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82
- 報導地點: NULL
受卡努颱風鋒面影響,南投縣山區降下豪大雨,導致土石坍塌民眾受困等災情,上人行腳臺中,連線全臺慈誠委員精進日開示,感恩靜思弟子聯合公部門協助安置受困民眾,及時給予關懷,安定社會。
「南投這兩天也開始這樣關心山上的安危,跟公部門縣政府都聯繫了,還有救難隊我們也跟他們緊緊地聯繫,這都是在為人間、為社會,因為我們人人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安定社會,安住了平安,這都是人人有責任。真的是擔心也感恩,擔心的就是在地當地南投縣的老弱婦孺,一直很掛心他們,也是很期待,用心地期待,能及時施展了力量去幫助他們。」
山崩路毁衣食缺 空運物資送關懷
卡努颱風侵臺,8月4日海上颱風警報雖已解除,然而受颱風外圍環流及西南風影響,南投縣山區出現局部大豪雨或超大豪雨,尤其仁愛鄉、埔里鎮等地災情嚴重,慈濟志工也啟動關懷行動。
「這幾天來,南投縣高山上這樣的山崩,水沖,大家都是心微微不安。住山下的人也是一樣,上面的山在崩,自己在這樣的山高之下,平原也有溪埔地,總是在這個中間,到底要不疏散,避開這樣危險,上面有水會崩,是否要在這個地方趕快避難搬出去。」
豪大雨帶來土石流災情,許多民眾撤離到安全處所。
「也有部分的人比較老弱的,警察等等也開始在呼籲著趕快離開,婦女、老人、孩子,行動較緩慢的,趕快把他們疏散開,安置在安全的地方,這二、三天來我都一直在關心這樣的範圍內。剛剛聽到我們熊副在報告,也在關心山上的人會不會斷糧,這二、三天看到還有接到訊息,高雄的菩薩,他們也有租了直升機,把物資載到了山上去,也是去發放資糧,這是從高雄一直幾天來他們都在行動中。」
得知受災民眾已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上人殷殷叮嚀,救災的人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我們知道他們是平安,下面的就不要太牽強,在那樣的危險。山路段段在斷,一段一段在路崩路斷,在平地裡就不需要太過於牽強的,一直要往山上走。因為山已經水很多,含著水,土就會比較鬆動,車輛不斷在那裡來來回回這樣碾著它,而且車的聲音驚動它,車的重量驚動它,山土含著水量,一直車輪在那裡輾來輾去,反而山土會更鬆動,會更危險。」
自然反撲力無窮 警醒自我當戒慎
南投的災情令上人感慨,面對大自然,人類何其渺小。
「看到這種雄偉的大山,也經不起這樣過度的水,這樣的沖刷,何況我們人生,多少脆弱的地方。我們人跟那一座大山比起來,真的是很小,很渺小。」
面對大自然,人人都要有謙卑的胸懷。上人在自己桌子的小時鐘裡,放了一隻以小種子做成的小螞蟻,自我提醒,也自我砥礪。
「就如我的桌子上面,總是會放著一個小小的時鐘,一隻螞蟻一直停在時鐘裡,讓牠頭向上,這是我對自己的描寫,描寫自己像那一隻螞蟻;這一個時鐘的上面,總是比喻有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叫做世界的大山。它很高,八千多公尺之高,這是世界最高的山。所以說須彌山很高很壯,螞蟻是很渺小的,牠在時鐘的底角,最低的角落,那隻螞蟻一直要向上爬,這是那個時鐘對我的啟示。我這一隻螞蟻總是自不量力,總是一直要往上爬,人生需要有對自己的精神要多勉勵。」
上人在臺中停留的日子裡,昔日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的校長也來分享,在南投災情傳來之際,上人對九二一的記憶,亦被喚醒。
「九二一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樣瞬間的地震,天搖地動,剛剛也看到了幻燈片出來。我也說每一次來到中部要往南投走,當九二一那個時候,我天天臺中跟南投來往,每天一段時間,每一次在車上,頭總是會看在車窗的外部,透視到了九九峰,那個山叫做九九峰。風景之美,車在路上在走,眼睛遠遠看,山景很漂亮,但是九二一瞬間的動,整個山總是這樣的滑了。當九二一,天天在這一條路上,心裡就會看著那麼雄壯的大山,經不起這種地表,土地的表面震一下,就可以讓雄壯的大山,整層的皮總是剝皮一樣,整個這樣垮下來。」
點滴匯善成福氣 大愛人間弭災難
