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在楊厝港社區基層領袖、合作夥伴、慈濟志工和居民見證下,楊厝港單選區國會議員葉漢榮(左三)為慈濟善食坊揭幕。左起為楊厝港民眾俱樂部管理委員會主席鐘興全與楊厝港公民諮詢委員會副主席蔡偉明,右四為慈濟基金會(新加坡)理事會秘書楊淑元。[攝影者:陳正宇]](/community/./images/community/7907F7509DA311EF841075DF77E172AA_0.jpg)
全島首家宣導「藥食同源」理念的慈濟善食坊,推動以科學資料為基礎的「全植物性飲食」(Whole Food Plant-based Diet),定期舉辦烹飪課程和營養知識講座,而從紅山遷至新址的慈濟社區牙科中心,將繼續為弱勢家庭和長者義診,並對養老機構或行動不便人士提供上門服務,守護弱勢群體社區的口腔健康。
◎共同打造預防保健網路
「請問您要吃原味的木薯糕點嗎?」
「這是健康版的披薩喔!」
開幕禮後,志工熱情邀請居民嘗一嘗,由天然食材製成的精緻點心。距宏茂橋地鐵站約一公里、楊厝港站約兩公里,新落成的善食坊空間寬敞、設備齊全,療愈的原木色營造出溫馨氛圍,宛如社區居民的共用廚房,希望以食療愈現代都市人的慢性疾病。
英文名為「Tzu Chi Food Farmacy」,善食坊是全島首家宣導「藥食同源」理念的健康養生蔬食空間,定期舉辦收費的蔬食烹飪課程,以及免費的健康飲食講座,明年(2025年)也將迎來「原型蔬果分發」和「身心健康輔導」的服務。
慈濟將這個志業點取名「善食坊」,靈感源自中文的「膳食」,唯將「膳」的肉字邊部首「月」去除後,代表所剩下的是無肉的「善食」。如此的「善食」,對健康友善,對環境友善,也對動物友善。
國會議員葉漢榮當天先參訪善食坊,還戴上手套體驗蔬食沙爹製作,他讚歎說:「善食坊不僅是樂齡人士可以來參與的空間,更能幫助居民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和實用技能。」
也是楊厝港基層組織顧問的葉漢榮指出,楊厝港區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比例高達三至四成,有著不同的醫療健康需求,而善食坊與社區牙科中心所提供的服務注重預防性保健(preventive health),與新加坡衛生部長期倡議的「健康SG計畫」高度契合。
善食坊是在衛生部醫療護理轉型署(MOH Office for Healthcare Transformation,簡稱MOHT)的協助下成立。MOHT司長陳榮美博士肯定慈濟志工的付出與投入,面對面與居民接觸,普及化健康知識,讓她印象深刻。
此外,陳榮美認為,善食坊向居民展示了烹煮植物性飲食也可以很簡單,更易上手,消除了大家「難以適應無肉飲食」的顧慮。她說:「很多人聽到原型食物和植物性飲食,往往會覺得離自己很遠,但慈濟通過簡單實用的學習方式,讓人們更輕鬆地做出健康選擇,值得推崇。」
陳榮美表示,MOHT鼓勵由下而上、由社區主導的健康保健計畫,透過與慈濟等社區組織的合作,整合雙方的資源與優勢,才能更好地提升國人的健康水準。
◎藥食同源 老少咸宜
善食坊特別為前來參觀的居民安,排了彩虹飲食問答遊戲、試吃體驗和拍照打卡區,展示如何使用植物性原型食材,烹製美味又健康的餐點。參訪的居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家的健康知識,還激發了大家對健康飲食的興趣。
從事心理健康行業的林毅瑋,從社交媒體Instagram得知活動資訊後特地前來。他對善食坊所推動的理念讚歎不已,表示「很興奮」。他說:「這裡開拓了我的視野,期待可以學到不用油、不用太多調味料,也能把食物煮得更好吃的技巧。」
林毅瑋也期待更多青年前來善食坊,青年之間建立聯繫,共同探索健康飲食之道。
善食坊自八月試運營以來,每月平均舉辦約八場健康飲食講座,以及十五堂蔬食烹飪課程,截至十月最新資料,已有約560人次參與講座,約390人次報名烹飪課程。學員吳興瑞便是受益者之一,儘管他住在蔡厝港,但仍堅持前來參加了十堂課程,並再次報名了十堂新課。
吳興瑞分享,過去三年他因膽固醇堆積和心血管阻塞,經歷兩次大手術,但在朋友推薦下嘗試了善食坊的課程後,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不僅體重減輕,精力也充沛了許多。
吳興瑞說:「我本身喜歡吃素,但以前因為不懂得方法,容易吃得不健康。這裡的廚師教我們如何做出咖喱、披薩、蘑菇湯等多樣菜式,不僅味道好,也不覺得太清淡。」如今,他和太太幾乎每餐都選擇全植物性飲食,連女兒也受影響,共同實踐預防性保健。
◎設備規格齊全 守護弱勢居民
與善食坊毗鄰的,是新遷至此的牙科中心。雖然僅有130平方米的空間,但中心功能齊全,專為弱勢群體提供多項牙科義診服務。
牙科中心預計在今年十一月中旬啟用,人醫會牙科負責人許智亮醫生表示,今日開放日吸引了數十民附近居民前來諮詢,瞭解服務範圍。大多數諮詢者是長者,多數關心假牙製作問題。由於診所尚未正式運營,團隊在耐心解釋後,建議他們稍後致電預約。
牙科中心著重於預防性護理。該中心將教導病患如何正確刷牙和使用牙線的口腔衛生教育,並提供常規口腔檢查,時時監測口腔健康,讓病患及早發現問題。預防性護理還包括氟化物治療,以增強牙齒強度並防止蛀牙。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和病患,牙科中心還將提供上門的口腔和牙齒健康服務。
牙科中心還配備了牙科全景X光機,可以檢測蛀牙、骨質流失(因牙齦疾病而致)、以及牙根或牙槽骨的感染。現場治療項目包括:去除牙菌斑和牙垢的洗牙與拋光、小型蛀牙的補牙、簡單牙齒的拔除與假牙製作。
此外,該中心還將與廣惠肇療養院等養老機構合作,提供現場免費牙科治療。由職工和志工所組成的團隊,還會培訓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傳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提供醫療保障 凝聚人醫新志工
早在2004年,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在牛車水社區設立了慈濟義診中心,成為新加坡首個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牙科治療的診所。二十年來,它從牛車水搬遷至紅山,再到現在宏茂橋的新址。
看到牙科中心寬敞的診間,可接受乘坐輪椅的患者看診,也服務有特殊需求的身心障礙者,葉漢榮讚賞:「慈濟社區牙科中心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口腔健康醫療平臺,讓他們能在組屋底層就近受惠。」
葉漢榮還期許不同社福服務機構加強協作,為該區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葉漢榮指出,有些機構專注于樂齡服務,有些則關注失智症患者的護理,他希望這些組織能夠攜手合作,更全面地支持和關懷楊厝港的居民。
慈濟醫療發展處主管林文豪醫生冀望,即將啟用的牙科中心能為周邊社區的弱勢家庭與長者帶來免費的牙科服務,在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同時,深耕社區,吸引更多牙醫及志工參與,凝聚新一批有心人。
在人口老化和醫療費用日益高昂的新加坡,「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顯得尤為重要。林文豪提到,善食坊宣導的「藥食同源」與「永續飲食」理念,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新嘗試,將食物視為預防與治療的關鍵一環,期望善食坊能填補大眾在健康飲食知識上的空缺。
林文豪表示:「牙科中心與善食坊的設立,使慈濟醫療志業能夠在新加坡,以更全方位的方式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


