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踏入職場後 五位青年的善念與抱負

踏入職場後 五位青年的善念與抱負

E-mail 列印
這兩年,當青年張伶璘(Rachel)偶爾到慈濟青年人文中心度過悠閒時光,看到這片開放的建築空間和周邊公園茂密的林蔭,她總想著若能讓更多孩子走進大自然,該有多好。

2024年年中,張伶璘和夥伴上官巧欣 (Chloe)於是萌生念頭,向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團隊提案,讓她們在這裡為小學生舉辦一日「探險」活動,陪伴孩子離開密閉的課室,走到大自然放鬆一下,同時融合故事與藝術創作,啟發他們的想像與創造。

兩人將這次的社區計畫命名為「想像力學堂」(School of Imagination),經過數月的規劃與實踐,她們最終成功將計畫付諸實踐,並且在「國際青年領袖培育計畫」(Inter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中榮獲第三名。

◎以自身信念 回應時代挑戰

近幾年,全球社會與環境面臨快速動盪,氣候變化、人權問題、貧困等挑戰層出不窮。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青年世代願意挺身而出,面對問題,實踐社會創新。今年,「國際青年領袖培育計畫」(Inter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簡稱IYLP)迎來第三屆,這是首次有新加坡青年參與其中。

「國際青年領袖培育計畫」由慈濟國際青年會(TIYA)主辦,面向二十至三十五歲的全球青年,為他們提供全面的培訓課程和實踐機會。今年計畫自三月啟動,國際層面邀請了多位專業講員安排多元課程,培育青年發掘永續問題;新加坡則由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提供在地支援,為青年連接人脈與資源,協助他們實現公益理想。

新加坡共有五位青年參與此次計畫,分為三組,除了張伶璘和上官巧欣的「想像力學堂」,還有兩組分別聚焦睡眠健康和環保議題。其中一組通過宣導攤位與工作坊,幫助上班族探索睡眠的奧秘;另一組則致力於推動餐飲企業採用迴圈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的使用,從源頭降低碳足跡。

◎淨灘外的永續公義

如何讓城市裡的孩子重新接觸自然,又能在藝術與故事中釋放想像力?今年九月學校假期,張伶璘和上官巧欣攜手打造的「想像力學堂」,把課堂搬到自然中,讓孩子以花草樹葉為媒材,發現大自然的魅力。

「很多教育活動,都集中在淨灘、環保回收等具體議題,但很少機會讓孩子真正親近大自然。」兩人想讓永續議題變得貼地氣,連接新加坡的實際處境,上官巧欣說:「在新加坡,接觸自然的風險經常被放大,比如害怕孩子摔倒或受傷,這讓我們覺得需要用更輕鬆的方式,讓孩子走近自然。」

兩人查閱相關研究發現,太少機會接觸大自然,原來不利於小孩子的心理發展。張伶璘解說:「城市裡的孩子,往往花更多時間待在室內或使用電子設備,而教育孩子時,比起全面發展,學術成績往往更被關注。」

為了讓計畫更貼地氣,張伶璘和上官巧欣將活動地點,選在慈濟青年中心周圍的公園。計畫得到了青年中心團隊和「友師」(Mentor)莎麗法(Sharifah Faizah)的全力支持。作為青年發展專員,莎麗法提供許多寶貴意見,比如如何協調場地使用,避免其他活動干擾。籌備這場「一日營」共耗時五個月,還包括兩次志工培訓,讓志工熟悉「森林學校」的方法與理念。

儘管前期準備充足,但到了活動當天,面對二十名性格各異的孩子,大家依然遇到手忙腳亂的時刻,卻也充滿驚喜。張伶璘回憶:「我們沒有設定明確路徑,讓孩子自己探索。他們用撿到的落葉和花朵完成藝術創作,還參與自然寫生。」

在另一環節中,志工鼓勵孩子通過故事和繪畫與自然對話。「我們引導孩子想像『如果這個花園裡住著一個人,他會有著什麼故事?』有些孩子去觸摸羅勒葉、薄荷葉,然後即興編織了小故事。」上官巧欣說道:「但也有孩子抱怨天熱,甚至忘了帶水瓶,整個場面有些混亂。」

儘管如此,兩人認為,這些挑戰是成長的一部分。正如上官巧欣所說:「只要孩子們能從中獲得屬於他們的體驗,這一切就值得。」

◎利己又利他的青年共創

可以發現,幾位青年都特別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張伶璘曾在聚友愛組織(Ground-Up Initiative,GUI)擔任志願者,參與打造「甘榜社區」,也曾在民眾俱樂部實地服務;上官巧欣在大學時,就因為關注環境議題,而認識了張伶璘,如今在一家非營利組織工作,協助初創企業開發水資源解決方案。

另一名參與者峻銘(Chime Ngawang)是一名社工,專注於自殺干預與心理健康支持工作。繁忙的職業外,他發起了睡眠衛生相關的「數羊計畫」(The Counting Sheep Project),將自身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延伸到社區行動中。