1999年的9月21號,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場芮氏規模達到七點三的強烈地震,在南投集集的地底下,八公里的地方,釋放出了相當於三十三顆原子彈的威力,在一夜之間鬼哭神嚎、山崩地裂,全臺灣有超過十一萬棟的房子應聲倒下了,有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當時全臺慈濟人大動員,援助物資、蓋大愛屋、認養學校援建。
「那時候在蓋,工程中每個學校我都去,看他在施工,每次監工的人,陪我在任何一個學校看,每一個地方監工的工程師都會陪我去看,我都會伸手摸看看,那個柱子的鋼筋,我都會親自用手去按壓看看。這建築師來說,師父,這是八分的鐵,這支柱子有八支,還有鐵箍一層一層的周圍圈起來,這就是五、六分。這是多堅固,他說:『師父,這能撐八級以上沒問題。』讓我聽了就安心。」
教育是未來的希望,上人將學校的援建稱之為希望工程,期以大愛為樑、智慧為牆,造千年不倒的希望未來。
「現在如果再回過去看它們,還是安心,看它的造型、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造型的距離等等,寬與窄,高與低每一層都很用心去測量它,去照顧它,都是非常鞏固的學校。每一次回到中部來,總感覺到心靈的價值觀,多少慈濟人,南北、海內外大家會合起來,這都是人生那一分愛的能量,這樣鞏固起來。」
當時,全球慈濟人動起來,走上街頭募心募愛,一點一滴將愛凝聚起來。
「愛心從少數集為多數,集為群,這就是叫做淨化人間、造福人間。要用人群眾的愛心,哪怕我捐的不多,但是我也有一念心,要幫助人,我也有一念心參與建築,讓希望工程能早日完成,這都是愛心,這都是善念。這一分愛心善念,總是鞏固社會的平安,所以我要的是心,我愛的是人群,所以讓人群,人人有機會造福,期待多一些聲音祝福災情,不要再有這個災難來人間,總是用愛與福大家來付出,造福人間。」
緣苦眾生膚苦難 愛讓臺灣亮起來
雖然攤開世界地圖,臺灣小得讓人幾乎看不見,但也正因如此,上人更期待臺灣因為富有「愛」而亮起來,不需要被救,而是去救人。
「普天之下難免無常,難免氣候變遷,四大不調,普天之下,這種災難難免是會有。臺灣地小,看看地圖,每一次世界地圖把它掀開來,你看整張地圖,有的地圖上還找不到臺灣,它太小了,只有這麼一點點。所以我就說,就是很小,才要讓它亮麗要提高,讓臺灣人人都心中有愛,讓臺灣人良知大愛,不管任何一個國家,有什麼災情,在這樣造福人間小小的這一點臺灣的土地,可以發光發亮。因為它都是愛心人菩薩集會的地方,哪裡有災就要往哪裡去幫助人,這就是菩薩雲集。」
全球哪裡有災,慈濟人總是想方設法,把愛送進去。
「全球超過一半以上,慈濟人走過而且幫助他們,不管是國際間的醫療,尤其是教育,還有慈濟村,還有急難救助。有中長期這種救濟,總是一直以來,總是繼續這樣下去,這都是現在各位坐在這裡。我一定有義務要向大家報告,總是五十幾年來到現在,從小小的一點滴,一直凝聚在整個臺灣,讓臺灣發光發亮,在全球哪裡有災,慈濟就到哪裡去做援助,發放、膚慰。現在算來,這顆地球上面,慈濟人普遍走過了半個地球以上,二百二十多個國家,我們已經走過一百二十八個國家,走過地球的一半以上。我們還要繼續守護人間,地球人間守護著平安,守護著地球能永恆的健康。」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48
- 報導地點: NULL
由優人神鼓、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演出、呂慈悅編導的《無量義 法髓頌》,7月28至30日於彰化體育館連續展演八場,證嚴上人特別前往觀賞。8月3日上人行腳到臺中,與中區慈濟志工、馬來西亞雪隆實業家溫馨座談時開示,雖然《無量義經》較少被人所提到,但是《無量義經》卻是切合時代的需要,不僅透徹分析人間道理,並教導我們日常的待人接物,請大家要深入《無量義經》的法髓。
「本來沒有人知道有這一個《無量義經》,但是總是我在年輕的時候,尋尋覓覓走入這三藏大藏經。在裡面看到了這一段,我很感動,很契心,很契合我的心。那個時候較年輕,慈濟還沒有真正地很發達,就是才開始發心。但是同樣用功,很用功,我從日文裡面發現到這一部《無量義經》,因為日文不是很透徹,才會更用心、專心,就這樣一句一字把它寫下來,不只是用毛筆寫,還要用鋼板去刻,所以真正是叫做『銘刻於心』。」
