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災後重建擁新家 馬拉威部落村民農耕回饋

E-mail 列印
被形容為「不死怪颱」的史上最長壽熱帶氣旋佛萊迪(Cyclone Freddy),於去(2023)年二、三月間重創東非多國,持續的暴雨和強風造成嚴重人員傷亡,災民無家可歸。位於非洲東南部的馬拉威,一度進 入災難狀態。

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的馬拉威,災難三不五時就降臨,近幾年來就有2019年的伊代氣旋、2022年的安娜(Cyclone Ana)和貢貝氣旋(Cyclone Gombe),使得這個百分之五十五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國度,更加民不聊生。靠菸草、棉花、玉米等農業生產品出口的馬拉威,經濟疲弱,教育程度低,以致低階技術勞工過剩,人民能從事的勞動機會有限。

◎奇妙因緣 馬拉威黎民得助

佛萊迪熱帶氣旋重創原本就貧困落後的村莊,災民無語問蒼天。但有十五個部落的一百七十七戶人家,因為與慈濟有緣,災後的生活反而有了新樣貌,幸福的笑靨展現臉龐。而這奇妙的因緣,要從2017年10月南非本土志工慈蒂(Gladys Ngema)和本善(Samkeliso Magwaza),在約翰尼斯堡的巴士站,與馬拉威青年麥可(Mike Kachimanga)的偶遇說起。

兩人一見如故,本善主動向麥可介紹慈濟志業,相談甚歡。同年12月麥可參加了德本的「本土幹部和氣月會」,對慈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2018年6月,馬拉威被列入慈濟在非洲南部志業擴展的第八國,國際志工團於8月中旬組隊來到馬拉威。

在麥可帶領下,志工團走訪他所居住的馬沁杰芮(Machinjiri)社區關懷,踏出在馬拉威慈善的第一步。後續團隊提供青溝貝部落(Ching’ombe)貧困村民衣物,部落酋長高非(Godfrey James)感受慈濟人的真心誠意,歡喜加入慈濟隊伍。麥可後來參加了「慈濟非洲南部本土志工幹部研習營」,對慈濟精神理念更加深入,他期許自己能將志業帶回馬拉威推展。

非洲本土志工的跨國關懷,行之有年,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阻隔了人與人、國與國的交流,使得關懷行不得不按下暫停鍵。馬拉威幸好有本土志工麥可、高非酋長、亞伯罕(Edward Abraham)等人帶動,使慈濟人的愛始終能留在這塊土地上。

◎請上人莫擔憂 長命百歲

2024年4月26日,曾參與過三次馬拉威跨國關懷的慈濟南非分會副執行長朱恆民,和主責非洲跨國關懷與本土志業發展的袁亞棋,率同南非本土志工本迪及本善,橫跨二千四百公里,再次來到馬拉威。此行的九天(至5月4日)中,他們要了解進行中的農耕計畫概況、訪查為部落村民興建的磚房現況,以及磚房營建技術培育成果。

「德不孤,必有鄰」,說起磚房的建造,要感恩一位善心人士。他是在馬拉威工作的陳友生。來自福建的他於2018年經由國內慈濟友人介紹,認識了慈濟,感動於慈濟無國界的大愛善行,願意在馬拉威幫助慈濟志業的推展。自2019年起協助青溝貝部落重建磚房資金調度,之後也持續支援慈善工作的資金準備。

團隊抵達青溝貝部落,只見高非酋長恭敬的抱著上人的法相,恭請上人來到馬拉威,跟他一起進入部落看磚房。團隊隨後將從德本帶來、每封都列印部落與住戶全名的上人信函以及結緣品吊飾,送交給每一戶家庭,同時送上馬拉威慈濟自產現磨的玉米粉。收到祝福函的住戶們打開信封,用心閱讀上人的祝福。一位老爺爺挨著窗外的光,一句句讀誦祝福函,感動全寫在臉上。

「感恩上人,這是我住過最好的房子,我現在每天都睡得很安心了。慈濟照顧我很多,請上人不用再擔心我們,也請上人一定要長命百歲。」七十七歲的瑪格芮(Magret Laison)奶奶請志工轉達她要跟上人說的話。

獨居的瑪格芮奶奶靠著幫人剝玉米粒和村民的幫助,勉強維持生活。去年4月30日志工前來勘災時,她帶志工們查看一間沒倒的臥室,但牆面還是濕的。奶奶說:「我很怕夜裡磚牆突然倒下,所以我都不敢在這裡睡覺,我會跑到隔壁少一面磚牆的臥室睡;如果還是很怕,就跑到已經倒了兩面磚牆的起居空間坐整夜。」聽了很令人心酸。

奶奶每天擔心受怕,她拉著袁亞棋的手說:「能不能快點幫我蓋好房子,否則我真的好怕。」事隔一年,她同樣緊握著袁亞棋,卻是滿心歡喜,因為有了此生最好的房子,她天天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重建帶來新希望

由於重建的磚房散落在部落各處,志工們分成兩組動線前去訪視。走啊走!走了好遠,才看到遠方重建的蘋果綠磚房在山的另一端。從草叢間的小徑下到深谷,再爬上山坡,每一戶的距離都好遠,令人難以想像磚房、水泥、建材是怎麼運進來的?房子如何建蓋而成?

