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專家與志工攜手 擘劃精舍之美

專家與志工攜手 擘劃精舍之美

E-mail 列印
「景觀工程以品質、美觀等整體規劃取勝……」慈濟志工陳令勇回溯二十幾年前,剛開始學習景觀工程時,取得證嚴上人的信任,放手讓他學習。「當時感覺不錯,但是,現在感覺很醜!」因此,陳令勇感恩2024年10月3 1日的康芮颱風的因緣,讓他再次進入靜思精舍,著手擘劃精舍之美。

一群來自臺中、苗栗、彰化等地的十五位造景專業人員,以及來自臺中、宜蘭、花蓮近二十位慈濟志工,自2025年1月3日至6日,到花蓮靜思精舍,共同完成全球慈濟人家的庭園。

◎不畏殘缺 歡喜跟著慈濟人發揮造景專長

來到花蓮靜思精舍,走進主堂前內庭園,原本高低不平的草皮與盆栽,換成了橢圓形灰白色小石頭。弧形石階上,幾位志工有規則地種植著玉龍草。一看就是日式庭園風格。

「外圍原本的樹蘭,再延伸過去……」
「一米、兩米、三米……共七米……」
「種兩排好了!」陳令勇與造景好友管冠俞,在主堂前內庭園商討著。

五十五歲的管冠俞,曾經參與規劃臺中靜思堂、臺中慈濟醫院、東大靜思堂……多項的造景。「還好,我有跟著走!」管冠俞蹲在主堂前內庭園,專心砌著弧形石階時,心滿意足地說著。

管冠俞十八歲即從事園藝造景設計,近四十年。具有獨道見解的他,有著「想讓環境變漂亮」的心,且將成本降到最低。橢圓形灰白色小石頭下鋪著黑色不織布,這樣可以防止小草生長,免除日後需要人工拔草的成本。如果是草皮,需要不定期修剪、施肥保養。加上內庭園裡已有幾株大樹,日照不是很充足,不易培植草皮。

殊不知,看起來年輕力壯的管冠俞,兩年前因為工作忙碌,沒有好好照顧好身體,造成左下肢血栓,不得已必須截肢。目前他的左膝蓋以下雖裝置義肢,卻行動自如,歡喜跟著慈濟人從事他造景藝術專業。

◎藉機修行 喜見美景在前

慈濟志工羅文相依著管冠俞的手法,砌著弧形石階,石頭間不用水泥,而是讓土石運用力學原理互相銜接著,如此不畏外力的動搖而破裂。他從做中歡喜獲得景觀工程的知識。

劉旺興從事二十幾年的園藝工作,看到管冠俞的弧形石階砌法,讚歎學到另一種新技術。平坦的灰白小石頭庭園,襯托出周圍愈高起的山丘,山丘一側是石階,一側則是種植墨綠色的玉龍草。據說,石階吸收土中的水分,將長出青苔來,將是另一種風景。

來自苗栗卓蘭的曾春陵,蹲在砌好的石階旁堆起小山丘,面對日式庭園,他感覺很柔和,將大自然的景象縮小成現有的景觀,且具有休閒的功能。曾春陵平日從事樹枝修剪及樹木買賣工作,跟著慈濟人來到靜思精舍感覺很寧靜,感受到慈濟人的親和力。

◎功能互補 勇於承擔樂於配合

黃守聽由種樹,拿著鋤頭整地的過程中,發現體力有點無法負荷。「可是跟師兄們一起工作,感覺很愉悅!」是他整建庭園動力的來源。在石頭上砌著石階的他,面對大小不一的石頭,從中體會到慈濟各功能組的互補。

坐在騎樓上整理玉龍草賴淑美,體會到應該要順應環境,「什麼時候該要整齊排好,什麼時候使用不規則的排列方式才會有美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眼前看到大小不一的石頭,師傅們的巧手砌石階,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前一日,賴淑美蹲在狹小的石階上種植玉龍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跪也不是。不但要縮小自己,還要有一點韌性。因此,她很佩服其他志工,墊著紙板跪地種植玉龍草。

「大樹也需要小石頭、小草的陪襯,所以倘只有獨自一個人,可能顯得單調,禿顯不出美感來。」賴淑美體會出,完成一件事情非常不容易,需要眾人的成就。因此團體裡,需要有人勇於承擔,也要有人要樂於配合。