方向無偏菩薩道 嚴謹身心履經行
佛陀因一大事因緣而來到人間,透過宣講《法華經》,教導眾生行「菩薩道」的方法。當時佛陀靜坐在樹下,面對著東方,想著要如何向大眾宣講《法華經》,在那樣的境界中,上人深刻感受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無量義」。
「這叫做『離言法華』,離言法華不是用說的,是那個時候的心態很靜,天未亮、坐在那裡很靜,那樣的心靈境界。等到他眼睛緩緩地展開,正好第一道的晨光,那個晨光好像一顆星。他接觸到星光,眼光與星光這樣合起來接觸到,那個時候心靈的境界突然大悟,宇宙大覺者在這個時候圓成了。」
上人多次提及《法華經》的精髓是《無量義經》,期待人人要能深入《無量義經》中,體會經文中每一字句的意義與價值,學習在人世間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
「如何來調和聲色?有時候,如果我們一句較逆耳的話,也許會讓人心這樣牢牢記住;但是再想一想,心如果沒有牢記,好話一直聽、一直過。所以慈悅有時候說話很直,直直的,其實實在是都很好,她跟大家接觸,就是希望方向就正,方向如果沒有就正,一說再說,就是很寬,那個寬,差毫釐就失千里。所以有時候拉緊一點,這他會感覺說,把我約束得太沒有自由,就是因為自由才會方便掉。所以,人生不能凡事都方便,對自己要很實,很嚴謹。對別人可以寬,對自己要拉緊一點,所以《無量義經》就是要讓大家對自己要謹慎些。」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精髓無量義
素有「經中之王」之稱的《法華經》,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總計有七卷、二十八品,將近七萬個字。如此浩瀚的佛教經典,耗時三個月都不見得能講述完所有的內容,要讀完整部《法華經》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然而《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上人期待大家可以詳讀《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是我們慈濟五十多年來所做的。我們是從《法華經》,佛陀的一大事因緣說《法華經》,我很用心投入《法華經》,但是《法華經》文這麼多,所以我就回過頭來看《無量義經》。那個時候《無量義經》,民間道場都沒人懂,沒人知,當然它是藏在三藏十二部經的裡面,所以我就在那裡,我說是『法海撈針』把它找出來,發現很歡喜,應該說法喜啦!期待大家都能夠讀。讀《法華經》很好,不過經文很多,如果能簡單扼要,那就是《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只要你深入去看,在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分析天地人間的道理。」
《法華經》與《無量義經》都是深入我們人間社會的生活日常,其所蘊藏多樣的內涵與深厚的道理。佛陀曾說過,他生生世世都說不盡人間的種種;然而上人認為,或許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徹底了解,但如果我們都不走進去了解,就永遠都在迷茫中,無法了解真實的道理。
「總是在裡面的道理很多,真正地用一輩子都無法把《法華經》或是《無量義經》能夠很了解。不過,你不進入,沒進去,來生來世更不了解。總是我們要相信,相信佛陀的教法。我們這一念,人人本具有佛性,我們這個佛性,在這個時代裡,我們還是在迷茫中。」
身行入法繹經義 聲色融合弘道法
為了適應當代人間的需求,以更多元的媒體、融合各種類型的展演方式,期待透過三個小時的展演,讓大家更容易理解《無量義經》內涵的意義與價值。
「我很感恩,唐美雲歌仔戲團跟優人神鼓,師父真的是很感恩,除了所有慈濟人幫師父做很多事情,在這個時代,要如何讓他有那個『色』表達出來,大家都是用心、用身投入慈濟。但是身心投入,如何讓他有色彩吸引大家注意的目光,可以聚焦,所以用『演繹』。是演繹不是表演,那個『繹』是繹經的繹,用肢體表達出來,這叫做演繹。不是文字的翻譯,是用身段來演繹。」