本土志工們告訴團隊,重建期間,他們挑水、挑磚,一天都得走兩、三趟以上的路。「天啊!我們背著小背包走都這麼累了,還要挑水和挑磚!」一天下來,袁亞棋覺得兩條腿似乎不屬於自己的了,心中很是佩服他們的「耐操」。

慈濟在馬拉威興建的磚房有二種房型,包含建材、工人和其他開銷,每種的造價分別約是二千七百美元和四千五百美元,每間廁所花費九百二十美元,全部費用為六十五萬六千五百美元(約新臺幣二千零六十六萬元)。

動員的專業工人超過五百人次,一百三十位本土志工參與了二百三十三天,部落村民自動自發協助的不計其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團隊走訪時,看到村民因生活安穩而展現歡喜笑容,心中有著滿滿感動。

走訪安妮普(Enipuar Sokmon)的家,她用重建後的碎磚鋪滿門前,庭院前後打掃得很乾淨,屋內牆面還貼上與家人的照片,滿室溫馨。她的新家有兩間房,一間是與女兒的臥室,一間作為儲藏水桶和糧食之用。安妮普存了錢,在客廳加裝太陽能電燈,鋪了一塊薄布在耶穌像下,她說那是全家人晚間說故事的小角落。

「左邊是去年倒塌的家,右邊是下一代希望的新家。」強烈對比映入眼簾。說話的是五十七歲、以種青蔥維生的羅伯特先生(Robert Taipi)。志工跟著他走進屋內,見他將玉米粉帶到屋內角落一個小矮桌上擺放,走近一瞧,桌上擺著英語課本,原來這是他十八歲兒子的書桌。

羅伯特先生和兒子同睡一房,另一間則是儲藏室,裡面放了農具和兩臺電腦主機。「這是我買給兒子以後的營生工具,讓他可以販賣音樂或影片。」不僅如此,羅伯特先生計畫等這一季收成後,給兒子裝太陽能電燈,讓他晚上可以讀書。他望子成龍地說:「我的心願是栽培兒子成為有技術、能自力更生的人。」志工送上祝福,願他們心想事成。

◎啟動農耕計畫 助自力更生

馬拉威有二千零九十三萬人口,慈濟本土幹部主要居住在布蘭岱(Blantyre),這裡目前有九百八十位本土志工,十一個部落關懷點。在另二個有常態性水患的城市奇夸瓦(Chikwawa)和恩桑傑(Nsanje),分別有三百五十位及三百位本土志工,前者關懷二個部落,後者關懷一個部落。

慈濟在布蘭岱和奇夸瓦推動了農耕計畫,為布蘭岱七個部落、五十位農夫,每位約0.5公頃至一公頃的小型耕地,合計約二十公頃的土地,提供了五百公斤玉米種子和二百五十公斤大豆種子,期農民能自力更生。

在奇夸瓦因找到了一塊二十公頃的大型耕地,交由十一個小部落來耕種,並提供了五百公斤玉米種子和四百公斤大豆種子、肥料和尿素各四千五百公斤以及農具。當地總人口數為七百六十人,扣除孩童和老人後,參與的村民有三百七十人,可說是部落總動員投入在農耕計畫中。

今年初的1月6日,高非酋長曾帶領布蘭岱農耕團隊,南下六十公里遠的奇夸瓦陪伴部落村民開展農耕計畫。農地距離部落約十公里,參與的村民會輪流騎腳踏車到耕地工作。部落酋長們感恩慈濟從2022年持續關懷今,與村民們共識,此二十公頃土地,是以「慈善關懷自力更生化」為目標,大家要一同齊心努力耕作。

4月15日,玉米可以收成了。布蘭岱農耕團隊三十位志工團再度南下奇夸瓦參與收成。短短三天內,動員了兩百多人次投入其中,收成了二十一公噸的玉米。

村民不是均分這些收成,他們只留下五公噸在奇夸瓦慈善關懷使用,另外十六噸回捐給慈濟做進一步規劃。這些玉米裝上貨運車,北上運送回布蘭岱慈濟辦公室,由布蘭岱青年志工接力卸下,放置於小小的辦公室內。

◎感恩回饋 愛心感人

4月29日跨國關懷團來到奇夸瓦,高非酋長帶著上人進入部落,探訪精進耕耘的村民們。已受證的本土志工亞伯罕跟村民分享「竹筒歲月」慈濟精神,他說:「上人心繫馬拉威,雖無法前來,但我們可將上人請到部落。」

