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這片土地上,近百萬的新住民及新二代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族群。自2004年4月,慈濟在高雄岡山成立第一個「蕙質蘭心新住民成長班」開始,這分跨越國界的大愛已延續近二十年。從最初關懷永安、茄萣等鄉鎮的新住民,到如今遍及全臺各地的成長班,慈濟志工用愛搭起了一座座連結異鄉遊子的橋樑。
11月30日,來自板橋、三重、雙和、桃園及新竹等地近七十位新住民成長班志工齊聚新店靜思堂,參加「北區新住民成長班」關懷志工培力課程,邀請海華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瑜庭以專業分享新住民家庭常見問題的處理方式,從語言隔閡到經濟困境,從家庭糾紛到子女教育,提供完整的輔導建議。
她強調處理原則:「不能借錢給對方,也不要『公親變事主』」,而是要善用政府資源與專業管道提供協助。
第二個娘家 孵育善種子
多年來,志工以媽媽心來陪伴新住民,已然成為新住民的第二個娘家,許多學員也成為「新住民成長班」不可或缺的助力;慈濟的陪伴更是獲得新住民家屬的肯定與讚許。
見證了慈濟對新住民家庭的正面影響。在臺生活二十四年,來自越南的阮鳳娟初來乍到時,必須工作、讀書以及帶小孩,十多年前她就接觸到慈濟,帶著孩子參加「慈籃」,去年(2023年)受證委員,一路的改變,先生看在眼裡。
她分享:「先生看到參加慈濟讓我有很好的改變,非常支持我投入志工行列。她經營多家素食自助餐,聘用多位來自家鄉及中國的姊妹,並接引她們參與成長班,期盼她們也能像自己一樣幸運,在慈濟的陪伴下,擁有順遂的人生。
在愛裡成長 譜寫善篇章
板橋新住民成長班十六年來,已有十五位新住民姊妹受證為慈濟委員。亮麗成果的背後,少不了課務組的用心,組長賴秋燕表示,志工團隊用母親的心關懷學員,從開設兒童班到舉辦多元文化活動,都是為了給予新住民完整的支持系統。即使在疫情期間,志工們仍堅持把關懷送到家,展現慈濟人「用生命陪伴生命」的精神。
回眸來路,從高雄岡山第一個成長班開始,慈濟的新住民關懷版圖已擴展至板橋、桃園、竹東、豐原、彰化、台南、鳳山、宜蘭、花蓮等地。透過手作藝品、靜思茶道、親子教育等多元課程,近二十年來幫助數千位新住民在臺灣落地生根,找到歸屬,志工「以愛培力」給予她們一個溫暖的家,新住民也發揮良能,譜寫出一篇篇動人跨文化、善循環的生命故事。