圖左 :開幕儀式後,議員葉漢榮(左二)在理事會秘書楊淑元(左三)與廚師伍慧麗(左一)的陪伴下,參訪善食坊。[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慈濟志工、職工與楊厝港基層組織合影,右起為慈濟醫療發展處主管林文豪醫生、副執行長林偉慶、理事會秘書楊淑元、國會議員葉漢榮、人醫會牙科召集人鄧國榮醫生、楊厝港民眾俱樂部管理委員會主席鐘興全,與楊厝港公民諮詢委員會副主席蔡偉明。[攝影者:陳正宇]


圖左 :人醫會牙科負責人許智亮醫生(左起)與人醫會牙科召集人鄧國榮醫生,向葉漢榮議員介紹方便上門攜帶的牙科儀器。[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慈濟志工把握因緣,向來訪民眾宣導善食坊的理念及來臨活動。[攝影者:陳正宇]


圖左 :在「健康永續楊厝港」活動,居民體驗豐富多彩的活動,還可以通過參與蓋章打卡,來贏取禮包。[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志工熱情邀請居民試吃,由天然食材製成的精緻點心。[攝影者:陳正宇]


圖左 :以鷹嘴豆泥來替代芝士味道的迷你披薩,是一道健康美味的開胃菜。[攝影者:陳正宇]
圖右 :慈濟善食坊開放參訪,吸引了眾多居民歡喜來參與互動。[攝影者:陳正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