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聚微成炬 留史為鑑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279
- 報導地點: 尼泊爾
一切唯心造。證嚴上人在週一(4/17)慈濟慈善基金會溫馨分享時,直指時間跟心是連接在一起,心在一念之間的造作是福?還是禍?都是眾生的業力,期盼人心團結起來行善造福,凝聚愛的能量祥和人間。
人間菩薩一念心 教育人間甘願做
證嚴上人在聽取不管是南蘇丹或是緬甸、尼泊爾的會務分享,皆由衷地讚歎志工願意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用心、用智慧去付出照顧需要的人。不過相比世界苦難偏多,上人仍舊感到憂心。
「一直在聽著(分享),的確也是充滿了愛,不過愛盤點一下,在慈濟世界裡是很飽滿,但是慈濟世界在這樣(大)的地圖(全球)裡,真正的能看到了慈濟的點是那樣的微弱,那樣的微小。」
善惡拔河總是人多力大的才能贏,雖然在全球還有許多國家,慈濟人的足跡還到不了,但也因為慈濟人的一念心,讓世界有了希望。
「不過也好在有那樣的極微光,才能了解在黑暗中點綴了這樣的極微光,那就是希望,但是很微弱,所以說我們要如何把這樣生命的極微光,讓它更集合,不斷地凝聚起來,可以看見了那樣的極微光,有活力有閃閃的光。」
上人續言,這樣的期待不是做不到,只要人人肯花那一念心。上人以佛陀的故鄉尼泊爾為例,感恩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菩薩,願意把家裡的事業放下,發心立願停留在當地深耕慈善。
「菩薩就是甘願,儘管在那樣苦難的地方,生活住的地方,或者是吃的東西,總是那樣的也好不了哪裡。因為看到當地的苦,自己也不大忍心去享受,要享受的也沒得在哪裡可以享受,雖然現在已經去租了一個飯店,他那裡的飯店也好不到哪裡去。總而言之,菩薩的心——我不入地獄,誰能入地獄,去救地獄(苦難人)。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心;觀世音菩薩何處祈求何處現,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過去的所成佛,現在還是來到娑婆,也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教育人間。」
慈濟人文進校園 啟發校長菩提心
上人讚歎,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志工,有如菩薩乘願到苦難的地方聞聲度苦,令人佩服,也令人感動。翻轉世代貧窮唯有教育,慈濟在尼泊爾推動「鄉村零輟學計畫」,首先他們將靜思人文帶進學校,推動靜思語,也帶動學生們注重衛生習慣。
在第多次的校長聯誼會上,悉達多小學校長分享落實人文教育的成果,志工也說明他們如何將學生找回校園。除了校長分享慈濟人文進入校園的改變,學生也上臺見證自己的成長。聯誼會上,每個校長都表示願意協助「鄉村零輟學的計畫」的推動。
「剛剛聽到了那一位院長(庫達巴卡學院院長藍巴里),他也開始發心要在那裡帶動,我們要幫助多少個學校,學生,這個校長、老師們都願意來互動。所以我們先把種子放下,讓它這個種子快速可以成熟。尼泊爾師父很多年一直掛心,一直牽掛有一件事心願未了,我很感恩馬來西亞,新馬菩薩從去年到今年很殷勤地一次再一次,一隊組一隊組不斷地連接,這一年多以來,把當地已經真正地土下種子,到現在看到了綠地了,綠地的秧苗也已經都出來了,所以很有希望。」
為了找回輟學生,志工連繫當地校長、老師及當地人一起下鄉挨家挨戶去訪視。
「這就是我們要在當地培養種子,沒有把他接引到了鄉下,讓他看到了別人比他苦,雖然大家還是貧,對我們來看他們還是貧,很貧,可是只要那一念心啟發起來,點滴累積,看到了緬甸(日存一把米),不就是嗎?」