酋長表示,因聖嬰現象,玉米豐收,但大豆卻長得不理想,總共只收成兩百公斤,殊為可惜。村民利用部落周邊的自家小型耕地,收成用於生活。至於十公里遠的二十公頃耕地,用於慈善發展,村民們都自發性地投入人力前往耕種。

因聖嬰現象造成乾旱,奇夸瓦部落村民生活不易,在低收成情況下,仍願意回捐玉米供慈善發展,他們的不貪求,令關懷團十分感動。奇夸瓦村民雖沒錢,但點滴匯聚力量耕耘出玉米,回捐給慈善,如同緬甸農民的日存一把米,非常難能可貴。

2019年加入慈濟志工行列的史黛拉(Stelia Kambenje),今年五十二歲。她擁有一公頃土地,在一月份收到慈濟援助的十公斤玉米種子。因聖嬰現象缺雨,導致收成比預期的十五包少,最後只收成了五包,仍然回捐二包五十公斤的玉米給慈善使用。

六十歲的安妮(Anie Tambula)也是2019年成為志工,她有1.5公頃的土地,雖只收成七包五十公斤玉米粒,也回捐二包二十公的斤玉米粒

「收成已經很不好了,你們又把玉米捐出來,這樣能生活嗎?」志工關懷問。

「我們已經很足夠了。因為如果沒有慈濟援助種子,我們將一無所有。因此我們抱持感恩心,回捐這份愛,希望能再幫助更多人。」史黛拉和安妮異口同聲表達了她們樂於回饋的感恩心。

連同布蘭岱回捐的五公噸,兩地共回饋了二十一公噸玉米,部落村民就如貧婆,即使一無所有,還是盡心想要去幫助比他們更需要的人。馬拉威愛的力量,令人讚歎。

◎自利利人 福慧雙修

除了培育本土志工的行政能力,慈濟也在馬拉威培育營建團隊,聘任在地建築工人,同步培育木工、建屋、焊鐵等技能,強化志工承擔力,以承擔更多重建計畫。志工奎西(Chrissy Kalirmwai)就是其中的受惠者。

四十六歲的奎西有八個孩子,最大二十八歲,最小八歲,但她天天來慈濟辦公室報到。磚房重建期間,她加入營建技術團當學員,學會焊鐵技術,協助製作磚房鐵門框及鐵窗。以前的她只是家庭主婦,一家靠先生靠著打零工維生。

在馬拉威,女人沒有機會學習營建,如今社區的人都很敬佩她會做鐵工。重建專案圓滿後,奎西決定成為全職志工,她說:「慈濟賦予我新生命,我想繼續幫助他人,讓我增長慧命,同時利益他人。」

在跨國團隊用心陪伴下,馬拉威善種子不斷萌芽,從地湧出。上人開示:「人人要以虔誠的心,往善的方向造福人間,愛心多一點,做善事的人普遍一點,善的力量增強一點,自然構成一股祥瑞之氣;多造福,化禍為祥,時時平安。」祝福這個災難國度,因善的力量增強,福氣越來越多,遠離災禍,社會祥和。

圖左 :志工將從德本帶來、每封都列印部落與住戶全名的上人信函以及結緣品吊飾,恭敬送交給每一戶家庭,同時送上馬拉威慈濟自產現磨的玉米粉。[攝影者:不詳]
圖右 :4月15日,布蘭岱農耕團隊組了三十位志工團南下奇夸瓦,參與玉米收成。[攝影者:不詳]

圖左 :2024年4月26日,曾參與過三次馬拉威跨國關懷的慈濟南非分會副執行長朱恆民(右)和袁亞棋(左一),率同南非本土志工本迪及本善,橫跨二千四百公里,再次來到馬拉威,進行為期九天的跨國關懷。[攝影者:不詳]
圖右 :青溝貝部落(Ching’ombe)部落酋長高非.馬度卡尼(Godfry Madukani)恭敬的帶著上人法相,進入部落和村民的新家。[攝影者:不詳]

圖左 :住戶們打開信函用心閱讀上人的祝福。這位老爺爺挨著窗外的光,一句句讀誦祝福函。[攝影者:不詳]
圖右 :村民安妮普(Enipuar Sokmon)用重建後的碎磚鋪滿門前,她家庭院前後打掃得很乾淨。[攝影者:不詳]

圖左 :關懷團隊與奇夸瓦農耕計畫志工的大合照。[攝影者:不詳]
圖右 :因聖嬰現象缺雨,導致只收成了五包玉米,五十二歲的慈濟志工史黛拉仍然回捐二包五十公斤玉米給慈善使用。她表示如果沒有慈濟援助種子,自己將會一無所有。她抱持感恩心,回捐這分愛,希望能再幫助更多人。[攝影者:不詳]
圖左 :重建的磚房散落在部落各處,志工們分成兩組動線前去訪視。走啊走!走了好遠,才看到遠方重建的蘋果綠磚房在山的另一端。[攝影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