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向來由僧侶執筆,但慈濟史藏的結集沒有這層限制,所有慈濟志工都可以共寫慈濟史,並強調記寫慈濟人如何走入人間、力行實踐佛教精神。7月3至10日,劍橋大學東亞學系舉辦印證佛學論壇,探討「佛教歷史學與歷史典範」。

 

劍橋大學東亞學系舉辦印證佛學論壇,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應邀發表論文「佛教大眾歷史:以慈濟宗大藏經為例證」。(圖:劍橋大學提供 地點:英國)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應邀發表論文,以「佛教大眾歷史:以慈濟宗大藏經為例證」為題,進行了40分鐘的專題演講,闡述慈濟史藏結集的原則、方法和成果,贏得在場來自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及世界各地四十多位佛學、歷史學領域頂尖學者們高度的認同與讚賞。

 

劍橋大學印證佛學研討會慈濟史藏結集的八大原則,受到與會學者一致認同。(圖:劍橋大學提供 地點:英國)

 

對於何日生提及慈濟歷史結集的8大原則:「應避免各說各話、遵循口述歷史與文獻準則、限定於口述歷史範疇、內容不涉及批評個人、需符合慈濟核心價值、認同歷史需激發信仰、不以權利介入書寫內容、撰寫者本身也是修行者。」學者們表示相當符合宗教歷史撰寫原則,並稱許,慈濟史著墨宗教實踐面的紀錄,更凸顯了慈濟史的珍貴與特殊。

 

現存的佛教經典是佛陀弟子經過2到3次的結集,將記憶中佛陀的說法,複述整理出「三藏(經、律、論)十二部」。佛陀時代時局動盪,佛陀用方言說法,強調入世關懷,證嚴上人也用方言說法,強調人間慈悲實踐,當前的世局也是衝突不斷。然而佛陀涅槃之前,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著述。而今慈濟史結集,對佛教歷史、人類宗教文明都將起關鍵歷史作用。

 

何日生劍橋筆耕佛教文明史

 

證嚴上人多年來一直期許能出版一本以「史實」爲依據、側重佛教「實踐面向」、展現佛教理性層次的「佛教文明史」。這項重任上人將之託付於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

 

2018年學者何日生受邀到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從事「善經濟」研究。(圖:劍橋大學提供 地點:英國)

 

繼印證佛學論壇之後,副執行長何日生把握在劍橋大學的機緣。他每日寫作時間長達12至14小時,上午8點起伏案執筆,下午前往劍橋大學東亞學院(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圖書館蒐集資料,直到晚上7點圖書館關門,回到住所再繼續執筆著述,寫累了「就先以錄音記載日後再謄寫」。身兼哈佛CAMLab特聘學者的何日生,目前已完成卅五萬字,他將盡全力從「理性」、「史實」、「實踐」面向梳理整個佛教文明的發展脈絡,讓佛教徒能夠看得明白,並確立學術立足點。

 

(文: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