「新加坡社會往往把熬夜和忙碌,視為榮譽,從念書時就這樣了,這種文化讓許多人忽略了休息的重要性。」 峻銘說道。根據一項全球睡眠調查,新加坡人均睡眠時間僅約6.5小時,排名全球倒數第三。

「數羊計畫」以青年友好的方式切入,通過趣味遊戲,幫助大家更輕易理解睡眠科學。例如,在「設計你的房間」遊戲中,玩家學習如何調整燈光、噪音和布局,模擬理想睡眠環境;而「睡眠塔羅」卡牌遊戲,則讓玩家在互猜的趣味桌遊中,反思生活習慣對睡眠的影響。

「與其完全依賴專家,我們更希望通過遊戲,或者同儕間的分享,為人們提供一個輕鬆的起點。」峻銘說道。

借助青年中心的資源,峻銘不僅在一次「Parking Day」活動辦了個宣導攤位,還在十月組織了一場深度的睡眠工作坊。活動時長兩小時半,有兩名專業的心理師共同參與,內容涵蓋科學知識、睡眠環境布局討論、放鬆練習等。

峻銘感慨道:「許多來參與的民眾,都在某個節點經歷了睡眠問題,甚至有的人已困擾了數十年。看到參與者不僅從專家那裡學到知識,還同儕分享找到支持,感到少一點孤單,覺得這樣的社群氛圍非常寶貴。」

他還特別感謝青年中心支援場地、志工人力和宣傳:「青年中心給了我連接社區的機會,直接面對目標群體。我也在籌備和執行中受益良多,從友師那裡學到了更專業的策劃方法。」

◎助永續理念在青年中心貫徹

青年中心長期有各類組織租借舉辦,或合作聯辦活動,而一場看似成功的活動,背後有時會有資源的浪費,因為若使用免洗杯子餐具,通常都難以回收。

近年永續發展成為企業形象的關鍵,黃偉倫與陳詩韻(Sherin Tan)發起「綠色空間計畫」(The Green Space Project),宣導迴圈餐具使用,希望以慈濟「清淨在源頭」的理念減少污染。

他們還設計了「碳足跡計算模型」(Impact Quantification Model),不只是為了追蹤和減少垃圾,也用於量化活動中減少碳排放的成效,說服業者讓每一個決策,都更貼近環保的理想。

目前,黃偉倫和陳詩韻正籌備2025年的首次試點活動。他們已與迴圈餐具供應商敲定初步合作方案,並計畫協調餐飲供應商和活動主辦方的對接,建立一套餐飲服務流程。儘管如此,他們也面臨著物流協調、食品衛生責任及成本效益等挑戰。

「確保方案在經濟上可持續,同時維護食品衛生的高標準,是我們當前的重點任務。」黃偉倫表示,「綠色空間計畫」也希望能在社區中播撒環保的種子,讓每位參與者都能體會到,個人的選擇,足以為地球帶來改變。正如證嚴上人開示:「減少資源浪費,就是造福人間;回收資源再制,就能富足社會。」

兩人的友師姚淩淩,也是青年中心的永續專員。她坦言,青年中心在永續理念的宣導,有時在實踐層面稍顯不足。姚淩淩舉例,中心雖然張貼了解釋「5R環保理念」的海報,但實際行動的體現,對公眾來說可能並不明顯,而「綠色空間計畫」填補了這一空白,將永續理念貫穿於中心的日常經營中,也可以讓公眾看到具體的環保行動。

姚淩淩還觀察到,這次參與計畫的幾位青年,普遍具備熱情與行動力,願意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抽出時間關注社會議題。她說:「他們有家庭、有工作,已經疲於奔波,但仍願意把空餘時間投入在永續行動上。這分心力和堅持讓我非常感動。」

張伶璘最近發現,城市的一般問題,其實和永續公義是相連的,她想通過具體議題拉近與人們生活的聯繫。她說:「最終的目標是連結人、自己與環境。這始終是關鍵,要使用什麼方法去抵達,則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

關注睡眠的峻銘也表示認同:「就像睡眠不只關乎睡眠本身,更是通過改善休息品質,讓每個人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衡感和幸福感。」

圖左 :「想像力學堂」陪伴孩子走到大自然探索,同時融合故事與藝術創作,啟發他們的想像與創造。[攝影者:蔡長盛]
圖右 :「想像力學堂」陪伴孩子走到大自然探索,同時融合故事與藝術創作,啟發他們的想像與創造。[攝影者:蔡長盛]

圖左 :上官巧欣(Chloe,左)鼓勵孩子通過故事和繪畫與自然對話。[攝影者:蔡長盛]
圖右 :上官巧欣(Chloe.左)和張伶璘(Rachel.右)的「想像力學堂」計畫,在「國際青年領袖培育計畫」中榮獲第三名。[攝影者:姚凌凌]

圖左 :峻銘發起 「數羊計畫」,將自身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延伸到社區行動中。[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峻銘發起 「數羊計畫」,將自身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延伸到社區行動中。[攝影者:陳正宇]

圖左 :峻銘(Chime Ngawang.左)發起 「數羊計畫」,將自身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延伸到社區行動中。[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睡眠工作坊邀來兩名專業的心理師,共同參與支援。[攝影者:彭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