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54
- 報導地點: NULL
近年因為COVID-19疫情未除,證嚴上人暌違許久未曾展開年度中期的行腳,2023年7月25日邁出第一步,下午來到臺北分會與資深慈濟志工展開溫馨座談,看到了跟隨自己多年的弟子們形貌雖變,精神仍健旺如昔,藉此因緣談起慈濟菩薩道中的修行法門:懺悔得清淨——透過回顧與盤點自己的生命歷程,將為善的事蹟與感受更牢記;而針對偏失之處,以懺悔心面對,並加以改正,才是真正的「刪除」錯誤,而非把過錯遮蓋藏覆,直到業力現前而身不由己。
「利用回憶,可以改變自己的習氣。也許過去真正的習氣自己也知道,但是少了那一分的用心盤點。現在大家都在說『回憶』、『盤點』,現在盤點,要改往修來,還是來得及,不要以為說年紀大了,也剩不了多少,這很難說啊!」
回憶過往求懺悔 改往修來消業障
上人在未出家前,在接觸了慣稱《梁皇寶懺》或《梁皇懺》的《慈悲道場懺法》後,開始有了深入佛法的念頭。此時,上人也向大眾說明「懺」在佛教教育裡的意義與重要。
「回憶過去的錯誤,這叫做懺悔,懺悔消業障。在懺悔文的裡面,《梁皇懺》就是梁武帝為皇后開了這一個道場,替他的皇后懺悔過去,請了很多的法師來誦經、造懺——造懺就是說,對佛法有研究,但是要來好好地思考,人間到底有多少,對人間有不利的事情、有造惡的事情等等;過去的錯誤,所有的、所有的,都通通把它盤點出來寫,所以才會有這樣叫做《梁皇懺》。」
根據傳說,晚年篤信佛法的梁武帝,在皇后郗氏往生後,夢見妻子因罪業化為蟒蛇,就邀請當代高僧作懺來為皇后解脫痛苦,而有這部經懺傳世。懺中有諸佛聖號,拜懺就是在佛菩薩前懺悔罪愆,再行自利利他之菩薩行。而佛教也有其他懺文,如《水懺》。
「《梁皇懺》很長,所以後來我就說『誦《水懺》比較快』。但是《水懺》三卷,很難誦,因為裡面的字,人間的罪惡很難寫,所以每一段文章的字,真正是很難寫的字,所以說《水懺》是很難誦。但是一誦到《水懺》,真正的對自己的過去,曾經有過的心態、曾經有造作過的錯誤,他反省自己,那就會一一(懺悔),這種『我不對』『求原諒』,這叫做求懺悔。這就是佛教要如何來教育剛強的眾生,往往都會誦《水懺》。」
對準方向為佛教 回饋佛國度眾生
盤點過去,改往修來,更重要的是當下,仍要對準正確的方向,做對的事。
「以我現在,要回憶過去的時間不多,因為現在跟未來,每一天的現在都已經很忙,國際事、還有國外人;(7/25)早上要出門,尼泊爾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還一大群還在精舍,要出來(行腳),還在那停一下,大家圍過來,還是跟大家談談話。尼泊爾的那一群菩薩,就是有校長、有老師,他們就要求皈依。所以還在那裡和他們簡單說一下,皈依,回去要怎麼做。『為佛教,為眾生。既然回來了,在師父這裡皈依,以師志為己志。』」
上人期待,這一群來自尼泊爾的新發意菩薩們,能將佛法的精神重新帶回佛陀的故鄉。
「佛陀兩千多年前出生在尼泊爾,但是很可惜佛陀的正法並沒有在尼泊爾(興顯),現在的尼泊爾還是很雜信,很雜信,所以沒有正法在那裡。這兩、三年前,隱隱約約,我就開始說,現在一個心願,總是期待把佛法回歸佛陀的故鄉。我話是這麼說,但是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方向,尼泊爾,我都不認識人,我要如何(把)佛法回歸佛陀的故鄉呢?」
「就是這兩年多來,我很感恩,在馬來西亞一群菩薩,他們很精進,天天都是上網聽法,師父一直這樣說:『我的心願想要(佛法)回歸,回饋佛陀的故鄉。』他們聽進去了,所以從去年(2022年)年底開始,人總是安排好,整個隊總是多少人一組,他們一組一組總是這樣安排替換,已經替換過好幾組出去了,他們還會再去,他們就跟我說:『師父免煩惱!』」
