好,自己行為也是要做得好,行為更要謹慎。」
上人直言,教育很深奧、也是為人間造就幸福的方向。
「總是我們要有很多為人間,社會要負很大的責任,不只是為我們的志業的理想。我們要為天下,天下人格、品格、美格,這都跟我們有責任。期待我們這種從小小的範圍,可以擴大到國際間,期待普天之下都能看見了慈濟的教育美德,這個品德教育都能看得到。相信未來的天下,真的是有希望。」
佛陀智慧應萬千 教職運用益無窮
透過教育可以端正品格;透過教育也可以翻轉人生,帶給人間希望。一如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教菩薩法。然而,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尼泊爾佛法卻未興顯,許多地方還是過著苦不堪的生活,因此,上人一直希望能回饋佛國。
「我的心願,一個心願要回饋佛陀的故鄉,因為到底佛陀的故鄉有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與臺灣有什麼關係?與馬來西亞有什麼關係?有啊!精神理念,我們所接的是佛陀的精神,他的理念充滿智慧。所以我每次都會說:『你是不是用一點時間,對佛教去做探討看看,不影響宗教,就是對佛法的精神去探討看看。』」
信為道源功德母,上人強調對佛法要深信。
「我們要重視佛法的道理,它一定很適合我們,什麼時間都可以拿出來作為教育。不要以為佛法是迷信,它實在是很徹底的信,人生若沒信,就沒辦法生為人生。孔子也說信,人不能沒有信。當然佛法更是需要徹信,總是信是很重要,人與人格,也要做到讓人可信用,我們對人若沒信用,我們自己也是讓人看沒有(看不起)。總而言之,品德很重要。」
語末,上人亦重申佛法的內涵運用在教育也不僅限在品格教育。
「期待大家相信師父說的,去找他們的故事。真正不管你是大學生,也可以從佛法中提出來物理學、或者是哲學等等,心理學裡面都很多,可以讓大家去取題材。時間總是分秒在過去,跟大家這樣說,請大家也要相信,這一條路、這一條道可以去找,去找出了這條道沿路風光,沿途都有它的風光在。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刻刻,走在最優美品高的教職道上。」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32
- 報導地點: NULL
隨著「2023年海外委員慈誠研習會」的落幕,來自海外的慈濟人,持續留在花蓮靜思精舍,透過多場座談,向證嚴上人分享志工心路。上人看到與聽到,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志工雖有不同膚色、不同的宗教,但有著共同的名稱「慈濟人」,人人都是以一顆真摯的心,不吝付出愛。6月27日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對這群海外志工,表達心中的感恩與感動。
力行大愛為度苦 如規如儀展人文
深入窮鄉僻壤,在非洲要做慈善,環境的考驗是一關又一關,不僅路途遙遠,還有烈日考驗。即便如此辛苦,到了發放的時候,發放的人文「感恩、尊重、愛」所呈現出有序的隊伍、發放的九十度鞠躬,一樣都沒有少。
上人讚嘆,「看,他們排隊,好整齊!一個接一個總是不會急躁,因為他們的心,已經對慈濟建立了信心,不會爭先恐後。那樣的平靜、安靜,就是人文。」
發放前,非洲的本地志工會先以當地的語言介紹慈濟,分享發放的精神與人文,或是以「靜思語」闡述行善的意義,讓前來領物資的人,不僅是物質上的收穫,更有心靈上的滋潤。許多的本土志工,信仰上多是天主教、基督教或當地的宗教,不論宗教名稱為何,本質都是「愛」,上人感恩與肯定,這份對愛的超越宗教差異的深刻認知,都已經呈現在行為上,
「任何一個宗教都是(闡述)真理,宗教是名稱之別。來到這裡了,已經不分什麼宗教了,慈濟的人文,進出有規矩,是那樣地美。人人穿起了藍天白雲,都不知道你家裡的環境是什麼?總是知道你心中有愛,知道你們來這裡之前,就已經聽到了慈濟的法,也薰陶了慈濟人的進出規矩⋯⋯彼此如法如規,因為我們是共同一個,沒有分別的大愛,大愛集合在一起,每個人都能接受慈濟的慈濟宗門。」
上人進一步闡釋,慈濟宗門就是不分宗教,慈濟宗門是開大門,尊重每一個國家的禮節,不僅將禮節落實在生活中,也身體力行大愛,為貧苦人而付出,這樣的無差別的愛心,即是宗門的真諦。
