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六日、七日,於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辦為期二天的的「第九屆慈濟論壇」圓滿落幕。本屆論壇以「善經濟:永續、均富、共善」為主題,邀請全球相關領域學者與實踐者交流分享,包括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也蒞臨進行演講。
慈濟論壇結束後,十二月八日在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陪同下,哈佛大學學者韋傑夫(Jeffrey R. Williams)、新加坡企業家、香港企業家等二十多位代表回到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韋傑夫向上人分享,他認為「善經濟」很重要,應該要融入商學院的課程之中。
此行二十幾位香港企業家,過去一年來在慈濟香港分會參與何日生博士所教授的「善經濟」課程,深受啟發與感動,今年特別來臺灣參與第九屆慈濟論壇,並在慈濟論壇結束隔天,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尋根。幾位香港企業家代表也與上人分享他們學習善經濟的感動,以及他們的生命故事。
上人細細聆聽他們的論壇心得,並對眾開示。上人數度言及「善經濟」的重要,並勉勵眾人弘揚「善經濟」的價值觀,了解生活平安就是福,珍惜平平安安的人生,不以金錢為上,而是擁有富有善心,有十捐一的人生。
以下是證嚴上人開示全文:
各位都是社會的菁英,也是企業界的翹楚,我很佩服大家。不過,最令我開心的是聽到「善經濟」這個詞。是啊,這是多年前我與何居士說,我們要讓社會人間真正富有安定,就一定要善經濟。這就是人人富有的概念,不是追求個人的富有,是要均衡的富有。
「善經濟」就是天天、人人都能生活得安安穩穩,社會才能真正平安。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是裡面的道理內涵非常豐富。若不知其中的理,便只停留在一加一等於二(的表面計算)。人間生活的目的在哪裡?價值在哪裏?是否僅只是在那裡計算數字嗎?
辛巴威有一位慈濟志工回來時,他向我描述辛巴威的國家生態。他拿了一張鈔票給我,我問他:「這是什麼?怎麼這麼多圓圈圓圈?」他說:「師父,這張鈔票買兩條香蕉。」五百億辛巴威幣買兩條香蕉,五百億,兩條香蕉的價值,讓我感觸很深。數字本身並不代表價值,真正的價值是「愛」。心中有愛,無染,不被數字扣住了、染到了心,我們的心會很平靜,而且天天都很快樂。不被數字一個圈一個圈圈住,這樣會很辛苦。
期待天下平安,要天下平安,就是沒有競爭。做生意都是彼此競爭,社會人企業家在競爭利益,容易造成人心的不平和,一直到後來演變成政治的戰爭,這都是對人沒有益處;我們假如能心態轉向,了解生活平安就是福,珍惜能平平安安的人生,那要怎麼做呢?就是要「善,善經濟」。不是追求錢多多的經濟,是善心。我富有善心,這就是「善經濟」。
只要富有愛心,哪怕我只有十元,我也願意捐出一元。每一次拿到窮困人捐錢給我,我就覺得好有價值。富有的人捐錢給我,假如說捐一億,我會問說到底要做什麼?這種愛的能量,不在金額多少,要看他的價值多少、誠意多少。假如我捐,是為了求福報、為了求回報,這樣根本沒有價值。
總而言之,人世間的「善經濟」很重要,「善經濟」內涵道理很深,而且對每一個人都很寶貴,只要各位用一點心去行「善經濟」,弘揚「善經濟」的價值觀,在外面不是跟有錢人或企業家一直談論財產,「善經濟」的價值觀很重要。各位都是賢達,雖然我說話的時間不長,但是只要各位好好去想「善經濟」的意義是什麼,應該都可以理解。
很富有也可以做很多事,只要心中有「善經濟」,你在人間會做無量數的好事。做了好事,助人為快樂之本,你想要天天快樂、天天歡喜,就是你去做幫助人的事,你會發現自己天天快樂、天天輕鬆,很輕安,很輕鬆、心很安,相信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時間總是這樣過,我很期待你們每一位都是社會上的「善經濟」菩薩。有你們的愛心付出,應該人間窮困人就會更減少,而且得福的人會更多,感恩。
我們在緬甸,倡導「米撲滿」的理念。我都說,每天煮飯之前,量好米要放進鍋子裡面,然後再從鍋裡抓一把米起來,放在塑膠罐(米撲滿)內,一個月後,罐子滿了就捐出來,幫助沒有米吃的人。每天取一把米,拿一點點出來,對生活沒有影響,但是一個月後,這樣一把一把米累積起來,可以養活一個四口之家,這是在緬甸。煮飯之前,抓一把米起來,一千戶都這樣做,就可以幫助幾百戶的人家,這就是累積的力量。
少少地、點點地累積,慈濟最初也是從五毛錢開始。那個時候,她們說:「師父,一天五毛錢,我就每月捐十五塊。」我說:「不要一次捐十五塊,我要妳每天捐五毛。」她們以為我不會算帳,我是希望她們每天都能想到,今天要節約一下,要去幫助苦難人。從生活中節省,而不是額外籌措的。也就是從你今天的生活來幫助人,對一天的生活沒有影響,還可以去幫助人,只要有這種觀念,這叫做「善經濟」。不影響我的生活,但是我可以幫助人,這才是「善經濟」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