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汪同學的家,迎接大家的是一位俊美莊嚴的男士,一經介紹,才知原來是汪同學的父親,健康的外表,竟然是罹患十多年的視障者,燦爛開朗的笑容,展現出樂觀正向的人生態度,也因此教養出樂觀進取、善良孝順的汪同學。

 

在汪同學國小五年級時,母親和父親離異而離開了她,從此視障的父親和年幼的她相依為命,互相扶持。當時,母親曾有意要帶著汪同學一起走,但是她覺得,爸爸的眼睛生病了,她不能自私的拋下父親一走了之。她要留下來成為爸爸的手與眼,陪伴和照顧他。

 

汪同學小小的身影,緊緊牽著爸爸的手,散步、運動、上街購物,還學習料理三餐及清潔家務。當同儕都還在父母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時,汪同學已一肩挑起照顧父親的日常起居。

 

父女相依為命,互相扶持。(攝影:黃稜淵,地點:嘉義)

 

沒有母親的日子更加獨立堅強

 

母親的離開,對於幼小的汪同學是莫大的打擊。每當想念母親時,只能獨自躲起來偷偷的哭,命運的變故,促使她比同齡的人加速成熟懂事。她不僅照顧視障的父親也不忘用功讀書,一疊疊厚厚的獎狀,是爸爸最大的驕傲。成長的照片,是爸爸最大的安慰,爸爸都把它們收藏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這是將來留給女兒的無價之寶。

 

汪同學說:父親是一位很有責任心的人,在她做錯事情時,會給予嚴厲的指正,讓她不會因為單親而思維有所偏差,而平常又像朋友般,支持她,愛護她,所以成長的路上她有著滿滿的愛與溫暖。直到因緣際會下,遇到鄰居的慈濟志工,拉起了和慈濟基金會的緣分。

 

從高中開始慈濟志工長期的陪伴與關懷,在物資上資助她的學費、筆電、生活用品各種物資,精神上給予滿滿的溫暖和鼓勵,讓她在學習成長的過程沒有後顧之憂,也不孤單,慈濟的愛與師姑師伯的無私付出,是她學習品格的典範,這種大愛也是她人生的目標。

 

所以她發願,將來自己有能力了,要像慈濟人一樣回饋社會,走入人群,幫助弱勢,所以選擇營養學的相關科系,是對人體健康最直接的作為,照顧父親或家庭都是最實惠的,未來的職場更希望能在醫院服務,奉獻所學。

 

有女萬事足

 

汪同學的爸爸分享:他生病的過程是,從小時候就有一些症狀,隨著年紀愈長,愈來愈嚴重,直到現在只能感受到微微的光,這種眼疾來自母親基因的遺傳,家裡三兄弟無一倖免,平常靠著政府的補助,及長照機構的幫忙,解決部分基本的需求,其他都只能自己摸索。

 

還好女兒的孝順與懂事,總是犧牲自己的假期與玩樂,盡其所能地照顧家人,能夠有這麼體貼乖巧的女兒,是上天賜予最大的禮物,再加上慈濟多年的關懷與陪伴資助,即使眼盲,總是感覺前面是一片光明。

 

長期負責關懷的志工陳明君說:汪同學的個案是鄰居提報的,評估接案至今已將近十年,一路以來,看著她求學成長,到現在已是大四的學生,她一方面積極求知,一方面多項考照,以爭取將來更多的就職機會,更可貴的是她也多方投入公益,捐血、幫弱勢兒童課輔等,落實證嚴上人的《靜思語》:「行善行孝、不能等。」著實是一位值得讓人疼惜與栽培的孩子。

 

志工關懷幫汪同學整理儀容。(攝影:黃稜淵,地點:嘉義)

 

陳明君並說明:剛開始接案時:因為彼此不認識:志工們以誠以情,打開對方的心防,定期的去關心慰問,在學生註冊的時候送上學費及其它物資,一方面解決經濟上的困境,一方面安案家的心,幾年下來和案家就像家人一樣,即使汪同學上學不在家,也會去關懷她的父親。

 

愛是恆久與無私,在這個看是繁榮與富裕的社會,某些被忽略的角落,仍隱藏少為人知的待援弱勢,他們或許潛藏未被發掘的特殊才能,他們或許會是一個社會上的佼佼者,他們也或許需要一雙強而有力的慈愛之手,拉他們一把,只要多用心,走入人群,往往會是某一個人的貴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