「不管是老幼殘疾,他們(海外志工)展開愛心的雙手擁抱老幼殘疾。所以他們的愛、我的愛,這種的態度、身行、心態都是一模一樣的,哪有分別?宗教的名稱只是適合地方,適合自古以來有這樣的各個宗教的名稱,其實它的質,本質只有一個字『愛』!所以我們回歸了一個愛的名稱,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我需要每一個國家的愛,集中為慈濟來付出,很期待,人人不分貧與富,大家坐下來平等,走入人間,同樣是平等。」
翻轉手心貧轉富 立定志向修福慧
不僅是在非洲國家,在中東的土耳其、約旦,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度裡,尊重信仰的差異,彼此有禮,更有愛,幫助受苦的難民或貧困家庭,也是沒有宗教的差異。
「這種下定決心就是『志』——志業精神,所以這字『志』,心的上面是士,女士或者是紳士,這就是高貴的稱呼,這字『士』的高貴品格,下面還要有個『心』,叫做『志』,這是多麼高貴的思想品格。要當志工就是立志,心心念念,決心願意投入志工行列,所以這字『志』就是上面是士,高貴的品格,加上心來,這叫做志工,付出無所求,不求代價,這叫做志工。」
上人解釋志工的意涵,也肯定約旦與土耳其的志工,長年為幫助難民而奔波不止。像是在約旦,為了幫助相對弱勢的貝都因人,志工得在沙漠上奔馳數個小時,前往發放貝都因人最需要的物資,往往風沙迷了雙眼,卻遮不住他們的心,以一份堅定的毅力,勇往直前地前往付出。而今海外本土志工在資深慈濟人的陪伴下,終於回來臺灣授證,將承擔起未來更巨大的使命。
「我要感恩這一群在僑居地,幫師父愛我所愛,培養我所需要的人。這感恩,說不完、說不盡。總是時間能考驗一切,那一種愛的陪伴長時間,可見是多麼真誠。他們生活困苦,還願意長期付出,要完成他志工受證的心願,這樣的大愛,非常的可貴。」
在印度牧羊女廟,是乞丐甘滿季最常乞討的地方,苦楝樹下一坐、手一伸,甘滿季就靠此過活。然而在遇到慈濟人後,慈濟人幫助他、鼓勵他,如今的甘滿季翻轉手心,從心靈匱乏的乞求者,轉為歡喜快樂的助人者。
「他(甘滿季)已經站起來了,把向上的雙手現在已經向下,努力走入慈濟,把愛帶進了比他更困難的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辦法,他要天天展開了笑容,過去一個悲苦的臉相,要人家幫助他,現在站起來雙手向下,臉已經是笑了,雙手托起他的笑容。同樣一個人,短短的時間翻轉過來!」
從非洲到中東,從中東到南亞,上人期許,每位慈濟人聽到動人的故事,都要多多分享,每個真實故事都是人生美善的寫照,把悲苦化為甘甜,轉命運為運命,上人期許人人要把握這條人生的菩提大道,既已行在路上,就要發奮向前,菩薩招生,讓善與愛更加擴大!
「我們立下志願叫做『菩提大道直』,這條路很簡單,人人可以走,所以我們要發心,在這條大直道上,還要再繼續鋪路,讓後面的人愈跟愈長;也讓路越長,人間菩薩大招生越來越多。感恩這一群菩薩,總而言之,請大家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造福人間,多細思,發揮智慧,這叫做『福慧雙修』,感恩,祝福大家。把握時間!」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28
- 報導地點: NULL
連續兩梯的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於昨天(6/25日)圓滿結束,共十九個海外國家,一千零二十九人由上人親自授證,正式成為慈誠委員。26日志工早會上,上人喜見善種子蔚為菩提林,殷殷叮嚀要將佛法代代相承,並廣為接引,讓佛法遍傳,鋪平人間菩薩道。
「天天都在感動中,而且是感恩,看看現在在座還有非洲系統的年輕菩薩,受證過後也留在精舍裡,現在共處一堂,雖然我現在說的話語言體系不一定他們現在聽懂,可是有人在翻譯,而且最重要是那一分心,很誠意而且很純、很真,剛剛畫面也聽到了,年輕人孩子心沒變,『你的孩子回來了,孩子心沒變。』是啊,最歡喜的就是聽到『你的孩子回來了,孩子心沒變。』這一句話好貼心喔!」
守規如矩不亂序 以愛鋪路守道心
二千多年前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菩薩法;二千多年後,慈濟人走入人間暗角膚慰苦難,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但,想要度化人人,何其困難?