此次在彰化演繹的八場《無量義 法髓頌》,都是以華語的語言來表達《無量義經》所蘊藏的道理,然而上人期待,若能使用臺語精準地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讓經藏演繹的「色」與「聲」能做到最精緻。
「我是很期待說,要精作,很精密的製作,這樣的『聲』跟『色』跟『文字』,好好地把它寫好,好好把它演好,好好給這個聲音,當然他們現在是用華語,我是感覺用臺語,現在一些年輕人已經快沒有(說)臺語了,我們若把臺語說清楚、說明白,這個臺語他們要翻譯作華語,你只要把臺語說好,他們就會很自然變成了華語。是要留住這聲音,臺語的準確,你們劇團就是很正統演繹的人,每一句、每一句都把它說清楚,他們自然每一字就會寫得好,將來他們要翻作其它語文,那就是用中文去翻譯。不過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若是用臺語,給人留著說這是臺語,從臺灣,我是希望把它精作出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上人期待人人都能「以行」入經藏,體悟經藏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理之後,經由自我的身行傳達佛陀的教法,導引人人走向菩薩道,啟發人人的善與愛,共同促進人間社會的祥和與安平。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64
- 報導地點: NULL
7月31日,證嚴上人行腳駐於大林慈濟醫院,下午與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展開溫馨座談,聆聽醫師們發揮醫技為來求診的病患們,為其拔除困擾他們的罕見病況。對於這間「田中央的大醫院」發揮了搶救生命、守護健康的良能,上人表達感恩。
「慈濟在國際間,總是用愛面對人生。還有我們的林執行長(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也是在勉勵,這都是用心、用愛,不管是在大林、花蓮、臺中……等等,一共有八個大小的醫院,都是在人所需要的地方,有著慈濟中西醫合療——就在那個時代,應該也要說五十多年前,從我起一個心念,期待能蓋好醫院,從那個時候的一念心,所期待的是中西合療。總是到今天已經滿了心願了,有中醫、有西醫,合和互協,歡喜相融,這是我的心願,很感恩。」
中西合療今圓願 守護健康守護愛
1990年11月,當時的花蓮慈濟醫院營運已三年多,孚獲地方與各界好評。時任衛生署長張博雅等人前來參觀慈濟醫院與慈濟護專,並表達了支持慈濟在全臺其他地方設立分院。
「剛剛,林副總(慈濟志業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提起,真正地在三十多年前,我來到(大林慈院)這一塊地方,那個時候還都是甘蔗園。因為那時雲嘉南地區,醫療真是很缺乏,所以張博雅,那個時候她是署長,她到花蓮來,就是很期待,而且希望慈濟到大林來。」
上人回憶當年,從花蓮興辦醫院的艱辛中,聽到了署長的邀約以及大林鄉親們的期盼,欣慰大林慈濟醫院也最終不負所望,成為守護雲嘉南一帶的醫療磐石。
「其實現在聽來,在這裡聽到八項重症也在這裡(治療),那樣的經濟困難,我們還是守護他的生命,用愛搶救,這都是我時常在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用愛走入生命、搶救生命,這都做到了。這都是我們人人心中的心願,不是為了成績、為了業績,也不是為了營利,我們總是一個心態──救人,救人較重要。」
搶救生命平等愛 醫護團隊盡良能
上人提到慈濟醫療志業的從業人員,都展現了尊重生命,對個案健康鍥而不捨的態度與行動。
「我們真的是用愛走入生命、搶救生命。那個時候,葉克膜雖然很貴,我都會說,只要真正能救人,人的生命難以數字去計算,只要能發揮到真誠地搶救生命,就值得了;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要用愛心去使用它,不是為了好奇或者是就想用它,不需要用的也是亂用,這樣也不可以,總是用真誠的,用在該用。救,總是生命不分階級、不分貴賤,沒有什麼是可貴的生命,也沒有什麼不可貴,總是貴賤平等,生命真的要平等。」
