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敘利亞亂世悲歌 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E-mail 列印
2011年敘利亞內戰開始,人民四散,骨肉分離,生靈塗炭,許多男子被殺,被徵兵,被秘密警察抓走。這一走,就是生離死別;這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娃法(Wafaa Alaei)的故事是敘利亞戰火下,發生的 無數悲劇中的其中一個。那年,先生莫名冤死,為了兩個年幼稚子,她逃至約旦阿曼(Amman),在困頓迷茫中,遇見慈濟,教育給了孩子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也照亮她前行之路。

◎天倫夢碎 先生去哪兒了

2021年,約旦慈濟志工家訪有兩個兒子的單親媽媽娃法,故事就從這裡說起。當年她三十二歲,不是住在慈心之家(Tzu Xin House),她與同樣是戰爭下喪偶的妹妹和她們的爸、媽,一家六人住在一起。

娃法的兩個兒子就讀貝橋學校(International Knowledge Bridges,Academy of kindergarten and Schools),是慈濟助學金資助的學生。她跟妹妹一起打工,替人打掃房子,幫老婦人做居家看護、煮飯,一個月酬勞約一百五十至二百約幣(約合新臺幣六千至八千元),妹妹也是。

就這樣,加上聯合國食物劵,一個人一個月有十七約幣(約合新臺幣六百八十元),所以這個家庭一個月有四百至五百約幣(折合新臺幣一萬六千至二萬元)的收入,六口之家靠著這筆錢過日子。房租一個月一百五十約幣(約合新臺幣六千元)由已經逃到德國的弟弟幫忙支付。

娃法回憶起與先生的過往,深邃的眼底,還是藏著思念,她說:「原本在大馬士革過的生活不錯,先生在市中心有一間店鋪,賣的是女士們在參加派對時穿的禮服,生意不錯。」平凡安穩的日子,娃法也樂得當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生活中沒有什麼煩惱。

2011年的內戰爆發,並沒有影響到首都的生活,大家覺得那只是偏鄉地區的抗爭遊行,跟城市人的生活無關。

可是,在2012年2月的一個深夜裡,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全家都吵醒,來了一群人,全身黑衣,語氣不善,也不表明是什麼單位派來的,核實了一家之主的姓名後,就把先生帶走了。她唯一記得丈夫告訴她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怕,我很快就會回來。」 一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先生音信全無。

◎戰火無情 人間為愛聚光

娃法守在家中,不願離開,堅持要等丈夫回家。等了八個月,等到一張死亡證明書的到來。就一張白紙,黑字寫著「姓名某某,於某月某日因病身亡。」沒有見到遺體,不知道被埋在哪裡?不知道怎麼死的?不知道抓走他的人是誰?不要說最後一面沒見到,連遺體到哪裡去了都不知道?莫名冤死的先生,讓她的人生頓失依靠,天崩地裂。

當年她帶著四歲的大兒子韋杉(Wesam Sami Alaei),兩歲的小兒子塔以牧(Taim Sami Alaei),不敢也沒有時間悲傷。唯一的念頭是要保護這剩下的血脈,趕緊託人聯繫上在約旦安曼的娘家人,一個星期後,她與孩子平安抵達安曼。

戰爭下,像娃法遭遇的家庭無以數計。孩子在事發當時都還小,沒有深刻的印象。但是,以丈夫為天的傳統阿拉伯女人的眼中,她的世界,一夕之間分崩離析,灰飛煙滅,再無恢復完整的一天。

唯一可以安慰她的是,孩子很乖,肯念書上進,「還會在寒暑假,找附近的小雜貨店打工,自己留五十塊零用錢,給我一百塊補貼家用。」這分體貼與懂事,讓娃法嘴角不自覺上揚,臉上盡是甜蜜。

從一個生活幸福美滿的少婦,到必須當幫傭賺錢養孩子,這其中的辛酸,心境的轉換,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艱難。

但娃法很知足,她說:「還有父母在身邊,還有孩子在身邊,我的遭遇已經比一些人好太多了,所以我很感恩,每天陪著爸媽,看著孩子長大,我辛苦工作也有代價了。」更感恩在艱辛的環境下,遇見慈濟,贊助兩個兒子的學費,也在志工「靜思語教學」薰陶下,兒子乖巧懂事,樂於幫她分憂解勞。

2023年4月,透過聯合國的安排,母子三人申請獲准,可以移民到加拿大。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來,為母則強,她帶著所有人的祝福與期盼,到陌生的國度開始新的生活,人生有了新的篇章。

◎微光成炬 照亮孩子未來

慈濟在2016年10月,開始幫助慈心之家的二十九位孩子在歐菈學校(Aloula Jordanian School)的學費。2017至2018年起資助了七十二位。2018至2019年,增加到一百三十二位歐菈學校孩子的入學費用。

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贊助一百四十二位。慈濟在2020年1月,把一百四十二位孩子轉學到距離慈心之家五公里,車程約十分鐘,環境更好的貝橋學校,一直到現在。

2024年9月,慈濟在貝橋學校援助的孩子有一百零五位,因為有些學生超過十年級,必須轉到別的高中去念書,也有一些家庭已經移民離開約旦。

慈濟與這些孩子的緣分,就如娃法的孩子韋杉與塔以牧,從2016年開始,無數多的學子,志工們竭盡心力在學業上協助,每年開學前一期一會書包文具發放,還有入校靜思語教學,關懷呵護,建立正見、正念、正信的人生觀,不屈服命運無情的捉弄。

回首來時路,約旦志工暖心陪伴敘利亞難民們,從安身、安心、安居,安學到安生。一路走來初心不變,一心就盼聚微光,照亮黑暗,讓長夜不再漫漫,給孩子多一分力量看見希望,多一分勇氣跨步前行,迎向天明。

圖左 :娃法(Wafaa Alaei,中)感恩在艱辛的環境下,遇見慈濟,贊助兩個兒子(左、右)的學費,在志工「靜思語教學」薰陶下,兒子乖巧懂事,樂於幫她分憂解勞。[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小兒子塔以牧(右)在寒暑假期間,會在住家附近的小超市打工,幫忙整理貨架,自己留五十約幣當零用錢,一百約幣則交給媽媽,補貼家用。[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2021年9月,慈濟志工到貝僑學校為一百四十七位學生發放書包、學用品。[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許多孩子,自2016年開始接受慈濟贊助學費,可以在約旦繼續上學,不會成為失學的一代。[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志工入校靜思語教學,建立正見、正念、正信的人生觀,了解證嚴上人的智慧結晶與慈濟精神。[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貝橋學校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Bridges Academy of kindergarten and Schools) 位於艾因巴夏區 (Ein Basha Area)距離慈心之家(Tzu Xin House )五公里,車程約十分鐘。[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一期一會,每年九月開學季,志工發放書包、文具不缺席,愛依約而至。[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貝僑學校校長阿布達互先生 (Mohammad Abutahoun,右) 致贈慈濟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左)紀念獎牌,感恩慈濟對難民學童綿綿的關懷與付出。[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離開家鄉,孩子們求學之路不受阻,有受教育的機會,對上人與慈濟,有說不盡的感恩![攝影者:林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