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靜思語教學 用心感受就不難

靜思語教學 用心感受就不難

E-mail 列印
2023年11月18日和19日,位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的大愛幼兒園小禮堂,迎來了五十一位來自雪隆和芙蓉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慈濟社區教育志工。他們之間有的是退休老師,有的是專業人士,有的是家庭主婦。在這兩天 ,他們透過課程和實作,學到如何把一句靜思語變成一套能影響孩子的完整教學。

「歡迎來到靜思語教學培訓!」位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的大愛幼兒園小禮堂裡,坐著一群教育工作者以及慈濟社區教育志工,一同學習靜思語教學的奧秘。

「靜思語」是證嚴上人在日常生活中領悟的智慧法語,句子簡單易懂,可以作為我們待人處世的指引,更是樹立孩子正確人生觀和品德的法寶。「靜思語教學」則是一套有系統的教學方式,從一句靜思語的關鍵字,帶出背後的價值觀。講師徐慧儀博士講解這個時代的靜思語教學,更具備引導孩子擁有更宏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共同為地球的永續而努力。這也契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的推進。

由於這次是初階班,考量到很多學員不熟悉「五段式教學」(註),所以資深的慈濟教育志工李玉清把學員當學生,現場實際操作五段式,學員樂在其中,也親身感受到靜思語教學的力量。老師也強調教學目標只有兩個,第一個是「感受」,第二個是「落實」。

◎五段教學 比想像中簡單

接下來,講師們把五段式教學比喻為駕車,輪番上陣逐步拆解五段式的設計概念,和可以使用的工具,從引起動機、啟發感受的「體驗」(啟動引擎),到結合「故事講述」(選擇車型)、引發學員「省思」(選擇配備)自身的言行舉止。過後「靜思」(見證)的環節,是讓學員或者帶動者,引述自己與主題契合的一段小故事。最後就是好話生活化的「生活實踐」(輪子),把新學到的價值觀落實在生活裡。

體驗活動的重點,是帶動學生在一些小活動中感受主題。講師張淑芳也破除了大家的迷思,那就是以為教具要布置到有情境,要花很多心思,其實不然。教具需要盡量簡單,不需要太花俏。最重要要帶出「感」受與感悟和「行」動。

在故事講述的環節,講師石慧麗以幽默且活潑的方式講課,和示範故事的類型。她除了用影片來播放故事,她更用了聲音的變化、繪聲繪影地講述故事,逗得學員笑哈哈。這種呈現方式也讓學員,在歡笑中更能吸收課程的內容。

來自舊巴生路的教育志工李黃娟來自中國,有幼兒教育的背景,在社區教育團隊協助一些技術活,如製作教學簡報等。她也有在兒童親子成長班(簡稱:親子班)嘗試當司儀。因此,社區的團隊看到她有潛力接棒課務組,於是邀請她參與這次的培訓。

她來之前就感覺很壓力,因為不曾直接接觸教案設計,有點摸不著頭腦。「其實它反而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教案更加的簡單。它就是把同樣的主題,分成五個內容來進行教學。」對於五段式,她比較喜歡設計體驗遊戲,她也從中學習到如何把抽象的概念,透過體驗活動的設計變得更具體。

◎親身參與 論文最佳素材

在「省思、靜思」的課程中,石慧麗老師繼續講解如何設計省思的問題,透過問題引導孩子看到故事的重點,然後引起反思和感受,再接到類似生活的經驗。接下來便是靜思,靜思就是見證環節,是分享學生本身曾經做到的事情。石慧麗老師也親身示範如何帶動靜思。她配上輕柔的音樂,微暗的燈光,緩緩地講出一段見證,讓人聽了內心有感觸。

第五個環節是「生活實踐」,顧名思義就是把感受到的,學習到的落實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態度。謝珊媄老師在課程中分享設計的原則與題材,可以多方考量學生的習性、學生的問題、社會現況或者節慶主題。生活實踐的工具也有很多種,如學習單、回傳實作影片與照片、比賽、實物教材、卡片、漫畫、聯絡簿等等。

小學老師蔡素嫻在柔佛麻坡任教時,已接觸靜思語,那邊的大愛媽媽志工也有在那裡帶動朗讀靜思語。後來,有時候她也會用靜思語來控制班級的紀律。當學生生氣時,她會用「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來勸導學生。在道德節的時候也會用靜思語進行教學,但是有時候遇到的教育主題無法搭配,就會比較籠統帶過。她之前也有在兒童親子成長班,只是看到團隊有用五段式,但是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同時,她目前進修博士的論文主題,就是研究親子班的家長、學生以及老師,對於靜思語教學的反饋。這兩個因緣讓她決定報名來上課。透過課程,她更了解靜思語教學的功能,也對她的論文很大的幫助。她期許這個論文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除了論文的素材,她從課程看到如何更好地帶動生活實踐,和家長配合一起執行。