「佛陀說人間五濁,五濁惡世,濁就是很不清楚。心靈的無明擾亂了我們的五根五塵,所以眼睛所看的,一般的人都是用貪來看人間,形形色色的相,不明白道理,這個意根就會跟著色塵,顏色的相,起了分別,起了貪念,讓自己的心偏向了,所以會造成了人人都是偏,所以這一條道路就是亂了。」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就是規矩,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調整這樣亂了的道路,讓人人守規如法,上人以交通規則為例。
「就如我們現在這在大市區,很繁華的都市裡,路開得大、鋪得平,在十字路口都會有紅綠燈,都是遠遠看到了燈,是綠燈通行無阻,看到了黃燈就開始要準備減速,停,紅燈出來停,等到讓它紅燈過去了,綠燈浮上來了,大家開車就又啟動了,這就是有秩序這也就是法。」
同樣的道理,佛法入心,可以讓人守好心念,不受無明干擾;只是,總是還會有許多的因緣,影響人的心念,所以說法、傳法,發心要堅定,要大忍、大仁、大慈。
「這一回,一共回來了也有二千多人,有的是陪伴,是資深委員,總是有心落實你們的僑居地,把慈濟的法鋪在你們的僑居地,而且布善種子,粒粒種子都成就了,現在引道回來,把他引導回來了,(我)在胸前為他授證,這種使命貼在心頭,路在心坎裡,肩膀挑起這樣的使命,所以我都會為他們別上了(證)肯定他就是走入慈濟,還要在他的肩膀拍幾下,就是要挑起天下米籮,意思就是說天下苦難偏多,所以大家要有忍力,要有忍耐的力量,發心立願,發揮慈悲,用愛鋪路,還要用耐力來帶動引導。」
回饋佛國發願力 播善穢土轉淨地
上人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志工,發願前往尼泊爾,印度等佛陀出生地及佛陀說法國度行菩薩道為例,除了因緣具足,發心者也要勘忍志堅。
「馬來西亞慈濟人、新加坡慈濟人發心,師父的呼籲他們發心身體力行,從去年一直到今年沒有間斷,一隊一隊總是每一隊二、三十人去住在尼泊爾,不斷地連接去了,他去除了發放以外,還要在當地村莊裡教育,說法給他們聽、介紹悉達多太子在這個地方誕生,這位太子是皇宮貴族,他發心是發什麼心就是要來翻轉人間心靈方向,所以要求得人間的真諦。」
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在尼泊爾、印度,種姓不平等的制度至今仍然存在。新、馬兩地慈濟人在當地,忍受著嚴熱的氣候以及生活的不便,廣為說法,教育他們改變觀念,翻轉自己的人生。
「二千多年來他們的族,他們的族就是一直這樣,老人這樣小孩這樣,世代傳下去是這樣,一直一直到了現在,一個心願我真的有這樣的心願,期待去翻轉,看到了他們的手心向來就這樣地乞討來生活,現在他們已經彎下來了,而且時常這樣露出了笑容,過去是眉頭是結著苦相,這樣苦相乞討,現在手掌翻下就是要給,要設法如何自己可以生活,還可以幫助人。」
心念改變了,只要力行就能為人生找到出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出現在人間,就是為了淨化人心。而這也是慈濟人生生世世的願力和方向。
「祥和人間就是人間淨土。那這麼大的願力出自於一念心,你的心、他的心、我的心,共同是一個方向的一念心,所以開大道鋪平路,共同走入了這一條道路,不管哪一個國家,方向臺灣,回來就是受證、要取經、為正名帶回家,帶回自己的國度,過去幾年來都一直投入在慈濟,因緣成熟現在已經受證了,很感恩帶著回來的隊輔資深慈濟人,你們也是曾經被菩薩接引,你們的發心道心不退就是在那裡,換到你們來接引,這叫做永恆代代相傳。」
