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null
  • 報導地點: NULL

慈濟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九十七個國家地區(統計至2018年9月)。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從關懷臺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臺灣經濟蓬勃發展,創造出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臺灣經濟奇蹟」;許多因經濟奇蹟而致富的人,在物質欲望、金錢遊戲中,迷失心靈,以致臺灣被外國媒體冠上「貪婪之島」的稱號。

1979年,證嚴上人期能解決臺灣東部醫療匱乏的窘境,發起籌建醫院,進而觸動了寶島上無數的善心,四大志業得以積極穩健推展,慈濟的大愛逐漸向海外延伸擴散。

1991年4月,強烈颶風「哥奇」襲擊南亞孟加拉,引發洪水氾濫,造成約十四萬人死亡。慈濟美國分會聞訊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並將消息報知臺灣本會,證嚴上人欣慰分會能夠如此自動自發地展現「人性之愛」,並呼籲大家「在福中要知福再知福,每人節省一個麵包的錢,來響應這個活動」。一個月內即募得十五萬七千餘美元,轉交美國紅十字會,協助孟加拉災後重建,也為慈濟的國際救援拉開了序幕。

同年夏天,中國大陸華東、華中地區發生世紀大洪澇,兩億多人流離失所;基於不忍眾生深受澇害凍餒之苦,上人力排眾議發起賑災活動,讓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讓孩子「有書念」。

上人把「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化為「拔苦予樂」的具體行動;以大愛為號召,跨出臺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國界、膚色等限制,引領慈濟人從關懷臺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為世界上因天災人禍不幸遭受災難者,提供幫助與關懷,展現臺灣的「愛心存底」。

經過大陸賑災的運作試煉,慈濟確立了國際救援的可行模式。大陸賑災過後,慈濟運用剩餘款項成立「國際急難救助基金」,只要眼睛看得到、腳走得到的災區,援助行動多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並衍生出四種形式:

一、由慈濟一貫執行,直接派員深入勘察、研判重點,親自發放救援物資,監造住屋、學校等。方案進行中必定期追蹤評估。

二、透過信譽卓著的國際慈善組織合作,藉其對受災地的深刻了解,已建立溝通管道、運補網路,由慈濟實地派員審查計劃、提供經費,其切實執行、定期報告,可省卻摸索時間,並結合其長期經驗技術。

三、臺灣慈濟本會與海外據點合力完成,結合多方物力、財力、人力協同推動。

四、海外的慈濟人發現當地或鄰近地區貧窮或急難,以「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的原則,就地取材展開濟助。

愛的力量,可以撫平不安心靈;愛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間一切災難。這正是所有慈濟志工不畏艱難、不計辛勞,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災變裡撫悲傷、在戰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人類的希望來自於互助。慈濟濟助,不僅是幫助貧困急難者紓解物質的匱乏,更重要的,是把愛的種子散播出去。讓受苦受難者感到人類平等且真誠的關懷,因而開啟心中的愛,有朝一日能從接受幫助者,轉變為施予者,這就是「善的循環」。

上人開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倉庫,任一舉動不論行善或造惡都是在下種:種善因得好果,種惡因得壞果,因果都收藏在八識田中。學佛要認清因果,依佛陀智慧的引導改變業因,也就是醫學所說的基因;若有優生的基因品質,生命的果實自然清淨。」

我們深信,天下的動亂不是武力可以平息的;若人人付出愛心、感恩心,族裔仇恨可以化解,政治紛爭可以消弰,苦於災難的人更可以獲得喘息;當人人心中的善念被啟發了,世界和平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