日存把米能助人 善行傳播成典範
在今天溫馨座談上,緬甸志工也連線報告一把米的慈善成果。現在「日存一把米」的故事已經傳到了其他國家地區,而且啟發善效應。上人再次以緬甸一把米的事蹟,重申只要有心,人人都有行善的能力。
「緬甸(烏丁屯日存一把米——米撲滿)的那一把米,幾年來,十多年了,那一把米到現在也有八萬多戶的一把米把它累積,月月累積,那一種日日一把米,這樣八萬多戶會合起來,可以救濟四千多戶。那一種很貧窮、很貧窮,沒有生產能力的孤老孤寡的困難,可以八萬多戶,生活不是很好的(貧窮人),總是這樣每餐一把米,可以匯聚起來有八萬戶,我們可以去救濟四千多戶,你們現在在這裡,都可以作見證。」
一把米的善行也傳到了尼泊爾,悉逹多學校校阿達夫感受到慈濟走入校園後,學校的氛圍改變了,學生懂得尊師、敬師,現在悉達多學校也開始施行「米撲滿」。
「校長推動了,村莊裡學生的孩子回家也會跟媽媽、家族來集合,剛剛不是這麼說嗎?孩子回去就會集合他們,他們的親戚家長就會來推(日存)一把米。這一把米的力量,(連線)畫面看到了,孩子開始把(存)一把米的一小袋、一小袋也帶過來了,這人人的一把米在他們的生活沒有影響,再窮、再窮都可以抓米也可以抓幾粒,也是粒米成籮,何況一把米。」
螢火匯聚照暗角 善因善緣史為證
愛的能量宣導出去,影響人人的一念心所激起的善漣漪,即使是像螢火那樣地微小,滙聚起來,也可以幫助許多人。
「要相信因緣,善因、善緣就會有善。善的氣息,就是你們說瑞氣千條,那樣的祥和的氣息,總是(透過連線)遠遠的傳達出去,師父在這裡說,不就是把這個善的氣,已經繞在地球上。不只是我能,是你們先做先能,傳回到了我們這裡,宗教處也可以把這個歷史再引述一下,(黃)誠浩把法這個經,與現在的生活會合起來,這都是很真實。」
事理印證,文史留芳。上人殷勉見證歷史的人,要將歷史記錄下來,就它能傳頌出去,也讓人人來見證,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到。
「真的很感動現在的尼泊爾,我已經很安心了,已經也有差不多有地點、方向,只要我們積極,將來慈濟的家在尼泊爾,這名副其實回歸佛陀故鄉。全球慈濟人到尼泊爾有個家,這就是我們要如何來努力,在當地有慈濟人回歸佛國的家,這都是我們現在開始發心,我們要努力的起點,就步步踏實。」
衲衣步履行經路 承先啟後續法脈
上人以九二一的歷史為例,再次闡述歷史的影響力。
「剛剛(洪)靜原也在說像九二一,像過去的歷史,假如不是師父的那一念心,而且哪怕是一雙芒鞋,總是開始就是一個人這樣跑、這樣走、這樣呼籲等等,也要講經也要訪貧,真正地要做的事很多。我現在已經感覺到說,我現在都不用擔憂了,到處都有菩薩,隨時都是慈濟鞋穿著。哪裡有事,站起來跨步出去,不用再特別穿鞋子了,總是大家隨時都是慈濟這樣的形象,就開始帶出去做慈濟事。」
慈濟發源地在臺灣花蓮,現在在全球128個國家地區有慈濟據點,每個國家地區的志業發展,都是依循上人步履行跡踏實前進,都刻畫著慈濟形象。
「這樣就是讓人家看見「相」,雖然常常說不著相,可是沒有相,事不成。所以有人有事一定會有相,要不然為什麼會說培訓。那一位校長他也可以穿起藍天白雲,他就是培訓,是灰衣,剛剛有看到他穿灰衣白褲。慈濟服裝現在也起來了(庫達巴卡學院院長、悉達多小學校長穿起教聯會的制服,成為教聯會的種子老師)。佛陀的故鄉,要有佛陀故鄉人來承擔,你們去了,馬來西亞,新馬團隊菩薩就是去耕耘,耕土地,布善種子,接下來耕耘人要讓他們,讓當地人接下來自己要如何耕。」
佛心師志,如何回歸佛陀故鄉的愛是上人的一念心,更是靜思弟子肩上共同的的志願。
「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去,但是聽到你們這樣願意去,我真的很有信心,弟子們總是『師志為己志』,你們不是空說的。過去常常念的『以師志為己志』,現在見證到了,不空說,不是空說,是很扎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