◎教案設計 最直接的學習

這次的培訓也有安排時間,給學員們進入小組實作設計教案。在第一天,學員們有點懵懂,隊輔志工耐心地引導學員從選擇靜思語,到帶出主題和教學目標,然後開展出五段式教學。

到了教案演示時,每一組學員使盡渾身解術,呈現自己小組的教案,有的用小遊戲,有的用角色扮演,有的用影片來說故事,臺下的學員也一同投入在帶動中,現場一點也不沈悶。

「教學目標要緊扣靜思語裡面的字,不然要另外帶出那個詞的意思。」

「這個影片比較適合大人,不適合高年級小學生,建議再找一個影片。」

「感恩老師的目標不具體,建議需要更具體地說出如何行動。」

講師們都會針對學員教案演示,提出可加強的部分,並提供具體的改善方法給學員參考。講師們也現場解答學員們聽了講評後的疑惑,在有限的時間裡,巴不得把自己所懂的都分享給學員。

志工謝季玲表示,自己知道的靜思語不多。她常常看到志工在臉書分享靜思語,也很喜歡看一些外面的激勵語。但是一句話,讀了就沒有了,他們好奇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式使用這些好話呢。於是,她和先生林志欽一同抱著好奇心來上課。

起初,他們以為只是來了解什麼是靜思語教學,沒想到竟然也需要設計出一份教案。一開始,他們是懵懵懂懂的,對教學沒有概念。實作後,加上隊輔的引導和觀摩其他同學的教案演示,他們開始了解如何使用靜思語教學,更了解這個教學是要啟發孩子的善心。

他們夫妻倆也是靜思語的最佳見證。每當夫妻吵架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用靜思語互相勸導,「生氣是短暫的發瘋」讓彼此多了一分覺察的心,進而讓吵架的時間變短了。先生林志欽也在慈濟教育的薰陶下,脾氣也變好了。

慈濟志工黃淑娟目前是退休幼教老師,以前是帶著孩子來上課的班媽媽。後來,她也在芙蓉親子班擔任組長兼課務多年,然而這卻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參與有實作的教學培訓。「你的教案都齊全,只是扣不到主題。」這是她在最近協助製作提供印度的「靜思語365」教案時收到的講評。這讓她決定來上課。

她安排好家裡的事情,便和芙蓉的教育志工來上課。這堂課讓她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發現,其中一個就是找到了缺失的拼圖,那就是不要只是想我們要給孩子什麼,而是要用心在了解我們的孩子要學什麼,再根據對象的屬性設計教案,才能更有效。

她接著說,就好像選擇影片時,要用心地選擇適合的影片,給我們的對象群。她期許將所學到的,帶回去芙蓉繼續帶動課務團隊,一起用心地準備教案,讓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發揮更好的效用。

五段式靜思語教學,從開始到現在,是一代又一代的慈濟教育工作者,跟隨科技的進步以及孩子心智的變化,而不斷優化內容的智慧結晶。今後它將繼續成為這群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志工的最佳夥伴和老師,共同培育懂得尊重生命、能自立生活和擁有健全人格的未來世界人才。

 (註):
五段式靜思語教學:靜思語教學以主題式統整活動與演練,透由「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與生活實踐」五段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瞭解靜思語的意義,並將意義內化為個人的想法,進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從靜思語中學習正確的人生價值與人文品格。

圖左 :學員進行教案設計實作。[攝影者:李興倫]
圖右 :石慧麗老師在講解故事講述的類型。[攝影者:李興倫]

圖左 :志工李黃娟在帶動小組設計的教案演示。[攝影者:李興倫]
圖右 :2023年11月18日和19日,五十一位雪隆和芙蓉的教育工作者,及慈濟社區教育志工參與靜思語教學。[攝影者:李興倫]

圖左 :志工謝季玲和先生林志欽一起來上課,學習靜思語教學的奧秘。[攝影者:劉美賢]
圖右 :蔡素嫻老師(右)正在探討靜思語教學<對親子班的家長、孩子以及老師的反饋,於是決定親自參與培訓課程。[攝影者:劉美賢]

圖左 :來自芙蓉的慈濟志工黃淑娟(中)和芙蓉團隊,一同來學習靜思語教學,並從中尋求成長。[攝影者:劉美賢]
圖右 :李玉清老師在講評時間,點出學員教案的亮點和可改善的部分。[攝影者:劉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