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人文真善美志工陳基雄,除了攝影勤務,也承擔互愛隊長、副和氣隊長,分享自己付出的收穫心得。[攝影者:陳基雄]](/community/./images/community/E04A8F10EAA911EFBE0605E52B7E8F1B_0.jpg)
◎命格注定 成就專業
2025年農曆年已 過,元宵節前後,寒流來襲,低溫特報,陳基雄不畏寒風刺骨,仍準時於每星期二的清晨五點半,從豐原家裡出發;六點前抵達臺中慈濟醫院五樓會議室志工早會現場,準備錄影的三腳架和燈光設備。
會議室每天大約有一百位來自不同社區和家庭的醫療志工,無論他們的年齡、學歷和社會經驗都不同,卻懷著熱忱服務病人及其家屬的心。
志工報到後,七點聚集五樓會議室參加志工早會,聆聽證嚴上人、靜思精舍師父的開示,以及志業體同仁的分享,注入一天滿滿的正能量。聽到個案分享、有人因貧而苦、有人因病而折騰甚至死亡、有人因災難流離失所無出可歸,陳基雄感觸頗深有感而發,好在自己「有做到、有看到、有感覺到」上人的殷殷叮嚀,能做是福。
自從二○一一年,臺中慈濟醫院新院區啟用以來,陳基雄承擔此勤務,至今已超過十年。他一個人身兼錄影和攝影,拍攝中區分享者,「雖然工作很習慣,倘若機器沒有架設好、或者角度偏離,分享得再好,依然全功盡棄。」
年高八十一歲的陳基雄,出生臺中東勢鎮。受日本教育的爸爸個性保守,經營木材業,人脈廣、有遠見,一心希望子孫長大有出息。
「高中讀半學期就不想讀了,因為自卑心。」一九四三年出生的陳基雄,左手的五隻手指,除了大拇指,其他四隻只長出半截,他說:「弟弟妹妹都健全,只有我這樣。」很多人看到他會排斥,指指點點地說他少了手指,同儕也笑他手斷了。
聽到這些話很不是滋味,媽媽也很自責,「為什麼把孩子生這樣?」後來去算命,算命師跟媽媽說:「那是他的命格。」
◎父親有遠見 不看眼前等轉時機
農業時代,大兒子通常得分擔家務,但是陳爸爸的理念不同,他希望兒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未來。有一天陳爸爸問陳基雄:「不想讀書要做什麼?要不然去學畫招牌或者照相,兩項選一項。」陳基雄不多考慮:「照相好,不用搬重物,靠機器和頭腦就好了。」爸爸媽媽很支持兒子的選擇。
二十歲的陳基雄當照相學徒,老闆看他忠厚老實又肯學,很願意將技術傳授給他。他一邊注意別人怎麼拿相機、怎麼拍,畢竟自己少了人家好幾根手指。
當學徒五、六年後,有一天老闆說,他要到日本學習彩色照,照相館暫停營業。當時全省的照相館還沒有人會拍彩色照,老闆是豐原區第一位到日本去深照學習技術的人。兩個月後,老闆從日本回來,拍了很多彩色照片,陳基雄很羨慕,「日本人很厲害,洗出來的照片美的沒話講。」
老闆離開豐原,到臺中市開彩色照相館。「不能一直待在家裡幫忙務農,應該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才可以」爸爸很認真地對著拍照已經有五六年經驗的陳基雄說:「你自己開店。」這番話讓他很驚訝。
二十七歲的陳基雄,在爸爸的協助下,自己開照相館當老闆。一九七○年代,還是傳統式的大型照相機,拍攝時需要用黑布蓋住鏡頭,影像畫面顛倒,拍出來是黑白畫面。
到器材行購買照相器材時,老闆說:「現在照相館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很多開店都要收起來了,你還要開!」這話一出,宛如被澆了一桶冰水,心都冷了。爸爸安慰他:「沒關係,現在不好,時機再轉,你就遇上了。」
◎為創業努力工作 健康啟教訓
開店兩年後陳基雄結婚,太太是原來照相館老闆房東的二女兒。本來岳父很反對這門親事,但是太太的心意很堅定。「我的手這樣,不知道是同情,還是真的喜歡我?」他不敢多想,只有認真工作,做給岳父看。
三年後,照相館的生意越來越好,房東有些忌妒,將店面收回自己做生意。陳基雄只好搬移另租房子,找在原來店的斜對面,「我爸爸說,這地方怎麼會有生意?」陳基雄回憶當年景象,「但是招牌一掛,客人一直來,生意突飛猛進,好到不行。如果遇到好日子,結婚的人很多,工作忙到應付不完。曾經一天七、八場婚宴,這裡還沒拍好,另一邊再催了,『趕快來,時間快到了,喜宴要開始了。』」
抽菸能放鬆心情,三十幾歲的陳基雄,工作多時,一緊張就抽菸。但是菸不是特效藥,胃痛的毛病沒有改善。幾次看醫生,醫生建議:「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要多休息,還是要開刀。」
抽煙能放鬆心情,又能幫助思考,決定如何裁切、修圖比較好。手術後靜養兩個多月,以為這樣就沒事了,又走回抽煙的老路。五、六年後,身體再出現狀況,醫生仍是老話:「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多休息!」想想,再不戒,一定會死人。