◎時時多用心 融入工作隨時補位

精舍後庭園,補種植了松樹,增添古樸蒼勁之美。原來僅能一人行走的石板步道加寬了,銜接走廊的步道高低落差,也以土石加高鋪平。這是慈濟志工陳令勇,為年紀漸長的精舍師父們,鋪出寬敞平坦石板路的心願。他與造景專家、志工攜手規劃。

綠色圍籬外,吊車陸續高掛機具、石板、草皮等。景觀專家,在加寬的石板步道上敲敲打打,電鋸聲不絕於耳。幾日來,慈濟志工不停地推土舖走廊與石板地面間的落差,並在樹下、石板間鋪著草皮。

四天來,花蓮的劉冠蒼不但種樹,還勤快地搬除切割下來的石塊、碎石或尖銳的石頭,讓環境安全些。補齊地面上草皮,或切割草皮成條狀,提供其他志工栽種於石板走道間。綠蔭的草知道志工們的用心,漸漸鮮綠起來。

工作必有其先後順序,劉冠蒼配合景觀專家們的指示,免除石板還沒切割完成,就鋪上草皮的窘境。不但浪費彼此的時間,又得多一份的工作。他更明白上人時時提醒大家要多用心,如何融入工作團隊,志工隨時補位的重要性。

◎用心維護 慈濟人的根

來自宜蘭的志工陳龍泉、羅張美月夫妻,與魏火木、邱照智夫婦,都是靜思精舍的長工,只要精舍有需求,他們隨傳隨倒。陳龍泉與魏火木是建築專家,時常承擔木工、水泥工的任務,他們早已將精舍視為自己的家在維護。

羅張美月發現,身邊有些朋友罹患癌症,或是哪裡不舒服,所以她覺得「平安很難得,有機會一定要把握時間,利用生命來付出。」更體會上人說的「福要做來囤!」邱照智說,除了把握因緣付出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行腳在外的上人,回到精舍有清幽的環境休養。

思想單純的張鳳珠,自謙時常放空自己跟著走。她在鋪種石板走道旁的草時,看到石板路,她似乎看到「上人開道鋪路,讓我們行菩薩道。」張鳳珠又將土中是石子安排到最恰當的位置,因此她體悟出「遇到坎坷的路也要向前走」的哲理。

舖好的石板路表面都是泥土,陳令勇用強力水柱沖洗乾淨。等待乾燥後景觀專家還用火燒面,以增加止滑效果,為環境多一分的安全。

蔚藍的天空下,高山襯托出靜思精舍,宛如一顆明珠鑲在綠色平原間。專家與志工攜手,發揮專業與生命的良能,期待慈濟人的家生機重現,光芒綻放。

圖左 :從事二十幾年的園藝工作的劉旺興(右)與魏淵欣(左),合力修補裂痕的石板。他們互相補位,把握時間學習不同的景觀技藝。[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來自苗栗卓蘭的曾春陵,平日從事樹枝修剪及樹木買賣工作,跟著慈濟人來到靜思精舍感覺很寧靜,感受到慈濟人的親和力。[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坐在騎樓上整理玉龍草賴淑美,前一日蹲在狹小的石階上種植玉龍草,體會出不但要縮小自己,還要有一點韌性。因此她說,團體裡需要有人勇於承擔,也要有人要樂於配合。[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五十五歲的管冠俞(前),曾經參與規劃臺中靜思堂、臺中慈濟醫院、東大靜思堂……多項的造景。蹲在主堂前內庭園,專心砌著弧形石階,心滿意足地說,「還好,我有跟著走!」[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黃守聽在石頭上砌著石階時,面對大小不一的石頭,從中體會到慈濟各功能組的互補。[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陳令勇的妻子蘇月霙(中)分送點心給現場工作的師傅與志工們,以補充體力。[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羅文相(右)與與魏淵欣(左)合力將朝山步道旁的土堆,添補低窪的坡坎,讓朝山步道更加美觀。[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來自宜蘭的張鳳珠(前),鋪種石板走道旁的草,並將土中是石子安排到最恰當的位置,她體悟出「遇到坎坷的路也要向前走」的哲理。[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來自宜蘭的志工陳龍泉(右)、魏火木(中)及羅張美月(左)夫妻,合力鋪種石板走道旁的草皮。[攝影者:張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