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夜,轟炸聲中,我看著鄰居在眼前被炸死...」22歲的賽伊靜靜地述說著12年前的記憶⋯⋯
敘利亞內戰至今長達13年,根據聯合國統計,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造成超過1400萬人流離失所,約有550萬的敘利亞戰爭難民逃到鄰近的五個國家,其中土耳其收容登記的就有多達320萬敘利亞難民。他們原本擁有的國家,享有的經濟、教育等基本人權,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頓失所依。
慈濟2015年在土耳其創建的滿納海國際學校即將屆滿十週年,陪伴超過三十萬人次的難民學童,文憑也受到美國教育認證機構與土耳其政府認證。歷經戰火的學生們,在滿納海學校再度找到回家的感覺,對人生也再度滿懷希望。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為學生們舉辦「滿納海學校.靜思語特展」,展出53幅學生們以「古蘭經」諺語結合「證嚴法師靜思語」的畫作。12月15日證嚴上人行腳在關渡靜甸堂時,特地為這場展覽揭開序幕,勉勵大家要「永遠保持愛與善良」。
見證的生命之光——滿納海學校・靜思語特展
31位敘利亞的師生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參加開展,現身說法。賽伊在12年前逃往土耳其後曾淪為童工,她說:「一開始不能理解我的生活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2015年透過慈濟的援助,獲得學費與獎學金支持,得以重返校園。如今在比魯尼大學護理系就讀的她堅定地說:「我要成為所有人的希望,像慈濟一樣幫助需要的人,特別是幼兒與兒童。」
54歲的社會人文教師凱門,在敘利亞擁有20年教學經驗,戰爭讓他一家六口逃往土耳其,曾淪為工廠黑工。他形容滿納海學校「就像久旱逢甘霖的雨水,讓孩子得到知識與愛的滋潤。」十年來,他不僅在校園教書,更投入志工行列。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孩子們如今都成為知識份子,其中19歲的兒子雲漢更獲得獎學金在臺灣慈濟大學學習中文。
37歲的歷史教師阿克夫曾在阿勒坡大學任教,2012年在家鄉經歷生死交關後逃往土耳其。他感性地表示:「當跟世界求救只得到一扇門,那就是成為難民的門。但在滿納海,就像讓樹有了根,讓我呼吸到愛的空氣與氛圍。」作為歷史教師,他期望透過教育,讓學生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連結現在與未來。
「不要讓還在逃難中的孩子,對人類懷有仇恨的種子,而是要讓他們心中存有愛與感恩的種子。」秉持上人的殷殷叮嚀,這些充滿希望的畫作以阿拉伯文、土耳其文及中文三國語言文字集結成冊,由靜思人文與土耳其當地出版社同步出版專書,向世界傳遞戰火中的愛與希望。
「滿納海學校.靜思語特展」即日起至2025年2月2日於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展出(每日10:00至17:00,除1月27日小年夜與28日農曆除夕休展)。53幅充滿希望的畫作,不只是藝術創作,更是一場跨越戰火、宗教與文化的愛的見證。透過這些畫作,我們看見了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芒依然能夠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