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null
  • 報導地點: 臺灣



元宵點燈 寓意善良圓滿

元宵點燈的習俗,據說是從東漢明帝開始。佛陀在世時,若要在晚間說法,人們就會捧著一盞油燈來聽法,於佛前供燈,一片的燈海大放光明。東漢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篤信佛教,推廣佛法,他希望啟發人人求法之心,於是引入佛前燃燈的光明景象,提倡每年正月15夜在寺院道場中點燈,期盼照亮人心,讓人人的心念都是善良且圓滿;時日既久,演變為家家戶戶在元宵節掛燈籠、賞花燈的習俗。

 

慈濟自1990年開始推動環保,倡導「克己復禮」的古樸精神。1997年,慈濟志工在新春聯誼時,推出以寶特瓶、枯樹枝、竹筒等做成的一個個創意新奇的環保燈籠,節省費用,也點綴了節慶的氣氛,一改以往民眾對於燈籠、花燈製作的印象。

水果網袋變身黃龍花燈 蘊含環保教育

今年為龍年,在花蓮靜思精舍的中庭(慈悲廣場)迴廊前,擺設一隻利用環保回收物製作的祥龍花燈,是北投區志工陳政祥花了兩個半月時間,利用回收的大牛奶瓶、水果網袋、大小寶特瓶,以及禮盒包材等組裝拼貼而成,內部再置入變色LED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迴廊的另一端,還有一隻紅色喜氣的祥龍,同樣是志工們發揮巧思的智慧結晶;它是利用舞龍的道具,以回收寶特瓶填充內部,塑造立挺的龍身,呈現龍年吉祥「好運攏攏來」。

 

證嚴上人讚歎慈濟環保志工,發揮過去的良能,透過實體環保花燈製作,將環保觀念延伸到教育,以「具教育性的過節」取代「虛擲浪費的過節」,期盼唯有人心崇尚勤奮、簡單、樸素,社會才有祥和的希望。
 
(文:吳明勳,花蓮報導,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