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36
- 報導地點: NULL
五十七年來,慈濟志工深耕社區,落實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讓佛法在臺灣步步生蓮,證嚴上人行腳第十九天,於新店靜思堂,聽取志工分享慈濟人、慈濟事,除了讚歎志工們無私的奉獻,更期待志工「凡走過必留下足跡」,見證時代,為人間立典範。
「現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來推動,歷史要留、要留歷史,就是說過去我們做多少,什麼樣的時間臺灣有什麼事情,慈濟在臺灣做什麼?我們慈誠投入是承擔起什麼?若能夠這樣,大家來回想一下,大家一段一段把它寫下來。」
文史留芳擔重責 生生世世續慧命
上人叮嚀眾人,慧命是生生世世,永恆積累,不分年幼年長,而身體有形,應當把握生命,擔負起為未來留歷史的責任。
「真正的,佛陀跟我們說,佛陀說了,人人本具有智慧本性,智慧本性沒有分年齡,總是智慧是從那個知識累積,我們若是知道多少?有價值的,我們一定存在我們腦海;我們的大腦這一塊,這叫做過去的知,認識我們的過程,有價值我們都留著,時間累積就是過去的歷史,價值留著叫做歷史,歷史要流傳給後代的人。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分享,是未來的教育。師父來了,大家來見面,師父要跟大家說:『我們要把我們的歷史留下來。』」
二千多年前佛陀說法,靠的是口傳或弟子記憶傳說,入滅後,才有經典的結集,現代科技發達,圖文影音都可以即時留下記錄。除了即時的記錄,上人也囑付資深慈誠委員盤點生命,留下人生藏經,更期待年輕人擔起留史的使命。
「在我們群體中,我們的團體,師父過去說的你們(慈誠委員)都很聽話,就是做才有辦法有今天。現在要跟你們說:『我們要留文史,我們生命的歷史,盤點一下,盤點生命的價值。』過去慈誠菩薩跟我們委員菩薩,我們這個年齡、這個時代,那個時候真的說,拿筆起來就來寫沒多少;現在說沒讀書那是沒有,大家都是可以說受過教育,(受過)教育我們負起責任。」
昔日一念我願意 化作善行成永恆
上人進一步說明,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二〇〇九莫拉克風災,甚至是一九九一年大陸華東水災,慈濟人大動員,救災隊伍浩蕩長的畫面,怎麼做到的?都是珍貴的歷史,應該再回想記錄下來。
「過去我們已經做,未來的年輕人有辦法這樣做嗎?所以我們要留,留這個歷史來讓後代,我們慈濟的子子孫孫,讓他們知道說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那個時候。最近大愛臺《我們阿公阿嬤做慈濟》一樣的道理,就是讓我們的子孫,一分我們的家庭有這樣的光榮,我們的阿公、我們的阿嬤,那個時候如何做。」
上人在在提起臺灣這個蕞爾小島,以愛以善為寶。
「所以慈濟整體對臺灣真的是功不可沒,整體的個體就是在你們,若沒這個個體會合成整體,怎麼有辦法臺灣經過幾次的災難。臺灣不是沒有災難過,有啊!那時候一樣菩薩從地湧出,各個地方的慈濟人就是出來。剛才聽你們說「我願意」,那個「我願意」,在那個時代是如何願意出來?不是求一手的,是人人踴躍出來的。」
這一個個「我願意」的一分心、一念善,化作行動投入救災,譜寫的不只是慈濟藏經,也是臺灣的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說起來,大家起一個心,動一個念,身心合齊力量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多少人?雖然我們說付出無所求,是啊!我們就是付出無所求,力量才會那麼大。但是付出無所求過去的時間,我們現在就要來回憶,把文史留芳,我們要把它寫下來,我們自己看到,『對啦,那個時候就是這樣,我做見證,他們真的這樣做。』見證的人若還在,我們自己做過自己回憶,這就是留著真實的歷史。」
樂在付出體康健 典範身行傳家寶
行腳期間,上人欣見老委員幾十年來精進不懈,至今仍精神矍鑠。
「師父一直在看大家,還是很挺拔,是我們慈濟人,我現在出去看到一般,我們慈濟人會陪一些,我們關懷或者是我們會員,就會陪伴來給師父看,這些我們在關懷的,其實看起來跟我們年齡差不多,他們真實年齡是六、七十;我們是八、九十,但是可以這樣(挺、付出),他們這樣是已經駝下去,這都是沒做慈濟,他們也這樣過,而且一直給我們幾十年,一直照顧,三個人一定顧到現在剩一個人,那個人,我們慈濟人還是牽著緊緊的,牽來給師父看。