得聞善法復轉傳 一粒種子生無量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云:「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法華經裡佛陀期待人人展轉傳法至五十,但上人對慈濟人的期許更深。
「法華經裡就有說菩薩聽法聞法傳法五十代,我說,五十人佛經裡五十人,我就說不是橫的五十人是要代代相傳,不只是五十代是要千千萬萬。我們是一年一年,把佛法累積,雖然這(佛法)二千多年,說要很普遍把法走入人間不簡單,真正的走入人間是我們,現在大家可以自己走出來,也引導人走出來,這一條路是你來鋪,也是引導人來走,這就是到現在因緣才成熟。所以因緣既成熟了,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就這樣走下去,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只要人人自許將佛法廣為人說,一傳十,十傳百,法就可以像種子一樣,一生無量。
「一粒種子只要落地,因緣有雨水、有土地、有空氣,這一粒種子萌芽起來了成熟了,那整棵稻子有好幾穗,總是一生無量;一梯次再延續一梯次,我們就要像這樣的種子,或者是樹、樹苗,而且成為大樹,而且開花,結果累累。」
說法,傳法代代相承是人間菩薩的責任,而弘揚善法亦不該分國度、種族與宗教信仰。
「昨天(6/25)跟胡居士還有阿里省長——土耳其省長,跟我在聊天,胡居士他也有跟我分享過,他還是虔誠伊斯蘭教,我也說你要虔誠,只要正確宗教就是要虔誠,不一定你是佛教徒,伊斯蘭教、佛教徒虔誠歸源,歸同起來沒有第二個道,那就是善與愛,有善良的心,有愛的動作,這都是真正的清淨的宗教,所以宗教只是個名相,但是它的道理是共同,共同不分別。我們佛教也有說天堂,你要修什麼行可以到天堂去;那這伊斯蘭教也是一樣,你要如何行善,如何仁愛你才可以到天堂。道理不是一樣嗎?」
已度當度度未度 祥和人間勝天堂
佛法說,修十善得往生天堂,上人卻希望大家要有超越上天堂的心態。
「假如大家更發菩薩心,還要再進階,那就是修菩薩道付出心無貪念,不要求我要上天堂,(要)超越上天堂的心態,哪怕到地獄要度人,我也願意發地藏菩薩的願,發觀世音菩薩的心,觀世音菩薩其實他已成佛,佛名叫正法明如來,但是在人間的名稱叫做觀世音菩薩,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度眾生。」
一佛一世界,為了救度眾生,佛名正法明如來的這一尊佛,以觀世音的名號再來人間救度苦難眾生。上人也贊歎慈濟人已度度當度、未度。
「他是以菩薩的名稱的出現在人間,幫助釋迦牟尼佛,奉行釋迦牟尼佛的法,觀世音菩薩也說釋迦牟尼佛的法教化人間,他是他方世界的佛,他也來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如各位菩薩你們在其他國度裡你們名稱也是執行長,現在也有好幾位執行長還要陪著菩薩回來受證,還要帶隊還要做隊輔來幫助,所以二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受證了,已受證的都是已成就的菩薩,所以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已成就於當成就要陪未成就。」
守地獄門啟善愛 行菩薩法救軌道
然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雖欣見慈濟人成長之餘,上人仍不斷提到「來不及」!
