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官您好,我也使用M3 Pro,它附贈了四片減光鏡。由於我平時喜歡攝影,拍攝風景時通常會用偏光鏡,所以我又另外購買了一套包含減光和PL的組合。您比較專業,請教剛剛展示的海面風景,您有使用濾鏡的習慣嗎 ?」

 

「謝謝師兄提醒,我本來是要說的,剛忘記了。」面對學員楊凱誠的提問,講師蔡宇倫幽默地回答。

 

一場有深度的共修在一問一答間展開,講師因其豐富經驗和細節解答讓每個人都受益匪淺。不僅讓大家學習到更多拍攝技術和技巧,也激發了他們對空拍更深入的興趣。

 

齊柏林精神薪火相傳 共同守護臺灣環境

 

8月18日,全省人文真善美空拍共修,來到有著大地拼布的臺中版伯朗大道的「忘憂谷」進行外拍。俯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後,下午則在后里聯絡處,聆聽慈濟基金會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合作舉辦的首場「2024齊柏林飛閱臺灣攝影獎」系列講座。

 

致力於延續齊柏林導演對臺灣的紀錄和保護環境的使命,「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說明飛閱臺灣攝影獎活動的主旨,是在傳遞齊柏林對環保理念與臺灣的熱愛,希望通過攝影比賽,號召空拍愛好者和攝影師記錄臺灣的美麗與變遷,並警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說明舉辦攝影獎之宗旨,傳承齊柏林對環保理念與臺灣的熱愛,邀請空拍愛好者共同記錄臺灣之美,並警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攝影:楊凱誠,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

 

林穎儀強調齊柏林基金會是以「永續」、「扎根」、「傳承」及「志業」四個核心為推動主軸。

 

首先,「永續」數位典藏計畫旨在保存臺灣的地貌、歷史與文化資產,以便未來世代能欣賞這些珍貴的資源。「扎根」環境教育推廣規劃,則致力於在地推廣環境與教育理念,讓更多人理解和珍視臺灣的自然環境。「傳承」使命則是尋找並聚集更多像齊柏林一樣,用影像記錄臺灣的人,共同守護這片土地。

 

第四個使命是志業,除了持續尋找下一個齊柏林,副執行長林穎儀表示:「我們也積極籌拍《看見台灣3》。儘管面對許多挑戰,我們依然希望能夠很快與觀眾見面。」

 

此外,齊柏林基金會也推廣志工服務,林穎儀說:「因為志工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希望有更多志工加入,共同推動這分使命。」鼓勵紀錄片導演拍攝更多有價值的作品,同時提供創作基金和導師陪伴,希望優秀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傳授實用經驗 助力學員突破自我

 

除了提供比賽優渥的獎項,也要提升拍攝技巧與法規。在北中南四場講座中,第一場邀請了宇能數位科技的創辦人蔡宇倫,同時是一位空拍機證照的監考官。雖然他的分享安排在下午,但早上就出現在忘憂谷,觀看學員們練飛,並與學員互動。他以幽默的方式拉近了與學員的距離,令下午的分享氛圍更加輕鬆。

 

「2024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首場講座邀請宇能數位科技的創辦人蔡宇倫分享空拍技巧與實務,並解答考照疑問,提供實務建議。(攝影:楊凱誠,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

 

下午的課程中,蔡宇倫以「空拍技巧與實務分享」為主題,介紹了無人機的基本操作規範,並針對尚未考取證照的參與者,解答有關考照的疑問,提供實務建議。

 

他還分享了自己的空拍實務經驗,包括如何剪接並製作影片,透過展示他這幾年在臺灣各地的空拍作品,演示了二十種運鏡方式和穿越飛行技術。他指出,不同的運鏡方式能增加畫面的動態感和視覺衝擊力,使影像畫面更豐富。

 

在分享會上,攝影已十四年的學員楊凱誠向蔡宇倫請教了關於減光鏡與偏光鏡的使用技巧。

 

蔡宇倫建議在白天只要不是陰天,就使用減光鏡,並根據天氣和太陽光的強度,選擇4、8、16或32等不同強度的減光鏡。他通常會選擇16和32之間,並根據當天的情況進行調整。使用減光鏡時,需要調整光圈和快門速度,以避免照片過暗或過曝。

 

在QA環節中,學員們積極舉手發問,蔡宇倫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專業素養的提升。這場講座,不僅展示了分享和學習交流的重要性,也激勵了參與者提升自己的攝影技藝。

 

◎專業指導少走彎路 空拍全方位解析

 

從平面攝影升級到空拍才兩年的楊凱誠開心地說:「他們都是來自專業的製作公司,而且是專攻空拍影像,這對我們這些業餘的愛好者來說幫助非常大。」

 

楊凱誠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相對短暫,蔡教官講解非常精細,從一個專案的初期規劃,到如何分配工作、選景、器材的使用、飛行操作、現場狀況的聯絡方式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不同於自己單兵作戰,而是透過橫向的聯絡與垂直的檢討方式,正如俗語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事先的規劃和準備,才能看到最好的成果。

 