除了不間斷的陪伴,也有因為慈濟人愛的陪伴,苦難人走出心苦,甚而翻轉人生、重建幸福家庭,再回饋社會的案例。
「有的家庭是孩子很幼小,父母很困難,我們幫助他到現在,孩子長大了,大學了或者是已經上班做主管,臺中很多,現在都已經長大。以前九二一,我們去幫助他們的,現在在臺中,都會帶來給我看。有的在政府或者是在企業機構上班,有的都當主管。我感覺他自己分享那個時候九二一,『我們家庭這樣都破碎掉,就是因為有慈濟人幫助我們。』」
見昔日菩薩湧現獲救的家庭,如今已是社會的中堅分子,為社會安定、利益眾生而付出,上人讚歎慈濟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尤其是這分善與愛如今也已代代相傳。
「慈濟是要不斷不斷延續下去,也很期待我們的這代,跟師父同一個時代,都叫做第一代。已經有慈二代出來了,第二代都很有成(就)了,他們的孩子就是再第三代,還有抱著嬰兒,就第四代了,所以一代一代傳承。師父很感恩,也一直師父跟你們呼籲,歷史自己要留。我們集合起來交回來,你們留一份在你們家,一份交給師父,我要全省集好、編輯好,那就是慈濟的大藏經。所以,我們不要失去這個大藏經,列名在裡面,雖然我們無所求,不過我們是傳家的寶,傳家的寶這部大藏經,是傳家的寶。」
人生經藏作教育 代代相傳揚美善
上人愷言,這個時候為慈濟的過去留歷史,留的也是未來傳家的歷史。
「慈誠、委員,委員、慈誠同家庭的,用一個家庭的家譜起來,拜託你們開始來啟動,師父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呼籲,師父年紀大,師父年紀大,你們也跟著我大,總是我們的家庭,真正為子孫要建立典範。」
「那個時代,師父做每項事情,一呼千萬應起來,你們每個人響應師父做的。幾十年時間也過了,我們的志業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步步都是深踏在人間路,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真真硬體完全,而且真正的軟體——愛,這個愛心結果都很好。」
「總而言之,師父這輩子,我感覺我自己很有福。你們大家也要自我盤點,是不是很有福?應該大家都很有福,你們盤點記憶中,就趕快想到,趕快這段寫下來,說來說去,也是希望你們把家譜寫下來,把慈濟史實寫下成就,趁師父還在,讓我看得到。」
「真的我們要很自豪,不是自誇。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很有價值,價值的人生就是要傳家,這部藏經總是要完成,你們可以體會師父講的話嗎?好,那你們要去努力,過去忙碌要如何幫助人,現在我們要幫助人,我們還有一群年輕人要接。」
「現在回顧過去,完成歷史,那是我們的經過,所以期待大家,你們較年輕的,現在才開始投入。希望多投入才能了解慈濟,企業做很大,企業做越大,越有時間可做,越有時間可以投入,企業越大越有時間。不要說,事業忙。我都說你事業做很大,你很有空,時間不空過,趕快投入,這叫做慧命,慧命成長,我們好好把人生紀錄留著,這叫做教育,師父向大家呼籲。」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21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上人行腳第十六天,從臺中出發,途經民權會所、清水靜思堂、苗栗聯絡處,於下午抵達臺北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濟志工進行溫馨座談。上人叮囑大家要把握因緣,每個人都付出點滴就能累積成「群」的大力量,讓臺灣平安、讓天下祥和。
法入心行方有得 匯愛人間指明路
「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其實這二千多年,佛法並不在人間,大家只是『如是我聞』,把經拿起來讀而已。那時候不知道在讀什麼,讀過之後,什麼都不記得,頂多讀經就是要『求』,求福,求平安等等。世間很多為了求,求所得,自己要得到心願,讀經來求,這是錯誤的。」