「總是這樣走過來,聽到了我們的白衣大士,也是一樣;不只是醫師,有醫師沒有護理也無法守護到生命。所以開刀後,後面的照顧要護理菩薩,要守護著,所以一個醫師要幾位的護理,一直守護他。感恩哪!」
「總是一一把人,人寶貴的生命都搶救回來,不分有錢沒錢,這就是我們視生命是平等,都是愛。我們假如沒有愛心,總是很難拉回來。我們看到了(病苦),總是來者不拒,來了,我們絕對盡我們的力量、盡我們的技術、盡我們的愛救他;總是看到他被救了,恢復了,現在還在治療,療程還沒有完成,但是已經看到了,已經收了,對這個人來說,我們就是他的貴人,醫師、護士就是他的貴人,生命中的貴人。」
田中央蓋大醫院 一念眾合共成就
從三十年前的甘蔗園,到現在變成「田中央的大醫院」,上人直說因緣不可思議。
「實在是很感動,1990年那個時候,(大林慈院現址)是甘蔗園,現在已經我們一間搶救生命的大醫院。這因緣不可思議!有了因緣,我們大家可以共同(成就)。」
上人感念一路追隨的弟子們,以師志為己志,所以能辦成不可思議、他人認為的甚難之事。
「當然我要感恩,感恩所有的慈濟人,除了醫生、護士是病人的貴人,但是要有這個醫院,是所有慈濟人的力量,他們的愛心幫助我做慈濟,已經快六十年了,可以有這麼多慈濟人的會合,給我的膽量,所以這個地方說要蓋醫院,雖然資金不知在哪裡,不過已經有會員、有委員給我做靠山,只要這樣的好因緣,師父說要做,大家就沒有第二句說『師父您考慮一下喔!』,沒有。總是師父要做,做就對了!所以說起來,我很感恩,感恩那一念心,想要蓋醫院。」
上人一念心,眾人合齊了各自一念心,也成就了利益眾生的志業。
「感恩各位菩薩,來成就醫王跟白衣大士,這個家很合,才人人安心,這樣長長久久在這裡。很多的感恩說不完,千言萬語濃縮起來,感恩哪,祝福大家福慧同在。」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10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第五天(7/29)來到大林慈院,一路向南,見過往熟悉的慈濟志工年歲增長,雖然感受到歲月不饒人,但也為弟子把握分秒,珍惜生命,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的法喜感到欣慰,呼籲大家法喜多分享,菩薩招生壯大慈濟家庭;環伺全球氣候變遷,疫病未止,愷切呼籲人人茹素救生、護生。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是很感動,好在這一群菩薩腦筋、心腦都很清楚,他們分享過去的因緣如何走入,而且也聽到他們走入慈濟,那一種有做就歡喜,那種法喜,所以感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搶救生命爭分秒 視病如親招菩薩
即使不是行腳在外,上人在精舍也幾乎天天透過視訊,聆聽全球志工所做、所感觸,而且總不忘提醒志工人生無常,當把握因緣。今日(7/29)大林慈院醫護的分享中,不少是慈濟教育體系畢業投入志業體服務,感受格外親切。
「想到了這麼完整的教育系統,走入志業體的工作,總是感覺到了這是慈濟一貫,一貫慈濟。每一回聽到他們教育體出來,開始在職業裡,不管是行政職業,或是護理醫護藥技等等,現在已經感覺都是很完整。」
醫療、護理是用生命走入生命,同時搶救生命。上人感動醫護同仁用志業的心投入職業付出,在日夜無常之中,搶分奪秒守護生命。
「剛剛也聽到了重症病房,或者是加護病房,這都是以那一位死神要拉了他走,那種的黑白無常,日夜不知道是甚麼時間,在黑夜或者是白天,黑夜就是黑無常,白天就是白無常。在日夜的無常隨時都在搶人,一群醫師護士絕對不鬆手,還是拉近他的生命,盡心力把他留好,要如何用愛走入他的生命,關心他、愛護他、膚慰他。醫師與護士對人人都是真的是被感恩的恩人,救命恩人,每一位都是人人生命中的貴人。」
也就是這分義無反顧,這分對生命的不放棄,而譜寫出許多動人的篇章。
「有的時候聽到了,他是在慈濟醫院幫他搶救回來的,我現在的生命那樣的亮麗,事業很成功,回歸來他沒有離開慈濟,從慈濟的病人變成到了慈濟人。來分享,分享他曾經有過,是慈濟這樣、這樣的救了他。」
全人教育培人才 慈濟家譜代代傳