信已無私人有愛 師志己志菩薩行
在1966年,上人帶著幾位弟子做嬰兒鞋開始創辦慈濟,做慈善;到了1979年要建辦一所現代化醫院,前後兩樁前所未有的、別人眼中「辦不成」的事,上人都以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的精神,建立起大家的信心,凝聚力量辦成,所以上人也總是感恩弟子們,人人都以師志為己志。如今,「回饋佛陀故鄉」專案,也是一群海外弟子們,同樣對上人拳拳服膺。
「馬來西亞(志工)陪伴尼泊爾的校長,他們回來,馬來西亞(志工)在跟我說:『師父!我們會繼續陪下去。』因為他們都是企業家,為了要做慈濟,為了要達成師父的心願,他把他的事業交付託給他們的員工。他們覺得『我就都付託好了』,這是身心奉獻,所以我就說,『用生命走入生命,去幫助生命』。」
「果然尼泊爾不是短期可以幫助得了,是一定要下決心長期,所以他們要組隊不斷交替、交替。他們總是真正的很決心把事業放下了,專心在尼泊爾回聵佛陀的故鄉,代替師父去圓這個願。所以說我如何不感恩呢?真的是很感恩。」
「所以說,生命的價值,盤點生命的價值。我最近也常常說,我也很用心在盤點,我覺得我這一輩子也很有價值,價值在這麼多的弟子都是『師志為己志』——你們真正的幫師父做到這麼多的事,而且你們是終其一生,希望你們顧好,這輩子還很長要做,還有很長要做。」
非素不可時機到 人盡己力推茹素
上人勉勵眾人,別因自己年紀長了,行動力不若當初年輕做慈濟的時候,應要能更理解,自做自得,還可以接引其他人一起做,凝聚福氣。
「我們這麼多歲了,守護臺灣,臺灣的慈善造福人間,這叫做『福氣』,福氣就可以消災難。人說『這個福很大,所以我們要去托他的福』。表示我們若福大,若是氣較弱的(人)走近福氣群,福氣的群,他能托這個福氣,所以消災免難。」
「這不是隨便說的,但是我們要做得夠。我們已經這麼多歲了,好事不做,要不然你要做什麼?我們要把握時間,不要認老。師父現在自己也一直說:『我沒有老,我還有很多事要做。』過一天,我們要存一天的糧,為來生存糧。人家說:『晴天要積雨來糧。』趁我們這個時候有這樣的福,所以叫做晴天,我們現在都是有這樣的福,一個人做不了好事,我們要很多人匯合起來,人憑藉著人的福氣做好事。」
什麼樣「福」是「一個人做不到」的事?上人期待,人人都能茹素。
「過去我都說,時間還沒到,我不提起,我也不很認真推,現在開始非認真不可、非推不可、非素不可,因為現在要茹素不困難。」
「現在慈濟人群足夠,以前我沒有推,是慈濟人群不夠,而且時候未到;現在時候到了,現在有這樣的疫情,很多動物被飼養時很不衛生,或者是吃沒有人要吃的餿水,臭掉的東西,總是那些動物都是很不乾淨,可是牠們也是一條命,也是佛陀口中所說的,就是命,這種輪迴的生命。」
「我們這一生有福生為人,更有福的能行菩薩道,聞佛法,學佛道,行在菩薩道中,可以做人生的典範。你要做典範,要愛護眾生命,拿出來跟人家展現『我做得到』,拚一下,說我做得到,你們做得到嗎?總是大家互相勉勵。」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63
- 報導地點: NULL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證嚴上人此次行腳第二天,於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濟志工、志玄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的同仁與志工進行溫馨座談。上人期勉大家,既來人間得到人身,要發揮身為人的價值,以「付出無所求」的精神,關懷社會、利益人群。