讀經要有「得」的功德,是要必須字字入心、句句體悟,讓經文中的要義能落實在生活中,從而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大道。
「我們真真正正讀經真得的功德,就是字字要入心,句句要體會,真正讓我們人生可以正確,在正道行裡。差之毫釐,這樣差一點點而已、這樣看起來沒差,總是往那一邊走,總之差之是毫釐,失於千里,心裡的分寸要很正,要對正。對不對,正不正,這是很重要。這句這麼簡單,提醒一下,對還是不對,有正沒有正,總是分毫之差,這是很重要。」
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口,從去年(2022年)11月15日凌晨達八十億高峰,至今仍不斷增加。八十億人口中,只要一個人心念沒有照顧好,稍有任何一點偏差,都可能引來莫大的危害。
「師父現在是要很注意人口增加,這個地球到底多大,人口一直增加,我們的心靈方向,那一種的複雜感愈來愈多,這是很煩惱。尤其是現在科技很發達,心沒有顧好,一念偏掉,有權有利的人,只要分毫之偏,實在是很危險。這是怎麼會偏掉?眾生共業,眾生業力就是這樣靠過來,那一分毫之偏,有權利的人就這樣偏。大家若是為善造福,師父常常說『付出無所求』,只要對人生有益,做得到就付出,心無負擔,付出很歡喜,社會點滴增加愛的力量,對社會光明的亮點就會更明亮。」
上人以螢火蟲為例,單獨一隻螢火蟲一閃、一閃,雖然點點亮光讓黑暗中能有一絲的希望,但成群的螢火蟲則能發揮如火炬般的明亮,為人間指引一條清楚的康莊大道。
「不要輕視我們這一隻火金姑(螢火蟲),哪怕我們是火金姑一隻,只要力力合起來,這一群的亮光就會很明朗。剛剛師父入門(新店靜思堂),這麼小的(大愛幼兒園)孩子,聽到他們的聲音比大人的聲音響亮,孩子教好,整排很整齊,這是日常感受到。有心用在法,就是這樣警惕自己,這個心要撿好,撿回來在正法、正向。大家若能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所理解的,口要說出來的聲,要說好話,給人的心歡喜。」
如是我聞法相傳 正知正見正思惟
上人很期待,人人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更期待大家當下就能做好這個時代的紀錄,讓佛法精神、靜思法脈得以永續且不漏地流傳。
「佛法在人間,二千多年前的佛陀講說之後,沒有現場紀錄的人,那時也沒有攝影的,都沒有;只有這群人聽佛說話,聽完人散,永遠都沒有留下,只是知道這是好話,好人聞好法,那就是口口聲聲相傳,就是這樣。有學問的人就記憶了解,會增加更文雅,更有深度,在人與人之間相傳。」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可以使用,上人總是把握僅有的時間,為大家開示解惑,然而所能觸及到的人也是有限。上人不斷呼籲人人都能遇人就說慈濟人、慈濟事。
「就像(全球志工總督導)思賢他可以說七十幾場,他只來這裡幾天,自由發心,到每一個地方如是我聞,我們師父在哪裡、說什麼話,我人還在中部,他已經來到北部,就跑這麼多道場與大家分享。師父沒說這麼多,(黃思賢師兄)用他的知、他的識,與一些榮董企業家就去旁邊說話,講心得。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企業家、每一方的人士,都有他們走入慈濟的見識,有的人就分享,在這裡聽到師父說,我家業、事業怎麼轉變……」
有正知、正見,所說出來的話就是好,就像水若是清澈乾淨,喝下去的水就是最營養的,會引導人造福消業;若是不乾淨的水喝多了,就像聽了許多偏邪不正確的話語,將會引導人走向歧途。
宿世因緣不思議 有願布施心不難
「業力,有福的人,就把過去的業先壓在下面。早上我聽到有一位慈濟委員,夢見一隻鴨子在她面前說,牠說我該還的都還了,我不欠你了……」
臺中慈濟志工陳美昔師姊與她的先生鄭金龍師兄,原是經營葷食餐點來維持家計,為了協助上人普施濟世救人的慈善工作,逐步將餐點由葷轉素,並背著先生默默捐了六個榮董。至於要全部改成素食餐店,心裡還是有一些掙扎,直到有一天夜裡夢見一隻鴨子來跟她說:「陳小姐,我欠你的還完囉!」
聽完陳美昔師姊分享她由葷轉素的心路歷程,更是印證了上人經常開示的因緣不可思議。