「來不及怎麼辦?所以我現在就說,要坦白說給大家知道,來不及道理,要提倡不斷呼籲,因為來不及人人有責任,就是要說,要帶要做給大家看,要不怕辛苦去帶人,救軌道,我們這個菩薩的道路,呼籲人人開,不是享受這一條道路平坦,不是享受進來了,我們要開得更長,我們要鋪得更平,這就是慈濟人為人間要去鋪的路,要去開的道,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上人亦再次提及,自己曾經發願要守在地獄門,所以打開人間菩薩大道的願不會斷。
「這一生是這樣道心堅固,我來生還是這樣,但是這生到來生這個中間怎麼辦?因為有大家來接,接下去的把這一條路同樣地鋪,把人間的緣同樣地招,能這樣我們這一個隊伍你我不斷地連接,不斷地鋪路,我們生生世世絕對是隊伍浩蕩長。看!接受到的就比起了好;看,這回教的沒有改變宗教,你看他包著頭巾,他也是投入慈濟,他也受證,這都是守住你的虔誠宗教,我們共同為人間來淨化人心這就是大道。」
語末,上人再次叮嚀要用覺悟的大道來引導人間。
「感恩大家在全球回來了,難得回來還是留下來,請大家留下來不要空過時間,多互相分享你的國家如何去度化,你的地方用什麼法去接近人間,為當地謀福利,大家用方法來規範,互相來分享,好的方法累積起來再帶回去,大家分享很重要。說不盡期待,也是談不完感恩,對的事繼續傳,這都是人間菩薩生生世世,也是天下和平的方向,感恩與祝福,感恩!」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38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於6月20日志工早會中提到「翻轉人生」,雖說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法則,但人只要願意發心立願,就能為自己的人生種下好因緣。
「時常都說,我們要天天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這都是期待人間都有很完美的價值。價值是誰來代替我們來造?一切自己,這都是好因才會有未來的好緣。我們今天,你我都是有好緣,就是因為過去有這一分的好因,才會有今天我們的好緣。」
發心立願菩薩行 歡喜受證續鋪道
因疫情暌違三年的海外慈濟委員慈誠研習活動,第一梯次於6月19日正式落幕,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回歸心靈故鄉——花蓮,受證成為新發意菩薩,為自己的人生新旅程留下見證。
「慈濟人回歸慈濟心靈的故鄉,而且大家是發心立願,總是發這一念心,此生開始,日日都為成為慈濟人。慈濟人是有什麼特別呢?有啊,就是翻轉人生的方向,過去總是一般庸庸碌碌的凡夫,不知道過去我們的人生,與人與人之間所結的是什麼因緣,也許有好因緣過,也許彼此有建立了不好的緣,我們現在還不知不覺,繼續的惡緣延續下去……」
當志工理解慈濟委員的使命,經過了一年見習、一年培訓,確認了慈濟使命與自己的人生方向相合,接受上人的授證,也就是發心立願要投入人間菩薩的隊伍,為過去毫不相識的苦難群眾,奉獻自己心力,也以自己的做慈濟的心得,接引更多人一起投入。
「從受證開始,就是菩薩招生,把慈濟的因緣、訊息,在馬來西亞身體力行,也可以去幫助人,也可以把這樣的因緣,就地號召著,號召著當地有心有願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把他好好地帶著,請他跟我們一起,慈濟在做什麼,就請有心人來幫忙。這一直以來到現在,馬來西亞有三十年的時間,總是不斷不斷的菩薩,一年一年的增加,就不斷不斷新發意的菩薩投入。」
荒蕪心田植善苗 已度當度度未度
一個人在心中種下了善,就不容易長出惡。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持續「菩薩招生」,讓越來越多人參與到菩薩隊伍。
「是心,不認識慈濟之前,這一片心地沒有慈濟的種子。就是資深的菩薩帶來了種子,在我的、你的心地裡開墾了,介紹慈濟了;從此開始聽到慈濟心中歡喜,就跟資深的慈濟人多接觸,他就多引導,終於心地布下了種子,也要自我耕耘。所以有心接受慈濟,也是很熱情的投入慈濟,變成了我們的心地,滿滿慈濟,就可以再為別人去播,開墾新的心地;新的心地又接受到了這慈濟菩薩的種子耕耘,新的菩薩還是就跟上來了。」
已度者遇到當度者而未度,如何在一片荒蕪的心田讓善苗生長?就是要見苦知福。