「我們真的是很有福,難得人身、佛法難聞。但是,人身我們得到了,佛法我們也都聽到了,但是人人有沒有感覺?到底我們所得的人身,真的是難得嗎?佛法真的那麼難聞嗎?其實,是真的難得的人身。最近我一直都在說,人人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有價值的人生才算是真實人生,所以會一直自我盤點,我感覺到說很有價值感。」
諸上善人齊聚會 濟世救人盡己力
上人感覺自己的生命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而慈濟志工就是上人所說的「善人」,因為付出無所求的心,超越了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上人提起謝明和、陳昭這一對夫妻,平時以賣一顆五元的水煎包積攢幸福的生活,因為一念悲心,將收入所餘捐出給上人作為濟世救人之用。
「總是一粒一粒(水煎包)才幾塊錢,你看他在慈濟裡面做了幾十個榮董,我真的都很感恩。上次我來,有人就在旁邊說:『師父,你知道嗎?他(謝明和師兄)是很節儉,現在還是在擺攤位。』是啊!現在還在擺攤位,他也不會去把門面做好。他就是說:『我就吃得飽,有衛生,吃得合口味,就吃得飽,就是有主顧。』總是,那是真實人生。」
謝明和師兄看見上人瘦弱的身體,卻為天下的苦難眾生而承擔這麼重的責任,如此宏大的悲願,讓謝明和師兄感動不已,於是在兒女成家立業後,發心將大部分的收入捐出,幫助上人做救人的志業。
「他(謝明和師兄)就說:『我想一想,師父要蓋醫院比較重要,買房子再賺就有了。』常常就是再賺就有了,師父若來了,他常常就說:『師父要救人比較重要,長時間都是不斷地好心累積,一旦累積到一個數量,就是說師父要做的比較重要,我們自己的慢慢積就有了。』記得那時候我們蓋醫院,我來這裡,那時候他捐八百萬,那時候的錢,八百萬是用包包拎來現金,還有零零的小小張通通帶來。他說:『如果要存到能買到房子,還要一段時間。』去跟人家租房子是住在樓閣,真是這樣清苦。可是苦中他有他心靈樂的世界,所以說心中的極樂、歡喜。」
慈濟四大志業在上人的號召推動下,完成第二階段的醫療志業後,上人隨即又呼籲教育志業與人文志業的重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以及弘法利生的永續志向,謝明和師兄與陳昭師姊仍是積極響應上人的呼籲,期待能為人間社會盡己之力。
為善助人入八識 生世相隨度此身
「屏東爆米花也是這樣。每天都會推著一臺車出去外面,早一點爆米花,現要現爆(現買現做),每每『砰』一聲就很大聲。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一對夫妻,他們也是這樣提著一袋,這樣用報紙、用布一層層包,來到那個地方,就對我說:『師父,您能給我一點點時間?』我說:『好啊,有什麼話要對師父說?』我以為是她私人私密的話。她到了,那東西包著報紙,那不知有多舊的報紙,還有布,一層一層打開。哇!原來是一條一條的金條,十幾條,每一條都十幾兩。我說:『那你怎麼(拿)這麼多?』她說:『師父,存了二、三十年了,我們在造福。』」
上人在籌建醫院期間,全臺巡迴演講,呼籲大家共同發揮愛心,以點水成河、粒米成籮的精神,為東部建立起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磐石。來到屏東時,一對在路邊販售爆米花的夫妻,帶著兩個孩子來會見上人,將他們存了很久的金子、項鍊等想用來買房子的貴重物品交給上人,讓上人作為籌建醫院之用,希望能醫治許多苦難人生,讓世世代代的人都有依靠。
