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臺灣

靜思語是證嚴上人送給世人的修行之道與處事根本,隱含無窮正能量。自1989年《靜思語》初問世,由高信疆主編,王端正潤筆,何國慶出資,首印兩萬本,作為護專創校結緣品,不意反應熱烈,追加再印兩萬本……如今走過35個年頭,已出版至少22種語言,全球發行總量超過八百萬冊以上,可見其影響力無遠弗屆。

 

佛典卷帙浩繁,窮盡一生恐怕也難以參透;但《靜思語》句句淺顯易懂,其中卻蘊含了無盡深意。在平常生活中,一句簡單的靜思語,可能就是一句妙法,足以讓我們受用一輩子。值此靜思語發行35週年慶,本期週報特別蒐羅慈濟志業體九位主管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從他們深心信行的體悟中,在在見證了靜思語實踐於生活中的妙用。

 

慈濟基金會 顏博文執行長(圖:慈濟基金會)

 

從電子業到慈善事業的大「跨界」,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一直用「心不難,事就不難」鼓勵自己:「很多事情想起來非常難,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心裡願不願意承擔!」回想證嚴上人邀請他擔任執行長時,他內心十分震驚,擔心無法勝任,後來他也是用這句靜思語作為勉勵,勇敢接下這份職務。

 

慈濟醫療志業 林俊龍執行長(圖:花蓮慈濟醫院)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這句靜思語讓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受用無窮。他表示:「受上人感召,從美國回到臺灣已經超過三十年了,有因緣能夠為佛教、為慈濟、為醫療,貢獻我在美國所學的一切,這樣的機會一生難得,是我在行醫路上,最幸運的人生際遇。

 

慈濟教育志業 王本榮執行長(圖:慈濟教育志業)

 

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分享「信人有愛,信己無私」。他表示:「我們可以從上人的身上看到這句靜思語的實踐。因為深信人人心中有愛,但需要被啟發;也堅信自己要無私付出,才能造福人群。這句靜思語是上人帶領著慈濟人走過一甲子的真言。」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姚仁祿合心精進長(圖:姚仁祿)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姚仁祿合心精進長分享:「上人曾說:『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上人輕輕地講,我們要重重地聽。不管你是幾歲的人,跟人之間只要能夠和善,就是溫情;更深刻地來看,我們跟不是人的眾生和平地相處,也是一種深刻的溫情。」

 

慈濟基金會 張宗義副執行長(攝影:蕭寂興)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張宗義副執行長分享這句靜思語,他表示,人通常心中出現一個目標時,容易胡思亂想,裹足不前,熱情隨之消減。但如果恆持那分信念,自然就會有一股力量產生;而常保心中的佛心助人,自然福氣就來。

 

慈濟基金會 劉效成副執行長(攝影:蕭寂興)

 

曾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劉效成副執行長「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一直是他很喜歡的一句靜思語。當初外派中國大陸時,見過超乎想像富裕的有錢人,也遇過難以想像的貧苦人家,可他在兩個完全不同階級中看到付出時同樣的歡喜心,讓他有了深刻的體悟。

 

慈濟基金會 熊士民副執行長(圖:慈濟基金會)

 

當提及最受用的靜思語,熊士民副執行長不假思索便回答:「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可能。」甚至連他的名片上也印有這句。就像慈濟是從一個個小善慢慢累積而成,小小的力量凝聚一起也能眾志成城。

 

慈濟基金會 劉銘達副執行長(攝影:李士彬)

 

面對人生各階段,不同的靜思語會有不一樣的啟示。劉銘達副執行長分享:「隱惡揚善是一種美德,但如果是非分不清就很要不得。」還用另一句「門內對錯可說,門外是非莫傳。」作呼應;他表示,很多事情過猶不及,應實事求是,事後也作檢討,才能從中找出對治的方法,進一步讓事情推動順利。

 

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副執行長(圖:何日生)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何日生副執行長用這句靜思語自我砥礪。如同字面的意思,道德是用來督促與省視自我的修養,而不是拿來批判別人的教條,真正的涵養是提醒自己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