「已經六個榮董,先生知道要來討,現在先生要增加到十個,很不可思議。誠,誠懇的心的付出,所以要相信因緣果報。當然我們不是說,我們來招人(菩薩招生)就是要榮董,不要。師父從以前一直到現在……當然榮董我是很感恩,有的磨手皮,你看臺北水煎包,他們(謝明和師兄、陳昭師姊)這樣做二、三十個榮董,就有人說,自己住的房子還簡陋,不先買房,他就說:『師父蓋醫院較重要,現在醫院蓋好了,救了那麼多可憐人。』」
謝明和師兄、陳昭師姊夫妻從年輕時就賣水煎包為生,點點滴滴累積的積蓄都捐出來幫助苦難的眾生,即使所住的房子是租來的,仍是不改他們幫助人的心願;高愛師姊則是應徵打掃華江橋的清潔工,幾年後捐出所得幫助上人籌建醫院……這些點滴匯聚而成的大善願行,最是讓上人感動。
「師父怎麼會忘記,每一位菩薩總是用愛付出……不管是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高生活環境有高生活環境的人,一般生活這樣很勤儉、很辛苦累積的,像這樣也要累積起來(捐助慈善工作)。有錢人要他捐,反而比沒錢的人困難,沒錢的人辛苦慣了,愛心啟動,慢慢累積就是這樣捐;有錢人會感覺捐太少不好意思,捐多了不捨,有錢人來捐較困難。」
愛心會聚遍布施 回饋佛國續造福
上人很期待人人都能「遍布施」。上人也自許,若能為大家心開意解,也是他對於人間社會的布施。
「有緣歡喜來聽師父說話,也是功德,有困難來這裡聽師父一句、二句,師父也很歡喜,對方心開意解,也是師父布施。師父很期待能一句話,遍布施,人人心中有煩惱,方向有迷茫,可以聽師父說的法,心開意解,心開很歡喜,有困難消掉,人與人之間互相有紛、互相有冤,聽到師父的話,放下了、解開了,師父最喜歡聽的就是這樣,表示我說的話有價值。」
普天之下仍有很多苦難眾生等待救援,然而在在都需要好因好緣的愛心會聚,才會有可能達成。
「普天之下多少、多少苦難人,我也要有因緣才能救苦難,因緣要結合來,不然有愛心,但是被我救的人,要透過誰去救?這就比較困難。我們慈濟已經這麼久了,人人知道,合群起來較明顯。剛才師父說火金姑(螢火蟲),一隻亮度很弱,結合起來亮度就大,帶路有正確的方向。」
上人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回饋佛陀的故鄉──尼泊爾,需要結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來成就,讓當地能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齊行,才能翻轉當地二千多年來的貧窮宿命。
「總是,我們要有因緣,未來要一步、一步如何回饋佛陀故鄉。(慈濟)為臺灣做很多了,但願臺灣的福要不斷延續下去,才會平安,平安的臺灣來為天下做事情,也能夠引導(平安祥和)的方向。」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434
- 報導地點: NULL
證嚴行腳臺中,8月7日與中區組隊及人醫會團隊座談,感恩靜思弟子和合付出,為弘法利生會集在一起,把握因緣接引天下善士,也期許善種子能一生無量,遍功德田。
「人醫菩薩,還有這麼多的發心菩薩,真的是很感恩,慈濟在人間,人間事真的很多,就是要不分職業、不分志業、不分功能,總是人人要有心,只要有心,都是在人間社會中,很重要、很需要的人,這麼重要、這麼需要,慈濟的因緣,就把這樣的人都集過來。」
一念善心生無量 諸上善人聚一處
一個人的力量微小,但如果能聚集眾人的力量,所能普及的範圍、所能成就的功德就能無可限量,而如何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上人直言,關鍵在因緣具足。
「慈濟都是有心的善人,共同集合來慈濟裡面,但是有的人因緣不夠,也許他的因緣就是你,這就是人人只要發一念心,應該有緣,但是就是欠我們去招呼一下,這位善心人,他就有因緣進來我們慈濟的大家庭,人與人、事,因為我們有人群,人多,總是我們各行各業都有。」
上人以慈善訪視為例,進一步闡示,若沒有提報者在苦難眾生與慈濟之間牽線,苦難眾生就難以得救。而這分因緣其實就是「一念善」。
「師父常常跟大家講,因緣,因就是種子,緣就是心地,人人都有一片心地,我們的心地有善,這分的多關懷人間事,這就是我們的心地。有這種很願意關懷人間的事情,這個善的種子入我們的心地,在心地一生無量,《無量義經》不是有這樣讀,從一念種子能生無量。」
方便法語蘊深義 植入心腦止惡行
7月底在彰化體育館,中部地區慈濟志工,臺中慈院醫護同仁等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優人神鼓」演繹八場《無量義 法髓頌》入經藏演繹,期待能讓佛法方便入眾生心。
