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手心向下去助人 重塑更好的自己

手心向下去助人 重塑更好的自己

E-mail 列印
曾經是慈濟「社區關懷計劃」、「守望相助紓困計劃」的受惠者,直到成為慈濟志工,劉鳳儀把曾經是手心向上的受助者角色,轉化為手心向下的助人者,重塑了更好的自己。

◎新冠病毒 紓解困境

2020年3月8日 ,馬來西亞政府為截斷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鏈,宣布落實行動管制令,全民共度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時光。三年後,同樣是3月,對劉鳳儀來說則是一個大大的轉捩點。

「因為在那段日子,慈濟志工走進我家,透過補助,紓解我的困境,也帶動我參與慈濟的各種活動學習去付出,今年3月,我也正式被推薦為志工……」

回想以志工楊玉萍(明劼)為小組長的關懷團隊初次上門家訪,曾經營企業的劉鳳儀坦承很不自在,但因行動管制令陷入經濟窘況,申請了「社區關懷計劃」後,接連是「守望相助紓困計劃」的援助。「那時,公司不能營運,又有很多開銷要付,親人之間也出現意見相左、關係緊繃等問題,人生可以說跌到谷底,看不到未來。」

而楊玉萍和團隊在協助劉鳳儀紓困的當兒,也扮演解憂的角色。劉鳳儀分享,當初對慈濟的確懵懵懂懂,但看到楊玉萍如斯落力為自己安排活動崗位,被她的誠與情所感動,便盡心盡力投入活動。「疫情稍緩後,我帶著兩個兒女去環保點做資源分類、承擔社區義賣活動的工作人員、到慈濟鴻圖園共修處和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打掃。」

◎加倍承擔 轉移煩惱

當時,在政府還沒宣布解禁前,楊玉萍也安排劉鳳儀和孩子上親子班的網課,讓她更深入了解慈濟,也開始參與社區的各種靜態共修。在互動中,彼此也逐漸建立了信任。「儘管在那段期間有志工的陪伴,但行動管制令給我帶來的重創,卻一直積壓在我的內心,不自覺透過火爆的脾氣、想法傾向負面展現出來。楊玉萍留意到,就加倍邀約我參與各種活動,包括參演社區吉祥月短劇、K1K3.0守望相助紓困計劃慈善家訪,轉移我的煩惱。」

劉鳳儀笑著說,也許是情緒尋找到宣泄的出口,諸多的積怨漸漸的降低了。「尤其是慈善家訪,一跨入申請人的門檻時,就回想當初同樣尋求援助的我,感受很深。」因此,劉鳳儀表示,她更懂得以同理心去跟受惠者互動,也發現到有一些家庭比她更需要幫助,本身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的。

◎善的種子 漸漸發芽

「我對他們說,不要感到無助,只要有需要,慈濟永遠是他們的後盾。每一次家訪,我不僅關心他們的生活現況,也專注傾聽他們的悲傷與憂慮,還有那最值得期待的喜悅。透過彼此建立起友好的關係,我深刻領悟到,能夠幫助他人,真的是一件讓人無比快樂的事。」

劉鳳儀分享,有一次陪父親去看病時,她主動去攙扶一位老婦人,才想起換作是以往,只會升起憐憫心,而沒有付諸行動。跟楊玉萍分享時,她很高興地說:「鳳儀,這證明善的種子已經種在妳的心田,要繼續讓它發芽、成長。」 去年(2023年)10月,劉鳳儀重返職場,經濟趨穩,今年也無需申請K1K3.0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她換上了志工服,重塑了更好的自己。

劉鳳儀感恩楊玉萍跟她分享過的「要凈化人心,應先點亮自己的心燈,再做提燈照路人。」這句靜思語,她期許自己在慈濟大家庭承擔的路上,更勇猛前行。

發放物資或金錢,總有用完的一天,唯有用心的陪伴與帶動,灑下愛的幼苗,總有一天,就會遍地開花!

圖左 :劉鳳儀曾是去年(2023年)「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受惠者,今年就以志工身分付出。一路上都有志工楊玉萍(前右二)這位善知識的帶動與陪伴。[攝影者:楊玉萍提供]
圖右 :志工楊玉萍邀約鳳儀(後左一)參與各種慈濟勤務,包括今年的吉祥月真愛演劇場,帶動她從付出中轉換心念,增長智慧。[攝影者:楊玉萍提供]

圖左 :行動管制令解禁後,劉鳳儀(左二)和孩子一起上親子班實體課,包含親子瑜伽體驗活動,更加強與孩子間的互動與了解。[攝影者:周振華]
圖右 :從懵懵懂懂加入慈濟活動,包括親子班,劉鳳儀(右一)也從中成長。直到圓緣,也是她邁向志工培訓的另一個里程碑。[攝影者:周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