一九九九年前,有一天,頭暈得很厲害,看了幾次醫生,醫生說除了開刀,沒有其他選擇。「胃」再第二次手術後,毅然戒掉三十幾年的菸癮,前後戒了十幾次,才算成功。
認為「凡事習慣成自然」的陳基雄,不再鐵齒了。現在三餐正常吃七分飽。「飽、餓,精神不一樣,偶而正餐多吃一點,不能太飽,比較有精神。」身體恢復正常後,陳基雄的體力不輸年輕人。
◎數位化轉型 人跟著轉
電腦數位化時代,陳基雄跟著轉型,學習使用電腦,用數位相機拍證件照。添購五百多萬的電子數位化洗相片機器,「機器很貴,但對我興趣拍照的人來說,很值得投資。」不僅能處理數位照片,也能處理傳統照片,非常方便。腦筋好,學習能力強,對照片裁切、修圖陳基雄很快上手。
幾年後,手機代替了相機,照相館的生意越來越差,來拍照的客人逐漸減少,太太希望將照相館生意收起來,店面租給別人。陳基雄不捨,器材、燈光設備樣樣齊全,機器也保養得很好,一生的心血,怎捨得歇業呢?決定將照相館移到地下室,偶而幫老顧客拍證件照也歡喜。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陳基雄加入慈濟,因緣來自太太的表姑,也是慈濟委員的楊秋霞。楊秋霞每個月從臺中來家裡收功德款,經常提到:「慈濟很缺人手,你來參加志工……」不了解慈濟的陳基雄,只好答應,跟著家訪,到災區發放物資。
豐原志工陳瑞端看到熟識的陳基雄,就說:「很缺男眾、也很缺攝影志工。」聽到攝影,陳基雄二話不說便答應了。「用專業做志業」積極投入攝影志工,太太不是很高興。
二千年,在陳秋霞的鼓勵下陳基雄報名慈誠培訓。隔年開始上課,課程非常的靜態,對擅長動態攝影的他來說,非常不適應,宛如被束縛。二○○三年受證慈誠後,便開始承擔隊長、互愛隊長、精進幹事、副和氣隊長。即時承擔重任,人文真善美攝影工作也沒停歇,太太看他每天忙進忙出,忙得很歡喜,只好護持。
◎花錢事小 安全圓滿為要
「二百五十萬,花得很值得。」個子嬌小的陳基雄,原開一部二十幾年五人座自用轎車;無論共乘出勤務,還是載志工聯誼助念,總覺得車子太小、位置不夠又不好坐,決定換九人座新車。新車空間大又多四個位置,志工年紀大了,坐起來也舒服。
除了組內勤務,喜歡攝影的陳基雄,經常參加花蓮舉辦的營隊,慈誠委員海外四合一精進幹部營、委員慈誠培訓尋根、全球人醫年會、實業家生活營等。提及攝影,陳基雄侃侃而說,拍照頭腦要很清晰,動作反應要快、要敏捷,如果拍人物照,拍出來看到不行,馬上換角度;太亮或太暗也要及時處理光線問題,這樣人物才會自然好看。
陳基雄投身慈濟志業已經二十四年。他回顧這段歲月,心中滿懷欣慰:「很值得、很開心。」上人年事已高,仍每天為眾生操勞,為慈濟志業費心。陳基雄也自覺自己年歲已長,依然心力充沛,更要盡綿薄之力,繼續護持慈濟志業。
陳基雄雖然左手不完美,但他始終堅定地握著相機,將攝影專長融入志工工作中。他用一幀幀照片記錄下無數溫馨的瞬間,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每日清晨的志工早會在他的鏡頭下化作永恆,傳遞出慈濟志工的美善故事,感動著更多的人。他的堅持和熱忱不僅成就了他非凡的志工生涯,更讓慈濟的精神得以傳承並影響更多人。這份專業和奉獻精神,使得他的生命變得格外璀璨而有意義。


圖左 :臺中豐原區福陽環保站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錄影當天,陽光直射,為了確保鏡頭有無過曝,錄影志工陳基雄用斗笠擋住光源。[攝影者:徐振富]
圖右 :經營照相館的陳基雄(右),用專業投入志業,再忙也把握因緣付出。[攝影者:曾富春]


圖左 :人文真善美志工徐振富(左)與陳基雄(右),兩人於豐原靜思堂架設錄影機,準備與花蓮連線,分享吉祥月祈福會成果。[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二○一一年,臺中慈濟醫院新院區啟用後,人文真善美志工陳基雄即承擔每週二臺中慈濟醫院志工早會拍攝勤務,十多年來,已成為日常。[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承擔每週二臺中慈濟醫院志工早會,陳基雄(錄影機旁)說,每次聆聽不同人的分享,都有不同的體悟,他感恩自己還有健康的身體。[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臺中慈濟醫院志工早會,現場每天固定一百位左右醫療志工聆聽,人文真善美志工陳基雄承擔拍攝的因緣,能與醫療志工一樣,為新的一天的注入滿滿的正能量。[攝影者:李彥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