「這一回的入經藏就是編一個劇,說是劇,每個動作都是法,每個字都是髓,法髓,就是法髓連篇起來,有那個韻律,有韻律,很適合就是說展現在人間舞臺,師父常常說人生如戲、法如人生,法都是為人。佛陀看到人生那麼苦,苦空是無常,人類在人間苦不堪,要怎麼來去除苦?人生的苦,就是一個大病痛,心的病痛,就把它編;人生心有病,這是心病,心腦的病,心病都需要法藥來醫,法藥就是這些經文。」
將佛法經義編寫成偈頌,再結合肢體演繹與戲劇、藝術來說法,契入慈濟五十七年來行菩薩道的見證,佛陀說法精髓要義,躍上舞臺,種入心田。
「法水,播灑在心地,種子下去,地上種子發芽,就是一生無量,小小粒就一棵樹苗,長大就開花結果。一棵樹是幾百年幾千年,好的種子,好的大樹,落地生根,而且隨著氣候,總是這樣不斷,四季不斷繁榮起來,這都是我們好的種子,我們要珍惜它。法就是種子,只要我們好的種子,適合我們的心地,就要好好培養,好好利用。」
得一種子,在心地好好培養,當法深入心腦,境界現前,法自然就浮上心腦,得以應用。上人希望,人人廣播善種。
「揚善,把善的事跟大家分享,短短的一句話(靜思語),讓我們心腦好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時的衝動,這麼短的文字,及時浮現出來,方向對準,這就是說,入佛法的方便,(法)很快速地浮上來,就能揚善止惡。」
如來本性人人具 菩薩道上代代續
把深奧的佛法,用淺顯簡短的話來說,看似方便法門,但也就是真實。
「說到方便,其實方便法就是真實,《法華經》裡佛陀也說,四十幾年就用這樣的方便法,一直到《法華經》才現真實相,把人間的道理重複一遍,讓大家知道。佛陀自己說,出現人間就是教菩薩法,只有一個方向,教大家要行菩薩道,所以說千經萬法,其實就是一項,回歸如來本性。」
人人本具如來本性,而如來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善念。
「清淨無染的善念不是自己得就好,要入人群,做給人家看。人醫典範就是法,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人醫一出手,牽著病人的手,已經脈絡在醫師手中,這種快速的施救,《法華經》也說,施醫施藥,這在《無量義經》也有說。」
慈濟成立初期,就開始有人醫走入人群,施醫施藥。
「人醫菩薩、大醫王與白衣大士,你們很有福,選擇「醫」可以直接入人的生命搶救生命,真的很感恩!人醫會還是要不斷招攬,人醫會生生世世、代代要傳,何況現在這個時代,人醫會沒有札實入根,樹如果沒有入根或沒竄得深,這棵樹過後很快風吹就倒。」
不只是人醫會,上人期待,各行各業都要牽緊,讓人人都能行入人間菩薩道。
「師父常說三十個婦女,家庭婦女存五毛錢,念念不忘的五毛錢,現在會員一個都不能輕視漏掉,還要人間菩薩招生,牽進來也是淨化他的心,也是增長他的慧命。不是為了錢,我們要的是把人牽進來,走入菩薩道上。」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358
- 報導地點: NULL
「師父一直說,大家要自我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有的時候,盤點自己,自己不好意思說,別人若是你知我,彼此之間幫助相互補充。而盤點出來,人世間真正的有福人生,就是要走入人間,這叫做菩薩。所以師父每天都在跟大家說,不要輕視每一分秒鐘,我們自己也要時常對自己說,不要空過的人生,不空過的人生就是有價值。」
希望工程育良才 人生價值留世間
人生不空過,為自己的生命奠定價值,上人叮嚀,「人生要有價值,自己就要時常自我修心,把心修好,這人間無不都是道場;每個地方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這就是菩薩道。」
無處不道場,無時不修行。上人回顧,1999年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臺灣大中部重災,九九峰一夕之間因滑坡,綠坡成黃土,上人感歎大自然的威力,也在傷亡中,看到人生無常。好在,「人間菩薩」從地湧出,助人者挺身付出,轉傷痛為感動,化災害為契機。