「我說:『這樣這麼辛苦,那你提這麼多錢來給我要做什麼?』她說:『辛苦是對,不過,心的歡喜較重要。師父,現在醫院正在蓋,您還有很多還要做的,我想,等到我存到足夠買房子,不知道還要多久,我不如將這些先給師父去做(救人的事)。』這種付出,到底現在她人在做什麼?我就不知道了,因為她總是完成她的心願,總是付出無所求。是否在慈濟人群中呢?她假如沒有站起來說:『師父,我就是那個人。』我根本也不知道。但是,這樣的記憶,可能她知道,師父知道,但是她不會站起來說:『師父,你說的這個人就是我。』」
許多慈濟志工秉著付出無所求的心,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為社會、為鄰里奉獻自己的點滴力量,在在都讓上人緊緊掛懷。
「我也常常說,付出無所求,有幾個人在我的記憶中,很明顯的。所以說,她是無所求。師父的腦海中,是永遠的記憶。我想生生世世,記憶就是八識,八識應該都是會相隨,常常會跟著。」
點滴匯聚而成大力量。上人期待大家入人群中,結合人人火金姑(螢火蟲)的點點光明,成為為人間指路的火炬,燃起社會的希望。
「幾十年了,大家的記憶中,要做事都會說:『師父說的,師父要做的。』相信你中有我,我中也有群,所以最近說螢火蟲,火金姑,感恩大愛臺都會(報導)師父在說什麼,真正很入心,入心,火金姑,不是一隻,是這樣一隻、一隻,會合起來是『群』。」
靈山塔下勤修行 心靈世界德高顯
距離前一次離開花蓮行腳,已經超過半年之久。此次出門,上人很期待聆聽各地志工的心得分享,感受久違的師徒之情。
「師父出門,我很愛聽大家來分享,師父要講話,一隻手按著,隨時看到了《證嚴法師說故事》,這很簡單。我要聽到弟子,大家圍繞來說故事,大家都聽得到,哪一個師姊、哪一位師兄分享心靈的世界,這就是一種教育……剛剛在說寶塔,寶塔就是『顯德』的意思,『顯德』高顯。『塔』,古時候的厝(閩南語:房子)沒有蓋那麼高,唯獨塔蓋那麼高,那叫做『顯德』。高塔,就像現在有一些碼頭,有那個燈塔,同樣的意思,燈塔是要讓人知道已經快要靠岸,那個遠距離也是指南的方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塔,上人期待人人要時時向塔裡面好好修行,這個塔有修才會高,有修,這個燈才會亮。
「所以說人人本具,只是塔不亮,只是塔不夠高。總是修,這種付出無所求,師父說:『己做己得。』自己的心中一座塔,要不要點燈,就看你有沒有要點,有要點,這座塔就會有燈,這叫做『顯德』,我們要說出來給人聽,這叫做『教育』。所以說,教育是很重要的。」
利益人間不空過 造福修慧立典範
上人期待大家把握有限的生命,發揮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僅不空過分秒時日,更要以身作則樹立成為人人效法的典範。
「這一回出來,感恩老菩薩,大家心中,老是老資格,老資格不是人老,有的人很老,他是連一點質感都說不出來,沒有東西,就是空過人生。我們真正地很扎實,有話說,講得出來,人家聽得進去,能夠做典範,這很重要。哪怕是煮吃的,人不能離開吃,色、香、味,操作在香積人的手中,色、香、味,觸就是大家嚐看看,甜的、鹹的、熱的、冷的,在個人接觸到的感受。就像師父講話,好話大家聽得歡喜,很有用,若是在這裡說一些無明的話,或批評人我是非,這是沒有用的話,那就是空白人生。所以期待慈濟人分秒都要受用,分秒都是利益人心,也可以帶動人行,這是很期待。」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19
