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捨與大愛》一書收錄45位來自全臺各大醫院參與慈濟大學模擬手術的外科醫師、老師與醫學生們的心得與體會。除了術式技能與人文啟示,書中更道出無語良師對醫學的偉大貢獻,展現了大體捐贈對醫界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並向尊敬的無語良師致敬。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指出,《大捨與大愛》是「超越時空、穿越生死的生命啟示錄」,結合宗教慈悲精神與現代醫療科技的模擬手術教學,更翻轉傳統醫學教育及解剖教學,開創了人文醫學教育的新紀元。

《華爾街日報》推崇慈濟無語良師造就的模擬手術教學是「世界最好的醫學、科學與人文生命教育」。支撐這項成就的「無語良師」年齡從14歲到105歲,他們的身體成為醫學教育基石,造就了57個國家地區,超過一千七百名醫學生,以及超過一萬兩千人次的醫師參與。學習的成果進一步造福病患,讓醫療更具人文溫度。
《大捨與大愛》是《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介紹的第三本有關無語良師的書籍。本書由醫界中堅分子分享模擬手術中獲得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被實際運用於臨床醫療中,造福病患。系列叢書的推出,見證了人文醫學的發展,讓人類與生命更為美好。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回憶,自己在臺大教學期間與慈濟大學接觸,深知花東醫療資源的匱乏。證嚴上人推動「往者靈安,生者心安」,強調將心比心。慈濟大學每年辦理八次模擬手術課程及一次大體解剖學,並搭配人文典禮,是訓練學習的一環,更是對家屬的尊重與安慰。他認為,這些活動看似安撫家屬,其實是家屬鼓勵學生珍惜學習的契機。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家Peter B. Clarke曾兩次到慈濟參訪後表示讚歎,慈濟的無語良師,注重人文與專業的融合,從東方興起重新影響西方醫學教育。他認為全世界都著重在專業教學面,而慈濟教育突破專注技術教育的侷限,開創了以人文情懷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新典範。《大捨與大愛》不僅探討大體捐贈對社會和醫師成長的意義,更見證了無語良師教學的獨特價值。
「無語良師」家屬代表李鼎銘分享道,證嚴上人曾說「人生只有使有權,沒有所有權」,他的父母都圓滿了大體老師的心願。在這個過程中,他更深刻體會到長輩將愛留在人間,讓子孫永遠懷念,將大愛行誼傳承給下一代。他強調,大體老師是學習的典範,能被懷念的人,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