「我們的人間,看到九九峰,再想想,人間的生命到底能有多長?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把握人生。最近常常聽到、看到,慈濟人會合起來,彼此在分享,我心裡就一直在感覺,我很有福,大家的生命價值不都是師父最最重視、最需要,大家不計一切,總是一直去付出,就是因為有大家的付出,我們的歷史,歷史足跡就會完整。」
慈濟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在中部與北部共援建五十一所學校,自重建以來,已有超過二十多萬名孩子畢業,當年,上人「教育不能等」的期盼,與志工、師生、家長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不僅讓傾頹的校園重建站起,也看到當年的幼苗們已經長大。
「看到那個時候很小的孩子,現在已經快要中年……有的已經是校長、主任,有的在企業工作,都已有成。所以想來,那個時候若不是慈濟人這麼快速?國外有四十多個國家來支持,好幾個國家菩薩,回來投入九二一。所以說起來,慈濟對臺灣,真的是很有很有價值。看到了各位,覺得價值都是在每一個人身上。」
上人續言:「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不要自大,但是要重視;人人不要輕視自己,我們要重視自己。再怎麼樣都是螞蟻一隻,師父一直說,我的時鐘從花蓮帶來到這裡,這個時鐘就是我的生命,到底我的生命還有多長在這個時鐘裡,而且天天時時都是螞蟻一隻。不敢說我到底做多少?不過我是很認真,很認真向上爬。期待慈濟人,我們大家都要有這一分心,雖然縮小自己但是螞蟻也可以努力爬到須彌山上去,我們大家要共同互相勉勵。」
法喜記錄彙藏經 文史留芳慈濟史
不空過的人生,除了盤點價值,還要扎實紀錄,人文真善美志工在經藏演繹的前、中、後,投入大量的人力,自己入經藏也同時紀錄溫馨故事。上人期待人人都要將自己的心得、記憶記錄下來,這是屬於人間的,也是屬於慈濟的重要歷史。
「感恩,總是期待,期待大家,我們若有記憶,你們一定都要寫下來,師父是想要留一部慈濟的藏經,慈濟大藏經要寫下來真的是大藏經。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是很大部,但那都是在二千多年前,也不是佛陀在的時候,佛的行儀總是有人跟著在寫?沒有。佛陀出家之後,在二十年後才有阿難在身邊,這才跟著佛陀這樣,佛陀走到哪裡,阿難才會寫,那是『如是我聞』。」
為了叮嚀紀錄的重要,上人回顧早期如何做紀錄,一張在由上人拍攝,在花蓮六階鼻(註:花蓮溪的地區性舊名),慈濟委員門推車的照片,成就了重要的歷史紀錄。
「那張照片是師父拍的,照相機是一位鄭處長(鄭柏),他是在林場處工作,太太(鄭李實先)是師父弟子,他看到我這樣在做慈善,怎麼都沒留影跡下來,感覺可惜,就買一臺很貴的照相機,那張照片是我第一次開鏡頭,感覺到說拍得還算不錯。當時大家評估水淺淺的,車應該可以過;沒想到車過了,要上來卡住了。後來也有人去外面求援,正好有一個人開鐵牛車從那裡過,他想用鐵牛車牽(拉)起來,卻根本牽不起來,越滾陷入越深,後來去外面請拖車過來。」
上人回顧當時,為了要守住對照顧戶前往家訪的承諾,再困難也要解決。
「可惜後續的發展,都沒有記錄,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錄影機。所以說起來,我們歷史到現在,視訊很通達,可以記錄,我們就要多利用,這樣可以為後代人留歷史。」
資深足跡指前路 後輩追隨續法緣
歷史見證足跡,步步艱難而踏實,上人期許,每個感動的歷程都能以圖文影音記錄下來,見證每個感動,也留下人間溫馨與典範。
「師父在這裡幾天,希望你們互相去找你們的歷史,彼此來分享,這把歷史再齊全……今天聽說在后里,有七百多人(七百三十八人)不只是入經藏的用心,也是用體力;當地的菩薩,他們也要整場地,供應香積、茶水,也是很忙碌,雖然我還沒有聽到他們來分享,不過聽到了七百多人就會想像,應該也是大動員,這麼浩大工程,這個人文的畫面,實在是很不簡單。」
上人期盼行腳期間能持續聽到更多的故事,看到更多的影像與感動,更期待歷史要完整,而法親之間也要時常關懷。
「很感恩各位菩薩,看到年輕人出來很歡喜,不過年紀大的、資深的,你們要替師父互相照顧,法親多關懷,年輕多牽教(臺語,意指栽培、指教),這是現在很期待,感恩各位菩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