「新的菩薩,也要好幾年的培養,先帶他看個案,讓他知道慈濟人就是要開這一條道,付出無所求,那打從內心建立了歡喜付出;同時還是感恩,樂在其中,付出無所求,很開心很歡喜,所以這樣發心立願,生生世世就在菩提大道上。這種開道路,讓大家來同時走這一條大道,這叫做資深開始帶著認識,『來,我們一起走。』他也歡喜跟我們一起鋪路開道,這就是我們人間菩薩目標,我們要菩薩道開成平坦,一大群人來跟著一起,這叫做度眾生,盡頭就是我們要走的成佛之道。」
佛陀故鄉度貧苦 坎坷難行願力堅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已逾二千五百年,已有許多學佛者信仰三寶,走上了成佛之路,但佛陀當年遊化之地,卻仍未能從貧苦解脫。
「我們都是佛教徒,我們了解佛陀的故鄉,二千多年來都是在這樣的貧窮苦難中,那就是因為佛法沒有在尼泊爾落實,因為尼泊爾還是外道教信仰,很複雜,佛陀的精神理念還沒有真正的帶動起來,所以在那裡受苦難人多。」
「最近常常看到他們的苦是怎麼苦?其實多種苦,我們沒有走入了這一條道路,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的苦。但是菩薩道難行,很難走,因為當地總是這樣的原始的道,不只要走到這裡來是要經過路遠,還是坎坷難走;他們要走過的路,有的是有水沒有橋,很原始的。」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響應上人的號召,發心立願「回饋佛陀故鄉」,從2022年起組團接力,持續在藍毘尼投入,從事慈善、醫療與教育帶動的工作。這一分帶動的心與行動,也讓當地人感受其真誠,看見慈濟人到來,也為他們「鋪路」。
「慈濟人來了,是馬來西亞到尼泊爾,也是同樣要經過這樣的路。當地陪伴的(人),他就會知道當慈濟人來,鋪路,一塊一塊的石頭,一塊一塊的磚,就把它鋪著,讓慈濟人一塊磚跳過一塊磚,一顆石頭也走過一顆石頭,就這樣連連接接的鋪過去,實在是路難走。那為什麼國外人來鋪這樣路?就是為了要去行菩薩道。」
上人開示:「菩薩道也要自己鋪,也要在地人來鋪。同樣就是這樣的接力鋪路,把這一條菩薩道,困難重重,步步穩當的,要探路踏勘,看有沒有穩,前面的一個人先踏看看,後面的人才能穩穩地踏;後面的人,再後面的人放心地走。慈濟的開頭不也都是這樣嗎?總是一寸寸的路要寸寸鋪,從小田埂要鋪上了一條康莊路。」
見苦知福悲心起 視病如親無畏施
慈濟菩薩道難行而能行,上人讚歎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的願力行,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地,連緬甸一所禪修中心收容的苦難群眾,也一樣視病如親。
「這一個個的國家,慈濟人踏出去,還有緬甸,曾經有一位法師,跟慈濟人說一個什麼天堂,自然禪修中心。總是有那一片土地,有的人集中在那裡,勉強可生活,有的是孤老無依、殘疾人雜居,沒有什麼樣管理。慈濟人總是聽到、看到,也是馬來西亞去看,也是用愛心去投入。」
新聞畫面中,一條沾滿血污與膿的紗布從病患身上的洞裡,不斷不斷地慢慢地被抽取出來,病患的痛苦與無奈,令人不捨。
「看,這也是人的生活,總是那樣地簡陋,到底拖多久?那一塊紗布塞在裡面,到底有多久?看,慈濟人醫會進去了,開始要為他治療,就要拉這麼長的東西出來。實在是苦啊!看了很不忍。許許多多說之不盡的,很多的人間地獄,菩薩進去眼見的苦難眾生,不忍眾生受苦難。」
緬甸這一所自然禪修中心,收容了無家可歸的病患,卻在簡陋的鐵皮屋頂下勉強維持運作,慈濟志工雖囿於當地法規無法即刻改建,但也透過搭建簡易屋,讓病患有更好的環境。
「有的病成這樣,有一個(病患),他就是快要死掉,我就說,趕快哪怕他有一天見到天堂之光,我們要讓他滿這樣的願。我想到了這十多年前,(馬來西亞曾有)這樣的個案,慈濟人,馬來西亞曾經去付出,雖然完整大樓願未了,可是簡單臨時,也是他們心目中天堂,在那樣骯髒,把這個人移到這裡,他很滿足笑了,這就是看見了天堂之光,那一個人,一進去就一天就往生……不過這都是很心疼,假如能早一點讓慈濟看到,早一點完成,他就不是一天看見天堂,應該讓他在天堂多住長一點。實在是也遺憾,也是為他祝福,最後的一天,看見天堂。」
上人勉勵大眾,人間菩薩的使命是接接續續不停的,縱然很多工作充滿困難,也要秉持使命,群策群力,攜手為苦難付出。
「這都是我們鍥而不捨,能做的我們盡量做,因為有大家發心的力量,那不斷不斷的永恆,所以這一條路要不斷鋪。這是很期待各位,我們都要把握因緣,為人間造福,也為自己慧命鋪路。這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願力,虔誠為大家祝福。感恩,要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