- 報導地點: 印尼
時光遞嬗,因與緣在不斷的合和中,造就了今之景象。證嚴上人在7月22日與印尼志工的溫馨座談中,喜見印尼慈濟志業蓬勃發展,不禁感念印尼志業發展重要事蹟,奠定印尼慈濟歷史的那段過往。
「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印尼在不覺中,已經是看了眼睛都會亮起來,周圍建設都是很宏偉、很亮麗,這就是在時間來成就。一直想到了那一段時間,當思賢到印尼去,他沿途所看的那一種阿兵哥都在草地上,這樣的畫面。還有思賢在司令部跟我在視訊說話⋯⋯」
因緣會合應時機 消弭仇恨撫傷痕
1998年印尼發生嚴重排華事件,國際稱「黑色五月暴動」,上人叮嚀「唯有愛才能消弭仇恨,撫平傷痕」。印尼慈濟人遂於當地進行軍警、貧戶大型發放,用愛促進印華融合。爾後,2002年爆發雅加達紅溪河水患,水患過後,印尼慈濟志工依循上人指示的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五管齊下」方式,與雅加達政府共同展開災後重建工作、遷建大愛村、興建學校與義診中心、設立資源回收站、整治紅溪河,徹底改善居民生活,是慈濟國際慈善救濟罕見的歷史紀錄。
「總是一切都在因緣中,那個時候,也看到大樓要落成了,人要搬進去了,拿著鑰匙要開門那一剎那,看到他還是一句話,他好像在作夢,『是真的嗎?是真的嗎?』他拿著那一支鑰匙要開鎖,那個時候還說是真的嗎?門打開了,裡面很亮麗,而且也有床舖。總而言之什麼都有。」
上人常言,莫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念。回眸來時路,印尼與慈濟的因緣不可思議。
「那一年在我的印象中,總是那樣地深刻。這就是我心心念念說感恩,感恩因緣不可思議,當地的貴人出現了,企業家出現了,黃(奕聰)老居士出現了,那個時候假如沒有黃奕聰老居士,相信大家現在還不認識我,不知道現在的印尼是怎麼樣?也許同樣是在亮麗中,但是它是否同樣的因緣來合成起來?不過,很有幸,就是與慈濟有緣,大愛村的建設都是那樣和平而美善的,不斷不斷地成長起來,看到那個時候可以去上小學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大學了。」
善人善心會善緣 造福人群享法樂
上人進一步說因緣,但這次不說果報,而說是福報。
「我時常都說因緣福報,有因、有緣我們應該是叫做福報。雖然說果報,但是在這裡我要說是福報,因為仰賴著大家的福,所以把印尼真正的讓它亮麗起來。就如我跟黃奕聰老居士在對話中,唯有愛,這種無私的大愛才真正的能安邦定國。」
佛法云,因緣果報。因果循環不息,雖有菩薩示現人間救拔苦難,但是否人人都能得救,關鍵在於「緣」。
「佛法說來,還是非說因緣果報不可。本來有福的人就是有福,本來窮困的人,本來他就是有窮困的因。不過雖然因,有福的因與有業的因,但是最奇妙是中間的緣。緣就是有緣,成功的人,他有福緣,他會有因緣接觸到了善的團隊,就再福上加福;要不然只是單獨自己享福,享福了福,享久會完。而且有福的人,都是在應酬中過日子,我說的話都是很真實,都是在應酬中,都是在經商謀福,這個範圍裡的應酬,那就是要真正有福報,才能真的跟慈善的團體會合起來,同樣可以碰到的,總是循規踏矩的好人在會合。」
有福的人,若只貪圖享樂,終有一天,也會福盡;唯有多造福,善因善緣才會延續不止。
「善的人跟善心的人會合在一起,人間就會有機會多造福,有機會因緣多幫助人。其實真正的快樂不是在吃喝應酬的快樂,那樣的快樂是短時的,真正投入,有利益人群那樣地歡喜,為善最樂那樣的快樂才是真實快樂,那都是問心無愧的法,法樂,我們佛法叫做法樂,那一種的真實法與一般人來說叫做真善美,就是很圓滿那樣造福人群。」
