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素養慈悲 積善能量
- 詳細內容
- 作者 慈濟基金會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51
- 報導地點: 南非
時入農曆歲末,今日(1/10)的花蓮下起瀝瀝冬雨,低溫、濕寒,凍意襲人,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依著氣候而關心天下挨餓受凍的人。
人心不調釀災禍 見苦知福啟悲心
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在災難中最為無助的是貧者、病者,他們的苦誰能幫助?誰能膚慰?上人無奈因為時空阻隔,無法將手伸到、雙腳走到前往協助,但除了時空阻隔之外,人心的阻隔,更需人人自我警醒。
「天地之大,宇宙之無涯,人算什麼呢?但是偏偏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爭端,起自於無明,所以會造成了這種障礙空間、障礙人間、障礙界線,總是到此為止而不能再通行。這都是人心的無明造成的障礙,要不然天地之寬大,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間問題呢?」
上人舉例,海洋寬廣,但洋流中卻有垃圾。垃圾聚集或成為島嶼,或造成沙灘汙染;又或如敘利亞難民潮時,沙灘上難民的大體……樁樁件件,大地無聲、大海廣納,天地包容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但受傷害的也是大地。
「所以說來世間(災禍)無不都是人所造就,這樣的人禍比起大自然的災禍更嚴重……假如人心無明所造作出來的(災禍),哪怕很近,只是一條線之內,總是救不到啊!所以看看人生,無明造禍,造禍端,感慨很多。」
災禍起於人心不調,但災禍也可以啟發善人的善念,只要願意,人人的互助協力,雪中送炭更是令人溫暖。
「有災難的時候不可怕,只要有人、有愛心,一時災情過後,人道精神的力量會合,就可以馬上救。」
心念生滅造業力 茹素齋戒養智慧
佛陀教示人人本具如來本性,清淨的心,只因如塵沙般的煩惱,而讓本性染濁;而佛法也是生活法,能掃除無明,讓本性回歸。這清淨本性的探尋,上人舉例,如考古學者,深掘地底的古物,不斷挖掘、掃去塵土,就能讓地底的文明重現。又如顯微鏡下看到人體表層上看不到的細菌,細菌雖細小,但也可能會威脅健康。身體需要靈方妙藥,心靈亦是,心靈的靈方妙藥即是茹素齋戒。
「一直一直都在說齋戒。最近一兩年,我又會說『大哉教育』,原來這一波疫情的教育,是要提醒人人,人類要接受警惕教訓--不是唯我獨尊,不是為我所欲,現在要收斂起來了。我們要預防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要如何預防呢?看這些生命,這些動物,看他們被養在什麼樣的生活空間?為了要養更多、繁殖更多,由不得牠生命的自然。這都是人啊!養命、殺命、吃命。這種光是為了口感,造了多種的業。」
茹素能啟發慈悲,更是培養智慧,上人強調,天下百工,各有專長,但是在技術與知識之外,不要忽略智慧慈悲的重要,災害是人為所造,但人也是能造福行善。
「如何讓生命活得乾淨又健康,提升智慧來造福人間。這不是不可能,人類本來在人間,天堂也是人類所造,地獄也是人類所造,所以修行、造福,就是在自我製造天堂,所以我們說『因緣果報』。行善者上天堂,造惡者下地獄,三途苦報,三途苦報,善的那就是天堂,還有成佛行菩薩道,這都是善道。所以說,人生在這(六道)中間,要成就人間,造福人群也是人,要讓人間災難發生也是人,因為製造污染的空氣,破壞大地的山河這都是人。」
業力牽引蒙心性 以愛啟善返清淨
三途,又稱三惡道,指地獄、餓鬼、畜牲;果報輪迴,還有天、人與阿修羅。上人叮嚀,也不可忽視業力,過去生與今生所做為因,是未來之果,因果間,受到人與人之間緣的影響,因此任何微小的力量都不可忽視。善惡的因緣與環境業力的牽引,造就了未來的環境。上人再次以物品巧妙比喻。
「我們人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培養我們什麼樣的生態。你們遠遠看到了(桌上盆栽),那一片綠,我看到了,除了綠以外,它就是一葉一葉的葉子。把它種在空曠大地,它可以成為大樹,你把它拘束在這麼小的(盆栽)環境裡,土壤少,環境小,所以它長出來就這樣小小的,這都是環境。所以我們人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培養我們什麼樣的生態。你的修行環境,天天面對著好人,有好人就會說好話,很自然就會去做好事,這就是環境培養,所以好事、好人,成就的就是好的環境,這叫做因緣果報。」
慈濟人在南非,帶動當地的志工,無論是災後的發放、愛灑,或是平日的竹筒歲月、訪視帶動,都是在打造善的環境,牽引出更多心念為善的人,苦真的是宿命嗎?上人期許,只要是愛的帶動,持續善的啟發,翻轉貧窮不是不可能、不是做不到。
「看看在非洲,他生來,打開眼睛看到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不管天氣、環境總是這樣,這樣的人是否在智慧有差別?在心性有差別?沒有,他們跟我們一樣,人類都有同等的智慧,只是業力,業力把他拘束在這樣的地方,讓他的智慧把緣隔絕,你讓他一個緣,換一個環境,它這一棵大樹也會長大。」
除了相信人人有清淨本性,更要自我觀照,自心是否有自我障礙,見他人受苦、自身有能力,卻不予以援助,就是自我障礙。你受災,我不援助;我受災,你袖手旁觀,這就是冤冤相報。上人叮嚀,因此還是要常常關照己心,要為天下眾生而發願,培養善念、力行善法,人與人之間互助,環境才能改善,天下才能調和。
「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出一分的好心、愛心、善念,幫助人。在我們的日常中,如何生活?要愛物、惜物,要放生、愛森林,不要吃牠,只要五穀雜糧,風調雨順,我就可以飽足了,我可以很健康。時間不斷的延續,人總是不斷的從常識、知識,一直到如何發展成為智慧。在時間中累積業力,累積善業,你就是成為菩薩,好人、菩薩。」
粽串精神合和心 不輕己微樂付出
上人期待人人回歸佛性,人性本善,唯有止住欲念,停止破壞大地、汙染空氣,才有逆轉地球暖化的可能。
「總而言之,不要輕視力微,不要說我們的力氣很微小,就不肯去幫助人,大家呼籲大家,合力來幫助人,單獨一個人的力量絕對是很輕微,但是人多就力大。就像在南非,從潘(明水)居士還有施鴻棋等等,一直到現在,第一代傳了第二代,(袁)亞棋開始號召了中生代。他們也會用師父說的『粽串』的道理,把粽串編織好,一組傳一隊,組隊合作,續傳下去,用這樣的管理方法指導、教育,讓人人接受,就可以有人、有力繼續助人。」
上人肯定南非團隊的用心,殷勉——人人發揮大良能,人人都是人間的菩薩。
「總是大家發揮愛心,哪怕細細的小葉子,也可以鋪成一片很美好的景觀出來,所以請大家要時時用心,多用點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