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null
  • 報導地點: 臺灣


 
縫紉機的針頭一剎一剎上下跳動,地標帆布則分秒不差地依著針頭跳動的速度前進,而巧藝志工內心的愛,也隨著節奏車縫進點線交錯(地標)的提袋內。
 
巧藝志工團隊 讓地標帆布變愛心包
 
經藏演繹時,鋪在高雄靜思堂講經堂及高雄巨蛋地上的地標帆布,錯綜複雜的曲線串起每一個點,每一個點代表演繹菩薩站的位置,它們一直陪伴著演繹志工,從無數個彩排的日子到正式演繹的當下,為志工指引定位。
  當演繹圓滿結束,這些大型地標帆布功成身退,志工延續物命,將這些拆下來的帆布製作成提袋。去年(2022年)底開放網路訂購,短短一天登記三千個。

 

兩種尺寸的手提袋,看似簡單,其實製作起來不簡單。一來,志工剪裁用心,每個提袋一定有個地標圖,讓每個背包都是獨一無二;二來,帆布材質硬加工更不易,且車工需要熟手,還需要清除貼在帆布上的標籤,清潔、消毒點點滴滴都需要人力。
 
因此,從農曆年後2月至今仍不停趕工,志工整日坐下來腰痠背痛,沒人喊累,只為一句承諾——「將愛心提袋的收入用來弘法利生。」
 
「巧藝志工團隊」都是資深縫紉熟手,募來的歷經百戰資深縫紉車,適合車柔軟的布,但地標布是堅硬的,需要的是專用的帆布車,志工們也因此需克服常常斷針的問題,得費力壓平來車⋯⋯在在考驗功力,非縫紉熟手上不了路。

 

「啪!針常斷會慌恐,車起來很硬,好難啊!」志工蔡秀燕表示,常有挫折感,後來請志工柯惟致師兄來整修針車,車起來才比較順。「如果車到起煩惱時,就一步步走,用法來調心,心轉境就轉,因為袋子的收入是要弘法利生,想到就升起歡喜心,越做越歡喜。」
 
志工林淑芬不會車工,卻也沒缺席。她說:「我幫忙摺袋子底部讓它有寬度,跟大家參與這件事,做起來很法喜,得到張五妹的邀約,我馬上答應,把握時間來做,覺得有盡到自己的力量很法喜。」
 
吳梅釵因為手指皮膚龜裂,紮上貼布減輕疼痛繼續做,頸椎壓到神經的她,忍著病痛也要來,只盼能為「弘法利生」盡分心。
 
周珊珠已高齡80歲,負責車袋口,她說:「袋口代表門面。要車漂亮才能使整個袋子變漂亮,希望袋子能救苦難眾生」。

延續針線情 弘法利生
 
從SARS疫情製作醫療防護衣服、COVID-19疫情車口罩、歲末祝福車福慧袋到地標變愛心包,延續著這「針線情」,都有慈濟志工張五妹、陳庭論的足跡。

 

張五妹表示,點子來自方上榮老師,他建議用入經藏地標帆布來做袋子,募愛「弘法利生」,去年先做二個袋子給上人看,上人也很歡喜,就邀請COVID-19疫情期間做口罩的班底來參與。「因為材質是帆布,需裁縫車熟手,拿手的人不多,本來預計一個月完成,從春節後到今天(4/8)已二個月,才進行到約三分之二的進度。」
 
「現場一共有八台縫紉車,地標帆布很硬、不好車,剛開始車常斷針,後來就換粗針來處理。」張五妹說,布兩邊要留大空白,圖騰才能顯現出來,一點都不浪費布頭布尾,這樣省下來的布,可多做幾個愛心袋子出來。」
 
《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將慈濟56年來的菩薩足跡融入佛法經藏,臺上是優人神鼓和唐美雲歌仔戲團以戲弘法,臺下是演繹菩薩以身形演繹經文,本就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弘法利生」。
 
演繹圓滿後以其演繹地標帆布製作成袋子,不僅延續物命亦為翻轉佛國募愛心,更有其紀念意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鳳琴 高雄報導 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