上人讚歎印尼慈濟人在當地真正做到了造福人群。
「真正的印尼做到,因為大家的力量會合起來,人多力大,而且方向正確,所以就會那麼快速的(改變)。印尼真的是亮麗,難免還會有暗角的窮困人,所以我們還是要再加快腳步,現在已經知道都對了,步步跨大步走,把握我們的今生。」
勿輕己靈匯眾善 潤漬暗角苦難人
感念慈濟在印尼發跡生根,上人難忘蓽路藍縷、開路先鋒。
「所以我真的很感恩,說感恩那一年的紅溪河,河上,溪畔上站著一位從美國回來,從花蓮跟我說要到印尼去的那一個人,那就是(黃)思賢,他站在那裡給予我的記憶很深。沒有黃奕聰老居士來過花蓮這樣的見面,那樣地輕輕一句話,他烙印在他的記憶中,而且身體力行。」
已故的黃奕聰老居士其實是位虔誠的基督徒,1998年5月暴動發生前幾天,他與兒子黃榮年在時任其公司秘書一職的賈文玉引介下,遠赴臺灣花蓮拜見證嚴上人,當時,黃奕聰提到印尼因遭受金融風暴,致使窮苦百姓生活雪上加霜。上人勉其「取之當地、回饋當地。」
「想到黃老居士,就會想到清紅溪河,他也是在河邊,他也是拿著那一支圓鍬,他同樣在那裡清污泥,那烏黑的污泥。他那個時候已經八十多歲,我打從內心很佩服。也許這一生中我最佩服就是黃老居士,因為他打動了我的心,所以我記掛著印尼。看到印尼菩薩這樣的特殊因緣,一直一直把愛的能量灌注在社會,讓印尼有這麼美好,很真、很誠、很善之美。」
然而,慈濟印尼(Indonesia)緣起,最早是由一群樸實的家庭主婦,從觸手可及的地方,開始一步步紮實推動慈善工作。
「那個時候(劉)素美他們,記得是三雙繡花鞋(梁瓊、劉素美、賈文玉),她們穿著繡花鞋,她曾經到整個村有肺病的地方去,對吧?你(劉素美)記得嗎?在那個時候要把藥帶到當地,看到他們喝下去,曾經有過這樣。」
上人也以印尼慈善起始點為例,提醒眾人莫要輕視一己小小的力量。
「總而言之,不要輕視小小的一點,一點的力量,哪怕是繡花鞋,她也有通天本領,因為這個通天本領,就是她的福報,由你們來護持她,所以火金姑飛出去,現在看到是滿天星光。你們一粒粒好像天上的星光,閃爍發亮,期待你們不只是要在印尼,好好地關懷苦難人,事業做成功很好,但是不要忘掉貧窮苦難、貧病交加的人。」
有福者莫忘苦難人,不僅是在印尼,思及俄烏戰爭及土敘地震的災民,上人期盼慈濟人將愛撒播在各個苦難處。
「期待慈濟人在普天下,人人發揮了一點滴的愛心幫助天下人。這點滴會合起來,愛就大了,點滴若分開,總是只有一滴一滴。螢火蟲一隻,才有一隻在那裡,孤單的閃亮;假如有群一飛,就可以引導看見了滿天星光。總而言之,我們要人與人互相會合,造福人間。印尼有福,我也虔誠為大家祝福,也更虔誠呼籲,人人繼續點滴用愛付出,為天下苦難人造作更多的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08
- 報導地點: NULL
教育要向下扎根,證嚴上人在7月13日教育志策會的開示中,感恩教育志業體師長們的用心,也感恩家長的護持,期盼慈濟教育能擔起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
「從幼小、小學、中學、高中,一直期待能一以貫之,可以從高中能往我們的大學方向,讓他們有個慈濟完整的教育,還要期待教一個孩子,全家都會因為孩子被教育的好,家長會看見慈濟的好。」
為人師表慎言行 端正風氣教之道
上人以臺南慈濟高中為例,提及辦學之初,家長總是以監督的心態來監督,但是在見證到學校對教育的用心之後,已轉變為護持。