1966年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後,在濟貧工作中,上人深深體會到貧因病起,病由貧生,而發起建院。1986年慈濟醫院落成,又發現東部地區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需求,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遂又籌建慈濟護專。
「慈善開始,我們就是醫療,因為醫療需要教育、栽培,所以栽培出來的人才,大部分都歸入我們慈善跟醫療系統,最歡喜的是留得住人才。剛剛也聽到了,我們幾位護理、幾位同事,他們都會說,我在這二十多年了,從臺南開始,他們就已經有接受到慈濟的這種陪伴,教育同時走入到志業體。」
更有人是因為在志業體服務而成家,孩子也從小接受慈濟教育。
「慈濟的大家庭,完整的家譜,這在慈濟教育、在慈濟上班,夫妻同行在一個單位在付出,孩子在慈濟受教育,這種很完美的系統,若能把一個個的家,家譜,與慈濟的大家庭,就這樣完整——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就如佛法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圈和這個「千」是不同,佛法所說的千是小、中、大三千,百千的千。我們慈濟的整個家庭的系統,就是個人、夫妻還有兒子,這種家庭的家譜入我們慈濟的大家譜。孩子現在也是在慈濟幼兒園,也是在中學,也是在大學,同時也有在研究所,慈濟真的都是很完整。」
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一以貫之,三十多年來造就了許多慈濟家庭。秉持著相同的精神理念,為社會付出,以出世的心入世為人群服務,回到精舍大家就像大家庭般,不分彼此。
「我一直都說此生無悔,我這一輩子不後悔,雖然年輕的時代真的是很辛苦,那種拉著時間與時間賽跑,一口氣四大平行,第三十年差不多四大平行,到第四十年看到已經硬體都完成了。我就開始鬆了一口氣,看到的都很貼心的,我們的職工、志工,志工從職工出來,這都是一路走過來,感覺這輩子此生無悔。」
貪欲無底傷天地 大哉教育是靈方
放眼慈濟感恩事多,但遠眺大千世界,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戰亂、疫病,卻也令上人深為憂心。
「我們如何來緩和氣候變遷?三年多以來我都說,這樣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病(COVID-19)態,已經發生,要用什麼方法來治這樣人間的病呢?唯有一個「靈方妙藥」,甚麼是靈方妙藥?那就是教育,大哉教育。不是只有在學校裡面,就是在天、在地,天地之間我們要如何來教育,這大哉教育。要用什麼方法呢?非說不可,非素不可,非推不可。過去我一直不想說,叫人人素食怎麼有可能?所以不會很用心去做推素。因為明知不可能,無法說了人人依教奉行,很難!不過現在這樣的疫情,我有責任,所以我就說:『非說不可!』」
2019年年底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至今仍未消停,地球均溫也屢屢創新高,這些危機都與人心不調息息相關,上人疾呼,「非素不可!」
「我是要說什麼?什麼事不說不行?因為就是要跟大家說:『非素不可!』,大家一定要素!因為污染源來自哪裡?污染源來自口,口的欲,口欲最愛吃的那就是動物,每一種動物都有身體,身體是生命在活著,不管是水中的動物、或者是陸地走的動物。我們要如何來保護生態,唯有茹素。」
為了滿足人類口欲,畜牧業興起,大量飼養的結果,不但牲畜與人爭地、爭糧食,還破壞自然生態。
「所以我們儘量茹素,大地五穀雜糧都很具足,口香味都有。天天我飯端起來,拿起筷子,滿桌豐盛色香味都足夠,何必為了貪口欲吃肉,來造成大地的破壞、大地的污染,值得嗎?實在是不值得!付出代價很多。所以說擋不住,無法度!」
勸善容易,勸素難,但,有心就不難。
「唯有人人守口業、人人起愛心來呵護生命,愛生命也是要放生生命,除非不吃眾生肉,這不是做不到,只要人人一分愛心,人傳人,一直傳,不是疫情傳,就是口。清口,一貫道說「清口」,我們說茹素,能茹素從心開始,心惦置這裡,心惦置茹素,培養愛心。心惦置愛護動物命,這就是我們醫療搶救生命,達到最徹底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