這種屬於專業性質的工作技術面,雖然課堂上沒有實際操作,但楊凱誠說:「因為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礎經驗,所以藉由教官的指導,能幫助我們省去許多摸索的彎路。」

 

在分享會上,攝影十四年、空拍兩年的楊凱誠,把握機會,向講師蔡宇倫請教關於減光鏡與偏光鏡的使用技巧。(攝影:洪利當,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

 

尤其,教官提到二十種運鏡方式,讓楊凱誠很驚訝,「我之前只知道七八種,原來還有這麼多操作方法,這對我是非常大的收穫。」

 

楊凱誠認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事並不多,但只要願意付出和投入,就會有成果。他舉世界跳水冠軍的全紅嬋為例,當被問及為何能如此傑出時,她說:「我不是天才,我是練出來的。」

 

這句話讓楊凱誠認同並期待自己,「這些人都值得我學習,雖然我只是個普通人,但通過學習和努力,我也可以脫穎而出,做出不一樣的事情。」

 

初嘗空拍世界 空中見證環保

 

空拍新手蔡麗瑜經過早上的外拍及下午的分享,她表示,這幾個月來,逐步接觸空拍技術,學到了許多過去平面攝影中無法體會的知識與技能。深感收穫良多,特別是關於運鏡和反應的訓練,讓她的構圖視野有了嶄新的突破。

 

「平常我使用平面的視角來拍攝,而空拍則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視角體驗。」蔡麗瑜說:「從制高點俯瞰,不僅風格有所變化,心境也隨之不同。」她提到在慈濟看到很多美好與善良的事物,每當拍攝到令人震撼的景色,便不禁讓她聯想到《看見台灣》這部電影。

 

蔡麗瑜表示:「空拍不僅讓我們看到臺灣的美麗,也讓我們認識到環境的破壞,這樣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突與震撼。」

 

蔡麗瑜(前左)是圖像志工,平常以平面的視角來拍攝,在忘憂谷外拍時,當空拍升空,視角轉換,影像風格與心境也跟著改變。(攝影:巫美暖,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

 

慈濟人致力推動環保工作,而空拍能透過鏡頭捕捉臺灣的美麗與破壞,進而傳達環保的迫切性。講師分享專業的空拍經驗和技巧,蔡麗瑜覺得獲益良多。她說:「老師每次講解和示範都像是撿到寶一般,無論是影片剪輯的細節還是運鏡技巧,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空拍攝影確實比平面拍攝更具挑戰性,遠距離的飛行控制需要很高的穩定性與精準度。每次操作空拍機,無論快或慢,都是一次學習與磨練。唯一的捷徑就是反覆參與,持續提升自己的技巧。

 

來自臺北的她覺得今日的空拍學習之旅,「讓我開闊了眼界,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我會繼續參加相關活動,努力精進自己的空拍技術。」

 

善行與攝影的交融 用鏡頭記錄臺灣之美

 

同樣來自臺北的陳李少民也提到,能聆聽蔡教官關於空拍技巧的分享,他的收穫頗豐。透過空拍作品分享,看見臺灣自然映像、人文紀實、地景紀實的美麗,令人非常感動。他表示,平時在慈濟也是做善行和美好的記錄,但是在今天有別於以往,轉換成不同視角的空拍方式,讓他學到了許多新東西。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分享中提到,慈濟和其他機構之間有共同合作的善行,陳李少民認為關於紀錄與貢獻與慈濟的理念很符合。「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讓我很震撼,影片中揭示的環境問題,更加強了我對環保的認識。」

 

慈濟后里聯絡處共修,慈濟基金會與齊柏林基金會首次合辦針對臺灣土地及人文攝影的活動,陳李少民覺得這對人文真善美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傳承,並希望這種共善能一棒接一棒,把臺灣的歷史記錄傳承下來。

 

陳李少民分享了自己在空拍課程中的學習經歷。他提到,「雖然在初次接觸空拍時手感不好,但經過慢慢的學習,手感逐漸變好。」對自己未來的空拍學習最大的期待,是必須遵守法規並考取相關證照。

 

陳李少民透過空拍共修,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際操作練習,手感逐漸變好。(攝影:蔡麗瑜,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

 

他表示:「雖然我們都不希望有災難,但當災難發生時,能在第一時間將美善與災情傳出去,對救災都是助力。」無論是地震、火災還是颱風,由於安全考量,有許多平面攝影無法到達的地方,空拍機都可以派上用場,即時傳達災情,協助救災。

 

人文真善美志工發願要成為上人的眼、上人的手、上人的腳,陳李少民希望自己能學好空拍,多一項技能可以付出。

 

一場攝影的學習,也是一分熱愛與守護的使命。這次的講座不僅傳授技巧,更是心靈共鳴,啟發學員們新的動力。熱愛空拍的志工們將用鏡頭,以影像記錄和傳遞愛,見證與守護美麗臺灣。

 

8月18日,全省人文真善美空拍共修活動來到有著「大地拼布」美譽的臺中版伯朗大道「忘憂谷」,進行外拍練習。讓參與者在美麗的田野景觀中,學習空拍技巧,提升攝影實力。(攝影:楊凱茹,地點:臺中,日期: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