「我們可以從臺南跟花蓮,可以看見其實家長,他都是很護持著我們的學校,這就是把錯誤的翻轉導正過來。以前老師教育的權力很大,家長都要很尊敬老師、尊敬學校,現在已經有偏頗的方向。所以讓教育真的是很難、很難,不過我都會說只要我們用真、用誠以愛教導孩子,這應該家長就會有真方向,也會用感恩心回歸過去的家長對老師的尊敬,所以說我們是正的正道,我們一定要守護好。」
教育是未來的希望,上人叮嚀為人師者須謹記「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投入教育就有責任守好正道,而且要用真誠的心去付出,切莫隨著為了附和社會風氣,而失去教育的本質。
「假如教育也隨著社會的風氣去附和,那就是最後的希望已經滅掉了。所以我們教育在現代的風氣,教育是最後的這一關,要把關把得好,不要看孩子他小小(年紀)不懂道理,小小的孩子他聽了這個對的道理,他會謹守規矩。」
為人師表,不謹要教好課本上的知識,更要謹慎於言行,時時做典範。
「常常說:『十指所指,十目所視。』不要以為我們教的就是照課本教,照真實生態教,但是自己的行為以為是沒有人看到,學生也沒有看到,老師自己是違規,師道在這樣矛盾的行為中,如何教育孩子呢?所以為人師者,總是要謹慎於言行,永遠身邊都有眼目,有眼目,有小指頭在指著我們,看著我們。所以我們辦學總是要很謹慎,不只是要教得好,自己行為也是要做得好,行為更要謹慎。」
上人直言,教育很深奧、也是為人間造就幸福的方向。
「總是我們要有很多為人間,社會要負很大的責任,不只是為我們的志業的理想。我們要為天下,天下人格、品格、美格,這都跟我們有責任。期待我們這種從小小的範圍,可以擴大到國際間,期待普天之下都能看見了慈濟的教育美德,這個品德教育都能看得到。相信未來的天下,真的是有希望。」
佛陀智慧應萬千 教職運用益無窮
透過教育可以端正品格;透過教育也可以翻轉人生,帶給人間希望。一如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教菩薩法。然而,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尼泊爾佛法卻未興顯,許多地方還是過著苦不堪的生活,因此,上人一直希望能回饋佛國。
「我的心願,一個心願要回饋佛陀的故鄉,因為到底佛陀的故鄉有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與臺灣有什麼關係?與馬來西亞有什麼關係?有啊!精神理念,我們所接的是佛陀的精神,他的理念充滿智慧。所以我每次都會說:『你是不是用一點時間,對佛教去做探討看看,不影響宗教,就是對佛法的精神去探討看看。』」
信為道源功德母,上人強調對佛法要深信。
「我們要重視佛法的道理,它一定很適合我們,什麼時間都可以拿出來作為教育。不要以為佛法是迷信,它實在是很徹底的信,人生若沒信,就沒辦法生為人生。孔子也說信,人不能沒有信。當然佛法更是需要徹信,總是信是很重要,人與人格,也要做到讓人可信用,我們對人若沒信用,我們自己也是讓人看沒有(看不起)。總而言之,品德很重要。」
語末,上人亦重申佛法的內涵運用在教育也不僅限在品格教育。
「期待大家相信師父說的,去找他們的故事。真正不管你是大學生,也可以從佛法中提出來物理學、或者是哲學等等,心理學裡面都很多,可以讓大家去取題材。時間總是分秒在過去,跟大家這樣說,請大家也要相信,這一條路、這一條道可以去找,去找出了這條道沿路風光,沿途都有它的風光在。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刻刻,走在最優美品高的教職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